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是中國曆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君主,是他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也是他開創了康乾盛世的宏偉局麵。他是一位英明的君主,是偉大的政治家。他是死後被冠以“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諡號的皇帝,然而這樣一位聖主卻並沒有處理好儲位繼承的問題。大清朝的立儲製度,是康熙帝所創製,雖然他思之久遠,卻最終事與願違,康熙的皇子之間爭權奪位的鬥爭異常慘烈,最終引發了“九子奪嫡”。公開立儲之後形成的兩個政治中心,造成朝政的混亂,給英明一世的康熙內心以創傷,留遺憾於人間。
康熙皇帝在位的61年裏,勤政愛民,崇尚儒學,使清朝的經濟持續發展。他平定內亂,收複台灣,使得清朝成為當時世界上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經濟空前富庶的國家。然而治國有方的他並沒能把子嗣繼承帝位的問題處理好,最終形成了“九子奪嫡”的局麵。繼承大統一事也同樣使得朝野紛爭,形成了“太子黨”和皇八子集團黨羽對立的紛爭局麵。康熙皇帝的晚年終因其諸子皇位繼承的糾葛而心力交瘁、鬱鬱而終。他曾說:“日後朕躬考終,必至將朕置乾清宮內,爾等束甲相爭耳!”
康熙的皇後赫舍裏氏在生育皇二子胤礽時難產死亡,年僅22歲。康熙傷心至極,所以對胤礽疼愛有加,第二年便立他為皇太子。那一年康熙22歲,胤礽才剛剛兩歲。康熙的這個決定固然是看到了他的前人當時未能盡早立儲的教訓,康熙帝的曾祖父努爾哈赤和祖父皇太極死之前都沒有公開地確定皇位的繼承人,由此所引發的爭奪大位的事件,幾乎要兵戎相見,使政權麵臨分裂的危險。但是立儲過早、太子過幼,顯然也是欠妥的。難以預料的是兩歲的胤礽以後將是怎樣的,事實證明,在冊立皇太子後的33年裏,朝廷中自然地形成了太子黨。最終康熙以皇太子胤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訓,唯肆惡虐眾,暴戾**”,第一次宣布廢太子。然而這一舉動使一些抱有野心的皇子們開始結黨鑽營,謀貪大位。康熙無奈地看見廢太子後爭儲鬥爭愈演愈烈,故複立胤礽為皇太子。諸皇子更加明白了太子能夠一次被廢就能有第二次,導致了皇太子集團與皇八子集團之間的鬥爭日趨激化。最後,康熙再次廢掉太子,並且對於太子黨羽更是恨之入骨,故加以嚴厲的懲罰。形勢也就演變得越發複雜。而康熙的晚年也因其諸子皇位繼承的糾葛而大傷元氣,鬱結成疾,悲離人世。也最終導致其繼任者皇四子胤禛登基,形成了一段曆史疑案。
康熙是一代聖君,他看到了自己先人在子嗣繼承問題上所犯下的錯誤,無論是努爾哈赤或是皇太極每當涉及皇位交替都會麵臨著皇位爭奪的戰爭,他內心是不安的,他希望自己的子孫可以千秋萬代。為了撫平他內心的躁亂不安,也為了鞏固皇權、削弱旗權,穩定人心,在他年歲尚輕的時候便確立了繼承人。然而事情都有兩麵性,他隻看到了其一。提前立儲的弊端使得皇太子與其他皇子之間產生了殘酷的鬥爭,他們各自形成了自己的黨派、勢力集團。據史料分析,康熙晚年因為眾皇子爭奪皇位所導致的激烈鬥爭,使其無力整飭朝政。社會統治雖然在表麵上依舊繁榮穩固,但其內部的矛盾已經爆發出來,而且吏治已經敗壞到了驚人的地步,土地也集中到了少數人手中,造成國庫空虛,賑災無錢,打仗無餉,就連西部用兵都半途而廢,這無疑是康熙帝的心病,終使得他鬱鬱染疾而終。
康熙所創下的大清王朝是個空前強大的帝國,這一點就連那些自命不凡的歐洲來訪者都不得不承認。史書上對他的記載多是對他的謳歌讚揚,然而卻在子嗣繼承問題上讓他糾結無奈。他不僅是一位平常的父親,而且是高高在上的皇上。自古以來多少人覬覦這個位置,他是心知肚明的,他不能像其他父親那樣對自己的孩子一視同仁,他需要選出一個能夠接替自己位子的兒子。然而在皇位麵前他看見了自己兒子相互的壓製,為了皇位不顧感情,他內心是悲哀躁亂的。國事家事天下事壓在他的心裏,晚年的子嗣繼承問題更加日益激化,最終使康熙帝心力交瘁、染疾而終。
康熙是片麵地看見了他的先祖在子嗣繼承問題上的紕漏,看見了未立儲君會使江山岌岌可危的一麵,但是他並未處理好儲君權力的問題,險些形成了除了皇權之外的另一個中心,也使得皇子之間鬥爭愈演愈烈。假如康熙不是年輕時對太子過多寵愛,兩歲便立他為太子,而是靜觀孩子的成長,等長大成人再擇其賢者立為太子,也不會鬧得滿朝沸沸揚揚。著眼於現代社會,利益先行已經成了一部分人的心理趨向。在利益麵前一切都顯得蒼白無力,有的人開始忽視情意,無視道德。利益麵前的情感匱乏是古人和今人共同的悲哀。我們應該看到無視仁義道德勢必得不到很好的結果,知足者常樂,凡事保持一個平和的心態,不驕不躁才是為人之道。金庸老先生的一句“慧極必傷,情深不壽,強極則辱,謙謙君子,溫潤如玉”一語中的,值得身為後人的我們品讀回味。
康熙有兩大缺點,一是在傳位問題上,始終猶豫不決;二是“好名”,而且好與臣下爭名。
——高陽
批評康熙有三:一是皇位即位的糾葛有點進退失據;二是康熙雖喜愛西學,任用耶穌會士,並允傳教,但對西方並不信任,因而有禮儀之爭以及導致雍正的禁教;三是康熙以輕徭薄賦自豪,以此彰顯盛世,但其永不加賦的政策按耕地麵積繳固定稅金,與人口無關,於是人口雖增,亦不加賦,為康熙的繼承者造成財政困難。
——史景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