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一隻木桶盛水的多少,並不取決於桶壁上最高的那塊木板,而恰恰取決於桶壁上最短的那塊木板。人們把這一規律總結為“木桶定律”或“木桶理論”。
根據這一核心內容,“木桶定律”還有三個推論:
其一,隻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夠高,木桶才能盛滿水,隻要這個木桶裏有一塊木板不夠高,木桶裏的水就不可能是滿的;
其二,比最低木板高的所有木板的高出部分都是沒有意義的,高得越多、浪費越大;
其三,要想提高木桶的容量,應該設法加高最低木板的高度,這是最有效的,也是唯一的途徑。
對這個理論,初聽時你或許會懷疑,最長的怎麽反而不如最短的?人們繼而就會理解和讚同——確實,木桶盛水的多少,起決定性作用的不是那塊最長的木板,而是最短的那塊木板,因為水的界麵是與最短的木板相平齊的。對人生而言也是如此,短板的長度決定人生的容量。
與木桶定律相似的還有一個鏈條定律:一根鏈條跟它最薄弱的環節有著相同的強度,鏈條越長,就越薄弱。兩個定律的共同之處在於:構成組織的各個部分往往是參差不齊的,而最薄弱的部分往往又決定整個組織的水平。
“最短的木板”與“最弱的環節”都是組織中有用的一部分,隻不過比其他部分稍差一些,你不能把它們當作爛蘋果扔掉,正如你可以清除一個屢屢犯錯的害群之馬,卻隻能對辦公室隨處可見的浪費和低效率現象束手無策,因此,管理的真正意義就是去修補最短的那塊木板。
對於個人來說,如果有些缺點得不到改正,將會給自己帶來致命的打擊。因此,不管是個人還是組織,都應該突破自己的瓶頸,努力改進自己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