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4章
與此前的幾站一樣,朱子安繼續以文書的身份,全程參與使團在江戶期間的外交活動。不過他能明顯感受到自己的大明皇室成員身份在日本這邊並不好使,對方即便知道了他是朱氏子弟,似乎也沒有像朝鮮人那樣表現出驚訝或者敬重。
這當然也沒什麽好奇怪的,畢竟一個是大明的傳統藩屬國,而另一個卻是有過多次交戰史的敵國,兩者對待大明的看法和態度都有著極大的差異。相信日本人會很樂意將朱子安在海漢使團中的身份解讀為大明衰落的象征,而一個已經落魄的對手,當然並不值得他們給予敬畏和尊重。
不過這樣一來,朱子安也得以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雙方的博弈過程上,觀察海漢使團是如何一步一步去達成目的。
與朝鮮相比,日本幕府顯然不是那麽容易打交道,哪怕當家的隻是一個病弱少年,但也並沒有屈從海漢的施壓。而使團在琉球複國一事上所遇到的挫折,也是之前未曾出現過的狀況,朱子安很想看看,這些年輕官員要如何解決眼下出現的困難。
但讓他略感失望的是,在使團內部開會討論之後,便很快決定將琉球複國的事先放到一邊,由佐世保的天草四郎去跟進,當下先集中精力專攻其他議題。相較於與海漢利益密切相關的貿易議題,琉球國的前途命運顯然不是那麽緊要,就算再拖上一段時間也無所謂。
再說使團裏又沒有琉球國的代表,與幕府的談判進程,外界所知甚少,就算短時間內沒有達成理想的結果,琉球國也還是得對海漢感恩戴德。因為這個時候除了海漢之外,不會再有人為他們出頭了,想擺脫薩摩藩的控製,海漢就是唯一的救命稻草。
讓朱子安感到有些不解的是,海漢既然擁有強大武力,而且還在日本建有軍事基地,那為何不簡單明了地使用軍事手段逼迫幕府就範,反而要花費時間精力動用外交手段,目的卻隻是想讓幕府在貿易規則方麵做出一些讓步。
如同往常一樣,他將這些疑問提出來之後,很快就得到了石成武的回應。
“軍事手段的使用成本太高,隻能作為保底的措施。我們和幕府之間的分歧還遠遠沒到你死我活的程度,準確地說,現階段的情況是合作大於分歧,這才是雙方能坐到一起談判的根本原因。”石成武耐心地向他解釋道。
朱子安繼續發問道:“既然要與幕府合作,那為何還要設法營造能與幕府對抗的勢力?這與海漢在朝鮮所用的策略是否一樣?”
石成武道:“類似,但具體策略還是有很大差別,我們在這裏遇到的阻力要比朝鮮大得多。父輩告知我們,這個國家極具侵略性,如不對其進行壓製,遲早會成為心腹大患。所以我們的策略是讓日本持續內耗,這樣他們就不會有多餘的精力和資源放在對外擴張的行動上,而我們也可以借此機會在這裏獲得更大的影響力。”
朱子安道:“那何不索性大舉出兵,將其滅國,然後並入海漢版圖?”
石成武道:“鞭長莫及,力有不逮。接管中原王朝傳統領地才是我國當下第一要務,像日本這種海外蠻夷,還不值得我國集中大軍攻打。再說我們通過貿易手段逐步掌控其經濟、金融,慢慢滲透至政治、文化領域,日後同樣也能實現間接統治。”
朱子安道:“可是這樣做或許要三五十年才能見到效果,到我們這一代人老去時,說不定都還未能實現你所說的場景。”
石成武道:“那又有何妨?若是倒回去三十年,誰又能想到今時今日會是我海漢國的天下,三十年之後會是什麽樣的光景,誰又能真的預知呢?說不定再過個十多年,我國國力比當下還要強盛百倍,隨便伸出一個指頭就能把日本給碾平了,那樣也就無需再慢慢磨蹭了。”
石成武對海漢的未來前景無疑非常樂觀,但朱子安聽了之後,心裏卻不免有些不是滋味。三十年前還是大明天啟年間,那時候誰能想到大明王朝已經走到了末路,很快就要被一支名不見經傳的新興勢力取而代之。
海漢立國不到三十年,就已經奪了大明江山,成為這個地區首屈一指的強國。以這樣的發展速度,的確很難想像三十年後會是怎樣的一番場景。
同樣的問題,朱子安從陶弘方這裏則是得到了有些不一樣的答案。
“很簡單,因為日本不值得。”陶弘方的分析角度與石成武有所不同:“這裏唯一有價值的資源就是人口,但我國已經拿下了大陸,有了數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人口,還有什麽必要盯著這方寸之地?駐軍也好,貿易也好,目的都隻有一個,就是從外部鎖死它的發展空間。你或許認為使用外交手段來達成目的很費時費事,但這恰恰就是效率最高的做法。即便有一天我們迫不得已要使用戰爭手段,在這裏上陣廝殺的應該也不會是海漢軍。”
陶弘方對於日本的興趣本就不大,但父輩教育留下的思想烙印讓他很明確自己該以怎樣的態度來對待這個國家。而關於這一點,使團所有官員的態度肯定都是一致的。
陶弘方作為主管商貿事務的官員,更習慣於從經濟角度去衡量一件事的利弊得失。所以在他看來,海漢對日策略的出發點很簡單,就是以最具性價比的手段來實現對日本各個領域的逐步控製,包括戰爭在內。
朱子安聽到這裏已經明白,使團訪日的真正目的並不是為了達成某些貿易協議,或是幫助琉球這種小國脫離薩摩藩的掌控,所有的一切都是以削弱日本為最終目的。即便是日本幕府沒有自行頒布那愚蠢可笑的鎖國令,海漢也會設法替他們把國門關上,順便再加上幾把大鎖。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