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是能力,照鑒本色—為政莫忘“三嚴三實”
春秋時,晉國大夫陽處父出使魏國,路過一家客店。店主看見陽處父相貌堂堂、舉止不凡,便決定追隨他,沒過幾天店主卻回家了。妻子十分不解,店主說:“他看上去一表人才,但一路上東拉西扯、不知所雲,我看他沒啥學問,怕跟著他學不到東西,反而遭來禍害。”一年後,陽處父果然被殺了。
這就是成語“華而不實”的典故。“華而不實,怨之所聚也”。沒有能力,卻誇誇其談,很難在眾人那裏獲得市場;沒真本事,還濫竽充數,早晚會像南郭先生一樣出醜。為政不忘“三嚴三實”,謀事、創業、做人,都當以此為戒。
古人雲,大人不華,君子務實。“實”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能力。板凳要坐十年冷,積澱的是功力;腹有詩書氣自華,散發的是底氣。有了功力和底氣,才會有發展能力,幹事有想法,處事有章法,遇事有辦法;才能有戰略定力,“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
反過來看,一些人之所以熱衷於作秀、沉迷於表麵文章,除了作風虛浮,恐怕還與“能力不足”有很大關係。正所謂,“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胸無點墨,空話大話套話實屬必然;腹無良策,“以文件落實文件”在所難免。好比《水滸傳》裏的白衣秀士王倫,自身經不起掂量,哪有底氣可言?
許多“不實”的背後,是“不能”的問題。一些領導幹部,遇到難題往往采取鴕鳥政策,把矛盾蓋起來、讓自己藏起來;推動改革總是習慣掛空擋,不敢迎著困難上、頂著壓力幹,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老辦法不管用、新辦法不會用、笨辦法不頂用。既無法向前邁步,又不甘落於人後;既沒有能力水平,又怕說自己不行,於是官僚主義、形式主義來了,你要求綠化環保,他給你來個荒山塗綠漆;你要求化解矛盾,他給你來個封捂堵壓瞞;你要求調整利益,他給你來個各打五十大板……表麵如火如荼,實則一地雞毛;看似動作不少,隻是原地空轉。
實事求是是我們黨的政治本色。我們講實幹,前提是研究問題、把握規律。“無實事求是之意,有嘩眾取寵之心”,這自然不可取。空有一腔熱血,卻隻有看法沒有辦法,“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同樣值得警惕。苦幹實幹還要加巧幹,我們尚實、求實,是為了解決問題、深化改革、謀求發展。否則,一提老實,就當老好人、差不多先生;一說實幹,就上笨辦法、土辦法,談何改革創新?談何與時俱進?
有人說,在今天這樣的時代,一個人在他一生中所經曆的社會變化,相當於過去人類幾千年。發展日新月異,能力不進則退。早在70多年前,毛澤東同誌就寫下名篇《改造我們的學習》,批評“華而不實、脆而不堅”的風氣。今天,麵對人民群眾新期待、深化改革新要求,領導幹部更要通過不斷學習,學會在輿論監督下工作,學會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學會實現“實實在在和沒有水分的增長”……克服“能力不足的危險”,讓自己真正“有兩把刷子”,實幹才會有基礎、有方向、有成效。
“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夥,而恥智之不博。”東漢張衡的這番話,標注了古人為官的價值天平。唯實幹才能興邦,唯有才方可實幹。今天,我們共產黨的領導幹部,理應有更純的本色、更高的境界。(範正偉)
(《人民日報》2014年3月25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