王必勝

兩卷水史寫縱橫,

修史立德先賢心。

夙興夜寐千百日,

篳路藍縷不老情。

這是讀完上下兩卷《中國治水史詩》後的即興所占,翻閱這厚厚的兩本,有如《辭海》之巨的大書,油然想到的是這個“工程”的難度和編纂者們的苦心。

古人說,立德、立功、立言,為世上高人之品行。昔有司馬遷老夫子,為修史立言,忍受非人之苦,千古傳頌。然而,當我們麵對熙熙攘攘的當下、紅塵滾滾的亂象,我們何有這種勇氣和定力。文化的承傳者,高僧大德者何在?

三年前,一個企業家和一位老作家,成為這樣的文化有心人和苦行者。

這就有了我們麵前的一部大書、一部奇書。

麵對這部大書、奇書,使我想起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清華大學講過的一段話:“過去我們常講水利是農業的命脈,現在水利的重要性遠遠超出農業領域,還關係到經濟安全、生態安全、國家安全,關係到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麵對這部大書、奇書,我們不得不佩服企業家楊欽歡策劃編寫中國治水史的遠見卓識。

麵對這樣一部皇皇兩大卷、洋洋200多萬言的巨製——《中國治水史詩》,評說它的分量、論及它的特點,難用一兩句話概括。且不說它對中國幾大江河水係全方位、多角度的描繪和書寫,也不說它縱橫數千年、上下幾萬裏的時空探尋,古今中外的資料的搜集和征尋,單是它一幫作者的名頭豈是了得?我們看到的是,一大批活躍在現今文壇,多是有點頭銜的作家們的一次集體行為。他們從自己熟悉的題材和領域,或整體,或片段,或一條水係,或幾方跨地區的水域,或細部深入,或麵上掃描,考據、論證、描摹、思索,有親曆見證,有索隱求微,有思辨反省,林林總總,數十篇生花妙筆,把中國治水的曆史和現實,把最為豐富的水係河流,進行了較全麵的描繪,進而對我國時下水利水害問題,做了深入的思索和探尋。

因此,就其描繪的規模來看,這是一部關於治水的大全,華夏治水,水害水利,史實人文,無所不包。史上先民開河治害,篳路藍縷,後世賡續,可歌可泣,千古風流,彪炳史冊,於是,我們從這個“龐然大物”的寫作中,看到了作者們傾注心力的投入,看到了編者殫精竭慮的運籌。如果說,《中國治水史詩》顯現了一種高邁的情懷和堅韌的精神,完成的是一個集體協作的話,那麽,我們前麵引用的古人關於成大事者,所謂“立德、立功、立言”的說法,最是體現了這個行為的意義。當然,文章不免有參差,有的冗贅,有的資料引用沒太化開,但是,作為一本集天南地北作家寫水之大成,乃文壇一奇觀。

編者之一、企業家楊欽歡在《序言》中說:“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的曆史就是一部治水史,從三皇五帝到現在,哪個明君不以治水而獲萬民擁戴?”誠哉斯言,這是對曆史的一種概括,焉不是編撰者的夫子自道?可以說,作為一件文化大事,功德之舉,寫史立言,其意義不同尋常。題名謂之“史詩”,史詩者,宏偉而大氣也。追尋曆史,抒寫今天,啟示未來,立意在於譜寫一曲大家氣象、史詩風流的水文化。

說其大,是指其體量,巍巍乎高峻,泱泱乎廣大。眼界其高,站在曆史的視角上,凝神人類與生命須臾不可離開的物件,去探尋水之於人類,之於自然,之於文明史的作用。尤其是當今世界已是資源稀缺、生態受破壞,社會發展也因之受製約,而探尋這家國民生大事,其立意和主旨更顯高遠;言其廣,是從神州大地不同的空間,天南地北,數十篇文字,關涉華夏大地所有水係,包羅聞名於世的大江河湖,或者,治理難度史上可堪記錄的,作為重點。全書分為黃淮卷、長江卷、珠江卷、海河卷、鬆江卷以及西部卷和東南卷等部分。其廣度與區域的展示,增加了書的分量。

我們還是從它的篇章開始探尋吧!

開篇是“黃淮卷”,也許編者的初衷是,作為炎黃子孫,黃河是母親河,是中華民族先祖的搖籃,尊祖為先,由此開篇。在這輯中,幾位作家都是重量級的,也多為時下創作力旺盛者,尤其是寫散文、報告文學,他們是好手,是快手。廣東作家熊育群以散文的筆觸,揭開了大禹治水的曆程,以回望的方式,對這個史上最偉大最親民的一個治水先驅者,其精神,其情懷,其行為,其謀略進行了充分地文學書寫。大禹的形象在千百年的曆史流變中,款款地走來,曆代曆世,從統治者到庶民,從史傳到口碑,褒獎有加,這是一個華夏民族聖潔者的形象。“大禹作為中國曆史上第一個治水成功的人物,中華民族最古老的治水英雄。”古代先民的神話,無論是治水的大禹,還是填海的精衛,補天的女媧,以及神農氏,他們與自然的關係,是人類最早生命力的展示。可以說,人類的社會發展,最先的敵人也許是來自於水害,與大自然的搏鬥,治水,變水害而為水利,促進了人類的文明。從這些先賢們的奮鬥中,折射了人與自然的特殊關係。或者說,人類始祖,綿延至今,人與水,人與自然,永遠是一對矛盾,有理不清的糾葛。

當然,在這些篇什中,不獨有對於治水行為的歌頌,也有從現實的嚴峻形勢,進行清醒的告誡。陳桂棣的《淮河的警告》,以“淮河流域的水汙染已到了非治不可的時候了”,這一振聾發聵的聲音,引人警醒。“淮河的警告”,實際上也是中國較多的水係在汙染和斷流的嚴峻形勢的警醒。黃河也好,淮河也罷,還有河套地區,還有黃海邊的山東治水,還有引黃入晉的山西治理,等等。在冷夢的《中國夢幻》,雪漠的《石羊河與大涼州》,焦祖堯的《大河走高原》,劉兆林的《北疆水神》等篇中,從不同的角度,書寫了黃河水係或者北方水係的治理過程中,人類如何巧用智慧,努力地變水害為水利,仁人誌士們的英勇業績。同時表明,國計民生,發展的要務,合理地利用水資源,治水之後,長河安瀾,民生便利。但是在環境日益惡化之後,人們賴以生存的水,麵臨著如何的珍惜和愛護,幾大江河湖泊的現狀,無不引起作者們的思慮和警醒。黃土地上的治水之行為,見證了華夏民族治水之艱辛而任重道遠。“黃淮卷”中最明顯的主題闡述是,人類發展,漫長治水曆程,任重而道遠,切實而嚴峻。

在“長江卷”中,有擅長全景掃描的高手何建明,以《百年夢想》為題,記錄了中國幾代偉人與三峽工程的曆史。我們看到了,在這條世界第三大河流,中國最大的江河演變發展的曆史中,與國計民生、國人福祉的緊密聯係;為建造這樣一個時代的工程,當代人上上下下,為之殫精竭慮,艱辛求索。為了造福於民,為了大江長河的不再被汙染,為了南北水利的平衡發展,治水民生的重要問題,引起了數代領導人的高度重視,這在人類史上極為鮮見。當然,在這條聞名於世、中國最長的江河,與其說是一個自然物體,不如說是一個見情見性、有格有體的生命。流自於高原,奔騰傾瀉於平原,有如人體血管細流似的眾多支脈,傾情於人口密集的富庶地區,孕育著無數燦爛的文明和優美的自然景觀,等等。讀到這些生動地描寫,從中不難體味到作者的人文情懷,這是一部史書的另類詩情表達。當然,與本書主題相一致的是,從治理長江的歲月中,國人與這條桀驁不馴的大江,以及眾多的江河湖海,形成了一個共生共存的關係。水的治理,或者水文化,實際上是人類文明的一個全方位多側麵的表現。

如果說,在“黃淮卷”我們讀到是曆史,是先民奮鬥的業績,開創之功,英雄傳奇,而“長江卷”,以及後篇諸多文章,展現了中華民族多年來治水的堅韌與持久,也有曆經磨難的民族精神不屈的表現。我們讀到的是,對於這人類的夥伴——長江大河,其水利水害,對人類生存發展的重要影響。水的利用,人類期望於斯,也困擾於斯,其澤被於人,也禍害於人。所以,當編者從兩大江河——長江、黃河,另外選擇出來寫珠江、海河、鬆遼、西部、東南各篇,我以為,不隻是地域上的劃分,也是從更為廣闊的幅員上,對於中國水利事件的書寫。君不見,水的保護和利用,在現時日益成為最迫切的問題,日益成為經濟發展、民族進步,以至國家安全最突出的問題。編者從南北東西更為廣遠的層麵上方位上,展現這治水的廣度與深度,既有中華的水文化多彩的一麵,也有對緊迫的現實問題豐富集中的展示,足見其匠心。

從純粹的治水角度看,作為一個經濟的或社會的行為,有關部門重視,措施得當,投入得力,就會有成效,就會出典型,出經驗,這無疑是一個現成的套路,也為現實所證明。但是,當這麽豐富生動地展示一個民族長久的治水史,警示出緊要切實的現實問題,結集了蔚為壯觀的文字,而且被認為是填補了某種空白的時候,我們既有思想的收獲,也讓我們體味到一種別樣的文化魅力:對於大自然的情感,對於家鄉故園的情懷,對於天人精神的敬畏,對於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憂思,等等,不同的文學感悟,種種現實追問,鑄成了這本大書奇書的精神價值。

如果再簡潔地概括,我以為,這部作品,其強烈的史識意識,豐富的實證資料,多彩的文筆,各見匠心的文章構思,以及總編纂者們認真的謀劃與組織,以至頗有氣魄的印製投入,是這部書得以麵世並得到關注的原因。在此,表達一個讀者的敬意。

2011年5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