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會成本,原本是經濟學意義上的一個概念,一種東西的機會成本就是為了得到這種東西而放棄的東西。這個概念應用到心理學上,就是指因選擇行為而產生的成本。
《聊齋誌異》裏麵有這樣一個故事:兩個牧童在深山裏迷路了,他們走了很久竟然來到了一個狼窩。狼窩裏有兩隻小狼崽,他們分別抱起爬上兩棵相距十幾米的大樹。過了一會兒,老狼回來尋找孩子。
一個牧童在樹上掐小狼的耳朵,弄得小狼哀號不止,老狼聞聲而至,生氣得在樹下亂抓亂咬。這時,另一個牧童在樹上擰小狼的腿,這隻小狼連聲嗥叫,老狼又聞聲趕去,氣急敗壞地撓樹。就這樣,兩個牧童輪番在樹上欺負小狼,老狼在兩棵樹下不停奔波。到最後,老狼終於累得氣絕身亡。
故事中的老狼因為不懂機會成本,在麵臨兩難的選擇時,它不懂得放棄,因此把自己累死。魚與熊掌難以兼得,有所選擇,就要有所放棄,這就是機會成本效應給我們的最大啟示。
比爾·蓋茨於1973年進入哈佛大學法律係學習,但他隻對計算機十分感興趣。19歲時的他,麵臨兩種選擇:是繼續學習直至畢業,還是輟學創辦軟件公司?繼續學習會失去創業的最佳時機,而輟學辦公司又拿不到多少人向往的哈佛大學畢業文憑。
比爾·蓋茨選擇放棄學業,開始創業。他後來成功了,成為計算機領域的領軍人物,並在福布斯排行榜名列前茅。1999年3月27日,比爾·蓋茨應邀回母校哈佛大學參加募捐會,當記者問他是否願意繼續學習以拿到哈佛大學的畢業證時,他向那位記者笑了笑,沒有回答。想來,比爾·蓋茨是不願意回到哈佛大學繼續學習的,因為那樣的機會成本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