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羅馬帝國不可避免的衰敗和滅亡,西歐進入黑暗時代,古希臘、馬其頓和羅馬的軍事遺產和軍事科技大部分都隨著羅馬帝國的滅亡而遺失或者散落了。羅馬帝國時代士兵們普遍裝備的鎖子甲在黑暗時代早期也變成了很貴重的裝備。基於古希臘的幾何學、力學和彈道學成就而製造的弩炮和重力投石機等精巧的戰鬥機械則逐漸失傳,蠻族慣於使用的散兵戰術和騎兵戰術構成了黑暗時代早期主要的戰爭形態。歐洲特別是西歐(拜占庭帝國還存在)的戰鬥水平,相對於古典時代出現了退化,使得個人武藝在戰場上又重新獲得了相對重要的位置。
在法蘭克帝國時代,騎士製度在法蘭克尼亞地區(包括今天的德意誌、法蘭西和意大利)的逐步建立使一種擁有大型十字劍格的雙刃長劍逐步流行開來。這種劍的原型是羅馬騎兵所用的一種叫作“spatha”的長劍,其造型可以追溯到羅馬的敵人凱爾特和日耳曼人那裏。作為統治階級的法蘭克人曾把這種劍用於成人禮。因為這種劍的造型與十字架的相通之處,它被基督教會賦予了神聖的宗教意義,在很多宗教場合和儀式上都可以直接用作十字架,起到法器的作用。
公元6世紀左右,馬鐙的出現使法蘭克騎士可以把長槍夾在腋下,以空前密集的隊形發起排山倒海的衝鋒。拜占庭帝國的公主安娜科穆寧娜寫道:“一個騎在馬上的法蘭克人能撞穿巴比倫的城牆。”雖然有些言過其實,但也足見法蘭克騎士衝鋒的威力之盛。衝鋒過後,失去了長矛的法蘭克騎士就會立刻拔劍加入混戰,一些在衝鋒中失去戰馬的騎士也要在步戰中用劍與對手廝殺,這對騎士的劍術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騎士從小就要接受嚴格的劍術訓練,在長大成為另一位騎士的侍從後,繼續接受他的指導和訓練,繼承他豐富的戰鬥經驗,並獲得親自上場磨煉的機會。盡管當時一把劍的價格比五頭耕牛還貴,但仍被用作一種標準配置的副武器,在騎士階級中基本達到了人手一劍。
描述諾曼征服的貝葉掛毯(11世紀),可以看到,騎士劍和鎖子甲是諾曼騎士的標配,還有很多人持有鳶形盾
這個時代的十字形長劍,或者叫武裝劍、騎士劍,在戰場上的表現未必比同時代東方流行的直刃長刀更出色,因為雙刃武器(長劍)的技術相較於單刃武器要複雜一些,需要長時間的練習才能夠掌握。長劍的狹長三角形劍身更利於穿刺而非劈砍,劈砍是人類天生就會的一種本能動作,而穿刺則需要大量的刻苦練習。
在中世紀的惡趣味係列古畫《騎士大戰蝸牛》中,騎士揮舞的正是一把典型的武裝劍
盡管如此,這個時代的西歐騎士在短兵肉搏中還是不遜於任何東方戰士的。公元732年,“鐵錘宰相”查理·馬特指揮的法蘭克軍隊在普瓦提埃徹底擊潰了越過比利牛斯山侵入西歐的阿拉伯軍隊。在戰役最後的夜襲引發的混亂肉搏中,訓練和裝備都比對手好得多的西歐騎士徹底碾軋了擁有宗教狂熱的阿拉伯軍隊並殺死了對方的主帥,取得了最終的勝利。這是穆斯林軍隊進入歐洲腹地最深的一次,九百年之後奧斯曼軍隊才摸到維也納的邊兒。
值得一提的是,普瓦提埃戰役之後十九年(751年),唐帝國的軍隊在高仙芝的率領下與阿拉伯軍隊在怛羅斯(今哈薩克斯坦的塔拉斯)進行了一場規模非常相似的戰役,但結果令人唏噓。
在普瓦提埃戰役中,法蘭克帝國的騎士徹底碾軋並屠殺了阿拉伯侵略軍,使他們再也不敢越過比利牛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