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旅途,總會俯手可及地“拾撿”到好多別人的、自己的際遇和體驗,這些故事給我們帶來了一些感悟和一些思索。真理往往是簡捷明了的,隻是由於心靈受到塵埃的蒙蔽,使得簡單的道理變得複雜起來,一旦想通了明白了,人生之旅就不會左顧右盼,茫然不知所措了。
生命的意義,不在於我們走了多少崎嶇的路,而在於我們從中感悟到了多少哲理。這些亙古常新的人間智慧將幫助我們認清真正的人生和享受快樂的人生。
三個受用一生的小故事
故事一:且慢下手
大多數的同仁都很興奮,因為單位裏調來一位新主管,據說是個能人,專門被派來整頓業務;可是日一天天過去,新主管卻毫無作為,每天彬彬有禮進辦公室,便躲在裏麵難得出門,那些本來緊張得要死的壞份子,現在反而更猖獗了。
他那裏是個能人嘛!根本是個老好人,比以前的主管更容易唬!
四個月過去,就在真正努力為新主管感到失望時,新主管卻發威了--壞份子一律開革,能人則獲得晉升。下手之快,斷事之準,與四月表現保守的他,簡直像是全然換個人。
年終聚餐時,新主管在酒過三巡之後致詞:“相信大家對我新到任期間的表現,和後來的大刀闊斧,一定感到不解,現在聽我說個故事,各位就明白了:‘我有位朋友,買了棟帶著大院的房子,他一搬進去,就將那院子全麵整頓,雜草樹一律清除,改種自己新買的花卉,某日原先的屋主往訪,進門大吃一驚的問:‘那最名貴的牡丹哪裏去了?’’我這位朋友才發現,他竟然把牡丹當草給鏟了。後來他又買了一棟房子,雖然院子更是雜亂,他卻是按兵不動,果然冬天以為是雜樹的植物,春天裏開了繁花;春天以為是野草的,夏天裏成了錦蔟;半年都沒有動靜的小樹,秋天居然紅了葉。直到暮秋,它才真正認清哪些是無用的植物,而大力鏟除,並使所有珍貴的草木得以保存。”說到這兒,主管舉起杯來:“讓我敬在座的每一位,因為如果這辦公室是個花園,你們就都是其間的珍木,珍木不可能一年到頭開花結果,隻有經過長期的觀察才認得出啊!”
故事二:誤會
早年在美國阿拉斯加地方,有一對年輕人結婚,婚後生育,他的太太因難產而死,遺下一孩子。
他忙生活,又忙於看家,因沒有人幫忙看孩子,就訓練一隻狗,那狗聰明聽話,能照顧小孩,咬著奶瓶喂奶給孩子喝,撫養孩子。
他到了別的鄉村,因遇大雪,當日不能回來。第二天才趕回家,狗立即聞聲出來迎接主人。他把房門開一看,到處是血,抬頭一望,**也是血,孩子不見了,狗在身邊,滿口也是血,主人發現這種情形,以為狗性發作,把孩子吃掉了,大怒之下,拿起刀來向著狗頭一劈,把狗殺死了。
之後,忽然聽到孩子的聲音,又見他從床下爬了出來,於是抱起孩子;雖然身上有血,但並未受傷。
他很奇怪,不知究竟是怎麽一回事,再看看狗身,腿上的肉沒有了,旁邊有一隻狼,口裏還咬著狗的肉;狗救了小主人,卻被主人誤殺了,這真是天下最令人驚奇的誤會。
注:誤會的事,是人往往在不了解、無理智、無耐心、缺少思考、未能多方體諒對方,反省自己,感情極為衝動的情況之下所發生。
誤會一開始,即一直隻想到對方的千錯萬錯;因此,會使誤會越陷越深,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人對無知的動物小狗發生誤會,尚且會有如此可怕嚴重的後果,這樣人與人之間的誤會,則其後果更是難以想象。
故事三:寬大
這是一個來自越戰歸來的士兵的故事。他從舊金山打電話給他的父母,告訴他們:“爸媽,我回來了,可是我有個不情之請。我想帶一個朋友同我一起回家。”“當然好啊!”他們回答“我們會很高興見到的。”
不過兒子又繼續下去“可是有件事我想先告訴你們,他在越戰裏受了重傷,少了一條胳臂和一隻腳,他現在走投無路,我想請他回來和我們一起生活。”
“兒子,我很遺撼,不過或許我們可以幫他找個安身之處。”父親又接著說“兒子,你不知道自己在說些什麽。像他這樣殘障的人會對我們的生活造成很大的負擔。我們還有自己的生活要過,不能就讓他這樣破壞了。我建議你先回家然後忘了他,他會找到自己的一片天空的。”就在此時兒子掛上了電話,他的父母再也沒有他的消息了。幾天後,這對父母接到了來自舊金山警局的電話,告訴他們親愛的兒子已經墜樓身亡了。警方相信這隻是單純的自殺案件。於是他們傷心欲絕地飛往舊金山,並在警方帶領之下到停屍間去辨認兒子的遺體。
那的確是他們的兒子沒錯,但驚訝的是兒子居然,隻有一條胳臂和一條腿。
故事中的父母就和我們大多數人一樣。要去喜愛麵貌姣好或談吐風趣的人很容易,但是要喜歡那些造成我們不便和不快的人卻太難了。我們總是寧願和那些不如我們健康,美麗或聰明的人保持距離。
然而感謝上帝,有些人卻不會對我們如此殘酷。他們會無怨無悔地愛我們,不論我們多麽糟總是願意接納我們。今晚在你入睡之前,向上帝禱告請他賜給你力量去接納他人,不論他們是怎麽樣的人;請他幫助我們了解那些不同於我們的人。
每個人的心裏都藏著一種神奇的東西稱為“友情”,你不知道它究竟是如何發生何時發生,但你卻知道它總會帶給我們特殊的禮物。
你也會了解友情是上帝給我們最珍貴的贈與!朋友就像是稀奇的寶物。他們帶來歡笑,激勵我們成功。他們傾聽我們內心的話,與我們分享每一句讚美。他們的心房永遠為我們而敞開。現在就告訴你的朋友你有多在乎他們。
試想:朋友,您一路看下來之後;一定有很深的感觸吧。那麽,在對別人有所決定與判斷之前,首先,請想想這是否是一個“誤會”,然後,請考慮您是否一定要釘下這個“釘子”,如果可以的話,請“且慢下手”。
因為,當您對別人“寬大”之時,即是對您自己寬大。
智慧啟示:
每一個人的一生都是一段精彩的故事,人生就是由這樣許許多多的小故事凝結而成的,讓我們把握好生命中的每一個環節,活出屬於自己的那份精彩。
生活中的逆向思維
成功的契機,往往在於思維的悖逆。
北宋政治家司馬光小時候機智過人。有一天他和幾位小朋友在花園裏玩,一個小朋友不小心掉進了一個大水缸,小朋友們一時便都慌亂了起來,有的大喊:“來人啊,救命啊!”有的拚命想把落水的小夥伴拉出來;司馬光急中生智,拿起一塊石頭,將水缸砸破,水流走了,那位小朋友也得救了。
我們不難看出,孩子掉下水缸後,大多數孩子是按常規思維救人的,即使人離開水;而司馬光取的是超常思維,即使水離開了人。事情結果砸破水缸是否遭來大人的打罵,並不是我們所要討論的。
實際上,我們與其說是“超常思維”不如說是“逆向思維”來得更貼切些。也正是憑著“逆向思維”,司馬光才得以化險境為安全,其事跡也成為千古流傳的教育精品。
顯然,逆向思維明顯的特點就是不按常規辦事。不循規蹈矩,顯示與眾不同的獨特性,善於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思維在一個方向受阻時,馬上改換新的方向。借助於他們思維的結果分析統攝,巧妙組合,從而找出新的突破。而那個“新的方向”往往正是常規思維的“死角”。因為常規思維往往表現出一種定勢,墨守成規,按常規辦事,往往隻有一個思維角度,一個常規方向。
這顯然是兩種旗幟鮮明的對立,然而,逆向思維往往隻有當它被訴諸語言文字時,才會受到人們的關注,而且通常是,離開語言文字回到真實的生活中時,便又很快把它給忘了。現實生活就像一台龐大的消化機器,逆向思維一放進去,就容易被消融得一幹二淨。對於逆向思維,常規思維似乎有著極強的同化作用,就好像中國國家足球隊對健力寶小將的同化似的,不知不覺中便已完成。
常規思維有著那麽強大的力量,作為一種“定勢”、一種“常規”,其本身就證實了它的曆史悠久,根深蒂固。它決非隻是個體的問題,而往往與整個民族,與整個社會的文化傳統息息相關。那些常規定勢,往往正是世代傳統的沉澱,而這.也正是其具有強大力量的根源,正因為這強大的社會曆史後盾。使得它的地位堅固得難以輕易動搖。
而我們仔細探尋那些世代相傳的紐帶時,便發覺教育是其中最重要的傳送工具。所以,我們這些經過教育與社會磨煉的大人才會不時驚奇於孩子的睿智,並由此便以為自己又發現了一個天才。而事實上,又有多少孩子成人後能繼續以其神奇的智慧而著稱於世?
可笑的是,司馬光這一被公認為思維奇特的孩子,長大後,卻成為曆史上有名的保守派,極力反對王安石的變法,其反差之大,著實讓人驚奇。而曹操的小兒子曹衝,小時候雖令人稱奇的將那頭大笨象的體重給稱了出來,然而長大後,卻也無所傳奇的作為。
所謂的超常、逆向思維,在孩子步向成熟時,卻反而神不知鬼不覺地萎縮了。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悲劇”。
不要為我們的社會辯護,我們並沒有對社會譴責什麽。作為一個社會,它無法不擁有一係列的秩序規範,而這,便是“常規”的社會基礎,便是所謂的“框框”。而我們的“逆向思維”便是要在這嚴密的框框中尋找立足之地。無疑,這是一件難度極大的工作,若不是刻意追求,我們難脫“常規”之手掌心。
所以,具有“逆向思維”的人往往就會在社會中有所成就、有所名聲。但這種人在社會中卻又寥寥無幾,因而其軼事便易於為人們所傳說。
倫琴發現倫琴射線後,收到一封信,寫信者說他胸中殘留著一顆子彈,須用射線治療。他要求倫琴寄一些倫琴射線和一份怎樣使用倫琴射線的說明書給他。
我們注意到:倫琴射線是無法寄的,這不僅是無知,而且帶戲謔成分,求人幫忙,卻不莊重,居然開玩笑。換作常人,實在應該好好教訓他一頓,闡述一下道理原理。但倫琴卻回信道:“請你把你的胸腔寄來吧。”以謬還謬,顯然比怒斥一通效果好得多。他不為不敬重的來信而感情用事,這是一種受辱不驚的超常感情,而正是這種感情,才使他作出了不同一般的應對辦法。
一反常規的反擊往往讓對方感到驚奇而無言以對,再來看一個著名的例子:
蘇格蘭詩人彭斯,一次湊巧見到一個富翁被一位窮人從水中奮力救起。而那個富翁卻連句感謝的話都沒有說,留下一枚銅錢後便揚長而去。圍觀的人都非常氣憤,要求將那可惡的富翁重新扔到河裏去。而彭斯卻上前說:“放了他吧,他自己也了解他的生命的價值。”圍觀的人們聽了都為之哄堂大笑。
不動聲色中,極大地諷刺了那位愛財如命的吝嗇鬼。盡管這其中似乎有阿Q式的自我勝利法,卻仍然無法掩蓋住那睿智之光。
有一次,國王問阿凡提:“要是你麵前一邊是金子,一邊是正義,你選擇哪一樣?”阿凡提居然出乎意外地回答:“我願意選擇金錢。”國王大為驚奇:“金錢有什麽用?正義可是不大容易得到的呀廠阿凡提接著說:“誰缺什麽就想得什麽,我缺的是錢,所以我要錢;你缺的是正義,所以你要正義。”
那種出其不意的思維,讓本想愚弄阿凡提的國王一時不知如何應對,其地位已經逐漸地由“主”向“客”靠攏,及至阿凡提故作姿態的作出解釋時,我們就不禁“可憐”起那位被反主為客的君王了。
逆向思維就像天空絢爛的彩虹,無論它在什麽時候、什麽地方出現在天空,升起的都是人們發自內心的讚歎與向往。
而當今,逆向思維早已成為社會各界推崇的對象,尤其是在當今最熱門的工商業界,更是倍受關注。經濟學家和管理者口中的所謂利潤來源、創新,實際上便是對逆向思維的一種訴求。創新要求人們把握住別人所忽略的機會,它不同於發明。通俗一點,它隻是對一些現存的東西加以利用,而這些現存東西的價值通常是無法為常規思維所察覺的。所以,人們對企業家的最首要的要求,便是能創新。因為,創新便是利潤,而對企業家本身而言,創新便是成功。
智慧啟示:
逆向思維無論在日常生活中,還是在競爭激烈的工商界,都有著其獨特而巨大的價值。啟發自己的逆向思維,無疑是一個邁向成功的極好法寶。
用智慧激發他人興趣
海底裏有一個瓶子,這瓶子裏困著一個巨魔。那是500年前一個神仙把巨魔收進瓶裏的。
巨魔曾經許過一個願,誰能把這個瓶子撈起來,把瓶塞打開,把他救出來,他就贈給這個人一座金山。可是,500年過去了,還沒有人把這瓶子撈起來。巨魔十分氣惱。他詛咒說:“以後,如果誰把我救出來,我就一口把這個人吞掉。”
有一個青年的漁夫,他撒網捕魚,當他收網的時侯,發現網裏有一個古舊瓶子,他把瓶塞打開,啊!一陣濃烈的煙霧噴出來,徐徐變成一個比山還大的巨魔。
“哈哈哈哈廠巨魔的笑聲,震得海濤洶湧起來。他說:“年輕人,你把我救出來,我本應謝謝你,可是,你做得太遲了,倘若你早幾年把我救起,你就可以得到一座金山啦!唉,我等了500年,我太不耐煩了,我已經許了惡願,要把救我出來的人一口吃掉!”
那青年吃了一驚,但立即鎮定地說:“喲,這麽小的瓶子,怎能把你盛下呀,你一定說謊,你再回到瓶子給我看看吧!”
“哈哈哈哈,我不會上當的!《天方夜譚》早把這個古老的故事說過了,我如果再鑽入瓶子裏,你把塞子再塞上,故事不就說完了麽?”
“什麽?你有看過《天方夜譚》麽?你真是一個博學多才之士呀!你看過蘇格拉底的哲學著作嗎?”
“哈哈!這500年我躲進瓶子裏,窮讀天下的經典著作,苦苦修行,莫說是西方的巨著,東方的《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我都念得熟透了。”
“啊,中國太史公的《史記》你也頗有研究吧?墨子的著作有涉獵麽?”
“別說了,經史子集無一不通!”
“不過,我想你一定沒有見過《紅樓夢》的手抄本,這是一部難得一見的版本呢!”
“哈哈哈,你這個小於太小覷我了,這本書的收藏者正是我呀!讓我拿出來給你開開眼界吧!”
巨魔立即又化作一陣濃煙,徐徐進入瓶子裏。這時候,那青年漁夫不再遲疑,連忙用瓶塞堵住了瓶子。
每個人都是他興趣所在領域的專家,激發對方的興趣,你不僅會獲得新知,有時加以利用,還能夠逢凶化吉。
年青漁夫就是利用這一點降服了巨魔。
在生活中,采取不同的策略,實施互異的技法。既會很順利地處理好某事,其中還有一種妙不可言的感覺。
美國第一任總統華盛頓,早年有件丟馬找馬的軼事。
有一天,華盛頓的一匹馬被人偷走了。華盛頓同一位警察一起到偷馬人的農場裏去索討,但那人拒絕歸還,一口咬定說:“這就是我自己的馬。”
華盛頓用雙手蒙住馬的兩眼,對那個偷馬人說:“如果這馬真是你的,那麽,請告訴我們,馬的哪隻眼睛是瞎的?”
偷馬人猶豫地說:“右眼。”
華盛頓放下蒙馬右眼的手,馬的右眼並不瞎。
“我說錯了,馬的左眼才是瞎的。”偷馬人急著爭辯說。 華盛頓又放下蒙馬左眼的手,馬的左眼也不瞎。
“我又說錯了……”偷馬人還想狡辯。
“是的,你是錯了。”警官說,“這些足以證明馬不是你的,你必須把馬還給華盛頓先生。”
巧用人們的心理定勢,可以妙趣橫生,事半功倍。
每一個拜訪過西奧多·羅斯福的人,都對他知識淵博感到驚訝。哥馬利爾.布雷佛寫道:“無論是一名牛仔或騎兵,紐約政客或外交官,羅斯福都知道該對他說什麽話。”他是怎麽辦到的呢?很簡單。每當要有人來訪的前一天晚上,羅斯福就開夜車,翻讀這位客人特別感興趣的題目。因為羅斯福知道,正如所有的領導者都知道,打動人心的最佳方式是:跟他談論他最感興趣的事物。
這是可以應用在商業上的一種寶貴技巧嗎?我們不妨也來看看。就拿紐約一家最高級的麵包公司一一杜維諾父子公司的杜維諾先生來說吧。
杜維諾先生一直試著要把麵包賣給紐約的某家飯店。一連4年來,他每天都要打電話給該飯店的經理。他也去參加該經理的社交聚會。他甚至還在該飯店訂了個房間,住在那兒,以便成交這筆生意。但是他都失敗了。
杜維諾先生說:“接著,在研究過為人處世之後,我決心改變策略。我決定要找出那個人最感興趣的是什麽——他所熱衷的是什麽。”
“我發現他是一個叫做‘美國旅館招待者’的旅館人士組織的一員。他不隻是該組織的一員,由於他的熱忱,還被選為主席以及‘國際招待者,的主席。不論會議在什麽地方舉行,他一定會出席,即使他必須跋涉千山萬水。”
“因此,這次我見到他的時候,我開始談論他的那個組織。我得到的反應真令人吃驚。多麽不同的反應!他跟我談了半個小時,都是有關他的組織的,語調充滿熱忱。我可以輕易地看出來,那個組織是他的興趣所在。在我離開他的辦公室之前.他‘賣,了他組織的一張會員證給我。”
“雖然我一點也沒提到麵包的事,但是幾天之後,他飯店的大廚師打電話給我,要我把麵包樣品和價目表送過去。”
“我不知道你對那個老先生做了什麽手腳,’那位大廚師見到我的時候說,‘但你真的把他說動了!”
“想想看吧!我纏了那個人4年,一心想得到他的生意——如果我不是最後用心去找出他的興趣所在,了解到他喜歡談的是什麽話,那我至今仍然隻能纏著他。”
智慧啟示:
談論別人感興趣的事物,會使人感覺受到尊重,也是一種深刻了解人,並與之愉快相處的方式。打動人心的最佳方式是跟他談論他最感興輝的事物。
放棄是一種智慧
給你做一道題吧,測試一下看看你是不是通得過自己對自己的考驗。這是一家公司招收新職員時其中的一道測試問題:
你開著一輛車。在一個暴風雨的晚上。你經過一個車站。有三個人正在等公共汽車。一個是快要死的老人,很可憐的。一個是醫生,他曾救過你的命,是大恩人,你做夢都想報答他。還有一個女人(男人),她(他)是那種你做夢都想嫁(娶)的人,也許錯過就沒有了。但你的車隻能坐一個人,你會如何選擇?請解釋一下你的理由。
在你看下麵的話之前仔細考慮一下。
不知道這是不是一個對你性格的測試,因為每一個回答都有他自己的原因。老人快要死了,你首先應該先救他。然而,每個老人最後都隻能把死作為他們的終點站,你完全有理由先讓那個醫生上車,因為他救過你,你認為這是個報答他的好機會。
同時有些人認為一樣可以在將來某個時候去報答醫生,但是你一旦錯過了這個機會,你可能永遠不能遇到一個讓你這麽心動的人了。
在200個應征者中,隻有一個人被雇用了,他並沒有解釋他的理由,他隻是寫了以下的話:“給醫生車鑰匙,讓他帶著老人去醫院,而我則留下來陪我的夢中情人一起等公車!”
每個人都認為以上的回答是最好的,但沒有一個人一開始就能想到。是否是因為我們從未想過要放棄我們手中已經擁有的優勢(車鑰匙)?有時,如果我們能放棄一些我們的固執,狹隘和一些優勢的話,我們可能會得到更多。
曾經有個年輕的建築師一直苦悶自己無法突破前輩們出色的建築設計,他隻能跟在大師後麵亦步亦趨,這使他感到十分沮喪。
於是,他暫時告別了自己熱愛的工作,帶上所有的積蓄準備遊覽全世界的著名建築。
當他跋山涉水走過了一個又一個城市,遊覽了一個又一個國家的雄偉建築,最後來到一個無與倫比的輝煌建築一一聞名世界的泰姬陵時,他被這絕無僅有的建築迷住了。
他的靈感頓時泉湧般噴瀉而出,他完成了一個又一個出色的建築設計。
他成了知名度頗高的建築設計師。
當思路被阻塞時,暫時放棄,換一種方式也許能突破自己。
要想采擷一束清新的山花,就得放棄城市的舒適;要想爭做一名登山健兒,就得放棄嬌嫩白淨的膚色;要想傾聽永遠的掌聲,就得放棄眼前的虛榮。
當你擁有六個蘋果的時候,千萬不要把它們都吃掉, 因為你把六個蘋果全都吃掉,你也隻吃到了六個蘋果,隻吃到了一種味道, 那就是蘋果的味道。 如果你把六個蘋果中的五個拿出來給別人吃, 盡管表麵上你 丟了五個蘋果, 但實際上你卻得到了其他五個人的友情和好感。 以後你還 能得到更多,當別人有了別的水果的時候, 也一定會和你分享,你會從這個人手裏得到一個桔子, 那個人手裏得到一個梨,最後你可能就得到了六種不同的水果,六種不同的味道,六種不同的顏色,六個人的友誼。
人一定要學會用你擁有的東西去換取對你來說更加重要和豐富的東西。 所以說,放棄是一種智慧。 每一次放棄都必須是一次升華,否則就不要放棄; 每一次選擇都必須是一次升華,否則不要選擇。 做人最大的樂趣在於通過奮鬥去獲得我們想要的東西,所以有缺點意味著我們可以進一步完美, 有缺乏之處意味著我們可以進一步努力。
生活有時會逼迫你,不得不交出權力,不得不放走機遇,甚至不得不拋棄愛情。你不可能什麽都得到,所以,生活中應該學會放棄。
美國有一部電視片,講的是一位富翁給後代留下了用不盡的遺產, 結果他的後代全都變成了吸毒的、自殺的、進監獄的,或者精神病患者。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這位富翁給自己後代留下的錢太多了, 以致他們不需要勞動就可以繼承一大筆財產。 繼承一大筆財富,就幾乎什麽都能買到。 所以,當一個人什麽都不缺的時候,他的生存空間就被剝奪掉了。 如果我們每天早上醒過來, 感到自己今天缺點兒什麼, 感到自己還需要更加完美, 感到自己還有追求,那是一件多麼值得高興的事情啊。
苦苦地挽留夕陽,是傻子;久久地感傷春光,是蠢人。什麽也不願放棄的人,常會失去更珍貴的東西。
今天的放棄,是為了明天的得到。幹大事業者不會計較一時的得失,他們都知道放棄,放棄什麽,如何放棄。
放棄,你就可以輕裝前進。放棄,你就可以擺脫煩惱和糾纏,讓整個身心沉浸在輕鬆悠閑的寧靜中去。放棄還會改善你的形象。使你顯得豁達豪爽;放棄會使你贏得眾人的信賴;放棄會使你變得更精明,更能幹,更有力量。
學會放棄吧!放棄失戀的痛楚,放棄屈辱留下的仇恨,放棄心中所有難言的負荷,放棄費盡精力的爭吵,放棄對權力的角逐,放棄對虛名的爭奪……凡是次要的,枝節的,多餘的,該放棄的都要放棄。
生活中,經常會遇到煩惱,而煩惱往往來源於自己,而不是別人。煩惱許多時候就是在患得患失中產生,當你為失去某些東西而感到煩惱時,你該反過來想想,失去與得到的所帶來的真正含義。煩惱就是計較太多,適當舍棄一些所得,你將能釋放空間得到快樂。人生是在取舍中逐步成長,當你放棄了稚氣的話語時,你已經長大;當你放棄那些不良習慣時,在素質上已經得到提高;當你放棄那些困擾,你才能更從容的活著。放棄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曆練,取舍麵臨的是智慧的考驗,什麽可以去得到,而什麽必須舍去,這就是在人生的升華中得到體現。
智慧啟示:
對無法得到的東西,忍痛放棄,那是一種豁達,也是一種明智。必須割舍而不肯割舍,則是疑慮與執迷,對自己有害無益。能在必須割舍時,毅然地割舍,乃是堅強與灑脫。
學會善待自己
都市的喧囂,紅塵的煩惱,使得我們每個人覺得生活得很累、很累。那麽何不順其自然,少一點對別人的在意而多給自己留點空間呢?
生活在現代的大都市裏,尤其是現在隨著時代競爭的加劇和生活節奏的飛速加快,使得我們不得不適應這一大的趨勢。於是,緊張的工作、沉重的社會周圍環境的壓力,加上時間的寶貴、人與人之間關係的逐漸冷淡,人們在社會上真正的心靈溝通越來越少,老年人與青年人之間的代溝也越來越大。於是,我們當中很多人便覺得生活得很累,覺得生活似乎已失去了活著的目的而顯得有些蒼白和暗淡,以至於怨聲載道。其實,我們對“累”可以進行具體的分析。
一種累,的確是工作太忙,休息的時間太少,以至於身心疲憊.而感到很累。這種累其實隻需要好好休息休息,減少一點工作時間,多進行點娛樂活動和社交活動,你便覺得很輕鬆,隻要鬆懈下來,你便不會覺得很累。我有一位朋友在三資企業工作,他的情況即是基本如此,因為三資企業的加班費比較高,所以他就連星期天也投入了進去,這樣超負荷的工作使他麵目憔悴。回到家後又得不到妻子的理解,這樣,整天他總覺得活得很累很累.直到有一天,公司裏組織到外地旅遊,他被同事勉強說服報了名。在旅遊的途中,他不僅得到了充分的休息而且大大激發了他對娛樂活動的興趣,回京沒幾天後,就學會了玩和休息,結果工作效率也提高了,生活得很輕鬆愉快!
另一種累,完全是心理上的累。這種人本來很樂觀、豁達.對人非常熱情,為人誠實,周到而一絲不苟,辦事非常認真。稍有點過失他就有點過意不去。這種典型的完美主義者,似乎是理想主義者。為了使每件事近乎完美,他必須比別人付出的更多,這樣下去當然要比別人累。但這還不是其真正的原因。這種人往往對某種東西特別在乎,他感覺付出了很多,當然要求要有所回報,這樣他的期望值就比較高。而一旦事不順心,他的內心在期望與實際情況之強大反差下,便感到一種失落感,正因為如此,他才覺得很累。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而且也很在乎別人的回報。我們不可能一味地給予別人而不求回報,這樣會引起我們心理上的極大不平衡而覺得很累。人總是帶有某種期望的,這是無可厚非的,但問題是人的期望越大,其失望也就越大,如果我們不會善待自己、保護自己,那麽我們將生活得很累很累。
那麽究竟怎樣才能善待自己呢?想首先要順其自然,不苛求自己,不給自己故意製造壓力。老子曰:“天法地,道法自然。”世間惟自然為正道,一件事,我們按它本來的規律去做而不扭曲它的本來麵目,這樣我們豈不得到一種和諧而安寧的心境?特別是那種比較熱情的人,我們更應該冷靜思索一下,我們的熱情是否有點過分?過分的熱情會使人覺得很不自然,有時候讓人覺得很尷尬的,這樣豈不給雙方都造成了心理負擔?
其次,應多留給自己點空間。人活著是為了什麽呢?是為了父母?為了子女?為了朋友?都不是,他是為了自己的存在而活著的。既然出生和存在是我們所無法選擇的,那麽我們就應該好好善待自己,多留一點空間給自己。我們可以給自己更多的時間去休息,去娛樂,去社交,使自己的身心得到健康而全麵的發展;我們可以給自己更多的時間去獨立思考,獨立生活,獨立體驗自己的存在;而不是將更多的時間投入到繁瑣的家務事情中,也不是將自己獨立的個性依附於別人的肩膀上,這樣的人為他人而生活著,不會不累的。
最後,我們應合理地向別人和社會有所索取。索取是人們生存的最起碼條件,離開了索取,人們將無法生活。我們向社會索取並非沒有理由,因為我們也畢竟為社會做出了很多。公平交易是世間的永恒法則,所有的正義都將根據這個法則來判斷。如果我們一味地給予,那麽人性是不允許的。人性決定了他的利己性、自我為中心性。人總是期待著別人的給予,人總是期待著別人給予回報。如果得不到適當和足夠的回報,人在內心深處會產生一種強烈的心理抵觸情緒,而使周身緊張,造成心理不平衡。其實,每個正常人的生活前提有一條是身心健康。長期的心理不平衡,會使我們的內心衝突加劇,以致導致心理疾病的發生。所以我們合理索求、要求回報,不是什麽不道德的事情,而是為了我們起碼生存的必要條件。
善待自己,就是善待生命,善待人生,笑迎生活每一天。不怨天尤人,不作賤自我。生活中視煩惱之事為芥末粉塵,看功名利祿是過眼煙雲。禍兮禍所伏,福兮福所倚。行至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失意與得意,都付談笑中。做到看山心靜、看湖心寬、看星心明,這才是善待自己的最高境界。
善待自己,就是對社會、家庭、事業和周圍的人負責。善待自己,絕不是放任自己,也不是享受生活而不思進取。善待自己,絕不是忽視他人,也不是以我為中心,而是要學會尊重和寬容他人,要心胸開闊,容山納海,善待他人的勞動。善待自己,首先要正確認識自己,知道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做一個冷靜的現實主義者。對自己有足夠的了解,方能從容麵對競爭。善待自己,需要有足夠的勇氣,敢於堅持真理,敢於麵對挑戰。該出手時就出手,不必忸怩作態,而應光明磊落,問心無愧。善待自己,就是要與時俱進,不斷發展自我、完善自我。
學會善待自己,關鍵要有一個平和的心態。應該學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更要學會自尊、自立、自強。
以律己之心律人,以寬人之心寬己。有時候,我們學會了如何寬容別人,卻忘了如何寬恕自己。畢竟,我們自己也非聖賢,我們也會像小孩一樣犯下很多可笑的錯誤,這時對我們來說,就是要寬容自己,不要殘忍地對待自己,畢竟我們還小,小就意味著允許我們犯錯誤,我們還會有機會。
總之,善待自己,使自己成為最好的,比善待別人更有重大的意義。我們除了學會律己、寬容別人、成全別人之外,還要學會成全自己、寬容自己、給自己更多的時間和空間,來不斷發展和完善自己。這樣,你才生活得充實、幸福。
智慧啟示:
善待自己,人心高深莫測,知音稀少難覓,隻有你學會了善待自己,你才有足夠的心靈空間去容納他人、善待他人。
不要跟“小人”較勁
有一位哲人說過:“沒有敵人的人生太寂寞。”這位先哲真是好大的口氣,試想誰希望以敵人的存在來充實自己的人生經曆?其實,如果仔細想想,你的敵人是誰呢?是不是從出生一開始就有敵人存在或存在的僅僅隻是你的假想敵人?回答本來並不存在,隻是由於某種原因才出現。或者是原來的朋友反目成現在的敵人,也許將來還會變成朋友。不打不相識,你們為什麽不能成為朋友呢?把你的敵人看作你的朋友,堅持感情的輸入,堅持禮讓的美麗內涵。如果你這樣做了,說明你正在一點點地提高自己,開闊自己。
但是,禮讓並不是無原則的一味退讓,並不是對所有的事都保持沉默。不要以為這樣你才有深度、有內涵,是一個襟懷博大、有容人之量的人。事實恰恰相反,如果你這麽做,別人隻會把你看作是懦弱無能、愚笨無知的代名詞,絕對不會正視你的存在。不要以為你守著“宰相肚裏能撐船”的信條不放,就能胸襟開闊,從而心寬體胖。在某些時候,你應該去爭取,去辯論,去實現自己存在的價值,去批駁、反擊自己忍無可忍的觀點,別人絕對不會說你膚淺狹隘。有些事情,如果你不去做,別人又怎麽會知道?
如果一個人十分厲害,人人對他退避三舍,惟恐被他當眾取笑一番。碰上這種人,不管你反唇相爭或沉默不語,別人隻會隔岸觀火,含笑欣賞這一幕鬧劇。
最難纏的莫如那些生性淺薄而缺乏自知之明的人,他們以攻擊人家的弱點為樂事,得理不饒人,叫你丟盡麵子才肯罷休。如果在你的周圍剛好出現這樣一個人物,他說話的聲音特別響亮,每句話像飛刀一樣直插聽者的心中,令人又驚又怒,你應該如何作出適當的反應,讓對方曉得你並不好欺負,而又不失自己的風度?
喜歡逞一時之快,嘲笑別人,以求達到傷害對方自尊心的人,都有一個通病——欺善怕惡。由於缺乏涵養,以為把對方踩在腳下,自己便會升高一級,增加自我的價值,結果慢慢地便形成一種暴戾習氣,對人對事一味挑剔,還自以為具有非凡的洞察力、見識過人。別人若是顯出畏懼,他們越是得意洋洋,什麽尖酸刻薄的話都不吐不快,毫不知道收斂。
麵對這種以為自己口才很好,卻是神憎鬼厭的人時,你既不要隨便示弱,也無須自我降格,跟他針鋒相對,你應該這樣做:
1.當他正在口若懸河地把你的弱點——挑出來取笑時,你隻需平靜地定睛看著他,像一個旁觀者,興味盎然地欣賞眼前這個小醜的每一個表情,對方便會難以再唱獨腳戲。
2.當他實在太惹人討厭,總是找你的麻煩,每句話都是針對著你時,你要盡量抑製怒氣,裝聽不見,切勿中了對方的詭計,跟他唇槍舌劍。如果你根本不理會他,他便無法再獨自下去,他的弱點會因此而暴露無遺,有目共睹,同時更顯出你的涵養功夫非比尋常。
3.在對方說得起勁,更難聽的話也衝口而出的時候,你實在不必再忍受這樣膚淺的人,你可以站起來禮貌地說:“對不起,請繼續你的演說。我先走了。”如果對方還存有一點自尊的話,他應該感到羞恥。
不要以為世界上每個人都像你一樣,處事有條不紊,願意聽取他人的意見,有進取心,喜歡講道理、求和氣,在適當的時候,做適當的事情。有些人是天生的“瘋子”,你對他的所作所為非常厭惡,但又無可奈何,你隻能用“不可理喻”四字來形容他。如果他像一隻瘋狗似的到處吠你,窮追不舍,你的煩惱自然大大增加,他甚至可能做出損人不利己的行為,後果更是不堪設想。你既沒有足夠的精力與時間跟他周旋到底,以牙還牙,看看鹿死誰手;又不願與這種人糾纏下去,以免降低人格。麵對這種矛盾的情形,什麽才是最明智的處理方法?
你也可能會說:“我會找他出來當大家麵說清楚。請其他朋友主持公道,看看誰是誰非,我不要自己蒙上不白之冤。”其實人之所以可惡可恨,完全是他們心術不正,滿腦子是害人的歪念,以致麵目也變得陰險猙獰,看見受害者攤上麻煩、心緒不寧,他們使樂不可支。對付這種卑鄙小人,你不能動真氣,或妄想以講道理和情義打動他們的心。你要記住: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對方故意跟你過不去,除了自歎遇上惡人,承認你交錯這樣一個朋友,還能說什麽呢?既然他已失卻了常性,你又何必跟一個瘋子苦苦理論?
如果你對某些不可理喻的人已經束手無策,無奈之餘隻得說一聲“我不生氣”的時候,你有沒有想過要掌握一些技巧來正確地提出自己的要求呢?你肯定有這個願望,那麽你又該如何表達自己的意願呢?
在公共場合裏,我們時常會遇到一些不受歡迎的人物,例如:在電影院裏,年輕人忘情地大叫大笑,高談闊論;在音樂會中,鄰座的觀眾不停地講話,令你十分氣惱,你想出聲請他們安靜下來,卻礙於禮貌,不願當眾指責對方破壞公共規則,隻有強自忍受。這樣,你會變得越來越內向怕事,不敢據理力爭,凡事得過且過,以低調子生活。
你不欺負人,也不可隨便讓別人踩到你的頭上,這才是正確的人生觀。一味遷就自私的人,容忍對方對自己造成的間接傷害,沒有人會因你的仁慈而心存感激,相反,懦弱無能或許是人家對你的形容。一個真正有涵養的人,麵對上述情形的時候,會有如下表現:當對方的行為實在太過分,令人忍無可忍之際,你可以挺身而出,告訴對方他帶給別人的不良影響,由於你的態度是誠懇而義正辭嚴的,對方會感到慚愧。
如果你出言不遜,大聲怒道:“你這個自私自利的人,知不知道你說話的聲音太大,惹人討厭。”對方的反應必然是怒目而視。反唇相譏,不但不會合作,反而故意跟你作對,引起激烈的爭執。你應該這樣說:“先生,請你說話小聲一點好嗎?”或者“請你保持安靜,謝謝。”這樣清楚地告訴對方你想他怎樣做,更能使他明白自己帶給人家的不良影響,樂意與你合作。
牛津大學的威廉弗沙博士,是當今知名的心理學家,他說:“你有什麽需要,不妨大膽提出。如果對方做了些你不喜歡的事情,告訴他,若你覺得很生氣,須保持冷靜。”不要讓他人剝奪你的權利,是保護自己權益的先決條件,懷著正確的人生觀,才有實力與衝勁幹一番大事業。
智慧啟示:
當對方的行為實在太過分,令人忍無可忍之際,你可以挺身而出,告訴對方他帶給別人的不良影響,由於你的態度是誠懇而義正辭嚴的,對方會感到慚愧。
說服他人有技巧
要想成功地說服別人,就要懂得說服曲技巧,其不是憤怒和仇恨,而要用善良、真誠、友好的態度去進行。
有這樣一個寓言,說的是太陽和風爭誰厲害,雙方都說自己有本事。“我可以證明我的本領比你大。你看見那個穿大衣的老頭了嗎?我敢說,我讓他脫掉大衣比你讓他脫掉大衣更快。”風說。
太陽躲進了雲層。風就開始使勁地吹,很快便成了一股旋風。但風刮得越大,老頭兒大衣裹得越緊。風終於停下來認了輸。太陽露出了頭就向著老頭微笑。老頭兒馬上就脫下了大衣。此時太陽對風講:“善良、友好和感激之情能比憤怒、仇恨更快地改變人的主張。”
怎樣才能說服別人呢?雖然要因人因事而異,但基本方法還是有的:具體靈活地運用這些方法,有助於我們每個人在讚美他人、與人交往、公關中取得成功。
(1)設法在雙方之間尋找一些共同的感想、興趣、愛好等,取得認知平衡,然後再引向需要雙方溝通的領域。
有一位司機講述了這樣一件事:那天他行車違章被攔截,執勤人員很禮貌地遞給他一張名片,他以為這肯定是罰款單,但他接過一看,紙上卻印著“安全行車是您和所有家庭的幸福保障”的字樣,他立即感到慚愧不已,主動認了錯。他說“開車18年,執罰單位這樣做,還是破天荒頭一回”。這正是執罰單位抓住了司機們與自己都有的心理,即自己的安全牽係著家人的心,當司機們違章被罰時,因想到自己違章可能造成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財產危險時,自然甘願認錯被罰了。
(2)在說服他人時,不必非要強調我們的觀點新穎,最好能在此同時,去尋找新的觀點與舊觀點之間的某種共同性。
某市的一個聰明練達的廠長,在說服性格保守的上級領導同意他的廠率先推出一係列改革措施時,取得了極大成功,同行們疑惑不解,因他們也曾提出同樣的建議,為什麽領導卻總不同意呢?那位廠長笑著說:“我隻不過是在提這些建議時,沒有強調它們是新建議,而且強調它們能夠解決那些一直讓上級領導也認為頗棘手的老問題。”
角度的改變,使他的說服能力大大地增強了,使說服者與被說服者之間的關係變得不是對立而是協調的了。
(3)將批評寓於真誠的讚揚中,用先揚後抑的方法,使對方心悅誠服地接受批評。
期末考試結束時,兒子小剛的成績還不錯,就是物理考糟了。父母把兒子叫到麵前:“強強,你這次成績進步了,我們很高興。而且,如果你繼續努力下的話,下次物理一定會考得跟其他科目一樣好。”
小剛愉快地接受了這番讚揚,而且意識到下學期要在物理課學習上加把勁趕上去。
試想,如果父母換一種說法,其效果又如何呢?“你這次成績進步了,我們很高興。但是,你如果加強一下物理就更好了。”這下就糟了,小剛在聽到“但是”兩個字後,很可能會懷疑原來的表揚之辭不過是批評的前奏,而由此產生抵觸情緒。
(4)搶占一個使你有廣闊的讓步餘地的位置,是至關重要的。如果你一開始就把自己放在不能後退的界限上,那麽,你就失去了通過自己的讓步來緩解對方的有力武器。
有個聰明的女孩,試圖說服父親同意她與同學出去旅遊。她開始死纏著父親說要去遙遠的海南島,父親不答應;她假裝不高興之後,又求父親讓她去廣州,父親也斷然拒絕了;於是她再降格讓父親答應她去福州、廈門,父親也為難地說跑這麽遠,他不放心;最後,她請示父親答應她去離家較近的杭州去玩,父親不好意思第四次拒絕她,終於答應了。其實,她的未來目標就是杭州。
(5)仔細思考對方的內在需求,並且將這種需求與自己希望說服對方的話題之間建立起一種聯係。
一家銀行的信貸員,在向一家慣於拖欠貸款的企業催還外匯貸款時,巧妙地將一條“重要信息”帶給該企業:在國際外匯市場上,美元與日元的比價將可能下跌。而這家企業恰恰是通過收回日元貸款再折成美元償還銀行美元貸款的,拖欠貸款意味著企業的還貸量要大大增加。於是,根本不必信貸員催促,企業馬上設法償還了貸款。而事實上,這種美元與日元的匯率變化僅是一種估計而已。這一估測,由銀行人員說出來,自然有了權威性,也自然輕而易舉地改變了雙方的地位,從而不費力氣地說服了對方。
(6)在人際交往中,情感的影響力,往往比觀點的影響力更加強烈,在說服他人時,帶有感情與沒有感情有天壤之別。比如做廣告,本身就是一個說服公眾的過程。“奔馳千裏,野外一宿”畫麵,那種浪漫、野性,充滿活力的情感的渲染,說服力就遠比那些機械的描述商品質量性能結構的理性化廣告要強得多了。心理學家們經過研究認為,兩個人相處時,得到關於對方的信息,大部分來自眼神,麵部表情,音調、姿勢,而隻有一小部分來自語言本身。我們往往把說服僅僅視作為一種語言過程。這是很片麵的,它應該是一個綜合性的情感傳輸過程。
(7)在說服他人時,尋找權威作為媒介,也是極其有效的辦法。權威的影子,權威的代表無處不在:名領導、偉人、專家、學者、書籍等,甚至參考材料、幻燈片、模型、錄音帶、錄像片、報刊、雜誌、名人名言等等,運用這些帶有多多少少的權威感覺的媒介物越多,你的說服力就越強、越可信。正如一個西方公關專家所說,一本書上鉛印著的一段話比一批手寫的便條更具權威性;《紐約時報》的報道比地方的報紙更顯得重要。書上的話可能完全錯了,《紐約時報》的報道也可能缺乏智慧,但無論如何,具有權威性的媒介物還是管用的。
智慧啟示:
說服他人的方法還很多,隻要在與人交往中注意觀察和總結積累,一定能成為一個運用說服技巧高明,能輕易說服他人同意自己觀點的“說服專家”。
輕鬆麵對人生
過度的謹慎,或避免做錯曲憂慮,是,種過度曲吾定意識。
正常人要達成目標時,如果過分用心,或“過分謹慎”地想避免犯錯,往往會發生像上述一樣的情況。病理學上的某些狀況,例如頭腦某處受傷,可以明顯地看出這種“目的顫抖”。
舉例來說,病人不想做任何事情時,他可以將手舉得穩穩的,但是他要將鑰匙插在麵前的鎖孔裏,手將會歪歪扭扭地斜很多;他能穩穩地拿住一隻鋼筆,但要他簽名時,他的手就抖起來了,就無法控製。假如他從此而不想在陌生人麵前出洋相,他或許會根本簽不出字。
這些人可以很有效地加以指導,方法是訓練他們放鬆自己,放鬆他們過度的努力與過度的“想達到目的”,使他們不要過於謹慎地想避免或“失敗”。
有些意識的信號,可以告訴你是否因為壓抑過分或壓抑過少而離開正路:
如果你經常因過分自信而惹上麻煩,習慣性地“闖進別人不敢踏人之處”;就會因為衝動而常常陷入困境;要是你總是“先斬後奏”而使目標發生反效果;要是你永不認錯,那麽你很可能缺少壓抑。你必須三思而後行,停下來仔細地考慮你的言行。
最好在心裏明確地記住一個事實:我們受擾的情緒——忿怒、敵意、恐懼、憂慮、不安等,它們的產生是由於我們本身的反應,不是由於外在的東西。反應就是指緊張;缺乏反應就是指輕鬆。科學的實驗一再證明,你的肌肉隻要保持於完全輕鬆的狀態下,你根本不可能覺得忿怒、恐懼、焦慮、不安。這些反應本質上是我們自己的情緒。肌肉的緊張是一種“行動的準備”或是“反應的準備’;肌肉的放鬆帶來“心理的輕鬆”中平靜的“輕鬆態度”。因此,輕鬆是自然的鎮定劑,它在你與幹擾的刺激物之間豎起一塊心理的“帳幕”或撐一把“雨傘”。
基於同樣的理由,肉體的輕鬆的確是一種有力的“壓抑祛除劑”。壓抑是起於過度的意識,或是對否定意識的過度反應;輕鬆意識不反應。 用笑臉來迎接悲慘的厄運.用百倍的勇氣應付一切的不幸。這樣,你會幸福的。
現代生活的一個最大特點就是高速性,因為現代人的時間觀念變了,生活節奏大大加快。於是人們的心理節奏日趨緊張,精神負荷曰益加重,很容易發生心理過激反應。除了引起失眠。易怒、煩躁、疲乏等情緒變化外,還可能導致高血壓、冠心病。心肌梗塞、糖尿病、潰瘍病等嚴重後果。 在不可避免的快節奏生活中,如何擺脫和控製緊張情緒,這對每一個現代人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這就要有樂觀的情緒、開闊的心胸,更重要的是通過主觀努力,加強控製和調整自己的生活節律,改變不良生活習慣,在快中求慢,緊張中求鬆弛,避免人為的緊張。
要合理安排每天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實事求是製定出每日、每周,甚至每月的工作計劃的目標。掌握時間的主動權,盡量避免由於時間安排與實際活動的衝突而造成的手忙腳亂。俗話說:一步慢,步步慢,事情也會越積越多,造成心理壓力而惶惶不可終日。
應在每天工作生活的時間安排上計算提前量,養成遇事提前做的好習慣。例如,你清晨起床、洗漱、用早餐,然後趕車準備8點上班,恰好要用去一個半小時時間。若6時半起床時間剛夠用,那麽,你不妨6時即起床,這樣留有半個小時的富裕,可使做事從容,也能在上班途中如遇到堵車等意外時能不急不躁,減少心理壓力。其他如訪友、看球賽、看電影也應當如此。
在你家庭巾瑣事最為煩心,尤其是雙職工家庭中為此常鬧矛盾,因此應做科學安排,要學會立體按排時間,也就是用“運籌學”的方法。例如早晨起床後,可先熬上米粥或牛奶,然後擰開收音機,邊聽廣播邊刷牙洗臉,中午或晚上做飯的同時可安排洗衣服或打掃室內衛生。晚上看電視也要預先根據節目安排,喜歡的則看,不喜歡的則不要看,不能一坐下就不起來,可抽時間搞些小手工或編織。
另外,應在平時的休息時間統籌安排並做些家務,這樣到星期日或節假日就會名副其實地從容享受休息的樂趣。
無論工作學習多麽繁忙,都應忙裏偷閑,每天留出一定休息和“喘氣”的時間,散散步,聽聽音樂或進行一些力所能及的體育活動。
毋須諱言,現代生活不隻是快節奏,同時也充滿了激烈的競爭。但個人能力總是因人而異且是有限度的,因為每個人都應實事求是地衡量和估計自己。絕不要拚命蠻幹。最後落得事業未成,身體拖垮,得不償失。生活上則要知足常樂,量人為出,不盲目攀比、追求虛榮。
智慧啟示:
我們每天應練習輕鬆,一方麵消除壓抑,另一方麵可提供你自身的鎮定劑,這種鎮定劑你可以隨身攜帶參加各種活動場合。但切記:要保持輕鬆的態度,以保護自己免受刺激物的幹擾。
跟煩惱說再見
生存是什麽?生存就是不擇手段的活著!煩惱是什麽?煩惱是生存的障礙!人的心態是自己調整的,每個人都有煩惱的事,也有快樂的事,就看你的選擇啦,如果你能選擇快樂,再加上美好的憧憬和未來,那你就真正的“跟煩惱說再見”啦。
對生命而言,煩惱微不足道;砒霜過量,就是致命毒藥。
人來到這個世界,就與煩惱結上了生死之緣,不死不休,或許,人生之所以多姿多彩,綺麗曲折,或平靜如湖,或洶湧如海,正是因為有了緊張,因為有了煩惱。情感猶如畫家手中的畫筆,將枯燥蒼白的理性世界塗抹得豔麗多姿,豐韻迷人。然而,這終歸還是理性統治的時代,情感雖然狂野,卻也隻能長時間地充當理智的奴隸。這就是人們內心的等級世界。
成長到這個時代,人類早已成為理智的成人,不再幼稚地幻想成仙永生,轉而追求那可能的長壽,把“永遠”留給不朽的精神。人們寧願割舍“對情感的盡情體驗”,而去追逐那“壓抑了的生命延伸。”而這,正是文明發展的必然方向。感受文明,我們得學會消除生命的障礙,而我們既然賦予了“煩惱”以貶意,當然它便是我們毫無疑問要清除的對象。
美國棒壇老將康尼·麥克曾毫不諱言地聲稱:“我如果不停止煩惱,早就進棺材了。”在紛繁蕪雜的社會中,在曲曲折折的人生旅途,我們難免磕磕碰碰,煩惱在所難免,伴隨而來的是精神肉體的高度緊張。特別是在如今已轉得瘋狂的社會大轉盤裏,緊張與煩惱更是在所難逃,人們因而耗盡了精力,消瘦了肉體,處罰了生命。
蕭伯納說:“悲哀的秘訣,在於有餘暇來煩惱你是否快樂。”在此,“餘暇”實已失去其意義,成為對“悲哀”者最無情的嘲諷。放鬆時,恰恰就是你精神肉體上最為緊張煩惱的時刻。蕭伯納道出的,不僅僅是“煩惱”者的悲哀,他更道出了自古流傳的“快樂與煩惱”的對抗。那是全人類的悲哀。而兩者的對抗史,也正是人們擺脫自然奴役,創造發展人類文明的鬥爭史。
跨人曆史的長河,回溯那蠻荒的源頭,我們看到身穿獸皮,頭插羽毛的祖先們將一個小孩送上了高築的木架,人們高舉著火把,齊聲高呼,“嗚——,啊——,嗚——,啊——”。當熊熊烈火夾雜著孩子痛苦的呼救發出劈叭聲時,人們無論男女老少都由原本的整齊高呼,轉而成為撼天動地的扭腰、擺臂、跺腳、狂喊,恣意發泄著心內的恐慌,臉上充滿了散發時的快感。在野蠻的獻祭中,人們完成了恐懼、煩惱與快樂的轉換,而今人腦海中揮之不去的,往往“隻是”那殘酷的“生命烙印”。
對中國的道教學派,人們往往更願將其與養生相提並論,而不願談及其與政治的關係。道家追求的大都是“清靜無為”、“無為而治”、“味無味”的人生境界。其目的便是要舍卻塵世凡事的擾亂,正所謂“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煩惱因凡事而起,故而退而以求“無為”,避免爭端之起,以求得心靈的明淨。佛教與道教雖似各奔東西,實則殊途同歸,佛教所謂“去七情、斷六欲”並將之作為人門首要戒條,嚴加監察,實則正是以避開塵事來求得心靈的空明。我們與其把“逃避現實”看作一種價值判斷,不如把它看成是“尋求快樂”的另一種解說。
宗教在歐洲的中世紀和中國的封建社會,作為“傷心者”的避難所,獲得了極大的發展。然而,那種繞過現實、存在於現實中卻欲圖超越於現實的作法,並沒能給予人們長久的安慰。相反的,那種以封閉人類情感為戒律的逃避方法,不僅沒能擋住痛苦的狂流卻扼殺了人們快樂的追求。當大批大批的人們不再信仰宗教,當有那麽一個人在世紀之交宣稱“上帝已死”時,煩惱與快樂的對抗,再次爆發為戰爭。
當我們不自量力地去描繪人類社會史上兩種“力量”的對抗時,心裏隻有一個想法,那就是:希望通過人類鬥爭史,讓你能透過曆史,看到人們亙古不變的追求,引起思索,為自己尋找一條途徑,結束煩惱與快樂的對抗。
哲學家們承認:“人”是宇宙中最難懂的事物。人類走了幾百年、幾千年、甚至幾萬年,都在忙於關注著外部的世界。直至一位哲學家振臂一呼:讓我們好好看看自己吧!人們才發現了自身的“存在”。
在煩惱與快樂的鬥爭中,人們犯下了同樣的錯誤。直至今日,“人”在世界上獲得了空前至高的地位,即便如此,煩惱仍然是人們生活的最大部分,甚至還有變本加厲的趨勢,我們並不打心底裏憎恨“煩惱”(相反,有些人恰能以享受“煩惱”為樂),然而,“煩惱”往往會把一個人推到墳墓的邊緣,稍加打擊,便一骨碌滾了進去。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在五十三歲時便患了神秘的消化病症,頭發全掉光了,甚至連眼睫毛都一根不剩,為他寫傳記的約翰·溫克勒說他“活像個木乃伊”。他馳騁沙場,風光無限,卻終日缺乏起碼的安全感;他擁有大筆財富,卻疲於捍衛、增長財富;憂慮煩惱,使他五十三歲時便被判了“死刑”。
死神之門已經向他敞開,回想驚心動魄的一生仍能感到那後怕悸動。他非常不情願地接受了醫生的建議,退休了。他成立洛克菲勒慈善基金會,盡力保持輕鬆愉快的心情。捐錢讓他感受到賺錢所無法獲得的滿足和愉悅,即使當他旗下的“標準石油公司”因《反托拉斯法》的頒布而被課以“曆史上最重的罰款”,他也隻是對他的律師說:“不要擔心,Johnson先生,我本來就打算好好睡他一覺,晚安!”而洛克菲勒的逝世,已經是四十五年後的事了。
這便是現代人的鬥爭方法:愛心、信心。惟其擁有愛心,才能捐巨款以慈善:惟其擁有信心,才能將重挫以談笑。
智慧啟示:
學會放棄煩惱,你便得到了“餘暇”;學會放棄煩惱,你便釋放了緊張:學會放棄煩惱,你便獲得了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