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拜師朱標
回朝陽宮的路上,公孫策駕著牛車,朱標就在他身旁,與他並坐在牛車前排,相互聊著國家政治。
朱標是資深太子,朱元璋很果斷的早早就將他立為太子,防止諸子相爭的慘劇發生。然而朱元璋為了這個寶貝兒子大肆清洗開國功臣,為的就是將荊棘條上的刺削除,交給兒子一個好治理,沒有尖刺的國家。
而朱標是出了名的仁厚,朱元璋大肆清洗重臣的時候,就去外地躲避,遠離京師。他自幼就隨軍,和軍中將軍文臣很是親密,看著他們被清洗,他卻無能為力,確實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之後朱標在外染病,又將老病根刺激的複發,於是熬了幾年後一命嗚呼。出於對這個兒子的喜愛,還有對嫡子繼承製度的推崇,朱元璋又封朱標之子朱允炆為儲君,也就是後來火燒金陵皇宮,被燒死的建文帝。
朱標被公孫策詢問如何治理國家,這方麵公孫一族都是新手。對於所謂的政治的理解就是他們公孫一族統率百官,借百官之手治理萬民。
而公孫策的想法,朱標隻是搖頭一笑,其後說道:“治國難的不是治民,而是治官。隻有吏治清明,製度完整,才能約束百官私欲,一心在公。這樣一個國家才能發展,再不濟也會原地踏步,不會有衰敗的可能。”
他繼續說著:“人世此時的官員大多是曆史英靈以及其弟子,所以他們在為官的過程中,是很少有私欲的。吏治最難的問題就這樣被解決了,然後就是最重要的問題,那就是讓百官和順。”
“每一個英靈都有自己的治國理念,他們都想用自己的理念來治國。而一個國家隻能有一種政策,所以他們為了讓自己的理念成為現實,他們就會和其他英靈相爭。”
“治國的理念雖然看著繁多,其實也就那麽幾種。所以持相同理念的英靈會格外看對方順眼,一來二去就成了親密的好友,漸漸地就成了一路人,這就是派係,也就是黨同。”
“所謂的黨同伐異,就是相同理念的人去攻擊和他們理念相左的人。曆朝曆代都是如此,大到文武之爭,下到地域之爭,甚至是皇子相爭。而治官,首在治黨。”
“隻有不斷調和各黨派之間的平衡,讓他們少內爭,一心為國與他國相爭。這就是大和,隻有百官相和,才能將國家的資源盡數開發,全都投在發展之上,一國的氣運,才會不斷成長。”
“隻要一個國家的官員相互之間友愛恭敬,那麽這樣的國家可以應對任何可能發生的災難。如越王勾踐可以弱小越國滅吳,並與楚相爭於江南;還有劉邦能擊敗項羽,其內部都是很團結的。”
“百官相和,並不是讓他們結成一個大黨,而是各種黨派之間有一種平衡。如果百官皆出於一黨,那麽還會有地域之爭,乃至承襲相爭。無論怎樣,國家內部的爭鬥是不可能平息的。”
“再說各黨派共存,更有利於天子掌控國家朝政。並根據國家的情況和外部條件,選擇合適的黨派用他們的理念來治國。所以,和就是指各黨派共處,不內耗,一心為國。”
朱標緩緩說著,公孫策任由牛車自己緩慢前行,自己一邊沉思朱標說的話是否合理,並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論證,結果朱標說一句,他過一陣就點點頭。
至於和順之後的順,朱標沒有說,公孫策也理解。那就是聽話,讓百官聽話!
而朱標前麵說國家官員不能出於一黨,而是多黨共存,說了很多話,表麵上在說黨爭是難免的,實際上的意思的就是數個理念不同的黨派共存於朝堂,讓他們平衡之後,更利於天子指揮。
如果是相同理念的一黨,他們內部雖有紛爭,但對外問題卻是一致的。這個對外,不是針對其他國家,而是對待他們這個黨派利益之外的人。
比如明朝晚期源出江南的東林黨,真正的一手遮天。不上稅,不納糧不說,把持朝政玩海禁,自己私下弄走私。
海上走私利潤甚大,走上一批貨,就有數萬兩白銀收入。而明朝年收入的稅才二三百萬兩,整個國家建設被嚴重拖累,邊軍欠餉嚴重,皇帝要開源節流。
開海禁被百官勸阻,甚至百官靜坐宮門口,示威給皇帝。或者把持輿論的東林黨又鼓動國子監數千學生在宮門口遊行,也都是常事。
因為朱元璋規定,後代皇帝不能殺言官。這些掌握進言勸諫皇帝的言官有護身符,一旦皇帝要加稅什麽,朝堂上就敢破口大罵。
隻有明朝,這種荒唐的事情很多。所以很多皇帝一看國家平穩,自己也沒什麽好參合的。於是嘉靖皇帝幾十年不上朝,待在宮中煉丹成仙什麽的。
值得一說的是,明朝不管皇帝有多懶,多荒唐,把朝政交給官員治理,總是平平穩穩。隻有崇禎皇帝太勤政,結果明朝被滅了。
原因就是皇帝的意誌和官員的意誌有衝突,使得國家資源嚴重浪費。加上那時候神州處於小冰河時期,數年大旱,天災之下明朝被李自成這個驛卒攻滅。
這個驛卒因為皇帝開源不成,節流之時裁撤掉的。失業下崗的李自成沒有活路,所以他也不給明朝活路。
至於滿清,似乎滅掉的隻是南明。如果明朝無內患,一千個野豬皮組成加強營,也會被明朝拍死在白山黑水之間。
過了玄武關,繞過彎折的河渠,公孫策與朱標在木橋前下車。
“先生可以為我師,不知先生可願為魏國效力?”
公孫策一路上聽了朱標半個小時的教導,受益匪淺。
他手下最大的文臣是陳宮,而陳宮更像一個參謀長。而且生前的經曆隻是跟著呂布治理半州之地,算不是治國人才。
因為陳宮沒有治理過國家,沒有相關經驗就是硬傷。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公孫策是君,要學為君之道,而不是儒家傳揚的為臣之道。
之前公孫策唯一看過的就是一本厚黑書,餘下的經驗都是從史書之上借鑒。所以朱標這個資深太子,被朱元璋以明初最強師資力量教導出來的人,就是他最合適的老師。
而且朱標雖是燕王朱棣的兄長,可他的存在,嚴重威脅到了朱棣的王位。所以他要死,就是死,也要給燕國帶上一些利潤。
比如這次刺殺,就是赤果果的潑髒水。刺客穿著魏王宮宮人服飾,假冒宮人給朱標送去下毒的飯菜。隻要朱標動了筷子,公孫策的魏國就是跳進大河,都洗不清身上的汙點。
這些人根據楚萌萌等人的分析,極有可能就是燕國的釘子。其後刺殺不成,潛伏在朱標身邊的衛士暴露,要刺殺朱標,後來公孫策要帶朱標離去,又被燕軍之中的人刺殺。
不過之前驛站的大火,是讓公孫策想不明白的事情。
朱標也不想再次返回燕國那個巨大的囚牢之中,而他又不想和燕國敵對。所以麵對公孫策的請求,他心動了。
“給我三天時間,我需要好好思考一下。”
朱標的條件,在公孫策看來,就是已經答應的前兆。古人很愛臉麵,擔當公孫策老師是一件很漲名聲的事情。
麵對這樣的好事情,哪怕是其他好事情,古人都要推辭一番。就像漢獻帝封曹操為王,曹操都要推辭三次,最後勉勉強強當魏王。
盡管曹操內心已經急躁的快殺人,可他必須要把戲做足。此時朱標,雖不中,亦不遠矣。
公孫策這麽一個意見,讓兩人之間的關係頓時就親密起來。於是談起了盧燕,對於盧燕公孫策很是陌生,隻知道是燕國很強的一個兵家傳承者。
傳承得自戚繼光,如果不是燕國對內部施行苛嚴的集權製,可能盧燕此時自立一國,也是很有很可能的事情。
在朱標的介紹下,公孫策才了解到盧燕家族龐大。這個盧家就是隋唐時期的五姓七門閥中的盧姓。
複活的盧家諸靈和得到諸靈傳承的盧氏子弟極多,而其中最強的就是獲得戚繼光傳承的盧燕。
和近乎白手起家的公孫策相比,盧燕的資源很多。前朝遺留在河北燕雲各地的勢力被盧家接收,雖然盧燕的官職被燕王朱棣死死壓製,但潛在的力量可以在燕國排列第三。
燕國隻有三股強大的勢力,首先就是朱棣的五十萬鐵血明軍以及明朝二百年間裏複活的諸靈,其次是是數量毫不遜色明朝一係的諸胡聯盟,最後就是以盧家為代表的現代傳承者勢力。
對於盧燕這個人,朱標的評價就是:“果決勇悍的大將。”
很簡單的評價,公孫策已經給盧燕畫上了待死的標簽。這樣的時代,有那麽多資源不去爭,隻能被搶奪資源的虎狼撕成一地碎肉。
其後朱標又為公孫策解答了驛站火災,他認為是盧燕自己放火,就是為了給魏國提醒。
為什麽提醒?
原因很簡單,盧燕的任務是護送朱標出使西魏。如果朱標身死,他就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可以被朱棣名正言順的打壓。
即使天下人知道,朱標的死亡和朱棣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又能如何?
隻要朱標死在西魏,朱棣不僅除去心頭大患,還能打壓盧燕,又能打著替兄報仇的幌子,直攻西魏。
這事在道義輿論上是西魏有問題,那麽燕軍來攻,是站在道德製高點上的。秦晉周隻是西魏的攻守同盟,而不是真正的無條件參戰的兄弟之盟。
所以西魏到時候隻能獨戰燕國百萬大軍,想著就覺得恐怖。
五月十三,西魏以朱標為太子少傅,博望侯,尚書台左仆射。
五月十四傍晚,燕京郊外狩獵而歸的朱棣得知這一情況,當即一把折斷了手中寶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