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以及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交通運輸作為經濟發展的助推器,在社會生活和經濟發展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我國勞動力跨省域流動和遷移主要是通過鐵路運輸方式實現的。本章分析在高速鐵路發展影響下我國勞動力市場的平衡性變化,使用的基本概念、指標、方法與數據來源說明如下。
一、基本概念與指標選擇
(一)高鐵可達性
高鐵可達性是指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高速鐵路的便捷程度,是交通網絡中各節點間相互作用的機會潛力[1],能夠體現經濟活動利用特定交通係統從給定區位到達活動地點的便利程度[2]。高速鐵路對勞動力市場地區空間格局的影響首先體現在可達性上。本章綜合考慮地區鐵路發展和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基於加權平均旅行時間方法,構建包含地區間最短旅行時間、鐵路密度、列車經停頻次權重以及經濟發展指標的高速鐵路可達性指數模型,以衡量地區高鐵可達性及其變化情況。
(二)勞動力市場平衡性
勞動力市場是指以市場機製調節勞動力供求雙方的決策行為,實現勞動力配置的市場。勞動力市場平衡性是指勞動力市場在價格機製、競爭機製、供求機製的循環往複作用下,通過勞動力流動和價格的波動促成勞動力市場的動態平衡。根據勞動力市場的三大競爭機製,以及勞動力具有數量和質量兩方麵的特性,本章分別從勞動力市場容量、勞動力結構和勞動力市場工資三個方麵考察勞動力市場平衡性。勞動力市場容量指標包括地區新增勞動力和失業率;勞動力市場結構指標包括地區就業彈性係數、結構偏離係數、結構協調係數和勞動力質量指數;勞動力市場工資指標包括地區最低工資、行業工資和平均工資。
二、研究方法
(一)指數分析法
本章分別測算地區高鐵可達性指數與地區勞動力市場相關指數。其中,高鐵可達性指數運用加權指數法,勞動力市場指數綜合運用數量指數法和質量指數法。
(二)分類分析法
本章按照地區高鐵可達性變化率的高低將研究目標省市依次分為可達性改善程度“高、中、低”三類地區,在此基礎上對地區可達性與勞動力市場平衡性的關係進行分析。
(三)相關性分析法
本章應用空間計量中的全局空間自相關性分析方法,分析我國某地區高鐵可達性與其地理相鄰地區高鐵可達性的相關關係。
(四)彈性分析法
經濟學中彈性是指當經濟變量存在函數關係時,因變量對自變量變化反應的靈敏程度,即自變量每變化百分之一導致因變量變化的百分比。彈性計算公式如式(1)所示:
式(1)中,ε表示因變量y隨自變量x變化而變化的彈性;Δy/y表示因變量變化率,本章分別將勞動力市場各項指標作為因變量;Δx/x表示自變量變化率,本章將高鐵可達性作為自變量。本章使用彈性分析法,通過計算勞動力市場各項指標關於高鐵可達性的彈性,定量分析高鐵可達性變化對於勞動力市場平衡性的影響。下文將分別針對各項勞動力市場指標對應的高鐵彈性進行計算和說明。
三、數據來源與處理
根據2013年《鐵路安全管理條例》,我國高鐵指設計開行時速250公裏以上(含預留),且初期運營時速200公裏以上的客運列車專線鐵路,包括“D”“G”“C”開頭的客運車次。目前,西藏尚未開通高鐵,本章研究對象包含30個省(市、自治區);一般認為2008年我國正式開通運行高鐵,由於數據的可獲得性,本章研究時間區間為2008—2016年。為比較高速鐵路開通前後高鐵可達性與勞動力市場平衡性變化,本章使用2008—2016年我國30個省(市、自治區)相應鐵路數據、地區勞動力市場數據和地區經濟增長數據。其中,鐵路數據來源於2017年《中國統計年鑒》、2008年《全國鐵路旅客列車時刻表》、2018年6月“火車票”網站、“12306”網站;勞動力市場數據與經濟增長數據來源於相應年份的《中國統計年鑒》、《中國人口和就業統計年鑒》、各省市統計年鑒,以及國家統計局網站、各省市勞動保障行政部門網站。
高鐵可達性指數計算過程中,在30個地區省會城市間最短旅行時間的數據處理上,由於曆史鐵路旅行時間數據的不可獲得性,利用2018年6月“火車票”“12306”網站實時查詢的普快列車最短旅行時間數據作為計算2008年鐵路旅行時間成本的原始數據,利用2018年高速鐵路最短旅行時間數據作為計算2016年鐵路旅行時間成本的原始數據。一般認為每年6月的鐵路數據已剔除春運、極端天氣、學生假期等特殊因素影響,具有良好的穩定性。
本章研究應用指標與數據來源說明匯總如表6-1所示。
表6-1 指標選取與數據來源說明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