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做到“三個符合”
如上文所言,毛澤東指出,“‘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係,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這一論斷,深刻揭示了實事求是的科學內涵和基本要求。
第一,要符合實際情況。符合實際情況就要堅持實事求是,就必須一切從實際出發。實際事物是具體的,出發點隻能是客觀實際。要了解客觀實際,就必須深入群眾、深入實踐進行調查研究,把客觀存在的事實搞清楚,把事物的內部和外部聯係弄明白,從中找出能夠解決問題、符合群眾要求的辦法來。所以,調查研究是從實際出發的中心一環。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沒有調查也沒有決策權。
一是堅持理論聯係實際。為什麽理論與實際必須聯係而不能互相脫離呢?因為理論是從實踐中產生的,理論是否正確還要接受實踐檢驗並要在實踐中得到豐富和發展;同時,理論隻有與實際緊密聯係,才能發揮對實踐的指導作用,實現自身的價值和意義。理論如果脫離了實際,就會成為僵化的教條,就會失去其活力與生命力。理論家如果脫離了社會實踐,隻是從書本上來到書本上去,就會成為空洞的理論家,而不可能成為黨和人民所要求的實際的理論家。黨和人民希望我們的理論工作者,能夠對當今中國和世界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領域的重大問題給予科學的理論說明,能夠提供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案,真正成為理論聯係實際的理論家。對待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和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曆史經驗,要堅持學習和運用,但絕不能脫離中國具體實際而盲目照抄照搬。在這方麵,我們黨的曆史上是有過沉痛教訓的。對待西方經濟學、政治學等方麵的理論著作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經驗,要注意分析、研究並借鑒其中於我們有益的成分,但絕不能離開中國具體實際而盲目照搬照套。
二是堅持密切聯係群眾。“密切聯係群眾”是我們黨三大優良作風之一,是我們黨的力量源泉。“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中“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黨的宗旨和黨的密切聯係群眾的優良作風的體現。密切聯係群眾是指黨和政府在任何時候都把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眾共甘苦,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形成反映群眾意願和要求的路線政策,團結組織群眾,解決群眾問題,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領導幹部隻有心中有群眾,方能聯係群眾,才能談得上為群眾辦事謀利,衡量一個領導幹部有沒有本事和本事的大小,一個很重要的標準就是看他善不善於走群眾路線,善不善於從群眾中汲取智慧,善不善於把群眾的積極性和力量調動起來、凝聚起來,去發展群眾自己的事業。密切聯係群眾不單單是訪貧問苦、與群眾交往,重要是要了解群眾的權利是否得到了尊重,利益是否得到實現、維護和發展。黨和政府是通過一件件具體的實事好事去解決人民群眾的困難及後顧之憂的,去樹立自己的形象,去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感情的。作為密切聯係群眾的主體和實踐者,黨員幹部要注意“身”入基層,“心”入群眾,研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中、社會生活中的新變化和群眾工作的新特點,使各項工作都能集中民意民智,珍惜民力,少出差錯,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麵利益。
三是堅持實地調查研究。對於各級領導幹部來說,調查研究是做好一切工作必備的基本功。當今時代,信息手段十分發達,利用信息工具了解和掌握情況,也是一種方式,而且是越來越重要的方式。但不管通信手段多麽發達,有多少了解情況的其他渠道,都不能替代親自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群眾進行實地的調查研究。各級領導機關和領導幹部要從政治的高度深刻認識密切聯係群眾的重要性,放下架子,撲下身子,深入實際、深入基層,從群眾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案和辦法,使作出的決策和決策的執行充分體現民心民意。首先要勇於調查研究。事實上,各級領導幹部每天了解情況、檢查工作都是在調查,答複下級請示、部署日常工作之前的思考和醞釀都是在研究,隻不過話題不集中、結論不係統、理論性不強、就事論事而已,而且也不必要寫成書麵報告。因此,領導幹部應當克服心理障礙,勇於麵對調查研究,以敢打必勝的信心保障調查研究能力的提高。其次要樂於調查研究。調查研究要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工作和生活條件比機關相對要差一些,有時甚至會很艱苦。這就需要領導幹部發揚以苦為樂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放下架子,撲下身子,親臨一線,貼近群眾。隻有這樣,才能看到實情、聽到真話、取到“真經”。再次要完成調查研究成果轉化。調查研究成果的轉化是調查研究活動的最後一個環節。調查研究的最終目的是指導實踐活動,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目前,全社會在調查研究成果的轉化問題上都存在著研究和應用脫節及重評獎、輕應用等問題,致使一些有價值的調查研究成果被束之高閣。具有導向和決策職權的主要領導幹部應該強化調查研究
成果的應用意識,大力支持調查研究成果的轉化工作。
第二,要符合客觀規律。馬克思主義認為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類思維發展都有其固有的規律,隻有認識、遵循、把握和運用規律,才能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獲得成功。
一是共產黨執政規律。執政是執掌政權、治理國家、管理社會的活動,為誰執政是其本質問題。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們黨一切工作和奮鬥的目標,也是黨執政的目的。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終是至高無上的,黨除了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這是由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所決定的。黨的宗旨決定了我們黨必須為人民執政,決定了我們黨必須始終堅持人民價值主體論,即以中國最廣大人民作為價值主體,以為人民服務作為黨的行為準則,以實現和滿足人民群眾的利益和要求作為自身的最高價值追求,把黨的價值的實現完全融於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解放與發展的事業之中。黨的宗旨也決定了我們黨執政的本質隻能是執政為民,即為了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執掌政權。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這是我們黨作為執政黨具有的特殊性質,也決定了我們黨執政必然具有特殊的規律。這種特殊規律的根本要求,就是必須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把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高於一切的位置,黨的一切工作都必須服從和服務於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任何時候都必須堅持尊重社會發展規律與尊重人民曆史主體地位的一致性,堅持為崇高理想奮鬥與為最廣大人民謀利益的一致性,堅持完成黨的各項工作與實現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做不到這一點,我們黨就不可能得到中國最廣大人民的信任、擁護、支持,也就不可能鞏固執政地位。
這一執政規律決定了廣大黨員幹部都是人民的公仆,都是在為人民執政。隻有這樣,我們黨才能不斷鞏固階級基礎和擴大群眾基礎,獲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也才能在應對國內外各種風險考驗的曆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全國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曆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堅強的領導核心。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解決了共產黨“為誰執政”和“依靠誰執政”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
二是社會主義建設規律。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形態的變化是一種自然曆史過程,有其自身發展的客觀規律。而客觀規律又是由普遍規律與特殊規律構成的。從社會規律的存在範圍、所要求的條件與具體作用來看,普遍規律是對人類社會全部曆史過程及所有國家都起作用的規律,特殊規律則是對人類社會某些階段和一定國家起作用的規律。作為當代社會主義國家的中國,既要認識和把握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也要認識和把握我國社會發展中的特殊規律。無論是社會主義建設規律,還是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貫穿其中最基本、最本質、最核心的是“發展”。人類社會是在發展中不斷前進的,發展是人類社會的永恒主題。發展的涵義,是指一個國家或社會由落後的不發達狀態向先進的發達狀態的過渡與轉化。它既指經濟發展,還包括社會發展和人自身的發展等諸多內容,也就是社會整體、協調、穩定和可持續的發展。“第一要務”,是相對於其他各種要務而言的。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表明在我們黨所麵臨的各種繁重任務中,處於首要地位的是發展問題。從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與抓好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之間這種內在的有機統一出發,我們黨提出要“求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之真,務抓好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之實”。這是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本質揭示,是曆史和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是應對複雜多變的局勢、戰勝種種風險和經受住各種考驗的迫切需要,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根本途徑,也是做到“謀事要實”的內在要求。
三是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所謂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即社會生活中的本質聯係及發展的必然趨勢。它同自然規律一樣,也是物質形態運動的規律。所不同的是,自然規律是自在地盲目地發生作用,社會發展規律發生作用則是通過人類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而實現的。人類社會是由愚昧向開化,由野蠻向文明,由低級向高級,循序漸進向前發展的。如同大河奔流**,逆流難抵主流一樣,在人類曆史長河中,盡管存在大大小小的逆流,出現過這樣那樣的反複,但總的曆史趨勢是向前發展的,潮流勢不可擋,這是不以人們的意誌為轉移的客觀規律。
曆史唯物主義是關於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這要求要把共產黨人的遠大理想與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結合起來,進而對人類社會發展的方向和道路作出新思考、新探索。曆史唯物主義強調發揮人民主人翁精神,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是根本任務,走改革開放與和諧發展之路,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等,體現了人民群眾是曆史的創造者,生產力和生產關
係之間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基本矛盾的唯物史觀,為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賦予了鮮明的時代特征,注入了新的實踐經驗,豐富了新的思想內涵。曆史表明,中國共產黨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上,不斷吸收借鑒全人類的文明成果,因而取得了一個又一個成功,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社會發展模式,散發出更加迷人的魅力。
第三,要符合科學精神。現代意義上的科學誕生於西方,進入中國也就一百多年。古代的中國,有技術、有發明,但沒能形成完整的科學體係。從古希臘開始,西方科學家逐步形成了“為科學而科學,為思想而思想的”的傳統和習慣;中國曆史上不乏舍生取義、殺身成仁的英雄,但鮮有為科學獻身的誌士。
一是提倡科學精神,堅持科學態度。改革開放以後,鄧小平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中國迎來了科學的春天,弘揚科學精神成為時代進步的需要。但是,由於我國教育科技文化水平比較低,經濟社會發展也不平衡,加上長期存在的封建主義殘餘的影響,封建愚昧落後的東西在幹部群眾中還有一定的市場,新形態的迷信、偽科學時有泛起。在工作中不講科學甚至違背科學原理和規律行事的現象還時有發生。盡管我國的科學事業取得了較大成就,在某些方麵、某些項目上處於國際領先地位,但從總體上看,科技創新還很薄弱,科學精神還非常欠缺。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們對科學的認識大都還是建立在功利主義、實用主義思想基礎之上,在強調科學的工具性的同時,往往忽視了科學精神的存在,基本上停留在“有用即科學”的認識水平上。
隨著時代的進步,科學精神也被不斷賦予新的內容。今天我們所說的科學精神,基本上包括了七個方麵涵義,一是勇於探索求知、敢於超越前人的探索創新精神;二是以事實為依據、努力揭示未知奧秘的唯實求真精神;三是堅信客觀規律、遵從思維法則的崇尚理性精神;四是自由探討、相互爭鳴的平等寬容精神;五是熱情嚴謹、刻苦堅韌的執著敬業精神;六是大力協同、密切配合的團結協作精神;七是獻身科學、造福人類的無私奉獻精神。科學精神作為一種正確認識客觀事物、探求客觀真理的價值體係和行為規範,誕生於科學領域,但已不局限於科學領域。科學精神的形成和傳播,對人類社會的生產生活產生了巨大影響,這種精神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做到“謀事要實”所需要的。
科學問題的證實和證偽,都應當通過實踐去解決,實事求是的態度是最重要的科學態度。不但在自然科學中是這樣,在社會發展領域也是如此。曆史經驗表明,什麽時候堅持了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我們的事業就會取得成功;相反,什麽時候我們背離了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就會受到挫折。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就需要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正確對待成績,勇於麵對問題,經過深入研究和反複實踐,不斷創新、不斷前進。
二是提高科學素質,運用科學方法。一個人掌握了一些科學知識,還不能說他具備了科學素質,而是要把行為方式、思想方式、生活方式納入科學的軌道上來,才算是具備了科學素質。隻有這樣,科學發展就不會是一句口號,而會變成每一個公民的自覺意誌。科學家在長期的科學探索中,積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體係,包括歸納、演繹、實驗、統計,等等。大量事實證明,隻有運用科學方法,才能不斷深化人們對客觀規律的真理性認識。這些方法既適用於科學研究,也是促進經濟社會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不可或缺的手段。隻有依據科學原理和科學方法進行決策,按照科學規律辦事,才能使發展真正走上科學的軌道。
三是弘揚科學精神,尊重科學規律。科學精神不僅是科學事業發展的內在動力和保障,而且影響到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特別是近代以來,科學精神逐漸成為一種主流的文化價值,成為影響社會其他各領域的重要精神資源。在科學精神深刻內涵中,科學家堅韌不拔、鍥而不舍、執著探索、忘我獻身的品質,寬容合作的團隊意識,高度的社會責任感,都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做到“謀事要實”,需要我們真正解放思想,用科學的眼光審視我們既有的觀念、行為、政策、措施,以科學的標準衡量發展的成就和問題,使發展真正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講科學,重在遵循科學規律。規律是大自然、整個社會各要素之間普遍的、客觀的、必然的聯係,它在一定的條件下主宰著萬物的自身生長、相互作用以及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隻有遵循科學規律,我們在實際工作中才能製定出切實有效的方針政策。近來,中央提出推進農業現代化、新型城鎮化,並出台了《關於全麵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若幹意見》、《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這些政策的出台,正是我們黨從當前的實際出發,認真調查研究,遵循科學規律作出的正確決策,這不僅符合時代的要求,也符合我國的客觀實際,符合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