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人辦完手續之後重新回到管委會的辦公室,常德高讓劉尚坐著等一會兒,拿了他的相關手續資料去人事處做存檔登記,然後又帶回來一疊表格,讓劉尚一一進行填寫。其實這些資料與先前在戶籍科填寫的內容大同小異,也是以個人信息為主,不過職業方麵的內容就詳細了很多,比如入職者過去的職業背景,所擅長的技能和領域,有何個人作品或事跡,甚至是對於“宣傳工作”的個人認知,都要以文字的方式作下記錄。

饒是劉尚小心謹慎,麵對這麽多需要填寫的內容也不免有些發暈,他並不完全清楚這些個人資料是要送給誰看,歸檔何處,但有一點他可以確定,海漢安全部肯定會有專人審核像他這樣直接被征召進衙門任職的外來人員。如果自己在填寫這些資料的時候出現任何紕漏,都有可能會被專業人員抓住小辮子,他也不得不打起精神小心應付。

來三亞之前就曾聽說過海漢對民眾的管理十分精細,劉尚先前還沒什麽切身感受,如今辦理入籍手續要當海漢人了,他才發現傳言不虛,光是這資料登記的詳細程度,就遠非大明官府的戶籍管理可比。劉尚對於這一領域事務的了解程度要遠勝過常人,他很清楚這種強化管理可不僅僅隻是多登記幾分紙麵上的資料就算完事,由此給相關部門所增加的工作量也會十分可觀,審查、建檔、整理、存放,後續一係列的環節都是得有專門的人員來負責處理,而因此所增加的人手和費用也都是不可忽視的。

劉尚相信海漢的這些手段並非表麵功夫,而是實實在在根據這些登記資料在對治下人員,特別是在官府**職的這些人進行嚴格的篩選和監控。而且他也能大致預計到這絕非最後的考驗,自己不太可能在辦完手續之後就立刻正式入職,必定還會有一個為期數日的考察期。

果不其然,劉尚填完這些登記表之後,常德高便開口說道:“雖然你以前是說書為生,對如何在民眾間宣傳也有一定的實踐經驗,但我們要用的可不是為錢工作的說書先生,而是能夠宣傳愛國思想的專業人員。所以在你入職之前,會有十到十五天的培訓期,具體視你在培訓中的表現而定。在此期間會有講師教授給你今後所需要的專業知識,這對你入職之後的工作非常重要,一定要好好學習!”

劉尚雖不知這所謂培訓的內容究竟是什麽,但他見常德高說得十分慎重,當下也趕緊滿口答應下來。反正這個行當的事務也得花些時間去鑽研,有專業人士來傳授,那倒是可以省下不少的精力和時間了。他也很想深入了解一下,海漢在宣傳領域到底是有些什麽厲害手段,能管教住數以十萬計的移民為其效忠。

關於海漢這個國家是如何在短短數年間崛起於南海之濱,外界一直也是眾說紛紜。普遍比較統一的觀點,基本認為是因為海漢擁有難以匹敵的強大武力,並且有極強的經濟實力來支撐軍隊的南征北戰,通過軍事手段來實現領土和人口的不斷擴張。海漢在軍事和經濟方麵的優勢,當然便是外界最容易觀察到的長處,但隨著對海漢了解的不斷深入,也有很多新的觀點被提出來,比如海漢是如何在短期內實現了吞並數十萬人口,並且迄今仍在不斷大量引入移民人口,卻沒有因為融合問題而產生大亂,僅僅引用軍事和經濟方麵的觀點就無法對此有一個清楚明白的解釋了。

難道是執委會式的政體更先進?當然不會有任何人敢於發表這種大逆不道的觀點。不過繞著彎表達看法的方式也不是沒有,越來越多研究海漢問題的專業人士認為,過去被忽略最為嚴重的,其實是海漢執委會的統治手法,其中也就包括了海漢在宣傳領域的施政措施。

大明的官府在這個領域的工作手段不多,衙門外和城門口張貼的各種告示大概就是最主要的手段了,此外對輿論和出版物的監督也極為粗糙,更多時候是規定哪些東西“不能做、不可說”,而非主動的宣傳和引導。在這方麵與海漢相比,官府的施政手段幾乎隻能用“原始”來形容了。

根據劉尚來到三亞之後的體會,海漢對於宣傳的重視是自上而下的,特地設立宣傳部這個由執委會直接管理的部門,就足以看出海漢統治階層對這項工作的重視程度。而宣傳部的具體工作手段,在劉尚看來可以說是無孔不入,從登上前往三亞的船開始,就有專門的人員在船上向首次去往海漢國的新移民介紹海漢國的風土人情,法規製度,移民政策等等,讓新移民在途中就能對自己的目的地有一個大致的了解。

抵達三亞之後,更是可以感受到宣傳手段的多樣化,隨處可見的標語、旗幟,庶民也能接觸到的報紙和各種街頭宣講活動,甚至會對他這樣的說書先生進行征召,各種手段不一而足,無不在宣傳海漢的富足與強大。而以三亞為中心的海漢統治區物質豐富,社會安寧,身處在這樣的一種環境當中,的確很容易就會被不斷洗腦的輿論宣傳培養出一種身為海漢國民的優越感。而大明東南沿海地區的民間似乎也受此影響明顯,每年都仍有大量平民選擇渡海到海南島來投靠海漢人。

盡管大明不太可能效仿海漢成立這麽一個專門主抓宣傳工作的衙門,但劉尚個人還是對海漢在這個領域的工作手段很有興趣,這也是他選擇偽裝成說書先生進入三亞潛伏的原因之一。劉尚認為即便海漢在軍事和經濟領域的優勢很難被擊敗,但如果能找到其在國內統治手段中的漏洞,那麽就可以設法製定一些更有針對性的措施來抑製海漢的發展。

本書首發創世中文網,為防盜以下內容稍後重新編輯

兩人辦完手續之後重新回到管委會的辦公室,常德高讓劉尚坐著等一會兒,拿了他的相關手續資料去人事處做存檔登記,然後又帶回來一疊表格,讓劉尚一一進行填寫。其實這些資料與先前在戶籍科填寫的內容大同小異,也是以個人信息為主,不過職業方麵的內容就詳細了很多,比如入職者過去的職業背景,所擅長的技能和領域,有何個人作品或事跡,甚至是對於“宣傳工作”的個人認知,都要以文字的方式作下記錄。

饒是劉尚小心謹慎,麵對這麽多需要填寫的內容也不免有些發暈,他並不完全清楚這些個人資料是要送給誰看,歸檔何處,但有一點他可以確定,海漢安全部肯定會有專人審核像他這樣直接被征召進衙門任職的外來人員。如果自己在填寫這些資料的時候出現任何紕漏,都有可能會被專業人員抓住小辮子,他也不得不打起精神小心應付。

來三亞之前就曾聽說過海漢對民眾的管理十分精細,劉尚先前還沒什麽切身感受,如今辦理入籍手續要當海漢人了,他才發現傳言不虛,光是這資料登記的詳細程度,就遠非大明官府的戶籍管理可比。劉尚對於這一領域事務的了解程度要遠勝過常人,他很清楚這種強化管理可不僅僅隻是多登記幾分紙麵上的資料就算完事,由此給相關部門所增加的工作量也會十分可觀,審查、建檔、整理、存放,後續一係列的環節都是得有專門的人員來負責處理,而因此所增加的人手和費用也都是不可忽視的。

劉尚相信海漢的這些手段並非表麵功夫,而是實實在在根據這些登記資料在對治下人員,特別是在官府**職的這些人進行嚴格的篩選和監控。而且他也能大致預計到這絕非最後的考驗,自己不太可能在辦完手續之後就立刻正式入職,必定還會有一個為期數日的考察期。

果不其然,劉尚填完這些登記表之後,常德高便開口說道:“雖然你以前是說書為生,對如何在民眾間宣傳也有一定的實踐經驗,但我們要用的可不是為錢工作的說書先生,而是能夠宣傳愛國思想的專業人員。所以在你入職之前,會有十到十五天的培訓期,具體視你在培訓中的表現而定。在此期間會有講師教授給你今後所需要的專業知識,這對你入職之後的工作非常重要,一定要好好學習!”

劉尚雖不知這所謂培訓的內容究竟是什麽,但他見常德高說得十分慎重,當下也趕緊滿口答應下來。反正這個行當的事務也得花些時間去鑽研,有專業人士來傳授,那倒是可以省下不少的精力和時間了。他也很想深入了解一下,海漢在宣傳領域到底是有些什麽厲害手段,能管教住數以十萬計的移民為其效忠。

關於海漢這個國家是如何在短短數年間崛起於南海之濱,外界一直也是眾說紛紜。普遍比較統一的觀點,基本認為是因為海漢擁有難以匹敵的強大武力,並且有極強的經濟實力來支撐軍隊的南征北戰,通過軍事手段來實現領土和人口的不斷擴張。海漢在軍事和經濟方麵的優勢,當然便是外界最容易觀察到的長處,但隨著對海漢了解的不斷深入,也有很多新的觀點被提出來,比如海漢是如何在短期內實現了吞並數十萬人口,並且迄今仍在不斷大量引入移民人口,卻沒有因為融合問題而產生大亂,僅僅引用軍事和經濟方麵的觀點就無法對此有一個清楚明白的解釋了。

難道是執委會式的政體更先進?當然不會有任何人敢於發表這種大逆不道的觀點。不過繞著彎表達看法的方式也不是沒有,越來越多研究海漢問題的專業人士認為,過去被忽略最為嚴重的,其實是海漢執委會的統治手法,其中也就包括了海漢在宣傳領域的施政措施。

大明的官府在這個領域的工作手段不多,衙門外和城門口張貼的各種告示大概就是最主要的手段了,此外對輿論和出版物的監督也極為粗糙,更多時候是規定哪些東西“不能做、不可說”,而非主動的宣傳和引導。在這方麵與海漢相比,官府的施政手段幾乎隻能用“原始”來形容了。

根據劉尚來到三亞之後的體會,海漢對於宣傳的重視是自上而下的,特地設立宣傳部這個由執委會直接管理的部門,就足以看出海漢統治階層對這項工作的重視程度。而宣傳部的具體工作手段,在劉尚看來可以說是無孔不入,從登上前往三亞的船開始,就有專門的人員在船上向首次去往海漢國的新移民介紹海漢國的風土人情,法規製度,移民政策等等,讓新移民在途中就能對自己的目的地有一個大致的了解。

抵達三亞之後,更是可以感受到宣傳手段的多樣化,隨處可見的標語、旗幟,庶民也能接觸到的報紙和各種街頭宣講活動,甚至會對他這樣的說書先生進行征召,各種手段不一而足,無不在宣傳海漢的富足與強大。而以三亞為中心的海漢統治區物質豐富,社會安寧,身處在這樣的一種環境當中,的確很容易就會被不斷洗腦的輿論宣傳培養出一種身為海漢國民的優越感。而大明東南沿海地區的民間似乎也受此影響明顯,每年都仍有大量平民選擇渡海到海南島來投靠海漢人。

盡管大明不太可能效仿海漢成立這麽一個專門主抓宣傳工作的衙門,但劉尚個人還是對海漢在這個領域的工作手段很有興趣,這也是他選擇偽裝成說書先生進入三亞潛伏的原因之一。劉尚認為即便海漢在軍事和經濟領域的優勢很難被擊敗,但如果能找到其在國內統治手段中的漏洞,那麽就可以設法製定一些更有針對性的措施來抑製海漢的發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