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曉嵐一生曆雍正、乾隆、嘉慶三朝,因其“敏而好學可為文,授之以政無不達”,故卒後諡號文達。眾所周知,紀曉嵐天資聰穎,才華過人,據野史記載,幼年即有過目成誦之美譽,但是究其學識之淵博,主要還是他力學不倦的結果。紀曉嵐不平凡的一生,可以說有兩件事情是做得最多的,第一便是主持科舉,第二便是領導編修。在紀曉嵐30歲以前,一心致力於考證之學,“究其所坐之處,典籍環繞如獺祭。三十以後,以文章與天下相馳驟,抽黃對白,恒徹夜構思”。然而紀曉嵐也以其口齒伶俐而著稱,正是他的天生聰慧與伶牙俐齒的完美結合才創出了一段段諷喻奸詐之人的佳話,不得不讓人心生敬畏。他與和珅的恩恩怨怨也為後人所廣為傳頌。
紀曉嵐在才華和學術成就上都異常突出,稱得上是多姿多彩。他曾給自己寫過一首詞,其中有兩句“浮沉宦海如鷗鳥,生死書叢似蠹魚”,這便是他畢生之真實寫照。紀曉嵐並不僅僅隻是在清代被公認為文壇中的泰鬥、學界的偉大領袖和一代文學的宗師,紀曉嵐就是在中國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也都是一位少見的文化巨人。他天生聰慧且思維敏捷,有著超越常人的智慧,他憑借他的三寸不爛之舌,給那些他認為對的事物以讚揚,對於那些不堪的、卑劣的他也絕對不會口下留情。他的嘴便是一把利劍,能夠把密布烏雲的天撥出一絲透亮,能給予那些不入他法眼的汙物以重重的打擊。
在民間流傳著一個“題聯諷庸醫”的故事。相傳有一個庸醫,因為醫道拙劣所以常出事故,曾把紀曉嵐耽誤了好幾次,紀曉嵐對他非常不滿。不巧的是,這個庸醫偏偏接二連三地來請求紀曉嵐的“墨寶”,其用意便是想憑借紀曉嵐的名望和地位去抬高自己的身價。紀曉嵐一時間抹不過情麵,便隻好替他寫了一塊匾額“明遠堂”。庸醫看這字麵是非常漂亮,於是高興而歸。其他人不明白紀曉嵐題這三字究竟是何用意,於是紀曉嵐解釋道:“經書上不是有‘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和‘不行焉,可謂遠也已矣’的句子嗎?像如此的醫生,隻好說他‘不行’。”聽的人不禁為之而啞然。又問他:“假如這個庸醫再來糾纏不休,定要配副對聯,你再作何打算?”紀曉嵐淡然地回答說,他早已想好了兩副對聯,一副五言的,隻需把孟浩然一首五言律詩裏的“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兩句變換兩個字,成為“不明財主棄,多故病人疏”(上聯中的“不明”是指醫道不高明,“財主”就是借求醫的病家,下聯中的“故”字解釋為“事故”)。而另一副七言的對聯,上聯是用杜甫《兵車行》詩裏的現成句子“新鬼煩冤舊鬼哭”,下聯用上李商隱《馬嵬》詩裏的現成句子“他生未卜此生休”。可想而知這兩副對聯後來是絕對不會寫出去的,但是就其語言上對仗而言,就可以說是天衣無縫,而且無疑是引人發笑的。
紀曉嵐一生都致力於編纂書籍,了解了他的書便也能從中了解他這個人的品性。《閱微草堂筆記》便是他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裏麵所展示出的故事情節由來多源並且精粗雜陳。他既闡述出了封建上層社會的一些故老疑聞、官場百態或亦是人情反複、典章考證,也描述了下層百姓的曲巷瑣談、奇聞佚事,更或是醫卜星相、神鬼狐媚。那些或高雅或俗媚,或是亦正亦邪的故事,縱橫起了上下各個角度和每個層麵,更是反映出了當時的社會生活的現實,揭示出了當時那個不平靜社會的種種矛盾,也顯示出不同階級人物的善行與惡跡。他的語言犀利,觀點獨特,意味深長,成為了文學界的瑰寶。
縱觀紀曉嵐的一生,有兩件事情是他做得最多的,其一是主持科舉考試,第二個便是領導編修典著。據記載,紀曉嵐曾經有兩次為鄉試的考官,有6次是文武會試考官,正因為如此紀曉嵐的門下士甚眾,無疑在士林影響頗大。紀曉嵐主持編修,次數更是數不勝數,他先後做過“武英殿纂修官”、“三通館纂修官”、“功臣館總纂官”、“國史館總纂官”、“方略館總校官”、“四庫全書館總纂官”、“勝國功臣殉節錄總纂官”、“職官表總裁官”、“八旗通誌館總裁官”、“實錄館副總裁官”、“會典館副總裁官”等。被世人稱之為“一時之大手筆”,實非過譽之辭。紀曉嵐的晚年,也曾自作挽聯雲“浮沉宦海同鷗鳥,生死書叢似蠹魚”,堪稱其畢生之真實寫照。
透過紀曉嵐的一生,我們不難發現作為一個文弱書生,文人也有文人的武器,能夠殺敵的不僅僅是刀槍劍戟,唇槍舌戰也一樣是有力的武器。所以我們應該正視自己的價值,無論身在哪一個位置,隻要懷有才能,都可以成為有用之人。像紀曉嵐一樣,不僅能夠留下如同珍寶一樣的書籍供後人學習研究,還能夠用他的鐵齒銅牙和三寸不爛之舌留下許多為人傳誦的佳話。
河間宗伯姹,口吃善著書。沉浸四庫間,提要萬卷錄。
清·——朱珪
江藩在其《漢學師承記》中卻說,紀曉嵐一生精力全都耗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一書,又喜歡寫些稗官小說,故而“懶於著書”,他青少年時期的著作都藏在家中,未曾流傳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