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愛因斯坦在《物理學的進化》中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巧問題。而提出新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看舊問題,卻需要創造性的想象力,標誌著科學的真正進步。”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是人們處理事物的方法。所以,從某個角度來說,提出問題也就成功了一半。

古人雲:“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因為有“疑”,才會有進步。成功的人往往都喜歡思考,喜歡經常問“為什麽”,而且也很關注別人提出的問題。

1921年,印度科學家拉曼在英國皇家學會上作了聲學與光學的研究報告,之後從地中海乘船回國。在甲板上漫步的時候,一對印度母子的對話引起了拉曼的注意。

孩子:“媽媽,這個大海叫什麽名字?”

母親:“地中海。”

孩子:“為什麽叫地中海?不叫其他名字?”

母親:“因為它正好位於歐亞大陸和非洲大陸之間。”

孩子:“為什麽是藍色的?不是綠色的?”

孩子的問題越來越難,母親不知道該如何回答。

認真傾聽他們談話的拉曼,走過來告訴男孩:“海水之所以是藍色的,是因為它反射了天空的顏色。”

在此之前,幾乎所有的人都認可這一解釋。但不知為什麽,在告別了那對母子之後,拉曼對自己的解釋心存疑惑。那雙求知的大眼睛,那些源源不斷湧現出來的“為什麽”,使拉曼深感愧疚。

拉曼回到加爾各答後,立刻著手研究“海水為什麽是藍的”這一問題。研究之後他發現,原來的解釋證據不足,無法令人信服,於是他決心重新進行研究。

拉曼從光線散射與水分子相互作用入手,運用愛因斯坦等人的漲落理論,得到了大量數據,最後得出了著名的“拉曼效應”。1930年拉曼登上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獎台,成為亞洲史上第一個獲得此項殊榮的科學家。

生活中到處都有機會,隻有提出問題,並深入思考和研究,才會得到滿意的答案,取得驕人的成就。自古至今,很多人都曾被樹上落下的蘋果砸中,但隻有牛頓最先發現了這個問題,並進行了分析和研究,最終發現了著名的“萬有引力”。

弗·培根說過:“多問的人將多得。”世界著名的日本本田汽車公司,為了找到問題出現的原因,曾經使用過提問創造思維,使問題得到了根本解決。

有一天,一台機器突然停了。管理者立刻把大家召集起來,提出了一係列提問。

管理者問:“機器為什麽不轉了?”

工作人員答:“保險絲斷了。”

管理者問:“保險絲怎麽會斷?”

工作人員答:“電流超負荷。”

管理者問:“為什麽會超負荷?”

工作人員答:“軸承枯澀,不潤滑。”

管理者問:“為什麽軸承不潤滑?”

工作人員答:“油泵吸不上潤滑油來。”

管理者問:“為什麽油泵吸不上來油?”

工作人員答:“油泵磨損嚴重。”

管理者問:“為什麽油泵會產生嚴重的磨損?”

工作人員答:“油泵沒有裝過濾器,混入了鐵屑。”

在這段對話中,管理者用“為什麽”進行提問,連續用了6個“為什麽”,使問題得到根本解決。在這些提問中,如果在第一個“為什麽”解決後就停止追問,直接換上保險絲,相信用不了多長時間,保險就會斷,因為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在解決問題時,要多問幾個為什麽,做到“追根問底”,才能消除潛在的隱患,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思考力,比知識更重要。我們可能無法記住一大堆東西,但可以靈活地思考。遇到麻煩時,多提出疑問,有助於全麵剖析原因所在,從而找到快速、有效的解決辦法;此外,還能提高自己的思維和認知能力,有益於觸類旁通。

小劉碩士研究生畢業,口才不錯,很健談。他求職的目標,就是地產策劃。一次,小劉在本地的一家大型房地產公司求職,麵試官問他:“對於本公司的情況,你能否還有問題要問?”小劉侃侃而談,說了房地產行業的走向,還有自己對公司的認識,以及怎樣讓企業目標與自己的個人目標相統一。麵試官聽後,對小劉很滿意,當場錄取。

有一個資深的HR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在幾十年的職場生涯中我麵試了無數人,每當我問完所有的問題後,一定會問對方有什麽問題要問我。一般在麵試過程中,我問問題,應聘者的回答隻占了整個麵試分數的50%;而應聘者提出的問題質量,占了另外的50%。‘我沒什麽問題要問的’是最差的回答,找工作是一件嚴肅的事情,需要認真對待,怎麽可能沒有問題?沒有思維的腦子,怎麽可能幹好工作?”

其實,從麵試者所提問題的深度,就可以看到對方的思維層次。因此,要想給麵試官留下好印象,就要有針對性地提出一些跟公司相關的問題,並自信地和麵試官探討、請教。

工作中,我們總想知道如何找到答案,卻很少有人知道如何去發掘問題。科學的邏輯起點是問題,人類的進步就是不斷提出問題並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學習如何提問,是每個人都應當學會的技巧;知道了發問的具體方法,也就等於成功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