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算是清宮中最弱勢的一位皇帝,眾所周知,他是慈禧太後手中擺弄的木偶,他是個傀儡皇帝。那個在平民眼中高高在上的皇位,往往要與權勢、金錢、華服、珍饈、美女、威儀相裹挾,然而這與光緒的一生卻絲毫不沾邊。他承受了平常皇帝所難以承受的壓力,但他不像傀儡玩物、碌碌無為、風流成性的同治皇帝,因為他有著一顆振興中華的決心,也有著一種雪恥洗辱的魄力,更可貴的是他有銳意維新的行動,所以他內心的躁動是要異於和多於他人的。對於他本身有機會去臨朝問政,也有能力思考社稷,更是有勇氣推行維新,他的一生伴隨著中華民族的諸多恥辱,可是他是一位有骨氣、有想法的君主,他雖敗猶榮。

“天顏戚戚,常若不悅”,心境悲愴,終其一生。這是光緒皇帝屈辱和哀怨的悲劇命運的一組真實的寫照。他雖有一定的遠見,也能夠接受新事物,但是他擺脫不了他的軟弱,他沒有勇氣去衝破封建倫理思想的束縛,他的誌氣再大卻也是有氣而無力,終歸擺脫不了他傀儡的命運,成為慈禧太後手中的玩偶,來回肆意地擺布,去滿足她對權力的欲望。光緒帝的內心碰撞是激烈的,想要強國強民的願望強烈,然而現實卻遠遠達不到,心中的落差,交織著無奈與失望,使這個本身就體弱多病的皇帝謎一般地離開了人世。

光緒4歲即位,正式成為慈禧爭奪權力的工具,是她禦案上不可或缺的擺設,更或是說是她任意玩弄的玩偶。光緒是慈禧專權的政治需要,光緒帝孤獨抑鬱,疏於照料的成長,終使他體弱多病,到他17歲親政,慈禧太後一直“垂簾聽政”掌握朝中大權。“親政”之後,光緒帝並非能夠如願地擺脫掉慈禧太後的控製,遇到大事之後的光緒仍要向慈禧太後去請示,而他實際並沒有多少決定權。在列強瓜分中國的危機時刻,康有為再次上書,要求變法。這使胸懷大誌、不甘沉淪的光緒帝看到了一絲曙光,他為了能夠重新讓國家振興,能夠把個人的利益和自身的榮辱置之度外,光緒帝曾說:“太後若不給我實權,我願退讓此位,不甘做亡國之君。”可見他的氣節非同一般,他用他手中有限的權力支持變法,雖然變法僅僅維持了百日,但這是一次偉大的嚐試,他的勇氣值得我們所有人去尊重。

人們總是認為皇帝是至高無上的,他代表著權力,更代表著威嚴。我們往往隻看見了皇帝散射光芒的光環,卻很少關切皇帝內心的悲苦。大清一朝,光緒皇帝的悲劇色彩最為濃厚。光緒貴為天子,就算他沒有實權,他大可像同治那樣醉生夢死地生活,假若他羨慕權力,更可以像漢宣帝對霍光、嘉慶對乾隆那樣,本本分分、唯唯諾諾地多等數年,熬過慈禧過世,水到渠成地榮登大統。必竟他尚且年輕,他可以等,但他卻清醒地認識到中國已經岌岌可危了,不能再等了。他沒有嘉慶的機遇,但他有著足夠的膽魄與見識。為了中國他隻能試著縱身一躍,期盼著能夠跳出濁流,改變這一切。他以他虛弱的身體以一種不可想象的魄力在103天內完成了一場迅猛的革命,麵對強勢的慈禧,從一開始他就知道他是沒有多大勝算的,但是他仍然有勇氣去對抗,是他點燃了中國的希望之火。身為封建帝製中的皇帝,他必然並不想讓祖先的基業崩潰,但卻又是他為中國帝製的墳墓掘下了第一鎬。他雖是一個傀儡,卻用盡了自己的力量,也算是一位了不起的皇帝。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無疑光緒帝都可謂是一個充滿著悲劇色彩的曆史人物。在家庭生活方麵,他有做臣子的父親,難以盡孝,有個監視他的皇後等種種不幸。同樣作為一個至關重要的政治人物,一個別人眼裏高高在上、擁有著無法逾越權力的皇帝,他雖然在位長久,卻是傀儡一生;雖不甘沉淪,卻又難有作為。再從作為一個帝王所應該具備的種種素養上來看,光緒帝能夠接受新鮮事物,並且有著一定的遠見,但是他卻又性格懦弱,缺乏政治謀略,當他遇到慈禧這樣一個唯權是圖的人物,他在政治上是不可能有所作為的。但是光緒皇帝依舊是以大清的江山社稷為重,極力地推行變法,他並沒有輕易地去退縮和妥協,來求得自身的保全;反而是為了變法,置個人的生死安危於度外。這早已經超出了一位傀儡帝王的行為價值方麵選擇,其做法也是值得稱道的。

德宗親政之時,春秋方富,抱大有為之誌,欲張撻伐,以前國恥。已而師徒饒敗,割地輸平,遂引新進小臣,銳意更張,為發奮自強之計。然功名之士,險躁自矜,忘投鼠之忌,而弗恤其罔濟,言之可為於邑。洎垂簾再出,韜晦瀛台。外侮之來,釁自內作。卒使八國連兵,六龍西狩。庚子以後,怫鬱摧傷,奄致殂落,而國運亦因此而傾矣。嗚呼,豈非天哉。光緒駕崩後,清越四年而亡。

——《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