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1 中國各省(區、市)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指數的測算結果

根據“中國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指標”體係,測算出了2010年中國各省(區、市)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指數,結果見表6-2。表中不僅包含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指數,也有各一級指標數值,總指數和分指數排序有區別,如江蘇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指數排第1位,而經濟效益指數排第2位,生態效益指數排第16位,社會效益指數排第3位。分指數均是根據各自三級指標加權測算而來。在分析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指數時,不僅需要關注總指數還需要分析其各分項指標。

2010年各地區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指數平均值為0.3072,有17個省(區、市)高於該值,按照其指數從大到小依次為:江蘇(0.5310)、北京(0.4808)、廣東(0.4634)、上海(0.3941)、新疆(0.3592)、海南(0.3514)、四川(0.3469)、陝西(0.3435)、安徽(0.3434)、浙江(0.3287)、江西(0.3262)、貴州(0.3248)、重慶(0.3246)、天津(0.3223)、廣西(0.3203)、山東(0.3117)和福建(0.3079);有13個省(區、市)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表6-2 2010年中國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指數及排名

續表

圖6-4更直觀地反映了各地區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指數及其排序情況。從區域劃分來看,首先東部地區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情況最好,其次為西部地區,最後是中部地區。2010年,東部地區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指數平均值為0.3565,西部地區該值為0.2897,中部地區為0.2658。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指數前10名中,東部地區占6個,西部地區占3個,中部地區僅有1個。

圖6-4 2010年中國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指數排名地區比較圖

究其根源,東部地區外貿規模大,經濟發達,外貿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較強,且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較早地遇到資源環境瓶頸的製約,其產業結構升級較快,外貿商品結構不斷優化,外貿的生態效益也取得了長足進步,外貿表現出較好的可持續性。西部地區外貿可持續發展水平要優於中部地區,這是因為盡管外貿規模小於中部地區,但是西部地區由於人口眾多,外貿的社會效益更加明顯,且由於西部地區相對落後,外貿發展所帶來的邊際經濟效益更大,而且西部地區自然稟賦要遠遠好於中部地區,外貿的生態效益效益也優於東部地區。因此從整體上看,西部地區外貿可持續發展水平要優於中部地區。中部地區外貿可持續發展水平一般,中部地區承接了東部地區製造業的轉移,給環境帶來較大危害,且中部地區既沒有東部地區的經濟實力大力投資於減汙,也沒有西部地區良好的自然資源稟賦,因此中部地區需加大外貿可持續發展的關注力度,切實落實相關政策,推動外貿的可持續發展。

6.3.2 中國各省(區、市)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指數的變動趨勢和比較分析

為了了解各個地區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的變動趨勢,我們將2002年、2009年和2010年各地區的對外貿易發展指數和排名進行了對比,結果見表6-3。

表6-3 2002年、2009年和2010年中國各省(區、市)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指數及變動

續表

從表6-3可以看出,2002—2009年間全國31個省(區、市)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水平既有提高的也有降低的。平均來看,2002年,全國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指數為0.2787;2009年,該值為0.2781,降低了0.0006。31個省(區、市)中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水平提高的有14個,降低的有17個。其中提高幅度最大的為江蘇,其指標值提高了0.1894;其次為新疆,提高了0.1499;第3位為陝西,提高了0.1436;之後依次為廣西、北京、甘肅、內蒙古、福建、貴州、江西、河北、雲南、山東和湖北。而下降幅度最大的為安徽,下降了0.1996;其次為遼寧,下降了0.1398;第3位為廣東,下降了0.1396;之後依據下降幅度從大到小依次為上海、天津、浙江、湖南、寧夏、重慶、青海、海南、西藏、四川、河南、吉林、黑龍江和山西。

2009—2010年間全國大部分地區對外貿易可持續水平得到改善,全國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指數的平均值從0.2781上升到了0.3702。具體來看,24個省(區、市)的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指數提高。其中提高幅度最大的為貴州,提高了0.1788;其次為海南,提高了0.1638;第3位為安徽,提高了0.1487。7個省(區、市)的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指數下降。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為北京,下降了0.0625;其次為雲南,下降了0.0238;第3位為遼寧,下降了0.0224。綜合來看,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指數提高的程度要遠遠大於下降的幅度,全國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的平均水平有所提高,這說明2008年金融危機後,中國推動綠色增長,積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對外貿易商品結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002—2010年間各地區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速度不同,外貿可持續發展水平排名也發生了較大幅度的變化,具體見表6-4。從表中可以看出,2002—2010年間中國各地區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水平排名變動幅度較大。其中,變動幅度為2個位次的地區有4個,分別是河北、上海、廣東和湖北,均下降了2個位次。變動幅度為1個位次的地區有2個,分別是北京和四川,均上升了1個位次。其餘25個省(區、市)變動幅度均超過2個位次,變動幅度最大的是新疆,其次是陝西和遼寧,其中新疆上升了24個位次,陝西上升了22個位次,遼寧則下降了20個位次。

表6-4 中國各省(區、市)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指數排名變動情況

續表

從變動趨勢來看,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指數排名上升的地區有12個,按照上升幅度從大到小依次為新疆、陝西、貴州、海南、廣西、江蘇、內蒙古、江西、福建、甘肅、北京和四川。排名下降的地區有19個,按照下降幅度從大到小依次為遼寧、寧夏、湖南、青海、西藏、黑龍江、天津、雲南、河南、安徽、浙江、重慶、吉林、山西、山東、湖北、廣東、上海和河北。

新疆、陝西和遼寧是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指數排名變化最大的3個地區,其相應的經濟效益指標的變化幅度也較大。與2002年相比,新疆的經濟效益指標上升了16個位次,陝西上升了20個位次,遼寧下降了14個位次。從社會效益指標來看,3個地區的變化也不相同,新疆的社會效益指標上升了17個位次,陝西下降了1個位次,遼寧下降了17個位次;3個地區的生態效益指標變化趨勢相同,均有所改善,新疆的生態效益指標上升了1個位次,陝西上升了10個位次,遼寧上升了7個位次。

遼寧對外貿易經濟效益指標大幅下降是因為,與2002年相比,2010年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其對外貿易規模大幅下降,尤其是紡織品、礦產品等其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在金融危機影響下,外部需求大幅萎縮,致使其外貿規模不斷縮小。2002—2010年間遼寧外貿的生態效益不斷改善,逐步限製了高汙染、高排放企業的轉移,加大了對汙染的控製力度。對外貿易大幅下降導致部分工人下崗失業,致使該地區對外貿易的就業效應顯著下降。

新疆和陝西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經濟效益水平不斷提高是由於其外貿規模不斷擴大。陝西2010年的進出口總值為121.02億美元,是2002年的5倍多。其中進口58.93億美元,出口62.08億美元,11年來陝西的進出口市場擴展到180多個國家(地區)。2002—2010年間,新疆的外貿進出口總額每年都增長50%~80%,就連2008年多數省(區、市)麵臨國際金融危機衝擊、進出口出現負增長的時候,新疆的外貿仍然增長了61.9%,這顯示出新疆外貿發展的巨大潛力。但是由於其規模的擴大,也帶來了相應的環境問題,盡管其自然資源稟賦優良,但是環境問題依然不容忽視。相比陝西,新疆外貿的就業則表現出大幅度的提高,外貿顯著地增加了就業。

北京、四川和河北的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排名變化不大。從各分項指標來看,經濟效益指標變化幅度較大。與2002年相比,北京的經濟效益指標排名上升;四川和河北的經濟效益指標排名則下降,分別下降了7個位次和4個位次。生態效益指標的變化則均為1個位次:北京和河北的生態效益指標下降了1個位次,而四川上升了1個位次。社會效益指標則均表現出上升的趨勢,其中北京上升了2個位次,四川上升了4個位次,河北上升了1個位次。2002—2010年間北京外貿規模擴大,出口商品結構也不斷優化,優勢產品從紡織服裝逐步變為電子產品和電子器件等資本密集型產品,由此引發的社會效益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增加了社會就業。四川和河北近年來外貿增長速度有所下降,將部分精力放在外貿發展方式和出口商品結構優化方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分地區來看,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指數排名均有升有降,但是升降幅度差別較大。

東部地區遼寧降幅最大,海南升幅最大。究其原因,遼寧受到2005年以後人民幣升值、企業生產成本提高特別是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的衝擊等因素的影響,對外貿易的經濟效益大幅度下降,從而導致了其外貿可持續發展水平下降幅度最大。而這些進出口的減少主要來自遼寧的外商投資企業。這段時期遼寧對外貿易的另一個特點是:加工貿易增長回落,一般貿易發展迅速。在遼寧的出口產品中,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占比較大,此類商品在外商投資企業和加工貿易中又占據主要位置。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的收入彈性相對較大,在全球經濟不振和需求萎縮的情況下,消費者對其的需求會有較大幅度的下降,由此加工貿易發展呈回落態勢。遼寧的出口市場主要是歐盟、美國和日本,因此受到的衝擊更為明顯。而海南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排名大幅上升是得益於其外貿生態效益的提高。2002—2010年間海南集中優勢力量發展第三產業以及服務貿易的出口,優化了對外貿易商品結構,大大降低了對外貿易“三廢”排放,實現了外貿生態效益的極大改善,外貿生態效益排名上升了23個位次,從而使整個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指數上升了15個位次。

中部地區降幅最大的是湖南,升幅最大的是江西,上升了4個位次。從江西的分項指標來看,經濟效益指標下降了4個位次,生態效益指標提高了3個位次,而社會效益指標則上升了9個位次。至2010年,江西對外貿易規模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同時出口商品結構也得到了優化,其主要出口商品為電子產品、服裝和機械設備,就業也有了大幅增加。2010年,江西就業人數達到了12.34萬人,而2002年,僅為5.75萬人。與此同時,貿易可能帶來的環境問題卻不容忽視。2002年江西出口帶來的廢水排放為5267.57萬噸,固體廢物為668.17萬噸,廢氣為298.33億標立方米;至2010年,“三廢”排放分別為15018.3萬噸、1947.95萬噸和2031.82億標立方米。

西部地區升幅最大的是新疆和陝西,分別上升了24個和22個位次;降幅最大的是寧夏,下降了12個位次。從寧夏的各分項指標來看,經濟效益指標下降了7個位次,生態效益指標下降了12個位次,社會效益指標上升了4個位次。具體來看,2002—2010年間盡管其出口總額在增加,但是占中國出口份額卻在下降;2002年就業人數為1萬人,2010年為0.35萬人,平均工資有較大幅度的上升,帶來了其社會效益指標排名的提高;2002—2010年間出口貿易廢水排放從2506.59萬噸下降到1534.1萬噸,固體廢物排放從101.27萬噸上升到172.07萬噸,而廢氣排放則從354.45億標立方米上升到1139.49億標立方米。

綜合來看,全國少數省(區、市)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指標排名上升,多數省(區、市)排名下降。東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升降幅度差別較大,東部地區有全國降幅最大的省份,而西部地區有全國升幅最大的省份,中部地區則升降幅度相對較小,除江西外,其餘省份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指數排名均有所下降。未來東部地區需進一步優化出口商品結構,提高出口產品競爭力;中部地區則需加強產業轉移的監管,嚴格控製高汙染、高排放企業的轉移,結合本地實際有選擇地承接產業轉移,同時也要加強汙染治理;西部地區則需要保持其良好的自然資源稟賦,拋棄“先汙染,後治理”的思想,發展生態產業,利用各種手段彌補西部地區地理位置劣勢對外貿帶來的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