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海漢民團出手兼並新安水寨之前,這裏在場的大部分人其實已通過各種各樣的渠道得到了消息,對於自己的去留也有了初步的想法。雖然海漢這邊的是“派人加入水寨”,但明眼人都知道,海漢這一步棋可不是為了給大明水師白白送人送武器送銀子,而是要讓駐紮在香港島的海漢民團披上一層合法的皮,以大明水師的名義在這個區域公開活動了。

在這個前提之下,清洗水寨原本的人員可以是意料中的事情,特別是水寨裏的各級軍官和老兵油子,更是會成為新主人重清洗的對象。水寨這些人也知道他們無力反抗海漢的這種強吃,並不會有上司來替他們做主出頭——能直接管到這事的人,基本都已經被海漢送去的銀子給堵住了嘴,甚至像剛上任不久的某參將那樣,幹脆就放棄了職位。

至於武力抵抗就更不用了,劉香那夥海盜就是前車之鑒。兩年前海漢民團就能把劉香打得抱頭鼠竄一路逃回福建,兩年後難道還會把這的新安水寨放在眼裏?何況海漢人自從在島南邊建設鎮南港以來,這海漢戰船三不五時地就會在鯉魚門附近的海麵上遊弋,故意炫耀武力,水寨這些人也知道自己斤兩有多重,隻要是沒活膩的人都不會有某些不切實際的幻想。

如何能夠在這個節骨眼上為自己謀取到最大的利益,這大概才是在場這些人目前最在意的事情。本身沒有一技之長,又或是不願在海漢人手底下做事的,出路大概就隻能是拿了遣散費走人。當然了,海漢這邊倒是沒有把事情做絕,對自願退伍離開的明軍士兵,還是給出了一條退路,可以優先進入海漢海運部就業,工作內容當然是水手船員。畢竟這些人都是水寨編製,就算不會駕船起碼也不會暈船,隻要就職馬上就能跟船出海,甚至連適應期都不需要,對於海運部而言是很好的即戰力。

當然了,如果這些人當中有自願要加入海漢海軍的,那軍方也是樂見其成的,隻不過必須先得通過專門製定的技能考核和政審才行。事實上崖州水寨的大明士兵,當初就有少部分素質較好的人員被納入到海軍的編製內,也算是有這方麵的操作先例。所不同的是新安水寨這邊差了一個羅升東式的人物,可以跟海漢這邊以更“和諧”的方式進行合作。

陳一鑫也不願在這兩三百人身上花費過多的時間,三言兩語解釋完政策之後,便下令開始登記,不願留下來的人馬上就可以領到遣散費走人。至於陳一鑫自己,他也還有別的事情要做。

新安水寨的實力雖然羸弱不堪,但這裏的固定資產還是需要清接手的,特別是水寨所擁有的水麵船隻,今後可是軍方的資產,那是連一根船釘都不能少的。

陳一鑫雖然隸屬於陸軍,不過他在大萬山島駐紮期間的職責就是陸海共管,住萬山港的海軍也是由他指揮,他對於水上武裝的編製狀況倒也不陌生,因此這次接管香港島新安水寨的任務,已經將大部分精銳派去南洋的海軍也沒有另行派人過來,而是由陳一鑫直接負責。

雖新安水寨此前處於群龍無首的狀態,不少人都在偷偷把軍用物資拿出去倒賣換錢,不過水寨裏的幾艘戰船是沒人敢動的——畢竟這東西就算往外賣,除了膽大包天的海漢民團之外也沒人敢收,而這幾艘戰船大概也就是目前水寨裏除了這些水手船工之外最值錢的資產了。

新安水寨這幫水兵雖然近幾年一直慫得不行,對外敵一直采取避而不戰的策略,但這倒也變相帶來一個好處,那就是水寨這些戰船的損耗狀況極低。有幾艘服役了七八年的船,由於出海航行的時間很少,看著成色仍然還比較新。

一名早先就被海漢通過中間人收買的水師軍官,帶著陳一鑫清了水寨裏的戰船。除了兩艘萬曆年間的戰船已經年久失修無法繼續使用,隻能劈了當柴火燒之外,其他的戰船在陳一鑫看來,至少在海上正常航行應該是毫無問題。

清下來,尚可使用的共有四百料戰座船一艘,鷹船兩艘,蒼山船兩艘,海滄船兩艘,網梭船十艘,以及船上配套的各種遠近攻擊的武器若幹。以船隻配置而論,跟崖城水寨當初的狀況差不多,不過因為這邊的船保養得更好一,成色倒是比羅升東手下的船要好多了。值得一提的是羅升東自投靠海漢以來,他手底下原本的那幾條船幾乎都已經換過一遍了,現在用的全是從海漢海運部手裏接過去的不知道第幾手的舊船,海運部裏也有人因此給羅升東起了個“接盤俠”的綽號。

這些船單論形製,跟海漢海軍自己使用的戰船還是存在著比較大的差異,就算混合編隊也會存在一定的問題,而船上所配備的那些火器,在陳一鑫看來也比較原始,作戰效能很低,並不適合海漢海軍所奉行的戰術。不過這並不妨礙海軍接收這批大明戰船,並且將其作為海軍訓練船來使用。

由於大陸攻略的逐步進行,陸海軍的擴軍措施也在按部就班地執行當中。軍委以前就已經製定好了拿下香港島之後,在當地設立專用軍港的計劃,以便能更好地掌控珠江口水域及從廣東通往福建江浙方向的主要航道。屆時從大陸地區招收而來的水兵,便可以就近接受新兵訓練,不需再將新兵從大陸運到三亞受訓,訓練完再從三亞派回大陸海岸線駐紮。用大明的船,練海漢的兵,應當可以為軍方省下不少的軍費開支。

陳一鑫不清楚有關部門為了拿下這個水寨花了多少銀子出去,但從這些戰船的狀況來看,至少這筆錢算是花得物有所值,買回來的並不是一堆破爛,而是軍方實實在在能用得上的東西。

“先把這些船都封存起來,另外布置一個排,就住在這碼頭上守好這些船。”陳一鑫在清完這些船之後就下達了命令。雖然現在算是接手了這些船,不過民團暫時還用不上它們,畢竟現在還沒有新兵分配到這裏來受訓,當下首先要處理的還是新安水寨的人事問題。

陳一鑫代表海漢軍方宣布的安置政策當然不可能讓每個當事人都感到滿意,在他離開會場之後,也的確有人試圖叫囂鬧事。然而陳一鑫手底下帶的兵幾乎都是參加過李家莊守衛戰,攻打擔杆島,萬山港守衛戰等幾場惡戰的老兵,他們一直以來所接受的理念就是“天大地大執委會最大”,腦子裏可沒有什麽大明官兵高人一等的概念,看到有人試圖鬧事立刻就操家夥上了。在放倒了幾個不安分的家夥之後,原本蠢蠢欲動的人群都安靜了下來,開始老老實實地按照海漢軍方的指示,選擇自己的出路。

經過兩天時間的統計,新安水寨現有的近三百名隸屬於大明水師的人員中,有將近五成的人選擇了繼續留下,另有近三成的人選擇去海漢軍方推薦的海漢海運部做事,隻有兩成左右的人選擇了拿完遣散費走人。不過至於想留下的人是不是能如願以償,那還得看他們能不能順利通過海漢海軍的專業考核測試了。

除了處理好新安水寨的接收工作之外,港島北部這塊區域其實還有一係列的工程也需要陳一鑫參與指揮協調。

首先便是新安水寨的改擴建了,這個地方如果僅僅是維持以前的駐軍規模,那倒是勉強夠用了,但這次海漢海軍調了五艘戰船駐紮到這裏,盡管都是“探索級”,但卻已經使水寨裏的空間變得十分擁擠,而這顯然不符合海軍對軍港使用方麵的要求,改擴建工程勢在必行。

另一個近期將會動工的軍事用途工程,就是水寨近在咫尺的鯉魚門水道兩岸的岸防工事了。筲箕灣對岸就是大陸,與香港島之間形成的這條狹窄水道,是幾乎所有珠江口以東船隻進入珠江水係的必經之路,而珠江流域的船隻要去往福建方向,也全部都得從鯉魚門通過。扼守住這個要害水道,幾乎就等同於控製了福廣兩地大部分的海貿往來,不管從政治、經濟還是軍事角度來看,掌握這個地方的控製權都具有相當大的現實意義。

對於在狹窄的水道兩側修建岸防工事,海漢這邊已經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從早期的勝利港、鐵爐港、黑土港,到近期開發的鎮南港、金蘭港,海漢軍方一向都是將以炮台為主體的岸防工事當作了殖民地的主要防禦手段。這種做法雖然投資大,施工期也比較長,但勝在火力輸出強大,一般的武裝商船甚至戰船都很難跟密集的岸防炮台火力正麵抗衡。而且這種炮台建成之後,使用維護也比較簡單,相比海軍的長期投入要得多,並且耐用性也很好,隻需將火炮隨著科技樹的攀升不斷升級就行了,而炮台本身至少可以用上好幾十年。

鯉魚門水道的條件對修建岸防工事而言可謂得天獨厚,水道最窄的一段距離大約有七百米左右,而兩岸相距僅僅五百米左右,而兩岸地形也是最適合建立岸防炮的丘陵,坡度不算陡峭,完全可以用貨船將建材和施工人員從岸邊輸送到坡地上,施工難度比當初修建榆林角炮台的時候還要得多。

唯一的問題的是對岸仍是廣東新安縣控製的地區,海漢目前還不便直接將炮台架設過去,所以一期工程暫時隻能在筲箕灣旁邊的坡地上實施。但在這個範圍內,海漢現在出產的岸防炮布置在岸邊任何一處都完全可以做到無死角火力覆蓋,所以即便是單獨在南岸修建炮台,也足以覆蓋這片水道了。

更何況旁邊緊挨著就是海軍駐地,隻要高處的瞭望哨示警,海軍的戰船完全就可以及時出動,就近堵住水道,讓對手根本無法衝過這片火力密集水域。

從三亞派過來的現場勘測人員在看過地形和土質之後,就給陳一鑫拍胸脯打了包票,隻要建材和勞動力到位,這個設計方案為二十門火炮的炮台工程年內就能完工,順帶著還能把山的瞭望哨所和山腳的補給坡道給一並修完。

至於施工的勞動力要從哪裏來?陳一鑫並不擔心,在拿下香港島之後,海漢的移民速度也將會較前幾年有所加快了。

隨著海漢在大陸地區影響力的逐步擴大,執委會對於僅有的李家莊移民營地的規模已經感到不夠滿足了。雖然李家莊附近的地還有不少,可以進行更大規模的擴建,但其問題在於輻射的地區較為有限,而且李家莊附近的水道較為狹窄,不宜建設大型的碼頭,這也就限製了當地的航運規模。現在每月運個兩三千人,再加上幾十船貨,倒是問題不大,如果以後航運規模進一步加大,那麽李家莊作為人口中轉站的作用就會受到限製了。再加上這地方始終就處於廣州城的眼皮子底下,做事還是有諸多的顧忌,執委會是早就有心在珠江口水域的離島建立一處大型的轉運了。

最適合這個用途的地莫過於香港島,這裏的位置不僅扼守珠江口,而且可以輻射到粵東地區,由福建方向過來的移民也完全可以先在這裏集結,進行甄選鑒別之後,再分別運往海南島的各處地方安置。

當然了,穿越頭兩年的時候,執委會也就隻能流著口水想一想罷了,畢竟那時候自身實力還較弱,無法控製香港島這麽大的區域,而且也沒有把握能夠吃得住大明,不會引起廣東官府的反彈。不過現在海漢的翅膀已經逐漸硬了起來,對於海漢來,拿下香港島已經是順理成章的事情,而在港島建立新移民轉運基地的計劃,便重新被提上了議事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