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幾歲時,你必須學會單獨麵對現實的社會,所以你的判斷力就顯得極為重要了。因為你不再是小孩子了,你必須用自己的眼光去做選擇、做決定,包括事業、婚姻和生活。在20幾歲時,如果做事還像以前那樣單純,幹什麽事都想當然,隨意而為,那麽你肯定會吃大虧。
1.在20幾歲時,一定要有觀察力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社會裏,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和預見能力是對每一個20幾歲的年輕朋友的基本要求。能否用一雙眼睛“看”出問題,並比別人提前看到事物的發展趨勢,往往決定著你在20幾歲時能不能比別人優先一步獲得成功。
我們生活的世界豐富多彩,認識世界最初的方式就是用眼睛去觀察,觀察在人們的一切實踐活動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觀察力是智力活動的源泉和門戶,人們通過觀察,獲得大量的感性材料,獲得有關事物的鮮明而具體的印象,經思維活動的加工、提煉,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而促進智力的發展。
擦亮眼睛,用心去觀察,帶給你的將是別樣的風景,正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觀察能力的強弱決定著一個人智力發展的水平,因為觀察力是智力活動的基礎。觀察是聰明的基礎,沒有敏銳的觀察力,就談不上聰明,更談不上成才。我們常為福爾摩斯的觀察力驚歎不已,實際上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向他學習,將觀察力訓練得更敏銳些。
那麽,20幾歲的年輕人在實際的學習、工作、生活中,怎樣利用科學的觀察,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以取得成功呢?
首先,要選擇正確的觀察對象。對象選對了,就有發現的可能;對象選錯了,便徒勞無益。
其次,思想不受任何約束。要避免陷入前人之見的怪圈,一旦有一種觀點先入為主,占據了頭腦,就很難再從所觀察的現象中分析出其他因素。
再次,要具備積極的思維過程。要培養以積極探究的態度注視事物的習慣,要有意識地尋找可能存在的每個特點,尋找各種事物之間存在的聯係。
觀察不隻用眼睛,更要用心。在20幾歲必須學會用心去觀察,要做一個有心人,做一個會觀察的人。
觀察事物要細致、細心,對事物發展有決定性促進作用的因素往往隱藏在事物的深層,所以,20幾歲的年輕朋友要學會在細節上下工夫。在美國的約翰·肯尼迪總統眼裏,似乎任何細枝末節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在其就職典禮的檢閱儀式中,肯尼迪注意到海岸警衛隊士官中沒有一個黑人,便當場派人進行調查;他在就任總統後的第一個春天發現白宮返青的草坪上長出了蟋蟀草,便親自告訴園丁把它除掉;他發現美國陸軍特種部隊取消了綠色貝雷帽,便下達命令予以恢複。尤其使人感到意外的是,肯尼迪在就任總統後不久舉行的一次記者招待會上,竟然胸有成竹地回答了關於美國從古巴進口1200美元糖的問題,而這件事隻是在此4天前有關部門一份報告的末尾部分才第一次提到過。
實際上,這驚人的記憶力無非得益於對事物細節的仔細觀察。年輕的達爾文能夠對科學產生懷疑,對物種的進化有深刻的理解,也源於他對事物精細的觀察。
1851年12月27日,22歲的達爾文以自然科學家的身份隨同“貝格爾號”軍艦作環球考察。此行之前,達爾文還是一個“神創論”和“物種不變論”者。
到了南美洲,他觀察到熱帶的自然景象與英國迥然不同,麵對大自然提供的事實,他常常疑惑不解:“這些變化萬千的自然界,究竟是怎樣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呢?難道是神造的嗎?”在朋塔阿耳塔,達爾文獲得了大量的陸生動物的化石,他觀察到,有幾種動物,例如大懶獸、巨樹懶等,都屬於地質年代第三紀的巨大樹懶科動物,但它們與現代生活在南美洲的樹懶很相似。他還觀察到,有一種已經絕滅的馬和馬克魯獸,它們的身體跟象一樣,牙齒與現代齧齒目動物相似,而眼睛、耳朵、鼻孔的部位卻像水生動物儒艮和海牛。這些從未見過的現象,又引起了達爾文的疑問:“為什麽許多現代的動物與古代的動物化石既相似,而又不完全相同呢?《聖經》上說:世界的現象永遠也不會發生變化,這有根據嗎?”在加拉帕戈斯群島,達爾文又觀察到這樣一個事實:島上的各種動、植物雖然屬於南美洲類型,但其中絕大多數都具有本地的特點,為什麽會是這樣的呢?經過仔細的觀察和思考,達爾文逐步萌發了生物進化的思想。
在對所觀察到的現象和采集標本進行縝密分析的基礎上,1856年5月,他開始寫作《物種起源》一書。
生活中有太多的例外發生,如果隻將它視為“特例”,也許就會失去一個重大的發現。因為往往重要的信息就隱藏在那些看似例外的細枝末節中。
然而,大多數人在20幾歲時根本不去注意事物的細節問題,總是片麵地認為這些東西沒什麽用處,因此就忽略了。其實它是與成功密切相關的,隻要你把這些細微的部分搜集起來,然後按照一定的係統整理,你就會發現它是一條極為重要的信息或你目前正在尋覓的信息。所以,這種細節,我們也要處處留心。有時你甚至可以從平時的遊戲、電視節目中獲取靈感,也許現在你感覺它沒什麽用處,這就需要你對其加以整理,形成一條信息儲存在你的信息庫裏,這就是所謂的聚沙成塔。
當信息積存多了的時候,你就會發現有的信息之間是可以互相依賴的。
在我國福建沿海的一個小城中,所有適合建築的土地都已被開發出來,並予以利用。在城市的另一邊是陡峭的小山,無法作為建築用地。而另外一邊的土地也不適合蓋房子,因為地勢太低,海水倒流時總會被淹沒一次。
一個平時很注意觀察的年輕人注意到這種現象。他把這兩種情況都記了下來,並考慮如何去改變。後來,他意識到這兩塊土地都能開發利用。他先預購了那些因為山勢太陡而無法使用的山坡地,同時也預購了那些每天都要被海水淹沒一次而無法使用的低地,他預購這兩塊土地的價格都很低,因為這些土地被認為沒有太大的價值。
他用了幾噸炸藥,把那些陡峭的小山炸成鬆土,再利用推土機把泥土推平,原來的山坡地就變成了漂亮的建築用地。然後,他又將多餘的泥土填在低地上,使其超過水平麵,這樣,低地也可以被開發利用了。
這個年輕人因為注意觀察,看到了兩塊地存在的細微差別,整體把握了兩塊地的特性和互補性,並積極進行了改造,使兩塊“廢地”變成可以進行開發利用的“寶地”。
20幾歲的年輕人在觀察事物細節的同時,還要培養積極的思維,對觀察的現象進行敏銳的分析、比較與判斷。隻有這樣,才能把握觀察對象的特點,並不斷提高自己的觀察能力。
細致的觀察加積極的思維和敏銳的分析,能夠讓人在20幾歲時就對事物有更深層的理解,並且可以幫助20幾歲的年輕人獲得更多更實用的知識,得到更重要的發現。
2.在20幾歲時,要有敏銳的洞察力
真正的智慧不僅在於能明察眼前,而且還要能預見未來。人在20幾歲時,一定要有自己的洞察力,隻有在頭腦上武裝自己,才能獲得成功的人生。
事物在發展的過程中,通常都會呈現出某些特征,以顯示事物進一步的發展趨勢。如果人在20幾歲就能夠抓住這些特征,掌握發展趨勢,便可以引導事物向有利於20幾歲的年輕人的方向發展。例如,你可以通過對資源開發現狀的分析及前景的預測,得出過分開采資源、加重環境汙染將會使我們的生存環境進一步惡化的結論,之後便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理念,這一理念的貫徹,將使人類的需求得到滿足,而不影響後代的發展,起到了趨利避害的作用。
預見的前提是需要20幾歲的年輕人具備敏銳的洞察力。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會發生各種各樣的事,有些事使人感到驚奇,引起無數人的注意,有些事則平淡無奇,許多人漠然視之,但這並不排除它可能包含的重要意義。
眾多傑出青年的思維的一大特點就是有預見性。他們能夠看到別人看不到的前方,他們能高瞻遠矚地看清時代的發展方向,他們的思維總是超前的,他們的眼睛永遠盯著前方的目標,所以他們能夠引領時代的潮流。
比爾·蓋茨放棄了假期的休閑與娛樂,甚至放棄了哈佛大學的學業,與朋友保羅投入計算機“0”與“1”的世界,因為他預見到“計算機像電視機一樣普及的時代就要到來了”。而且,他們預見到“計算機軟件將是整個計算機的靈魂”。最終,他們獲得了成功,他們使“微軟”擁有了財富,使世界擁有了“微軟”。
聯合國成立過程中的一件事可以讓年輕朋友認識到“預見能力”具有怎樣的能量與威力,可以帶來怎樣的收益。
當第二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時,以美、英、法為首的戰勝國幾經磋商,決定在美國紐約成立一個協調處理世界事務的聯合國。一切準備就緒之後大家才驀然發現,這個全球至高無上、最權威的世界性組織竟沒有自己的立足之地。
買一塊地皮吧,剛剛成立的聯合國機構還身無分文;讓世界各國籌資吧,此時的聯合國剛剛成立,在世界上的威信還不足以伸手向成員國要錢而不產生不良影響。況且剛剛經曆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浩劫,各國政府都財庫空虛,甚至許多國家都是財政赤字居高不下。在寸土寸金的紐約籌資買下一塊地皮,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聯合國對此一籌莫展。
聽到這一消息後,美國著名的家族財團洛克菲勒家族經過商議,果斷出資870萬美元,在紐約買下一塊地皮,將這塊地皮無條件地贈與了這個剛剛掛牌的國際性組織——聯合國。同時,洛克菲勒家族也將毗連這塊地皮的大麵積地皮全部買下了。
對洛克菲勒家族的這一出人意料之舉,當時許多美國大財團都吃驚不已,870萬美元,對於戰後經濟委靡的美國乃至全世界,都是一筆不小的數目,而洛克菲勒家族卻將它拱手贈出了,而且是無條件贈與。這條消息傳出後,美國許多財團主和地產商名流紛紛嘲笑說:“洛克菲勒家族幹了隻有笨蛋才會幹的事!”並紛紛斷言:“這樣經營不出10年,著名的洛克菲勒家族財團便會淪落為著名的洛克菲勒家族貧民集團!”
但出人意料的是,聯合國辦公大樓剛剛建成完工,毗鄰它四周的地價便立刻飆升起來,相當於贈款數十倍、近百倍的巨額財富源源不斷地湧進了洛克菲勒家族財團的賬戶。這種結局,令那些曾經譏諷和嘲笑過洛克菲勒家族捐贈之舉的財團和商人們目瞪口呆!
洛克菲勒集團的贈與是因為他超前的思維使他預見到了未來,看到了聯合國的所在地必然會產生巨大的財富。如果聯合國落戶在其他地區或洛克菲勒家族沒有買下周邊的地皮,那麽,他們的損失就不是870萬美元了。
人在20幾歲時,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斷力和洞察力,隻有在頭腦上武裝自己,才能獲得幸福和成功的人生。人在20幾歲時,做事容易跟著感覺走,做什麽事都是想當然。20幾歲的年輕人必須要克服這一弊病。
預見,20幾歲的年輕人也可以做到。隻要你的觀察足夠仔細,思維足夠靈活,決斷足夠果斷,做事足夠穩重。當然,預見能力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你在生活中培養自己的洞察力與分析問題的能力。隻要你想做到,並不斷地去努力,相信你會做得更好。
3.在20幾歲時,做事不能想當然
預見性對剛踏入社會的20幾歲年輕人來說很重要,有了理性的預見,可以使你少走彎路,節省時間,盡快地成功。那麽,如何獲得理性的預見呢?這是每個20幾歲年輕人必須思考的問題。
有時,人們做出的一些預見仿佛是偶然的,因為確實找不出充分的證據來為它佐證,但人們卻深信事情會像自己預料的那樣發生、發展。我們通常稱其為第六感。其實這是一種常被忽視了的天賦智力在起作用,這種智力就是直覺。
直覺是在作決定的那一刹那,敦促人們在兩種辦法中擇一而行的心聲。人們在心裏有所感,但卻不能解釋為什麽會有這種心聲。由於大家所受的教導一向是依賴理智,因而忽略了“感情的”判斷力,也就是說廢棄了人人都有的一種認識能力,而這種能力卻可能是非常有用的工具。
這些存在於你內心深處的東西,大部分是無法用文字或數字來表達的,其中包括你的感情、恐懼、信仰、懷疑、偏見和信念等。這些,都是從你的經驗中產生的,也可以說這是你的潛意識,有些人稱它為本能或直覺。這些未能表達的成分,正是你的決策優劣的重要因素。
科學史上有很多直覺導致重要突破的實例。最著名的例子之一就是公元前2世紀的希臘物理學家和數學家阿基米德。他坐進裝滿水的浴缸沐浴時,水由缸邊溢出。他因此認識到物件在水中會取代部分水所占位置的原理,並把它應用到科學問題上,最終幫助國王鑒定出了皇冠是否由純金打造。愛因斯坦也認為直覺很重要,他說直覺曾幫助他掌握了很多複雜的思想。
著名的神探福爾摩斯也常常是以這種方式偵查案情的。例如,他知道案中的凶手與死者相識。為什麽呢?他想狗是不向他認識的人叫的,因為死者的狗沒有出聲,於是他就推測凶手不是陌生人。這看來是完美的邏輯推理,但令福爾摩斯想到狗的行為的則是直覺。直覺把他的推斷引導到了正確的方向。
但是,憑直覺了解事物並不是完全忽略理性思考。事實上在很多例子中,這兩種活動是相輔相成的。直覺提供重要的信息,然後理性加以驗證,或用直覺評估理性和邏輯的結論。
很多人經過長時間苦思和多次徒勞無功的試驗之後,才獲得新的發現,局外人還以為成功是突如其來的。其實他的洞察力也是以理性思考、豐富知識和追求正確結論的能力為基礎的。
預見也是如此,看似毫無依據,實際上都是觀察、分析的結果。所以,年輕人在做出預見時要理性,不可以總憑直覺、想當然地跟著感覺走。
一位學者指出:“要使自己有一副優秀的大腦,不要被看起來似乎理所當然的事所迷惑。”
人在20幾歲時非常容易犯想當然的錯誤,許多認識上的錯誤都是想當然造成的。事實上,貌似理所當然的事情往往並不簡單,這是因為世界上的事物是錯綜複雜的。一個條件可得出多種結果,一果也可能多因,影響事物變化發展的,除了必然性還有偶然性。
現實要求20幾歲的年輕人做任何事,都不能想當然。
造成20幾歲年輕人做事想當然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的思維定式。人們認識事物總有一定的思維框架,它往往是以前經驗的沉澱,常常使人們認識事物時有一定的參照係。但這個參照有時會使年輕人陷入想當然的誤區。
20幾歲的年輕人要減少想當然的錯誤,需要時時提醒自己不要輕易下結論。從一個印象、兩三句言談中做出的判斷往往是想當然的。而由此判斷做出的預見,其客觀性和可信度就大打折扣了。所以,20幾歲的年輕人也要時時提醒自己:我的判斷充分嗎?我的預測合理嗎?隻有這樣,才能做出理性的判斷和有價值的預見。
如果根據想當然的推理,得出了某種結論,也要對該結論保持一定的警惕性,要注意對情況進行反複的分析,並盡量搜集新的事實加以檢驗。要使自己的結論不犯錯誤,人在20幾歲時就應該對結論采取審視的態度。
對於頭腦裏冒出來的想法,要重新評估一下,它是否“真的是自己的意見”,並且要養成獨立思考問題的習慣。首先,你要把現在的想法一一加以檢討,想想看,是自己真的那麽想,還是照別人告訴你的去想的?會不會是偏見或錯誤的觀念?不持偏見地聽取別人的意見和建議,想想看是對還是錯,或者有哪個地方不對,並綜合各家之言得出自己的看法。
“要是我早點開始用自己的預想方案就好了!”很多人到了30歲以後就會有這樣的感歎。所以20幾歲的你為了避免將來後悔,最好趁早開始。當然,人的預見不可能永遠正確,或許也有失誤的時候。不過,以失誤最少者為榜樣,則是不變的方法。能夠彌補這種失誤的辦法就是多觀察、多思考,用理性的頭腦分析問題。
4.在20幾歲時,要學會選擇學會判斷
有許許多多的因素包括事物呈現方式、年輕人的心理素質等都會影響自己的判斷。所以,20幾歲的年輕人在做出各種選擇之前,都應該保持頭腦的冷靜,盡量摒除外界環境、自己的情緒等對自己的幹擾,以做出理性的判斷。
在20幾歲的時候,一個判斷能夠決定一個人的命運。所以20幾歲的年輕人對待每一個判斷都要慎重。首先,不要總對自己的判斷感到懷疑。
年輕人幾乎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判斷、作決定。簡單的如今天穿什麽衣服,吃什麽飯;慎重的如應該到哪所大學讀書,讀什麽專業,是考研還是工作,等等。當20幾歲的你已經成熟地考慮過問題,進而做出判斷後,就不要總懷疑自己的判斷了。
23歲的李明在大學裏是一個性格懦弱的人,他自己根本沒有主見,總是優柔寡斷、患得患失。這使得同學們根本不能信賴他。有同學請他吃飯,他會想到底去還是不去。去了怕同學讓他請客,不去又怕同學生氣。就這麽一件小事情想來想去,最後告訴同學:“我不是不去,是我還有事情要做。”同學請教他問題,他會想到底是告訴還是不告訴。如果告訴了又怕同學超過自己,不告訴同學又怕同學說他無能,同學問了半天,他隻是沉默不語。他就是這樣一個人。
一次老師留了一篇文章,他寫完了又改,改完了又寫,總是認為不好。在臨睡前,他又拿出來看,改了兩句才睡。早上醒來還是覺得不行,又拿出來修改,就在交到老師手裏之前還改了一次。終於被老師拿走了,回到座位上他又覺得有些地方不好,於是跑到辦公室告訴老師,他的作文還要改一下。
由於他這種猶豫不決的性格,使他很難得到同學們的信賴。所有與他認識的人,都為他這一弱點感到可憐,直到現在他仍然是一個碌碌無為的人。
實際上,李明要決定的不隻是去不去吃飯、幫不幫同學、改不改作文,而是該選擇哪一種生活方式。
一個辦事果斷的20幾歲年輕人,會得到人們對他的信賴,願意和他做朋友或者與他合作,相反則會導致別人不願與他接近或者共事。因為與總是猶豫不決、患得患失的人在一起沒有安全感,你根本不知道朝令夕改的他會在什麽時候改變主意。
恐懼、後悔、效率差,都和缺乏決斷力有關。先耗了時間和精力去想該不該這麽做,又要耗時間和精力去想要不要那樣做。心情整日被這些事拖得沉沉的,人也變得疲憊不堪。因而,可能因為拿不定主意而愛聽別人的意見、依賴別人,久而久之,就會變得更沒有決斷力。
因此,人在20幾歲一定要養成果斷行事的習慣,既然拿定了主意,就不要再改變,不要給自己再留後退的餘地。這樣既可以增強你的自信,也可以博得別人的信賴。
優柔寡斷的年輕人需要改掉的是一整套的習慣。首先,遇到有小事要決定的時候,練習“快動作”,強製自己在某一時限內作決定,決定好了就不再改變。
當然,比較重大、長遠的事不能如法炮製,不可能在有限的多少小時或多少分鍾之內迅速決定學業、工作、婚姻之類的問題。不過,平時多采取快動作,可培養麵臨重大事項時的果斷決策力。
除快動作訓練之外,以下的方法也可促使20幾歲的年輕朋友不對自己的判斷感到懷疑。
一、不要一出錯就過於自責
如果你盡了全力去做一件事,就不要對自己求全責備,否則,長此以往,就會變成習慣性的自怨自艾了。誰都會犯錯誤,不要犯了錯誤就將自己看得一無是處。隻要找到問題的根本所在,之後加以改正,盡量下次不再犯同樣的錯誤就行了。
二、不要追求十全十美
猶豫不決的人往往把事情設想得過於理想化,凡事都希望能做得比別人好,希望做得十全十美,因而時時害怕自己做得不夠好。
三、不要依賴他人
你如果常常拿不定主意,一定有一批專為你提供意見的朋友。下次買東西的時候,尤其是衣服或裝潢擺設之類表現你的個性的東西,別問人家的意見!在20幾歲時,要學會自己作判斷、作選擇、作決定,相信自己的眼光。
四、別模仿別人
你是不是一向都到你朋友說好玩的地方去度假?這回你自己挑個地方。你是不是總喜歡按照姐姐的樣子打扮?其實你穿牛仔褲會比穿公主裙更漂亮。你現在需要做的是讓自我創造的原理產生作用:你要相信自己能想出好主意,也能作決定。照這個信念去做,這個信念就會越來越穩固。
人在20幾歲的時候,應該學會作選擇,更應該相信自己的判斷力。你開始作決定的時候,可能會猶豫不決,但隻要所做的事情是合法的,而且不危及人身安全,你應該相信自己的判斷,並努力去做。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有時自己的判斷會因為環境的不同、思維方式的不同而有偏差,這就需要20幾歲的年輕人謹慎,尤其是關係比較重大的事情,作判斷更不能頭腦發熱、心血**或憑直覺。
有許許多多的因素包括事物呈現方式、年輕人的心理素質等都會影響自己的判斷。所以,20幾歲的年輕人在做出各種選擇之前,都應該保持頭腦的冷靜,盡量摒除外界環境、自己的情緒等對自己的幹擾,做出理性的判斷。
總之,20幾歲的你做出判斷時既不可優柔寡斷,也不可貿然。
5.在20幾歲時,要懂得摸清他人的“底牌”
摸清他人的“底牌”,通過言談舉止、行為習慣、穿著打扮、為人處世等方麵來判斷一個人的性格特征、道德品行,進而決定按照怎樣的方式與之相處,對20幾歲年輕人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中國古代有“察人色,觀局勢,行明事”之語,其意為做人辦事必須先觀察周圍之人和周圍之勢,方可做明白之事。“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就告訴人們知人是多麽的重要。在交往中準確地辨識他人,摸清對方的底牌,防止被小人利用、欺騙,是每一個20幾歲年輕人都應該掌握的。
天下最難以捉摸的一張牌,就是你周圍人的“底牌”,“底牌”是人與人之間的一道防護牆。想知道他究竟是個什麽樣的人,就要設法摸清他的“底牌”,這就是這裏說的辨識他人。
識人,全在一個“知”字。中國古代兵法非常強調透視對方心理,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就是這個道理。
被視為“兵學鼻祖”的孫武,他的兵法裏就有這樣一節,可以說完全點出了處理人際間的關係的秘訣,與孫武齊名的古代軍事家吳起也這樣說:“凡是戰爭開始,首先必須了解對方將領的個性,然後才研究他的才能。”換句話說,麵臨戰爭的時候,應先調查敵將,然後才觀察他的能力,依對方的狀況來運用適當的手段,這樣就能穩操勝券了。
戰爭在表麵看來是一門複雜的學問,“勝”與“敗”誰也預料不到。但是,如果能透視對方,並運用適當的策略,就能無往不勝。同樣的道理,把它運用到人與人的關係中,效果也是一樣的。
勃倫狄斯曾講過芝加哥巨商費爾特測驗他的情形。
為了找到一份稱心如意的工作,年輕的勃倫狄斯向費爾特自薦。費爾特有一種習慣,就是對所有求職自薦的人都親自接待,一一洽談。
後來勃倫狄斯大度地說:“我從未見過像費爾特這樣細心的人,他問的那些細小的問題簡直令人難以置信。費爾特知道我曾在家鄉的小鎮當過騾夫,於是他連我飼養過的騾子的名字也細細過問。”
費爾特如此細心地去品評、洞察他人,主要是要了解他所雇傭的人的特點。正如他本人所說:“如果我不親自去品評、了解、認識他的性格、特點及能力,我將把何種事情交給他做呢?我又怎樣去借助他們為我的公司效力呢?”
大凡偉人或名人,都常使用許多很巧妙的方法,去測量、洞察別人的性情和能力。
在此我們所要了解的是領袖人物們究竟憑借著何種證據,以確定他對人的判斷?換句話說,他獲取人心的,究竟是些什麽?
不少有能力的人,常懷有一種隱秘的技術,以品評他人的性情,了解他人的特點,掌握他人的苦樂、嗜好。這種技術,在一般人看來很玄妙,其實卻很平常。偉人或精明強幹的人,隻不過對別人常常忽略的瑣碎處,都非常留心與注意罷了。事後根據這些觀察來進行判斷和決策。
總而言之,他們要把他人在一定環境之下的行為細心地觀察出來。這種對細微之處的特別留神,用心之苦,用力之勤,是一般常人難以做到或者不願去做的。
當20幾歲年輕人觀察一個人時,應當留心:他全神貫注的是什麽?他常常忽略的是什麽?他喜怒憂愁的是什麽?什麽事情能使他震驚?他驕縱或發脾氣又是為了什麽?倘若我們能將上述他人的這些特點覺察出來,那麽我們就能了解、掌握或操縱這個人,明了在某種環境之下,這個人估計出現怎樣的感覺和行動。
比如說,某人有了困難,他害怕嗎?他會戰勝它嗎?他想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嗎?他的名譽觀念會讓他勇於承擔責任並想方設法來保護與此事有關的旁人嗎?所以,這個人究竟如何去做,我們一下子是很難斷定的。但是,如果我們事先對這個人就有所觀察和了解,那麽至少可以從他在以往的情形之下,根據他所經曆的或者幹過的那些事情中尋找線索,找出他可能的對此類問題的反應。
一般的人都有某種程度上的相似之處,他的動作、表情以及情感已形成某種特殊場合下的固定習慣,這些習慣還可能是控製他的為人的條件。這些習慣可以說是一個人的特性,而這種特性常常包含在他的動作、姿勢、變化的麵部表情以及語言與聲調裏。有的時候人們雖然有明顯的動作,但他們常在不知不覺中把真正的情感流露出來。
曾經有這樣一個人,每當他惱怒動氣時,總是張口打嗬欠,或者假裝打嗬欠,而旁人一見他這個樣子便大笑或微笑起來,因為人家早已知道他在惱怒動氣了。還有些人,每逢煩悶或不順心時,總喜歡將手放在衣袋裏,旁人一見此情景,便知道了他此刻的心境,也避免與他做更多的談話,以免讓他煩中生煩。
還有些聰明的人,常常將他的天性和情感藏而不露,可是有時候當他們自己還未意識到的時候,早已被細心的觀察者看得一清二楚了,也從中找到了突破口。
摸清他人的“底牌”,通過言談舉止、行為習慣、穿著打扮、為人處世等方麵來判斷一個人的性格特征、道德品行,進而決定按照怎樣的方式與之相處,對20幾歲年輕人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識人的本領是一門玄妙的藝術,需要20幾歲的年輕朋友們慢慢體會,慢慢領悟。
6.在20幾歲時,必須培養獨立的判斷能力
隨著年齡從二十、三十、四十逐漸上升而日益加重的社會責任,判斷力的重要性也隨之增加。20幾歲開始起步,必須努力磨煉、檢驗自己。因為20幾歲是允許失敗的年紀,即使慘遭失敗、受盡創傷,也能夠重新站起而淬火重生。一旦到了三十多歲、四十多歲、五十多歲,再經曆失敗,想要東山再起恐怕是非常困難。
談起“判斷力”也許有人會認為那是身居特定要職的經營者或有豐富閱曆的人才具備的能力,其實任何階層與時代的人,都不能缺乏判斷力。
對於20幾歲的你而言,判斷力也一樣非常重要。
無論工作或家庭,遇到種種不同的工作要做時,應該經常考慮到以下兩點再付諸行動:
什麽事情必須優先處理?
什麽事情最重要?
假使你先做不急的事情,卻因為忙不過來而將“要事緩辦”,那麽容易導致日後慌張,甚至最壞的會出現“無法彌補的錯誤”。
希望每位20幾歲的年輕人都能明白,判斷力是無論何時、何地、何事、何人都要思考的條件。
目前來說,無論男女,選擇結婚對象往往關係著自己一生的幸福。為結婚問題煩惱的人,大多是在20幾歲。但是結婚對象是否能夠與自己相守一生,似乎像一場賭注,沒有真理可循。
判斷結婚對象的重要指標就是“這個人認為什麽最重要”,也就是所謂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如果兩人的個性差異甚大,那麽無論你有多愛他(她)都無法長久。
不僅結婚這樣,判斷力的重點應該在於判定什麽比較重要。當然,日常業務上的判斷,則以什麽比較緊急為優先。
但是,切莫經常被緊急事件追著跑。因為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覺間置之不理的隱性問題總有一天會爆發出來,而變成棘手的大問題。
例如:大批客戶流失,或職場的人際關係惡化、嚴重化等問題,大多是因為日積月累的不滿所產生的報應,因此有時候一些小事本來以為無關緊要,結果卻造成嚴重的後果,其實這件小事隻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草”而已。
同樣地,青少年的不良行為與問題行為,大多由於父母過去長期疏忽管教或管理不當,因此才造成青少年犯罪事件。
無論職場或家庭,一旦問題表麵化,那麽處理不但太遲,而且付出解決的工夫也相當長,但得到的效果卻相當有限,可謂事倍功半。總而言之,發掘隱藏性的問題而早期發現、早期解決的成效較大。
隨著年齡二十、三十、四十逐漸上升而日益加重的社會責任,判斷力的重要性也隨之增加。從20幾歲開始起步,必須努力磨煉、檢驗自己。因為20幾歲是允許失敗的年紀,即使慘遭失敗、受盡創傷,也能夠重新站起而淬火重生。一旦到了三十多歲、四十多歲、五十多歲,再經曆失敗,想要東山再起恐怕非常困難。
當然,也不是說“因為我才20幾歲”或“因為我還年輕”就能夠任性而為。如果事前已有相當的準備與努力卻失敗了,可能是因為不成熟的判斷力。隻要懂得成長與修正,自然能夠再次成功。
不過,一再重複相同的失敗,卻是一種愚蠢行為。經曆過一次錯誤的判斷,就應該銘記在心而永不再犯。話說回來,也不要因為一次的失敗而過度謹慎,有時候反而因此壞事。
重要的就是累積一點一滴的小成功與小成績,建立自信與判斷標準。
隻要肯努力學習,認真嚐試,那麽自己的判斷力終究會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