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至清則無魚。同樣道理,一個人無論做什麽事都處處顯得比他人聰明,也不能算是什麽好的行事作風。恰當的行事作風應該是在事關全局的大事情上不糊塗,在無關緊要的小事上有時不妨假裝糊塗。

處理大事情與小事情的關係上,無外乎以下四種:第一種是大事情與小事情都糊塗,這種人顯然是不會做事的人;第二種是大事情糊塗而小事情精明,這種人常常給人的印象是斤斤計較,目光短淺,隻看到眼前利益;第三種是大事情與小事情都精明,這種人會導致“水至清則無魚”的境況出現;第四種是小事情糊塗而大事情精明,這種人是最適合做大事的人。

我們來看一個曆史上在處理小事情上糊塗而在處理大事情上精明的案例。

北宋時期,有一個名叫呂端的人。他自幼年起聰敏過人,長大後也才高八鬥,但是他對一些瑣碎的事情常常不以為意,因而給人的印象是心胸豁達,樂善好施。

宋太宗時,趙普在協助丞相管理朝政的參知政事一職上推薦了呂端,理由是“呂端不會因獲得獎賞而驕傲自滿,也不會因受到打擊而一蹶不振,無論何時都能冷靜地處理事情,是輔佐朝政不可多得的人才。”

後來,宋太宗準備任命呂端為丞相時,有人就反對說:“呂端平時沒有什麽機敏之處,難當大任。”宋太宗不以為然,以“呂端大事不糊塗”為由排除異議。

呂端成為宰相後,在處理軍政大事時,一反常態地體現出了機敏、果斷的作風。在朝廷大臣遇到難以決擇的問題時,呂端也總能妥善地處理。

我們可以思考一下,大事情不糊塗的人怎麽可能會在小事情上糊塗。大事情也是由眾多小事情組成的。之所以有些人在處理大事情上精明,在處理小事情上卻反而糊塗,隻不過是他在處理小事情上裝糊塗罷了,畢竟真正能做大事情的人常常是不屑於在小事情上浪費時間和精力的。

如果一個人在大事情上精明,在小事情上也不糊塗,事事都必須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那麽他就很難發揮到團隊優勢,也很難使團隊整體處理事情的能力得到提升。我們都知道,三國時期,西蜀諸葛孔明做事不可謂不盡力,識人不可謂不清明,但最後卻不得不用馬謖守街亭,用廖化做先鋒。究其原因,諸葛孔明在處理大事情和小事情上都過於精明了。

可見,我們有的時候不妨裝一下糊塗,哪怕你本來一點也不糊塗。與其事事表現出精明,導致弄巧成拙,不如小事情裝糊塗,顯出“大智若愚”的一麵來。

身處複雜多變的社會中,在大事情上精明而在小事情上糊塗,不僅能使我們免除諸多不必要的麻煩,而且能夠使我們更容易提升自己的影響力。該精明時精明,該糊塗時糊塗,就能左右逢源,少卻諸多煩惱,不被人事所牽。

需要強調的一點是,在影響全局的事情、決定整體的事情上,也就是在工作的關鍵環節和關鍵決斷,你必須精明,不能糊塗,否則你就成為一個不會做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