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虛度光陰
在第二天早上唯希才見到消失了一整天的逸舒。唯希拉著逸舒,來到鮮有人經過的校園小道上,盤問起昨天去哪了。
“什麽,你曠課跟少清去海邊玩?”逸舒的回答讓唯希氣到不行。
“哎呀,你就別大驚小怪的啦,不就是曠課一天麽?”逸舒不以為然,想起昨天倆人在海邊的情形,逸舒一點也不後悔昨天曠課的事情。
“你知不知道你明年要高考了,現在的每一天的學習都是在為了高考那幾天放手一博?”
“你是不是想說,我虛度光陰?”逸舒挑眉問道,沒等希兒回答,逸舒便自己說道“我媽也這麽說,不過這樣虛度光陰的滋味好爽。”
唯希滿臉黑線,又有點擔心的問道:“你昨天是爽了,今天班導懲罰時可是很不爽的。”
現在的班主任是很開明,可是懲罰起學生來也是很不心軟的。
課堂上講話可是要在教室門口對著空氣自言自語不能停講半個小時,講髒話帶上杯子牙刷就是不能有牙膏刷牙刷半小時,做錯了題可是要蹲馬步的。
像逸舒這樣曠課曠一天的,在班級裏可是從沒有過的事。這樣的懲罰力度可是人人都受不了的,就連作業都是年級裏交的最快,錯誤率最少的一個班。
然而班主任一點也沒有要懲罰逸舒的意思。唯希提著的心在過了一個星期,老師都沒有找逸舒麻煩後也放下來。唯希以為是老師忘記了,所以少清和逸舒才得已僥幸的逃過懲罰。在即將畢業某次出玩時逸舒道出一個秘密。
並不是老師忘記了,而是在高一暑假時,逸舒到姐姐開的度假村裏玩時,姐姐去上洗手間了,讓逸舒在收銀台收會錢。很不巧遇到了當時的班主任,帶著一個小姐來退房。
逸舒的姐姐讓她不要聲張,那個班主任也很明白,從來逸舒的家庭手冊都寫優,要調位置也是先問過逸舒再做調整。無論是遲到還是曠課老師都沒有找到逸舒麻煩。
唯希開始明白,為什麽整個高中自己都能和逸舒明遠他們一起坐,原來是逸舒向老師提的。
在一輪又一輪不斷的重複練習複習考試中,高二結束了。在結束最後一門考試後,逸舒和少清買好了到內蒙的票。
唐明遠準備到自己老爸公司裏,從底層開始做起,為日後接班做準備。李毅東在唯希暑假第一天就讓其收拾行李準備去國外。
唯希以為隻是單純的遊玩,第一站到達法國巴黎,世界著名的服裝學院。唯希沒說滿意也沒說不滿意。
緊接著意大利、美國、英國、韓國。這些服裝學院分散在世界各地,都有不同的特色,唯一的共同之處就是遠離偉大的祖國。
誰都知道KD經營早已回到正軌,還在不斷的平穩壯大中。經過這幾年的磨合,公司裏部門與部門之間越來越默契,與李毅東的理想中的KD越來越接近。
各部門的管理也越來越省心,最近的工作量大大減少,除了開股東公議的那個星期會天天在公司,應酬現在也是能免則免。
畢竟到了一定的高度,不去參加也不會有人敢怪罪。閑暇時還在家研究菜譜,還接下了送希兒上下學的工作。
最近舅舅非常關心李毅東的終身大事,畢竟年紀擺在那裏,家裏又沒有別的長輩,舅舅便開始把外甥相親的事宜提上日程。
各大集團老總們的女兒也開始想法設法接近李毅東。在這個點上要把自己送到國外去念書難道是真有心上人了,嫌棄自己在家礙事了?
“叔叔,我不想到國外念書。”在到家後,李毅東拿著倆人所有到過的學校,在研究哪所比較適合希兒念書,希兒悠悠的來了一句。
“怎麽不喜歡這些學校?這些都是世界上排名靠前的學校,在那裏不僅可以學到服裝知識,還可以提升你的語法,怎麽就不想去國外呢?”李毅東停下手中正在整理的資料,一臉不解的問道。
在這個圈子裏到了上大學的年齡,大多家長都是把孩子往國外送,這看似是跟隨潮流,也是有讓自己孩子在外鍍金的想法存在。
“無數人想要到國外學習藝術,但西方人說真正的藝術來緣於中國,難道我們幾千看的藝術不值的我在國內學習麽?”李毅東可是個談判高手,為了不去國外念書。
唯希在看第一所的學校以後,就開始著手查閱資料,在說出這番話之前,唯希可是在腦海裏演練過無數次,跟李毅東關於不出國留學對話。無論如何也阻止李毅東送自己出國念書。
一到國外幾年,李毅東難保他不會跟別的女子相愛,這樣家裏可能就會多出個嫂子,那自己想要長大再嫁給他的想法,不是更不可能麽,還是自己在家比較安心點。
“對,藝術來緣於中國,但我們可以到國外去學習她們的技巧,回到國內一樣可以再學習中國的藝術。這樣不是可以做到取人之長補已之短麽?”李毅東沒有否認唯希見解,回應說。
“藝術來緣於中國沒錯,但論工藝技術我們還差人一大截。做為一個優秀的設計不僅要了解市場流行趨勢,如何做到精益求精也是必備的本領。”李毅東繼續補充說。
好吧總而言之就是要被送到國外念書去。唐明遠父母也打算把唐明遠送到國外念書。出國就出國吧,從那次談話唯希為了到國外學習能輕鬆點,之前就有看過基礎類的書,開始惡補素描。
好在唯希有這方麵的天賦,小時候媽媽也送到過培訓中心裏練過,現在重新學起來沒有什麽難度。周末設計師鍾姐姐放假還經常請她們到家裏指導。見這麽愛設計的孩子,鍾敏也很樂意教。
暑假過後緊張的高三來臨,每過一天就離高考近一天,每近一天心裏的沉重的負擔就重一點。九年義務教育,三年題海練習隻為那兩天高考背水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