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修是漢末文學家,楊修生於官宦人家,幾代都為漢朝大官,“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業相繼,與袁氏俱為東京名族”。楊修思維敏捷且頭腦靈活,頗具才華,“以名公子有才能,為太祖所器”,是個世間少有的聰慧之人。據記載,楊修擔任曹操的主簿時,“軍國多事,修總知外內,事皆稱意,自魏太子已下,並爭與交好”。然而就是這麽一個既聰明又能幹的人,最後卻被自己的聰明所誤,被曹操一怒之下殺害。性格決定楊修的命運,楊修那自以為是、張揚跋扈的性格是導致他被殺的罪魁禍首。而這種性格來自於楊修那顆急於展現自身的才華、早日被曹操發現和賞識的躁亂的心。
楊修在他的仕途上也算得上一帆風順,一般人並非都能在曹操那裏勝任“丞相主薄”,所以才有“自魏太子已下,並爭與交好”的現象。說明了楊修當時非常受曹操器重,以至於同時期的“建安七子”都在楊修之下。然而楊修的個性太過於張狂,他憑借自己聰明的頭腦,去揣摩曹操的想法,還在眾人麵前賣弄自己的小聰明,使得曹操所想營造的一些對他人的神秘感**然無存,也損害了曹操為自己所樹立的權威。曹操愛才,也曾對他一忍再忍,但終於還是到了厭惡至極的地步,這也為楊修自己招來了殺身之禍。楊修自認為自己很聰明,卻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聰明反被聰明誤。
讓曹操心中對楊修生“忌”便是闊門一事。據說曹操派人造一座花園,完工後曹操去欣賞,一言不發在門上留了個“活”字便走了。“人皆不曉其意”,而楊修卻說:“‘門’內添‘活’乃闊也。丞相是嫌園門闊耳。”楊修很得意地將他的想法說給別人,曹操口中稱是,心中卻怎能不提防這樣的一個人呢?再就是有名的“一合酥”事件。有人送給曹操一盒精美的酥,曹操在盒子上寫上3個字“一合酥”,便放在一旁,楊修看到便取餐具給大家分食。曹操問其故,楊修從容地說:“盒上寫著‘一人一口酥’,豈敢違丞相之命乎?”曹操雖然喜笑,卻深感被戲弄“而心惡之”。楊修還大膽地揭曹操的短,曹操生性多疑,唯恐遭人暗殺,便對左右人說自己夢中好殺人,讓大家不要靠近。一日一近侍為他覆蓋落地的被子卻被裝睡的曹操殺死,“人皆以為操果夢中殺人”,唯獨楊修歎息:“丞相非在夢中,君乃在夢中耳!”曹操聽了便更加厭惡他了。當楊修自以為是地揣摩曹操心理去幫曹植通過考驗時,被欺瞞的曹操不禁怒火衝天。置楊修於死地的便是“雞肋”事件。當楊修再一次從一根“雞脅”中揣測出曹操退兵的意圖,並且自以為是毫不顧忌地將之告訴了夏侯惇時,曹操終於對楊修忍無可忍,他以“亂我軍心”為名,將之殺死。這種代言領導的做法換做別人恐怕也難以接受。
從這所有的事件中都可以看出,楊修具有對曹操意圖的洞察力的特殊才華。用夏侯惇的話來說,便是“公真知魏王肺腑也”。楊修把自己鍛煉成了一個高明的心理專家,在“眾人皆醉”之時,唯他可以“獨醒”,可以說楊修總是可以準確地掌握到曹操的心理動態,並且這也成了楊修賣弄的資本,可見他的內心是多麽浮躁,多麽期望自己的才華能夠被展示出來,得到曹操的重視和大家對其的肯定。楊修雖然是聰明的,卻是缺乏大智慧的。曹操本來便生性多疑,他又怎麽願意自己的部下將自己完全看透?可是在楊修麵前,曹操的種種小把戲卻無法欺瞞得過,況且楊修他自己能夠把握住曹操的思想意圖也就罷了,而他卻又不肯將之埋藏在心裏,反而一再地炫耀於他人。這樣一來,曹操所追求的神秘感無疑**然無存,由此他對部下的控製力無疑也會隨之而減弱,又怎麽能夠留下這樣一個人呢?
楊修之死,死於泄露了軍事機密。曹操能夠容忍楊修,皆因楊修的才華;而曹操不惜痛殺楊修,則因楊修“自作聰明”。修府門、食酥,曹操可以因為惜才一笑而過,而當楊修幫曹植爭奪嫡位,曹操雖然不高興,但是也能忍受,何也?君子愛才是也。但是“雞肋”一事,絕不能忍。孫子兵法曰:“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又說“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楊修在這裏犯下了一個不可饒恕的錯誤,如果說他泄露軍事機密、擾亂軍心,一點也不為過。況且如此一來,在楊修麵前曹操就像是被人扒光了衣服,所有的秘密也都一覽無遺。這對於一個需要保持一些神秘感來更好控製部下的領導者來說,無疑是忌諱的。
身為後人的我們也應該從楊修的死之中看到為人臣子所應該注意的一些事情,不應該一味地去揣摩他人尤其是領導的意思,而替他人作出決定,這樣的做法是極其自負的,且令人厭煩。更不應該時刻不忘地去展現自己的才華,自作聰明地去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為人應該謙遜,保持平靜的心態與人交往。當與領導在一起時,揣摩領導意圖並不是錯誤,但是還是應該恭敬地等待著領導的指示,按照指示辦事,有規有矩地行使自己的權力。
楊氏載德,仍世柱國。震畏四知,秉去三惑。賜亦無諱,彪誠匪忒。修雖才子,渝我淳則。
——南朝·範曄《後漢書·楊震列傳》
大兒孔文舉,小兒楊德祖。餘子碌碌,莫足數也。
——南朝·範曄《後漢書·禰衡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