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大結局—最後的戰役(最終章,完本)

沒什麽懸念,倭軍已經沒什麽預備人員了,一次總突擊,特遣隊順利地拿下趙家集,俘虜人數上升到97人,另外還要看管大約兩百餘名倭軍貧民(基本上是老人婦女和孩子)特遣隊自身也損失了十餘人。

程子強一邊布置對趙家集的清場和防禦,一邊請吳明哲向指揮部通報了情況。

趙家集內已經沒什麽老百姓了,倭軍物資貧乏,為了過冬,已經提前把老百姓都轟走了,至於這些人會不會凍餓死在荒野,不在“皇軍”的考慮範圍之內。

雖然攻下了趙家集,特遣隊的繳獲卻有限的很,不管是武器彈藥還是食品。至於俘虜更是一個大包袱。有士兵回憶道:“倭軍士兵訓練有素,但是此時除了熟練的戰術動作,他們沒剩下什麽了,因此一有機會他們就會投降,因為投降能獲得食品衣物和治療,對於這些俘虜,非常的令人頭痛,因為他們是有戰鬥力的人,天知道一旦吃飽了會做出什麽了,但是長官不允許處理他們,所以隻得百倍小心地看管著。

倭國的百姓也同樣不可靠,當我們攻陷趙家集的時候,很多老頭兒小孩和女人抱在一起用手榴彈集體自殺,很血腥。在倭國老百姓裏,最可怕的是實際對十幾歲的小屁孩,他們經常三五成群的,拿著削尖的木棍對我們發起衝擊,你要是稍以仁慈就會被刺穿肚皮。不過一但占領了某個地方,稍帶平靜下來,倭國人也是很有意思很下賤的,一句話,女人很**,老人拉皮條,哪怕那個女人是這個老人的兒媳婦,此外少年也是很好的傭人,我們用糧食支付他們的薪水。不過我們依然萬分小心,因為戰爭還沒結束,他們還是敵人。另外我們找倭國女人的機會不多,一來很忙,二來長官管製的很嚴,處罰也很重的。”

在接下來的一天裏,特遣隊與倭軍發生了三次戰鬥,兩次攔截倭軍前線的後撤車隊,又俘獲了數十名傷員和醫護兵,一次打擊了一支運輸隊,消滅了十餘名倭軍。這個時候倭軍終於發現了特遣隊對他們威脅,立即組織附近的倭軍反擊趙家集。第一次組織了義勇隊,警察和退役的士兵組成敢死隊大約四百多人,對趙家集發起了反擊,結果被特遣隊輕易的打退,大部分手持木槍的敢死隊員,即便是再無謂,攻擊力也有限。第二次倭軍協同作戰,以高田聯隊的後撤部隊和縱深調來的預備隊,大約300餘人,前後夾擊,分兩路同時發起決死攻擊。但同樣因為兵力薄弱而導致失敗。

在接下來的日子裏,趙家集戰火不斷,無論是從前線撤下來的潰兵,還是後麵調來的所謂“預備隊”輪番向趙家集發動攻擊,雖然特遣隊像根釘子一樣牢牢地定在那裏,但承受的壓力也越來越大,特別是彈藥的消耗,幾乎是無從補充的。到防禦的第四天的時候,高田聯隊的潰兵如潮水一般的湧來,除了潰兵還有倭國百姓,年輕的腦袋上麵纏了白布條兒,拿著木槍,非常亡命。程子強拿出了最後的彈藥儲備進行阻擊,趙家集周圍包括冰凍的河麵上都布滿了凍得硬邦邦的屍體,即使最無畏的人看了,也會在脊梁骨後麵升起一股寒意來。

戰局按著袁世江的設想完成了,高田聯隊被全殲。特遣隊陣亡了225人,加上傷病的,雖然受傷過半,但是圓滿的完成了任務。他們不但完成了戰術任務,還俘虜了400餘名俘虜,收容了700餘名百姓,在殺傷了1000多名倭軍的同時,也讓差不多的的倭國人活了下來。

這不是華夏與倭國的最後一戰,卻是程子強在華夏的最後一戰。

和平協議在四個月後令人驚訝地簽訂了。倭國的亡國天皇對他的臣民說:現在要忍受不能忍受之痛苦。

和平是有條件的,倭國也像是煮爛的鴨子一樣,肉爛嘴硬地不承認戰敗,所以和平條款也有幾條很有意思。比如這一條:“倭國本土被核轟炸,百年內不適合人類居住,因此華夏應租賃倭軍現有之占領區域給倭國百姓生活,居住之用。租期99年。租金以倭國隻海空軍裝備和技術支付。”

通觀這條和平條款,倭國既不承認戰敗,也自然不會有什麽戰爭賠款,但是卻用另一條租金來償付了。

華夏也建好就收,但是剝奪了倭國在華夏境內的任何駐軍行為,警察部隊隻能裝備手槍和步槍,且嚴格控製比例,所有的軍事企業也予以沒收。

簽訂協議之用了四個月,落實卻用了整整十五年,這期間打打停停的沒個消停, 但最終倭國人認命了。和平協議得以完全的落實。

數十年後,倭國本土的自然環境漸漸恢複,掀起了回國的熱潮,但是隨著倭國第二代第三代人的逐步成長,他們已經習慣了在華夏富饒的土地上生活,很多人加入了華夏國籍,成為了華夏眾多民族中的一個,對那邊被核汙染的土地已經沒什麽感情了。

隨著和平協定的簽訂,華夏對漢奸的審判也開始了。但是出乎意料的,沒有一個漢奸被判死刑,最高刑居然是剝奪國籍並被放逐。審判後他們被船隻拉到公海上,給予少量的食品和一隻小船,聽天由命地在海上漂流,有意思的是,很少有人因為這樣死去,他們大多被其他國家的路過船隻救起,開始他們無國籍人的生涯。

程子強在和平協定簽訂前就被宣布退役,他回到石頭城,可得知豔春以姑姑的身份帶走了他的兒子,於是程子強又趕到晉西,見到了豔春。豔春雖然得知程子強也是情非得已,但是仍然對程子強做漢奸和娶她妹妹的事情耿耿於懷,就是不肯原諒,況且豔春自從程子強離去之後,自己也嫁過兩次,都是軍官,且都在戰爭中陣亡,豔春也算是心灰意冷了,此時又找了一個小文員,正在籌備婚事。程子強無奈,也無法索回兒子的撫養權,隻得泱泱離去。

尾聲 英雄之死

程亞元被審判後,也被判處開除國籍放逐。程子強沒其他的辦法,決定先出國回醜基尼。可在辦理出國手續的時候遇到一點麻煩,現實柳翠翠不期而至,兩人又順水推舟地歡愛了一番,然後程子強就發現柳翠翠來者不善,是帶著任務來的,結果果然如此,賈雨農居然親自出馬了,現在他可是情報部的高官呢,尋常人想見還見不著呢。

賈雨農開門見山的就提出要以前空勤團“特訓”的那些照片,因為那是國家機密。

程子強此時百事纏身,無心和賈雨農糾纏,就說那些照片其實就埋在賈雨農當年在空勤團的舊辦公室的地板下麵。

賈雨農歎道:原來我就踩在上麵好幾年。你什麽時候放進去的?

程子強道:“沒必要告訴你。”

賈雨農又說:“如果真是這樣,我也沒必要去挖了,兩年前那間辦公室中了倭軍一顆燃燒彈,全燒光了。”

然後賈雨農又是威脅,又是利誘地讓程子強發誓不說出某些秘密,在這之後程子強辦理出國手續才順利起來。程子強也知道以賈雨農的狠毒,對自己是相當的客氣了,畢竟二人之間還是有些友誼的。

但是程子強對柳翠翠的作為有些失望,臨別時對她說:“你變的好可怕。”

柳翠翠笑著回答:“人人都會變。”說完挽著賈雨農的胳膊走了。

程子強覺得心痛:我當年回國是為了一家團聚,可是周展了這麽多年,卻落得個妻離子散,家破人亡。

人之大哀莫過於心死。程子強出國重返醜基尼。他早先用自己的退休金在西部地區購買了一個小農場,回國的時候委托鄰居照顧,說好傭金收入兩免。回到自己的小農場後,程子強安心當了幾年農夫,周末就開車去臨近小鎮的酒吧喝酒,唯一做的一件大事就是為程亞元一家人搞到了綠卡。一家人終於在異國團聚了,但是程亞元的那個倭國老婆沒有來,她是個愛國者,甚至連租界都不願意去住,堅持回到那片被核汙染的小島上去,結果數年後死於血癌和骨癌。

程亞元到醜基尼後,年齡也大了,做不得其他事,就在家中著書立說寫回憶錄,後來在附近一家中學擔任名譽教師,也算是老有所為。他甚至再次提出讓程子強和素清惠子成個家,但是程子強始終不來氣,程亞元也沒法。素青惠子後來又改了名字,常常到附近的教堂和慈善機構去幫忙,會後居然搞成專業的了,做了一家慈善基金會的小頭頭,終其一身未嫁。

又過了幾年,第三次歐洲大戰爆發,程子強和他的許多老朋友被邀請從事與軍事行動有關的活動,很多老兵帶著勳章四處演講,鼓動年輕人入伍,但是程子強卻以教官的身份進入了一個軍事基地,訓練新兵。在和老朋友交談時他半開玩笑地說:你們鼓動青年人入伍,是讓他們去送死,我訓練他們是為了讓他們能有機會活下來。

在華夏與倭國的戰爭結束十五年後,程子強意外地接到了豔春的來信,說準備送他的兒子來醜基尼留學。程子強喜出望外。等到了那天,換了新西裝開車去機場接。

豔春此時已經是標準的徐娘半老的,但風韻依舊,倒是程子強的兒子是個大小夥子了,由於已經得到了大學獎學金,因此入學並不困難。剩下的日子裏程子強帶著豔春四下遊覽了一番,整日裏敘舊,言談中得知豔春後來嫁的那個小文員也是個短命鬼,數年前剛病故。程子強心中便是一動,但是見豔春雖然和自己有說又笑,卻好像沒別的意思,也就不好提起。

豔春臨回國時,都快走進機場臨檢口了,程子強終於鼓足勇氣說了一句:“請你留下來好嗎?”

豔春回頭嫣然一笑問:“說出個合適的理由來,我就留下。”

程子強當時想都沒想就說出一句既沒出息,但很中聽的話:“就當可憐我……我……已經老了……”

豔春聽了鼻子一酸,轉身投入了程子強的懷抱。周圍的人紛紛鼓起掌來。

婚禮那天,豔春嬌嗔地對程子強說:“也不知道做了什麽孽,我們姐妹倆都被你糟蹋,我躲了幾十年還是躲不過。”

程子強笑道:“是你根本不想躲吧。”

他們就此幸福地生活在異國的小農場裏,終其一生再也沒有分開。程子強的兒子後來也落地生根,開了一間很大的公司,分公司甚至開回了華夏國內。

在程子強85歲那年,華夏國開始解密一批戰時檔案,大家眼前才豁然一亮,原來很多當時的所謂漢奸其實都是華夏的情報員,包括程子強的父親程亞元。倭國人得到這個消息後,歎道:難怪我們會失敗,敵人的間諜就在我們鼻子底下啊。

這之後自然是落實政策,榮譽、獎金、賠償一個也不少,除了這些“漢奸”情報員,很多接受過特別訓練的華夏情報員也紛紛得到補償。這讓遠在異國的程子強欣慰不少。

程子強90歲那年,他決定將父親的骨灰移回家鄉。在家鄉他們受到了熱烈的歡迎,程子強和豔春相互攙扶著,看著程亞元的骨灰安葬。

晚上在賓館裏休息的時候,程子強對豔春說:“今晚我們**吧。”

豔春笑著罵道:“咱們都老成這樣兒了,你還想幹啥?”

程子強也笑道:“幹不了啥了,就是個意思。”

第二天一早,豔春醒來時,發現程子強已經含笑而逝。

豔春歎了一聲,重新抱著丈夫躺下,然後也永遠地閉上了眼睛。

(全書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