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赫魯說:“這一次會有一個軍和兩個廊爾喀山地旅大概七萬人的兵力參戰!”
甘地的麵色突然就變得愁苦了起來:“如果是這樣,那印度可能就要大難臨頭了。”
尼赫魯頗有些不以為然的說道:“這不太可能吧?”
“即便是往最壞的方麵考慮,我們也不過就是失去了一個曼尼普爾邦。”
“曼尼普爾邦隻不過是一個貧窮、而且人口很少且非常蔽塞的小邦,失去了這樣一個地方,對我們能有什麽影響?我想您實在是有些多慮了。”
甘地說:“你了解曼尼普爾邦的曆史嗎?”
尼赫魯想了想說:“我了解過一些,我記得那裏好像沒有什麽特別的地方吧?”
甘地說:“那是你沒有仔細思考這個問題!”
“曼尼普爾邦在過去的2000多年之中,一直是一個獨立的城邦。”
“如果不是英國人來了,他們可能直到現在都不會成為我們大印度斯坦家庭的一份子。”
“而且曼尼普爾邦可是一個信奉基督教的邦。中國人來了之後,他們絕對會讓曼尼普爾邦脫離我們大印度斯坦。”
“這種做法絕對會在當地得到極大的支持!”
“如果英國人無法阻擋中國人的野心,那麽曼尼普爾邦的獨立幾乎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尼赫魯還是有些不明白:“即便如此那又能怎麽樣呢?那也不過就是個100來萬人口的小邦罷了!”
甘地無奈的說:“英國人來之前,我們印度真正統一過嗎?”
尼赫魯如遭雷擊!
他終於明白了陳啟民的用意!
在英國人來之前,印度可能就隻是一個地名,甚至隻能算是一種傳說。
印度的統一還是在英國人的武力之下完成的。
可是!
英國人隻是殖民者,他們從來就不是,也不打算成為一個合格的統治者。
他們並沒有在真正意義上統一印度的化和行政。
印度各邦之間的分歧,到100年後還沒有得到解決。
在後世,我們時不時就能看到一些印度內部紛爭的新聞。
在那些新聞中,印度不同邦之間的警察的爭鬥都快趕上小規模的戰爭了。
那麽,在印度獨立的過程中,如果有一個足夠強大的外部力量介入,而且這個外部力量還容許印度各方保持獨立自主。
印度再次變成一個傳說幾乎就是不可避免的!
而中國顯然就是這個足夠強大的外部力量!
更加重要的是,隻要智商正常的人都能看得出來,陳大總統不希望在中國的周圍出現任何一個強國。
本來就是強國的國家,陳大總統也會想辦法讓他分裂成不同的國家。
俄國那麽龐大的一隻北極熊,愣是被中國拆成了兩隻小熊!
印度這麽一個本來就是散裝的國家,拆起來豈不是更容易了?
曼尼普爾邦顯然就是陳大總統選擇的試點。也是陳大總統拿出來給印度各邦看的典範。
甘地擔心的就是這個!
尼赫魯這下總算是明白了!
他不由得在心中大罵陳啟民不當人子!
陳啟民的用心實在是太險惡了!
尼赫魯連忙回去跟印度總督商量應該怎麽辦?
那位伯爵先生沒敢有任何懈怠。
如果是在平時,對於這些印度人的意見,那位尊貴的伯爵先生可能不會有多麽的在意。
但現在情況畢竟不一樣了,英國需要印度人的支持。於是他連忙將情況匯報給了國內,由丘吉爾來想辦法定奪。
丘吉爾在收到印度總督的報告之後也有些躊躇。
對於甘地的判斷,丘吉爾是十分讚同的。
其實在這之前,丘吉爾自己已經隱約有一些感覺到了陳大總統的意圖。
丘吉爾之所以選擇默不作聲,是因為他到現在都沒有衡量出來,究竟怎麽做對英國是最有利的?
如果從防禦印度的角度來看,印度人難得這麽積極的想要跟英國人共同作戰,丘吉爾於情於理都要對他們予以支持。
可是!
一個統一的印度是否符合英國的利益?這恐怕就很難說了。
甚至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這個問題對現在的英國來說是最難的問題。
丘吉爾自己非常明白,即便這一次的世界大戰英國打贏了,恐怕英國也很難留得住印度了。
如果基於這個方麵考慮,一個使用無法完成統一的印度,對英國來說才是最有利的。
但是!
中國的存在又讓丘吉爾不得不考慮印度的價值。
以中國現在的實力,打敗中國或許還有可能,滅亡中國根本沒有任何可能性。
羅斯福、丘吉爾和斯大林的作戰目標其實是一樣的,那就是爭取讓中國接受類似一戰之後的德國那樣的戰敗協議。
否則,如果硬要把中國徹底肢解為目標。這場大戰很可能會讓這個世界上所有的工業國都灰飛煙滅。
如果是這樣,那丘吉爾就不得不考慮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未來亞洲的地緣政治格局。
真到了那個時候,一個統一的印度對於拖延中國的再次崛起可能能夠發揮出巨大的作用。
而從另一個角度來想,如果中國已經介入到了印度,一盤散沙的印度自然更能夠拖住中國的手腳。
中國很可能會深陷印度的泥潭之中無法自拔,直至最後被耗幹國力。
這就是為什麽丘吉爾會如此犯難的原因?
因為這個問題好像無論從哪個方麵解都是有好處的,可是偏偏從哪個方麵解似乎都不是最優解。
即便是以丘吉爾的智慧,他也很難在一時半會之間想明白這個問題到底應該怎麽解決?
可是前線的戰局不等人啊!
難道
要用拋硬幣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