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3歲的時候,正處於活潑好動的年齡,處事能力還不很強,所以孩子在生活中必不可少地會犯一些錯誤,對於孩子犯錯來說,不管不問,那是家長不負責任的態度,如果拉過來就打,這也會給孩子幼小的心靈覆蓋上陰影。批評孩子一定要讓孩子做到心服口服,這樣才能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所以批評孩子時一定要講究方法。當孩子經常不接受你的批評時,作為家長是否應該從自身的角度好好反思一下呢?

在批評孩子的方法上,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在教育孩子時,批評比表揚還要高深,因為批評一定要講究方法,這是一門藝術,你用得好它比表揚的效果還有用。”因此,在教育孩子上,處處留心皆學問。

陶行知先生說得好,批評也是一門藝術,所以家長批評孩子,選擇什麽樣的批評方式和時機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要想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就要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上,抓住恰當的教育時機並選擇適當的方式進行,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

例如:

當孩子在廚房拿著碗筷玩耍時,有時候家長心情好了,就會對孩子說不要玩這些東西,對自己有危險,如果家長心情不好的時候,就會說一些嚴厲的話,“你沒事玩這個幹什麽,萬一把碗打碎了,劃傷你就高興了,老實呆著去。”這種現象很常見,很多家長都會發脾氣,而且在批評孩子的時候也不注意方式和言辭。

一個聰明的家長應該在批評孩子的過程中,不僅注意方式,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從批評中得到經驗和教訓。

一些家長看到孩子犯錯之後,不問緣由,上來就對孩子指責批評。家長在批評孩子之前要了解清楚事情的原因,不能偏聽偏信,在沒有證實、孩子沒有承認的情況下草率地批評孩子,隻會使孩子感到委屈,也有損於家長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

例如:

孩子拿著剪刀到處跑,剪這個剪那個,媽媽看到後就說:“你玩剪刀幹什麽,玩什麽不行非要玩剪刀,還到處剪東西,剪到自己怎麽辦。”然後,一邊責備孩子,一邊把他拉到門外,“砰”的一聲關上了門。

這位媽媽不知道,孩子玩剪刀的過程就是孩子發揮想象力、創造力的過程。其實對於孩子玩一些危險的工具,家長們不必過於緊張,應該為孩子準備一把他專用的安全剪刀,鼓勵孩子學習使用安全剪刀的方法,隻要孩子在擺弄剪刀的時候,家長在一邊看著,孩子就不會有大危險。這樣既達到了教育的效果,也給了孩子學習使用工具的機會。

還有一些家長,帶孩子出去玩的時候,孩子不聽話,就不分場合地對孩子橫加批評,這樣會使孩子很難受,也會讓孩子對家長失去信任感。

而在批評孩子的時候對孩子進行威嚇,更是讓孩子產生遠離家長的思想。

例如:

有一個媽媽看到兒子不停地玩玩具,而且把玩具扔得到處都是,玩完一個就扔一邊不管了,所以這個媽媽就對兒子進行恐嚇式的批評:“玩玩具有你這樣的嗎,扔的滿地都是,你再這樣我把你像玩具一樣給扔了。”整理收拾自己的東西對大人來說也不是件簡單的事情,對孩子來說更是一個很難養成的習慣,媽媽應該對孩子更加耐心一些。用“扔掉”之類的威脅其實並不能起多大的作用,孩子很快就會知道,媽媽隻是說說而已。

還有一些家長,對孩子批評的時候連打帶罵,這樣下來也許孩子會記住教訓,但是孩子也可能學會打人、罵人,這樣豈不是得不償失?所以批評孩子一定要講究方法,講究藝術。

第一,暗示批評。

當孩子犯錯誤了,家長不要直接指責孩子的過失,如果能心平氣和地啟發孩子,孩子會很快明白父母的用意,願意接受父母的批評和教育,而且這樣做也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也給孩子樹立了良好的榜樣。

第二,批評的時候要小聲。

一個3歲的孩子是能夠聽出來家長所說的話是好是壞,如果孩子犯錯了,就對孩子大聲辱罵、大聲批評,也許會驚嚇到孩子。如果家長以平常說話的聲音批評孩子,平和而有說服力,會引起孩子的注意,也容易使孩子注意傾聽你說的話,這種低聲的批評方式,往往比大聲訓斥的效果更好。

第三,批評也要有個度。

孩子一旦做錯了事,總擔心會受到家長嚴厲的批評,如果家長和孩子想的一樣,抓住孩子犯的錯誤不放,沒完沒了地對孩子進行批評,這樣會使孩子對家長產生一種恐懼感,如果對孩子教育性稍加批評,孩子反而會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對待批評和自己所犯過錯也就能夠清醒地認識和反省。

第四,換個立場批評。

當孩子跟其他小朋友鬧矛盾後,家長批評孩子時,孩子也許會把責任推到其他人身上,以此來逃避家長的批評。此時最有效的方法,是當孩子強辯是別人的過錯、跟自己沒關係時,就回敬他一句“如果你是那個人,你該怎麽說呀”,這就會使孩子思考:如果自己是別人,該說些什麽?並發現自己也有過錯,促使他反省自己把所有責任嫁禍他人的做法。

孩子犯錯誤是很正常的事,所有的人都會犯錯誤,不論年齡大小、地位高低,都會犯錯誤,所以,批評孩子也要合情合理,不能對孩子濫用批評,否則,就是家長犯錯誤了。

批評孩子的目的是為了教育孩子,使孩子向著健康的道路發展,如果家長把批評作為教育的方式,那結果是沒有真正起到教育孩子的作用,反而起到了負作用。我們隻有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批評孩子,家長要有一個清晰的把握。

如果孩子隻是因為不小心造成了一個錯誤,而這錯誤本身並不大,比如孩子不小心打破了一個碗或者是一個杯子,那麽家長也沒有必要小題大做,為這樣的事情去批評孩子。在這種情況下,家長隻要淡淡地說一聲:“以後走路要小心。”“拿掃把把玻璃掃掉。”讓孩子自己收拾殘局就可以了。

有時候家長批評孩子確實方法欠妥當,家長不妨假設一下,如果我是孩子,我會怎麽看待這一錯誤。當孩子玩沙土、玩泥巴時,家長首先想到的是不衛生,想到的是這一行為會把衣服弄髒、弄破,給自己帶來麻煩。而孩子卻覺得這一活動給他帶來了無比的快樂,這是一種百玩不厭的遊戲。如果家長能換位思考,站在孩子的立場考慮問題的話,一定不願掃孩子的興。

批評不要抹殺孩子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一個3歲的孩子應該具有的天性,孩子犯錯是因為孩子對度的把握還不能做到像常人一樣,如果孩子因為對某一事物好奇,抱著做試驗的想法做出錯事來,這種情況下也不要批評孩子,而應該引導孩子的好奇心。比如孩子玩火,也許孩子很奇怪為什麽一個小小火柴棒或者是打火機就能冒出火來,所以他們會不停地玩這個取火工具,還會拿著其他東西來點火,所以家長看到後,不要隻顧批評孩子,還要給孩子講解一下冒火的原因以及玩火會造成的危害,這樣既保護了他的好奇心,又讓他懂得了不少道理。雖然孩子可能會把事情越弄越糟,但基於孩子的動機,家長不應該批評他,而應該鼓勵他做進一步的探索。

當孩子的想法不同於家長的時候,家長也不要因為自己的權威受到挑戰而批評孩子,相反應該尊重他們的意見,問問孩子有這種想法的道理,鼓勵孩子去創新,讓孩子有權決定他們自己可以決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