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百戰神將

公孫策麵前的剩餘的最大光繭,在他期盼的目光中碎裂,走出一個短衫青年,頭發被武冠束起,手裏提著一把刃口發紅的鐵戟。

他麵如紫玉,說不上帥氣,卻顯得無比英武。

他目若朗星,雙瞳中的亮光攝人心魂,讓人畏懼的時候又想親近於他。

他不怒自威,威嚴的麵相,讓公孫策收斂了臉上的喜色,莊重肅穆。

他正要抱拳跪拜,公孫策已經知道他的身份,趕緊伸出雙臂,將他扶住,忙說:“將軍不必如此多禮,能得將軍效力,實在是我公孫策的幸事!”

“今生為君上之臣,禮不可廢。”這武將渾身氣力堪比公孫策,推開公孫策,拜倒在地。

“末將張遼,拜見君上!”渾厚不失清亮的聲音,讓公孫策的神魂軀體飄飄欲仙。對於男人,除了收獲女人和勝利之外,最能激發本性豪情的,就是獲得文武名臣的效忠!

“文遠將軍,不必多禮!”公孫策急忙扶起張遼,腦中回憶著張遼的資料。張遼說是曹操五子良將之首,也不為過!

張遼字文遠,雁門馬邑人也。本是聶壹(西漢武帝時馬邑豪強,曾發動“馬邑之謀”,向匈奴進行誘敵戰,可惜失敗告終)之後人,為了避乖辟怨,遂改張姓。

張遼少年時便已舉郡吏,後來並州刺史丁原以張遼武力過人,召其為從事,命遼帶兵往赴京都。何進又遣張遼往河北募兵,共得千餘人。張遼募兵尚未還,而京中何進已因剿宦失敗而死,因此張遼所領兵盡歸董卓所有。

董卓死時,張遼統兵歸屬於呂布,遷任騎都尉。其後呂布為李傕所擊敗,張遼跟從呂布各地流浪。呂布後在兗州與陳宮聯手,差點滅了曹操,不過因為呂布用人失當,用了一個叫薛蘭的人,導致兗州被曹操重新占據。

曹操將呂布打敗,張遼隨呂布到徐州。遙領豫州的魯國相,時年二十八。

建安三年呂布遣身為北地太守張遼與中郎將高順等攻破劉備,後又敗曹操的援軍夏侯惇。但其後曹操破呂布於下邳,張遼領呂布軍餘眾歸降,被拜為中郎將,賜爵關內侯。

建安五年曹操破劉備擒關羽後厚待他,但察知其無久留之心,便讓張遼查問,關羽回答他雖知曹操善待自己,但受劉備大恩誓同生死,替曹操立大功後必去。

張遼欲如實告知曹操,卻擔憂關羽為曹操所殺,但如不實告又非事君之道,乃歎說:“曹操是君父;關羽不過是兄弟。”

遂如實告知,曹操讚其忠義後問張遼估計關羽何時離去,張遼回答:“關羽受公恩,必立效報公而後去也。”

曹操納荀攸聲東擊西計令顏良大驚後,命張遼與關羽同為解白馬圍的前鋒,關羽斬殺顏良,終破袁紹軍。事後關羽果然離開尋找劉備。張遼數有戰功,累遷裨將軍。及曹操擊敗袁紹時,別遣張遼鎮治魯國諸縣。

建安六年,張遼與夏侯淵同圍昌豨於東海,曆經數月,糧秣將盡,眾人商議先引軍而還,但張遼卻向夏侯淵說:“數日以來,遼每次行於重圍外時,昌豨都會特別看著我。而且其軍所發矢石越來越稀少,此必是昌豨心內猶豫不定,所以才不求力戰。遼希望能挑試一下他,並與之洽談,倘若可以成功誘使昌豨下山,不是很好嗎?”

以前張遼在呂布帳下時,就和昌豨打過交道,多少也是熟人。

於是他命人向昌豨說:“曹公有命,使遼為其傳達。”昌豨果然下山與張遼對話。張遼便說:“曹公神武,正欲以德政懷兼四方之眾,所以先依附曹公者皆能受大賞”。

於是昌豨便答應投降。張遼知其肯降,於是單身上山,入昌豨家中,並拜候其家人。昌豨見遼如此誠而無詐,心中歡喜,便隨之往見曹操。曹操先遣昌豨還東海,隨後訓責張遼說:“莽然支身赴敵巢穴,這不是大將所為。”

張遼卻拜答道:“因為遼憑著明公昭著四海的威信,既奉旨以往,相信昌豨必不敢加害,所以才會這樣做的。”

建安八年張遼跟隨曹操討伐袁譚、袁尚,破二袁於黎陽,立有功勞,行中堅將軍。曹軍攻袁尚於鄴城,袁尚堅壁守疊,久攻不下。曹操納郭嘉之計讓二袁自行內鬥而先還許都,使張遼與樂進攻拔陰安,遷徙其民至河南。

建安九年,曹軍又再攻鄴,這次終於攻破鄴城,張遼奉命別巡趙國、常山,招降了緣山一帶的賊眾及黑山孫輕等。然後張遼又從攻袁譚。

建安十年,袁譚被斬於南皮後,張遼又受命安撫海濱一帶,征破公孫度所遣越海掠地的柳毅、與長廣太守何夔合兵討允平賊從錢等。

曹操表漢帝,稱張遼曰:“武力既弘,計略周備,質忠性一,守執節義,每臨戰攻,常為督率,奮強突固,無堅不陷,自援枹鼓,手不知倦。又遣別征,統禦師旅,撫眾則和,奉令無犯,當敵製決,靡有遺失。論功紀用,宜各顯寵。”收複東萊諸縣後張遼引軍還鄴城,曹操親自出城迎接張遼,更與遼共載一車,封遼為**寇將軍,曹操對張遼的信任可見一斑。

其後張遼複又別擊荊州,平定江夏諸縣,率軍還屯臨潁,封都亭侯。

建安十二年,其後從征袁尚於柳城前,張遼諫曰:“許都是天子的所在地,乃四方之會。今公遠征塞北,若劉表遣劉備襲許,據之以號令四方,公之勢去矣。”曹操策判定劉表必不能任用劉備,遂繼續出征。

行軍中途與敵軍相遇。張遼壯氣奮發,勸曹操即時赴戰,曹操壯其行為,親自把所持的麾旗授予張遼。遼遂引軍突擊,大破敵兵,斬單於蹋頓於陣前。

陣斬對方大將,古往今來的武將屈指可數。三國時期,關羽算一個,萬軍之中斬顏良;黃忠算一個,定軍山之戰以少擊多,陣斬夏侯淵;張遼斬蹋頓,也是一例。

建安十三年,那時候荊州尚未安定,曹操命張遼屯軍於長社。軍隊臨出發之際,軍中忽有謀反者起事**,半夜驚亂起火,全軍盡受其擾。

此時張遼顧謂左右道:“不可驚動。這一定不會是全營盡反,必然是引起叛變之人,想藉此惑亂他人而已。”於是傳令軍中,隻要不是反亂者安坐勿動。

而張遼則帶領親兵數十人,守立於陣中。不久情況穩定下來,軍中隨即擒獲首謀者,並將其殺除,動亂亦告平定。由此可見,張遼性格沉穩,不動如山之大將風範。

建安十四年廬江郡有人叛變投靠東吳,張遼追擊他們到霍山。霍山有天柱山,山高險峻,連綿約有二十餘裏,道路險狹,叛軍避於其上,山下進軍難通。

張遼意欲登山進兵,諸將皆說:“此山道路險惡,我軍兵少,很難可以深入用兵。”張遼卻說:“這正是所謂“一與一,隻有勇者可以前進。”

於是進至山下安營,起兵上山攻擊,終於斬殺叛軍首領,盡虜其眾。曹操論諸將功勞,說:“登天山,履峻險,以取敵首,**寇將軍張遼功也。”於是增其邑,假節。

曹操滅了叛軍,擊敗前來接應叛軍的孫權後率軍北歸,任命張遼與樂進、李典等部領七千餘人馬屯守於合肥。孫權大將呂蒙奇襲攻下盧江的皖城,張遼在增援途中得知皖城失守,無奈被迫退軍。

建安二十年,曹操往征張魯,派人加急送給駐守合肥張遼一封信,上有字樣雲“賊至乃發”。不久孫權率領十萬大軍進圍合肥,合肥諸守將乃共同拆信視曹操所教,信中言道:“若孫權軍來到,張、李將軍出戰;樂將軍守護軍,不得與戰。”

諸將皆為此感到疑惑。此時張遼便說:“曹公遠征在外,待其救兵來時,敵軍必定已攻破我們了。所以曹公教我等眾將,待敵軍未合便迎而擊之,摧折敵軍鋒銳,以安眾人之心,然後方可堅守。成敗之機,在此一戰,諸君何須疑惑?”

而李典亦與張遼持相同意見。於是張遼在夜間募集敢於逆擊敵銳之士,共得八百人,於是宰牛讓將士飽食,準備明日大戰。

天尚未亮,張遼被甲持戟,率八百銳士於逍遙津直攻孫權大軍。張遼一騎當先,獨自先登直陷敵陣,立殺數十人,斬其二將,並於陣中大呼己名,然後突擊衝入重重軍陣,無人能擋,直至孫權麾旗之下。

孫權見狀大驚,東吳將領手足無措,不知所為,隻得後撤,登於高丘之上,僅以長戟自守而已。

張遼見敵軍退避,便叱喝孫權,挑釁他下來對戰,孫權懼而不敢動;及至望見張遼所領之兵原來甚少,於是忽聚眾軍數重圍困張遼。張遼於東吳戰陣之間,左右突圍,直前急擊,東吳軍陣圍擋不住張遼,緊密的戰陣被張遼衝撞而開,張遼將領麾下數十人得以脫出。

但陣中尚有餘眾未出,被東吳戰陣重重圍困絞殺。他們都號呼張遼道:“將軍舍棄我們了嗎!”

張遼聽了,複又帶幾十人殺進東吳戰陣之間,救出被困餘眾。孫權人馬皆望風披靡,沒有敢當張遼之將。

這一戰自清晨戰至日中,吳軍銳氣為張遼所奪,魏軍主力此時還在城修業進行守備,眾心方才安然下來,諸將對張遼所為均表歎服。孫權守擊合肥十餘日,城不可拔,加上疫病,於是還軍退師。張遼觀察得知,令軍斷橋,自率諸軍乘勢追擊,圍數重,差點擒獲孫權。

這一戰不僅是張遼勇氣的體現,更多是他的計謀。八百銳士破十萬吳軍,靠的不僅是自己一方的忘死奮戰,更多的是孫權配合。張遼料定孫權會仗著自己有十萬大軍,對合肥不足一萬的守軍產生了輕視。果不出張遼的預料,東吳上到將領,下到小兵,無不驕橫。輕敵之下,才會被張遼大破於逍遙津。

逍遙津一戰,張遼威震江東。在東吳,可以說是能‘夜止兒啼’。沒到夜裏,家裏孩子哭鬧不肯睡覺,母親就說‘你再這樣,張遼就來了!’,嚇得小孩縮在被窩,安心睡覺,不敢再鬧。

張遼的名聲,在江東等同於死神。可見逍遙津一戰,有多麽的輝煌。

曹操聞此,大壯張遼的表現,拜張遼為征東將軍。

曹丕即位魏王時,張遼轉封前將軍。朝廷分封其兄張泛及一子列侯。不久孫權又再叛變,曹丕遣張遼還屯合肥,並進爵都鄉侯。朝廷又給予張遼母親輿車,派遣兵馬送張遼家人到張遼軍屯之處,當張遼母親至時,張遼導領隨從出迎。張遼所督的諸軍將吏皆羅拜於道旁,看見此景的人均認為這是十分榮耀的事。

魏文帝黃初元年,也就是曹丕稱帝那一年,張遼被封晉陽侯,增邑千戶,並前二千六百戶。

黃初二年,張遼朝聖於洛陽皇宮,曹丕便引張遼會晤於建始殿,親問其昔日破吳時的情狀。張遼述說過後,曹丕向左右歎息道:“簡直是古代的召虎啊。”於是為其建造第舍,又特為張遼母親築殿,當年跟從張遼突破吳軍陣營、臨時應募的一眾步卒,皆為虎賁。

黃初三年,孫權又複稱藩。張遼奉命還屯雍丘,卻在此得病。曹丕遣侍中劉曄帶著太醫審視其疾,並令虎賁問其消息,道路上往來相繼不絕。張遼之疾久未痊愈,曹丕命人迎接張遼就行在所,自己則車駕親臨,執張遼之手,賜以禦衣,又使太官每日送給禦食。

待張遼之疾稍可,遼即回還屯之處。正當其時,孫權複叛,曹丕遣張遼乘舟,與曹休到海陵臨江駐防。孫權知張遼至此,甚為忌憚,敕令諸將道:“張遼雖然抱病,但仍是勇不可當的,千萬要謹慎在意!”

同年,張遼與諸將同破吳將呂範。不久張遼病篤,竟逝於江都。曹丕為之流涕,諡曰剛侯。其子張虎嗣任其爵。

黃初六年,曹丕追念張遼、李典在合肥之功,詔曰:“合肥一役中,張遼、李典僅以步卒八百人,破賊十萬之眾,自古用兵,未見如此。他們使賊眾至今仍氣為之所奪,真可謂國之爪牙。現分封遼、典邑各百戶,賜一子爵關內侯。”

張遼是三國時期的名將,他為曹操統一北方南征北戰,出生入死,立下了汗馬功勞。直到晚年,他還帶病征戰。張遼的一生幾乎全部是在戰爭中度過的。

他先後跟隨曹操戰山東、討袁譚、滅袁尚、平遼東,在極端混亂的三國時代,結束“豪傑並起”、軍閥混戰的局麵,使北方漸趨統一,這在曆史上起了進步作用。

張遼的軍事表現受曆代所尊崇。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並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魏征東將軍晉陽侯張遼”。同時代被列入廟享名單的隻有關羽、張飛、周瑜、呂蒙、陸遜、鄧艾、陸抗而已。

及至宋代宣和五年,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張遼。在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中,張遼亦位列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