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國際整體經濟環境下探討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指標評價體係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一切經濟工作的核心目標是可持續發展,這一點毋庸置疑。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將科學發展觀作為黨和國家在新時期發展經濟社會的基本指導綱領,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麵發展”,強調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推進改革和發展,把可持續發展作為新形勢下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基本指導思想。所謂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損害後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的發展”。它包括相互關聯密切的經濟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和社會可持續發展三個組成部分。

可持續發展是一個複雜的係統工程,它不僅要求當代人在經濟發展中為後代留下寶貴的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也要求從經濟結構、人口、就業、收入分配等方麵調整現行的發展理論和經濟政策,保證當代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換言之,我們一切為了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努力,都應該在不損害環境、不危害後代利益的前提下穩步推進,這當然也包括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

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長期以來,我國經濟都是依靠“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來拉動。從狹義的角度理解,貿易可持續發展體現在參與國際分工和貿易過程中,如何減少資源消耗和對環境的破壞,並獲取不斷增長的貿易利益。對外貿易所追求的福利不僅包括商品和服務的消費,也包括環境的改善或避免環境的惡化,是“可持續”與“發展”的統一。從廣義的角度理解,所謂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必須兼顧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雙重目標,一方麵追求社會經濟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麵將對外貿易帶來的生態成本限製在一定水平。通過製定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環境保護等相協調的外貿戰略與政策,促使對外貿易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環境效益的高度統一,實現對外貿易的長期、持久、穩定、健康地增長,取得不斷改善的貿易條件和持續擴大的國際分工利益。

無論從曆史還是現實的角度,實現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從曆史發展的角度來看,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國民經濟初步實現了從封閉型模式向開放型模式的轉變,其發展逐步融入世界經濟的總體格局中。中國對外貿易發展很快,無論從規模上還是結構上,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我國進出口總額從1980年的378億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11547.4億美元,24年來的年均增長率達到14.5%,不僅大大高於同期世界貿易的增長速度,也高於我國同期GDP的增長速度。貿易對象遍及全球,已經達到220多個國家和地區,貿易大國的地位進一步鞏固。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雖然對外貿易發展受到很大程度的抑製,但是並沒有動搖我國作為世界主要貿易大國的地位,反而在金融危機下諸多發達國家經濟發展低迷的同時,保持了較高和較穩定的經濟增長趨勢,一定程度上更加鞏固了貿易大國的地位。構建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指標評價體係,有利於我們更加科學地量化分析對外貿易帶來的經濟、社會、環境效益,對改革開放30多年來對外貿易發展對國家帶來的經濟、社會、環境福利進行科學地評估。

對外貿易迅速發展有力地推動了我國國民經濟的增長,促進了國內產業結構的調整,提高了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增加了稅收,擴大了就業,改善了國際收支狀況,增強了我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中國對外貿易已成為世界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和變化對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日漸產生重要的影響和不可代替的作用。然而需要我們保持清醒頭腦的是,中國雖然已經發展成為世界貿易大國,但是還算不上世界貿易強國。我們在許多方麵與世界貿易強國相比,尚有較大差距,具體表現為:外貿增長的波動性較大,即年均貿易規模增速不穩定,表明國內對外貿易產業結構尚處於波動狀態,對外貿易發展的整體格局尚不穩定;存在貿易條件惡化以及增長貧困化趨勢,即仍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出口低技術、低附加值產品的基本貿易格局,貧困化增長和貿易條件惡化的潛在風險依然存在;外貿結構不合理,即出口商品和服務整體上國際競爭力弱;加工貿易關聯度較差,對產業結構提升的貢獻不足;利用外資水平有待提高,對外直接投資尚在起步,即吸引的外資質量普遍較低,而規模性的對外直接投資還非常少見,更少有成功案例;在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中作用不夠,即我國雖然在世界貿易中占據重要地位,但是參與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程度明顯不足,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的合作國家少,國際貿易規則製定的話語權低,對外貿易質量的進一步提高存在瓶頸;外貿體製麵臨新的挑戰,即國內經濟發展和對外貿易發展的政策體製仍顯陳舊,與日新月異的國際貿易發展形勢尚存顯著磨合問題,等等。這些對外貿易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的問題,究竟對我國經濟、環境和社會發展帶來了怎樣的負麵影響,如何評估並克服這些負麵效應,都需要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工作的順利完成。

貿易是世界經濟繁榮的基礎,而且仍然是我們可以采取的提高生產力和促進經濟增長的主要手段之一。貿易自由化的曆史已經清楚地說明了這一點。一個國家積極地發展對外貿易,參與國際競爭,其主要目的是發展本國經濟,並最終提高本國社會福利。但事實證明,對外貿易發展如果不選擇一種健康、可持續的發展模式,不但不能達到預期的發展目標,反而會給本國的經濟社會的整體利益和長遠發展造成不利影響。對外貿易必須要和環境、社會協調發展。將外貿發展與自然資源的保護、生態環境的改善、社會生活的和諧結合起來進行考察和評價,使得社會的福利隨著貿易的發展而增長,而不是相反,這正是“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含義。尋求貿易發展的最優模式與路徑,必須建立在科學衡量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程度的基礎上,建立在構建科學評價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程度指標的基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