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是一種心情;智慧,是一種達到人生快樂的方法。

人無法遠離塵世,智慧讓人聰明地對待人生的是是非非。麵對人生是非,運用智慧,我們才能做到清醒,才能不為人間是非所蒙蔽,做到心知肚明;運用智慧,我們才能做到冷靜,才能不貿然行事,做到心靜如水;運用智慧,我們才能做到寬容,才能平靜地看待是非,看待世間的一切紛紛亂亂、爾虞我詐,做到居鬧市而心靜,待人寬容,處世從容自如。

難得糊塗

難得糊塗,是人屢經世事滄桑之後的成熟和從容。這種糊塗與不明事理的真糊塗截然相反,它是人生大徹大悟之後的寧靜心態的寫照。

人們常說:宰相肚裏能撐船。當宰相就需要包容,包容必須有肚量。包容其實正是“糊塗”的本義,和泥水而塗之,就是“糊塗”。

說起糊塗宰相,人們最容易想起來的,就是西漢時的丙吉了。路邊有人鬥毆死傷,他不管;碰到一頭牛在喘息,他偏要去問。屬下認為他可能犯糊塗了,提醒他:“您這樣做不是貴畜而賤人嗎?”丙吉回答:“民鬥相殺傷,長安令、京兆尹職所當禁備逐捕,歲竟丞相課其殿最,奏行賞罰而已。宰相不親小事,非所當於道路問也。方春少陽用事,未可大熱,恐牛近行用暑故喘,此時氣失節,恐有所傷害也。三公典調和陰陽,職當憂,是以問之。”

丙吉的意思是,老百姓鬥毆,這件事是長安令、京兆尹這樣的官管的。宰相隻是根據這些官一年總的政績進行考評,奏請皇帝實行賞罰就行了,用不著親自過問。而現在季節還不到大熱的時候,牛喘息可能是節氣失調,而節氣失調又可能導致災荒,這才是宰相份內應該管的。

可見丙吉這個人,隻是看起來糊塗,其實並不糊塗。

漢宣帝是武帝的曾孫子,衛太子劉據的孫子,小時候因為受衛太子劉據巫蠱案的牽連,被關在長安監獄裏。當時丙吉正好負責審理這個案子,知道有隱情,對皇曾孫特別照顧,派了幾名女犯人專門哺育他。漢武帝病了,聽方士說,長安監獄裏有天子氣,於是下令把監獄裏的犯人都處死,當然也包括皇曾孫。使者夜間到監獄,被丙吉擋在門外。他說,無辜的人尚且不應該被殺,何況皇曾孫呢?僵持到天亮,使者沒有辦法,回去向武帝複命。武帝此時已過了心血**那股勁兒,聽說是丙吉這樣做的,也就不追究了,並且大赦天下。皇曾孫這才算保住了性命。

宣帝即位後,並不知道丙吉保全過自己的性命。丙吉自己也從來不說。後來有一個宮廷裏參與其事的婢女,把這事講了出去,宣帝這才知道丙吉對自己有這樣的大恩,所以曆史上評價丙吉,說他“為人深厚,不伐善”。就是甘當“無名英雄”,不炫耀自己的功勞。

丙吉於皇帝有救命之恩,卻不肯讓皇帝知道,算不算糊塗,其實並非如此,反而可以說是丙吉精明的地方。霍去病是武帝時的名將,武帝死後,霍去病的兄弟霍光為大將軍,手握兵權,主持朝綱。漢宣帝就是他擁立的。對宣帝來說,霍光也是有大恩的。但是霍光死後不久,宣帝就將霍氏家族的人全部處死,一個不留。連司馬光都感歎說:“遂使家無噍類,孝宣亦少恩哉!”可見皇帝是隨時可以翻臉無情的,雖有大恩於皇帝,一旦獲罪,仍不能免死,正是“伴君如伴虎”。丙吉雖然沒讓皇帝知道自己曾有恩於他,隻憑他自己的努力,也已經當上了宰相,位極人臣,無以複加了。就算皇帝知道有思於自己,又能怎樣呢?也無法給他更高的官做。何況這樣大的事,朝廷裏知道的想必不止一個人,就算自己不說,就算那個婢女不說,總會有別人會告訴皇帝的,用不著發愁功勞被埋沒。出自他人之口,豈不是能使自己忠厚的形象更加豐滿?

中國曆史上,說起賢相,有兩句著名的成語,一個叫“蕭規曹隨,”一個叫“房謀杜斷”。“蕭規曹隨”說的是西漢時的宰相蕭何、曹參,蕭何製定規章,而曹參遵行不改;“房謀杜斷”說的是唐朝宰相房玄齡、杜如晦,房玄齡多謀,而杜如晦善斷。中國的盛世稱漢唐,而漢唐的名相首推這四位,說他們是中國曆史上最賢明的宰相,恐怕是不過分的。而其中這位曹參曹相國,偏偏就是一位糊塗的賢相。

曹參本是沛縣一名小吏,跟隨劉邦起家,攻城野戰,“身被七十餘創”,是一位勇猛戰將。曹參和蕭何本來關係很好,等到蕭何當上相國,兩人又產生了隔閡。可是蕭何臨死,偏偏推薦曹參接替相國;而曹參在山東一聽說蕭何死了,馬上就叫人準備行李動身,說自己一定要當相國了。

可見這兩人的自知、知人之明,都是非同一般的。

曹參當了相國,找了一些老實厚道的人當下屬,而把原來那些精明幹練之徒全趕走,然後就什麽也不幹了。“日夜飲醇酒”。別的大臣看他太不務正業了,想勸勸他,他不等開口,就強拉人家一起喝酒,把人家灌個不亦樂乎,什麽也說不出來了。惠帝看他這副樣子,也很不理解。但曹參是高帝時的功臣,又不好直接說他。就把他的兒子找來,讓他回去問父親:“高帝剛去世不久,現在的皇帝還年輕,您當丞相,整天喝酒,是不是嫌皇帝少不更事,不值得您輔佐呢?”但不許說是皇帝讓問的。兒子回去問曹參,曹參把兒子打了二百鞭子,發怒說:“國家大事沒你說話的份兒!”惠帝沒有辦法,隻好說,是我讓問的。曹參這才免冠謝過,問惠帝道:“陛下自己覺得您比高帝如何呢?”惠帝說:“哪兒敢比呢?”又問:“那麽您看我比蕭何怎麽樣?”惠帝說:“您似乎比不上。”

曹參這才說道:“陛下之言是也。且先帝與蕭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參等守職,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曹參為相三年,老百姓歌頌道:

“蕭何為相,順若畫一,曹參代之,守而勿失,載其清靜,民以寧一。”

當宰相的日飲醇酒,不理政務,不能不說是糊塗;知道自己本來就是塊糊塗料,索性於糊塗之中而求大治,又怎能不說是智慧過人呢?假使這位曹相國偏不服氣,一定要改弦易轍,幹出點屬於自己的政績,那會怎樣呢?恐怕非亂套不可。有些人,就常犯這種毛病。新官上任,生怕別人說自己無能,三把火亂燒一氣。這樣惹出的亂子,見得還少麽?

在中國封建時代的傳統觀念中,天子上庸天命,不是凡人所能作的,而宰相身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是凡人取得成功的最高典範和楷模。宰相尚不免於糊塗,何況常人呢?世界是複雜多樣的,橫看成嶺側成峰,沒有一成不變的事,沒有一定的不移之規,不可能像想像中那樣涇渭分明。所以人生要學會“糊塗”,在糊塗中尋找人生的哲理與智慧。

糊塗學其實是關於人的智慧,它包括了知、情、意三個方麵的綜合體現。在“知”的方麵,“糊塗”就是承認人的認識的局限性,不過分地依賴和賣弄自己的智慧。勿恃小智,勿弄奇巧,息競爭心;它包含了大智若愚、藏巧於拙、順乎自然無為而治、謹言慎行因勢利導、精益求精善乎其技、虛心納諫博采眾長、居安思危留有餘地等範疇。在“情”的方麵,就是安貧樂道,隱忍退讓,息貪禁欲;它包含安守本份勿事強求、淡泊名利寧靜致遠、樂天知命知足常樂、隱忍退讓與世無爭等等。在“意”的方麵,就是淡泊明誌,立身端方,寧清正節;包含寵辱不驚功成不居,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守正不阿潔身自好等等。

難得糊塗是一種“悟”。頓悟者寡,漸悟者多。從精明於世到“糊塗”一生是一種選擇,意味著要有所放棄。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放棄(名利、地位、金錢等等)是一個痛苦的過程。但是隻有經過一番“痛苦”的洗滌、磨煉之後,才能夠使自己的靈性得到升華。因此才謂之“難得”二字。

為人處世,是精明一點好,還是糊塗一點好?各人有各人不同的答案。但在實際生活中,精明是多數人所追求的,而糊塗是多數人所力圖避免的。但是,隻想避免不見得就避免得了,所以常常有“弄巧成拙”的尷尬時候。既然弄巧反而成拙,不如當初索性糊塗一些,還可以少一點弄巧不成的難堪。

“糊塗”的範疇是異常廣泛的,與其盡述,不如在人生道路上親自加以體驗。

智慧啟示:

為人不可過於聰明。最好是謹慎一些、含蓄一些,心機用得過多,便容易不得要領,或自壞其事,或自相矛盾。聰明是件好事,賣弄學問卻不然。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說不因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凡事都以一顆平常心看待。縱觀曆史,多少遷客騷人就是因為缺少這樣一種心態,因環境變遷而懷憂喪誌,最終把豪情通通喪失掉。

退一步想想天空多麽的遼闊,人的一生就像幾滴露水,露水蒸發後就無影無蹤。因此,你何必去為眼前的芝麻小事大動幹戈或傷心勞神呢?

一位留學美國的中國學生和朋友談起了自己看問題視野的變化。

由於小學成績優秀,他考上了縣城的中學。他發現自己再不能像在小學時那樣穩拿第一了,於是產生了嫉妒:比自己好的同學原來都有六棱好鉛筆,自己卻沒有,天道不公啊!經過幾年的苦讀,他居然又成為縣中學的第一了。而他又覺得:人與人之間還是不平等的,為什麽自己沒有好鋼筆呢?

中學畢業後,他考上了北京的某所大學,可好景不長,他的學習成績連中等也保不住了。看到城裏的同學是好鉛筆成堆,好鋼筆成把,早上蛋糕牛奶,晚上香茶水果,想想自己,早上一個窩頭還舍不得吃完,還要給晚上留一半。“合理”又從何談起呢?

5年後,他留學到美國,親眼看到了五光十色的西方世界,所有的嫉妒、自卑、怨恨卻忽然一掃而光了。原來自己選取的比較標準發生了變化,看到的不再是自己的同學、同事和鄰居,而是整個世界。

有的人在蝸牛角上打架,有的人攜手在太空漫步。坐井觀天的爭鬥隻有一個結果,就是固步自封。當你轉換一個視角再看問題時,你有可能發現一個全新的世界。

這個世界上隻有一件事是最重要的,那就是自己得瞧得起自己,至於別人怎麽說怎麽認為反而是一件無足輕重的小事。

生活中如此,工作上也一樣,隻要好好幹,是金子總會發光的。可是,當我們麵對生活的挫折和不平坦的路程的時候,我們卻常常把自身貶低。

李凱原來在某公司的營銷部當經理。一天他突然接到人事部門的調令,調他去供應部當經理。在公司,供應部的地位哪裏比得上營銷部呢?李凱心想如此一調,不就是明擺著對自己不滿意嘛,看來前途不妙。以前李凱從事銷售工作,整天往外跑,很合乎他的個性,如今,要他整天呆在辦公室裏搞物資調動,和那些器材報表打交道,實在是有些受不了。

開始的時候,李凱一直悶悶不樂,心灰意冷。後來他自己忽然想到一個問題:為什麽我以前對自己信心十足,當上了供應部經理後就沒有了呢?他思之再三,突然醒悟過來:“這是因為我自己的期待值無形中隨著部門的調動而降低了,我失去了自我上進的動力。”於是,他開始把精力投入新的工作,慢慢地發現供應部也有自己的用武之地。而且,供應部對整個公司來說,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隻是大家平時把它忽略了而已。李凱重新找到了“工作的意義”,一改以往消極拖遝的作風,變得充滿自信,工作起來如魚得水,得心應手。他的積極態度也感染了下屬。

由於他出色的工作成績,供應部獲得總公司頒發的兩次特別獎金。不久,李凱收到一張人事調令,他被提升為公司的副總經理。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看到了:其實在生活中,我們應該保持一種適應環境、改造環境的積極心態,而不要一味地在自己的消極意誌中沉寂下去。

孟子雲:士窮不離義,達不離道。這才是人生最正確的態度。如果一個人很輕易就被身邊發生的事改變心態,那麽,你的承受力未免太差了吧。

當然,有些時候我們不可能完全如意地挑選那些又重要又體麵的工作,很可能要被動地接受一些工作安排。這時候要心中清楚:不要讓自己降低標準去適應工作,而應按自己的才華提升工作標準,不要幹削足適履的傻事。

和諧難得,和諧又從何而來。往往是我們以一種好的心態去待人接物,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和諧便至。我們更應好好珍惜這難得的和諧。

戰國時代,在長城外住了一位老翁。有一天,老翁家裏養的一匹馬無緣無故走失了。在塞外,馬是負重的主要工具,所以,鄰居都來安慰他,這位老翁卻很不在乎地說:“這件事未必不是福氣!”過了幾個月,走失的那匹馬居然帶了一匹胡人的駿馬回家,這真正是賺了,鄰居都來慶賀。這位老翁卻說:“這未必不是禍!”幾個月後,老翁的兒子騎這匹胡馬摔斷了大腿骨,鄰居們佩服老翁的料事如神之餘也趕來慰問,而這位老翁卻毫不在意地說:“這倒未必不是福!”事隔半年,胡人入侵,壯丁統統被征調當兵,戰死沙場者十之八九,而老翁的兒子卻因為摔斷了一條腿免役而保住一命。

塞上老翁這種透過長遠時空、利弊並重的思考問題的方式,自然產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常心,遂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睿智的典型。這種平常心帶來了生活中的和諧,寬容心不也是如此嗎?

世上有走不完的路,也有過不了的河。遇到過不了的河掉頭而回,這也是一種智慧。但真正的智慧還是不要因為小挫折而灰心喪氣,最後影響了你的人生腳步。

智慧啟示:

曆覽古今,抱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樣一種生活信念的人,最終都實現了人生的突圍和超越。要想事業鹹功,似乎仍需更多。

忠實於你的工作

一個人工作時所具有的精神,不但對於工作的效率有很大關係,而且對於他本人的品格,也有重要影響。工作就是一個人的人格的表現,你的工作就是你的誌趣、理想,隻要看到了一個人所做的工作,就“如見其人”了。

兩匹馬各拉一輛大車。前麵的一匹走得很好,而後麵的一匹常常停下來。於是人們就把後麵一輛車上的貨挪到前麵一輛車上去。等到後麵那輛車上的東西都搬完了,後麵那匹馬便輕快地前進,並且對前麵那匹馬說:“你辛苦吧,流汗吧,你越是努力幹,人家越是要折磨你。”

來到車馬店的時候,主人說:“既然隻用一匹馬拉車,我養兩匹馬幹嗎?不如好好地喂養一匹,把另一匹宰掉,總還能得到一張皮吧。”於是,他便這樣做了。

可見懶惰是要受到懲罰的,飽食終日無所事事的人,必然不可能享受到收獲的快樂。

有一個貴族,他要出門到遠方去。臨行前,他把仆人們召集起來,按各人的才幹,給他們銀子。

後來,這個貴族回國了,就把仆人叫到身邊,了解他們經商的情況。

第一個仆人說:“主人,你交給我5000兩銀子,我已用它賺了5000兩。”

貴族聽了很高興,讚賞地說:“好,善良的仆人,你既然在賺錢的事上對我很忠誠又這樣有才能,我要把許多事派給你管理。”第二個仆人接著說:“主人,你交給我2000兩銀子,我已用它賺了2000兩。”

貴族也很高興,讚賞這個仆人說:“我可以把一些事交給你管理。”

第三個仆人來到主人麵前,打開包得整整齊齊的手絹說:“尊敬的主人,看哪,您的1000兩銀子還在這裏。我把它埋在地裏,聽說您回來,我就把它掘了出來。”貴族的臉色沉了下來。

“你這又惡又懶的仆人,你浪費了我的錢!”

工作占人生最大而且最重要的一部分,假如你對工作厭倦,整個人生將缺少樂趣。

因此,在任何情形之下,你都不能對工作產生厭惡,這是最壞的一件事。假使你為環境所迫,而隻能做些乏味的工作,也應該努力設法從這乏味的工作中找出一些興趣和意義來。要知道凡是應當做而又必須做的工作,總不可能是完全無意義的。問題全在於你對待工作的精神狀態如何。良好的精神,會使任何工作都成為有意義、有興趣的工作。

有人覺得工作辛苦,是由於他希望盡快把工作交差,好去休息或玩樂。這種急於解除負擔的心情,會使工作變得格外枯燥。我們不可能總是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隻有盡量使自己喜歡目前的工作,心理上的厭煩減除之後,工作才會顯得自然輕鬆。人們對工作厭倦,一部分原因固然是工作繁重枯燥,但也有一部分原因是由於自己對工作不能勝任。不能勝任,就不能愉快。當工作有成績並得到讚賞時,本來枯燥的工作也就有了樂趣。

努力工作,所需的是勤勞與堅忍;努力工作而又能快樂地工作,則是一種智慧。這種智慧能使人在枯燥的工作中發現樂趣,使工作不再是一項苦役,而是一種人生創造。這樣的工作態度往往塑造出傑出的人才。

如果找到自己所喜愛的工作,首先要對這項工作有所專長,而專長的獲得,惟一的途徑是學習。

對工作付出的心力越多,所得到的樂趣也就越多。

人生來便有榮譽感和成功欲,如果你希望在工作中獲得成功,惟一的辦法就是認真地盡忠職守。

應該在心中立下這樣的信念和決心:從事工作,你必須不顧一切,盡你最大的努力。如果你對工作不忠實,不盡力,那將貶損自己,糟蹋自己。

老板不在身邊卻更加賣力工作的人,將會獲得更多獎賞。如果隻有在別人注意時才有好的表現,那麽你永遠無法達到成功的頂峰。如果你對自己的期望比老板對你的期望更高,那麽你就無需擔心會失去工作。同樣,如果你能達成自己的最高標準,那麽升遷晉級也將指日可待。

那些被認為一夜成名的人,其實在功成名就之前,早已默默無聞地努力了很長一段時間。成功是一種努力的累積,不論任何行業,想攀上頂峰,通常都需要有努力工作的精神。

如果想登上成功之梯的最高階,你得永遠保持主動率先的精神,即使麵對缺乏挑戰或毫無樂趣的工作,最後也能獲得回報。當你養成這種習慣,你就有可能成為老板和領導者。

那些成就大業的人和凡事得過且過的人之間最根本的區別在於,成功者懂得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沒有人能促使你成功,也沒有人能阻撓你實現自己的目標。

智慧啟示:

如果你的心中有一匹偷懶的馬,那麽,趕緊將其驅除吧,小心它會將你拉進失敗的陷阱。

自立自強

從古至今,絕大多數的富翁對於財富的處理,一般是全部留給子孫。但是在美國的富翁中,近年來卻有一種新的風尚在流行,就是不要留太多的財產給子孫後代,以免他們樂不思蜀,成了扶不起的阿鬥。這種風尚的實踐者有大名鼎鼎的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茨、投資家華倫·巴菲特。

現代富翁之所以有這樣的觀念,可能緣自羅斯·柴德留下的教訓。羅斯·柴德是巴比特老一輩的富翁,他把所有的財產都留給了兒子拉斐爾。但拉斐爾在繼承遺產兩年後被人發現死於紐約一處人行道上,死因是吸食海洛因過度,年僅23歲。

美國卡耐基基金會就曾做過一項調查,在繼承15萬美元以上財產的子女中,有20%的人放棄了工作,整天沉溺於吃喝玩樂,直到傾家**產;有的則一生孤獨,出現精神問題,或是做出違法亂紀的事來。

的確,人生於天地之間,自立自強才是人生最重要的課題。一代大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有一首詩寫得好:“滴自己的血,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幹,靠天靠地靠老子,不算是好漢。”人生最可依賴的是什麽?是知識、是智慧、是汗水。人常說“靠人種地滿地草,靠人盛飯一碗湯”。父母都不可能依靠一生一世,何況他人?因此,這個世界上最可靠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清末封疆大吏左宗棠告老還鄉,在長沙大興土木,打算為子孫後代留下豪華府第。他總是怕工匠偷工減料,便親自拄著拐杖到工地督工,這兒摸摸,那兒敲敲。有位老工匠看他如此不放心,就說:“大人,放心吧。我活了這麽一大把年紀,在長沙城裏造了不知多少府第。在我手上造的府第,從來沒有倒塌過,但屋主易人卻是常有的事。”左宗棠聽後,不覺滿麵羞愧,歎息而去。

同為名臣,林則徐在對待兒孫的問題上就要開明得多。他曾說:“子孫若我,要錢幹什麽?賢而多財,則損其誌;子孫不若我,要錢做什麽?愚而多財,益增其過。”為子女留下財富,不如留下更多的知識,後代不一定能保留住財富,但須用知識去創造財富。

由此可見,財富是寶貴的,但比財富更寶貴的是知識。所以聰明的你應該明白,與其留下財富還不如留下知識,使後入學會自立。

不要以為你離開了某人就活不下去!隻有自立之人,才會有拯救自己的方法。

古希臘神話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宙斯之子赫拉克勒斯小時候,曾碰到過兩位女神,一個叫美德女神,一個叫惡德女神。

惡德女神對他說:“孩子,跟我走吧!包你有享不完的榮華富貴!你要什麽,我一定會滿足你!”

美德女神對他說:“孩子,跟我走吧!我將教會你如何勇往直前!而你也必將在戰勝艱險的過程中變得堅強無比!”

赫拉克勒斯想了想,毅然跟定了美德女神。這以後,他果然出生人死,在戰勝無數毒蛇猛獸的過程中變得剛強無比,為人類屢建奇功,成了希臘神話中首屈一指的最了不起的英雄!而且,正是因為這個,他才娶了青春女神——成了青春女神的丈夫!

真佩服古希臘人的深刻和深刻的古希臘人,原來,“要什麽就有什麽”非但不是什麽幸福,而且恰恰是一種惡!反之,隻有自覺地挑戰磨難,才是人生最理智的選擇!

要什麽有什麽的安樂生活可以讓人獲得感官上的舒適,卻不會讓你在能力、才華、品德等生命力方麵有任何收獲。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客觀世界不斷地向前發展,社會不斷地前進,因此有誌者必須不斷地自強,不斷地更新自己。

正如文天祥所說:“君子之所以進者,無法,天行而已矣。”

前蘇聯火箭之父齊奧爾科夫斯基(1857—1935年)10歲時,染上了猩紅熱,持續幾天的高燒,引起了嚴重的並發症,使他幾乎完全喪失了聽覺,成了半聾。他默默地承受著孩子們的譏笑和無法繼續上學的痛苦。他的父親是個守林員,整天到處奔走。因此教他讀書寫字的擔子就落到媽媽身上。通過媽媽耐心細致的講解和循循善誘的輔導,他進步得很快。可是當他正在充滿信心地自學時,母親卻患病去世了,這突如其來的打擊,使他陷入了極大的痛苦。他不明白,生活的道路為什麽這麽難?為什麽這麽多的不幸都落到了他的頭上?他今後該怎麽辦?父親撫摸著他的頭說:“孩子!要有誌氣,靠自己的努力走下去。”是啊!學校不收、別人嘲弄,今後隻有靠自己了!

年幼的齊奧爾科夫斯基從此開始了真正的自學道路。他從小學課本、中學課本一直讀到大學課本,自學了物理、化學、微積分、解析幾何等課程。這樣,一個耳聾的人,一個沒有受過任何教授指導的人,一個從未進過中學和高等學府的人,由於始終如一的勤奮自學、刻苦鑽研,終於使自己成了一個學識淵博的科學家,為火箭技術和星際航行奠定了理論基礎。

智慧啟示:

想要依靠別人來獲取幸福是不現實的,那隻能使你的前途一片暗淡;路再遠,再荊棘載途,隻要自己去走,勇敢地去披荊斬棘,就一定能走到目的地。

有目標生活才有意義

比塞爾是西撒哈拉沙漠中的一顆明珠,每年有數以萬計的旅遊者來到這兒。可是在肯·萊文發現它之前,這裏還是一個封閉而落後的地方。這兒的人沒有一個走出過大漠,據說不是他們不願離開這塊貧瘠的土地,而是嚐試過很多次都沒有走出去。

肯·萊文當然不相信這種說法。他用手語向這兒的人問原因,結果每個人的回答都一樣:從這兒無論向哪個方向走,最後還是轉回到出發的地方。為了證實這種說法,他做了一次試驗,從比塞爾村向北走,結果三天半就走了出來。

比塞爾人為什麽走不出來呢?肯·萊文非常納悶,最後他隻得雇一個比塞爾人,讓他帶路,看看到底是為什麽?他們帶了半個月的水,牽了兩峰駱駝,肯·萊文收起指南針等現代設備,隻拄一根木棍跟在後麵。

10天過去了,他們走了大約八百英裏的路程,第11天的早晨,他們果然又回到了比塞爾。這一次肯·萊文終於明白了,比塞爾人之所以走不出大漢,是因為他們根本就不認識北鬥星。

在一望無際的沙漠裏,一個人如果憑著感覺往前走,他會走出許多大小不一的圓圈,最後的足跡十有八九是一把卷尺的形狀。比塞爾村處在浩瀚的沙漠中間,方圓上千公裏沒有一點參照物,若不認識北鬥星又沒有指南針,想走出沙漠,確實是不可能的。

肯·萊文在離開比塞爾時,帶了一位叫阿古特爾的青年,就是上次和他合作的人。他告訴這位漢子,隻要你白天休息,夜晚朝著北麵那顆星走,就能走出沙漠。阿古特爾照著去做了,三天之後果然來到了大漠的邊緣。阿古特爾因此成為比塞爾的開拓者,他的銅像被豎在小城的中央。銅像的底座上刻著一行字:新生活是從選定方向開始的。

一個人無論他現在多大年齡,他真正的人生之旅,是從設定目標的那一天開始的,隻有設定了目標,人生才有了真實的意義。

有個年輕人去采訪朱利斯·法蘭克博士。法蘭克博士是市立大學的心理學教授,雖然已經70高齡了,卻保有相當年輕的體態。

“我在好多好多年前遇到過一個中國老人,”法蘭克博士解釋道:“那是二次大戰期間,我在遠東地區的俘虜集中營裏。那裏的情況很糟,簡直無法忍受,食物短缺,沒有幹淨的水,放眼所及全是患痢疾、瘧疾等疾病的人。有些戰俘在烈日下無法忍受身體和心理上的折磨,對他們來說,死已經變成最好的解脫。我自己也想過一死了之,但是有一天,一個人的出現扭轉了我的求生意念——一個中國老人。”

年輕人非常專注地聽著法蘭克博士訴說那天的遭遇。

“那天我坐在囚犯放風的廣場上,身心俱疲。我心裏正想著,要爬上通了電的圍籬自殺是多麽容易的事。一會兒之後,我發現身旁坐了個中國老人,我因為太虛弱了,還恍惚地以為是自己的幻覺。畢竟,在日本的戰俘營區裏,怎麽可能突然出現一個中國人?

“他轉過頭來問了我一個問題,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卻救了我的命。”

年輕人馬上提出自己的疑惑:“是什麽樣的問題可以救人一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