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二二章 生命的惟一性
蔡琪把阿輝的感悟和自己的想法,先後向科主任和校長匯報了,得到他們的熱烈響應,經過研究決定麵向學生開展死亡教育。
針對網上有關死亡的信息成為校園熱炒的題材,教育部門也要求中小學普遍開展死亡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態度,各校紛紛開展相應的活動,有的學校要求學生撰寫遺書,也有學校組織學生去醫院太平房,更有學校提出組織學生去火葬場看一看。有些家長看到孩子回家睡不著覺,就是睡著了也總是噩夢不斷,滿臉恐怖狀,顯然是受了驚嚇,問孩子才得知詳情,紛紛去學校抗議,說哪有教育孩子看死人的,你們這是搞的什麽鬼名堂,甚至有家長說,再搞下去幹脆去刑場參觀好了,課堂上放災害視頻,看活人怎麽變成死人的。市實驗中學內部本來就有不同意見,認為死亡是無師自通的事情,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自然會觀察到自然界動植物生老病死,也會漸漸接觸到身邊的老人親人去世的事件,自然會明白死亡是怎麽回事。
何校長是主張死亡教育的,他認為,死亡教育不是搞不搞的問題,而是必須搞的問題,是人生觀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彌補家庭教育的缺失。有的家長回答孩子死亡是怎麽回事時,竟說死就是長睡不醒,結果使孩子患上了睡眠恐懼症,再怎麽說服解釋也不信了,說都是騙人的,後來竟然發展成抑鬱症,才幾歲的孩子呀,太可惜了。還有的孩子擔心自己死了會離開父母,產生與父母一起死的念頭,想的是去另一個世界也要與父母在一起。聽著多可怕。現在的孩子,接觸武俠小說,影視動畫片。讀到死亡日記,宣揚人可以死而複生,人的生命不止一次,沒等明白死是怎麽回事呢。就采取輕生和其他過激行動。他又說,有的地方搞了調查,年級越高相信死而複生的比例越高,再拖下去不得了。其實,死亡教育接觸死屍未嚐不可,在火葬場給屍體做化妝美容的也有些男孩女孩,並不比我們的學生大幾歲,人家都能做這樣的工作,我們的學生連看都看不得?我們可以考慮組織學生看那些在火葬場做美容工作的孩子們是怎樣工作的,學習他們麵對死亡的精神。有人提醒道。這樣做怕有些學生看不得那個場麵,家長又會來鬧事。何校長道,他們來了你們就領到我這裏來,我也領著他們去火葬場看看,長長見識。見到死人都嚇破膽的人。我看不是懦夫軟蛋,也是心胸狹窄之徒,培養下去也成不了什麽棟梁之材。死亡教育首先就是練膽氣。
請什麽人來進行死亡教育,何校長頗費了一番心思。這樣的高度敏感複雜的問題如果講不好還不如不講。何校長想起李華那次約幾個人在一起聚,吳為對他曾經談起過黨校的王校長對他說的,希望他能研究人能否快樂麵對死亡的問題,啟發了吳為。使他把這樣的研究當做樂業教育的深化和延續。何校長決定請吳為聘請吳為主講。吳為接到何校長電話,欣然應允。不料,吳為同妻子宋柔一說,卻遭到妻子的強烈反對。她說,你過去在學校講課行裏請你去講課,我從來沒有反對過。因為那是你的專業,講不好也講不壞,萬一講壞了也壞不到哪去。現在你卻獨出心裁地想去實驗中學給孩子們去講死亡問題,搞什麽死亡教育,萬萬不可。這樣的問題怎麽可以在大庭廣眾麵前講啊,又是麵對那些孩子們,萬一把孩子們嚇壞了,家長們找上家門怎麽辦,講砸了你可惡名遠揚了,我可不貪圖你掙那個講課費,又有那個啥事都明白的名聲。過去你講樂業教育我就反對,先得老婆孩子樂才行,後來連賀飛郝漢都那麽反對你講什麽樂業,現在可好,竟然上學校麵對那些孩子講起死亡來了,堅決不能去。吳為道,我已經答應人家了,不去不好吧。宋柔道,你不好意思說我替你說,誰能講讓他們另請高明,我可不能讓你去冒那個風險出那個風頭。
吳為一看要壞事。他馬上搬出阿樂給宋柔打電話說服她。阿樂笑道,她不知道你學問的功底,擔心是可以理解的。我馬上給她打電話。阿樂打電話對宋柔說,學問本來就是觸類旁通的,吳老師是一個有大才通才的人,我相信他一定能講好這個問題,到時你就聽阿輝對你說講得怎樣吧。阿樂這麽一說,宋柔雖然畫魂也隻好勉強同意了。
吳為看上去低調親切謙和,由這樣的人來做死亡教育再合適不過了。他坐在台上,麵對數千師生,談起死亡話題竟也談笑風生。他開場就直奔主題,我來之前,先同何校長溝通了一下,我非常讚賞他的觀點,死亡教育首先就是練膽氣,練膽氣怎麽練?你們學校的阿輝同學,敢去癌患樂園,癌患樂園自然是癌患集中的場所,那裏飄**著死亡的氣息,不瞞在座的同學老師們,我曾經多次去過那裏,確實有一種說不清楚的屬於陰暗的那類感覺。我聽阿輝說,你們的蔡琪老師麵向同學們講述了她在學生時代就住在癌患樂園附近,因為害怕看到那個牌匾特意繞道而行,最近因為看到阿輝寫的感悟,她向同學們**自己當年的心跡,實現了自己精神上的升華,她說,如果連那個牌子都不敢看,何談麵對癌患,給他們送去關愛和溫暖。是他們的舉動,促成了這樣的教育。這是講麵對癌患,不僅要有膽量,更要有愛心,這樣有助於改善癌患們孤獨的心境,幫助他們實現正常的人際交往,回到健康人生的軌道上。
吳為接下來道,多年以前,黨校有位大姐,我們坐在一起開會,她笑著對我說,聽你挺能研究問題的,能不能研究人如何快樂麵對死亡的問題。從那時起,我開始注意觀察和思考死亡現象,遇到親友臨終時特別注意觀察。有了一些寶貴的發現。我聽說有醫學專業畢業的學生,分配到醫院外科,正式上班那天,被安排進了手術室打下手。主治醫生讓她把手術器械遞給自己,她拿起手術用的正在滴血的止血鉗時,竟然害怕得把止血鉗啪的一聲扔到了地上,然後跑了出去。後來主治醫生責問她為什麽這樣做,她哭著喊道,假如是你的女兒,你會舍得讓她做這樣的工作嗎?之所以出現這樣的行為,我認為是愛心和膽氣的缺乏造成的。醫學院的學生尚且出現這樣的問題,其他院校的學生將會如何,可想而知。
檢驗教育效果好壞。要看同學們的考試成績,死亡教育的效果如何來檢驗啊?我不知道教育部門是否有這樣的思考。說著,他又轉向坐在身旁的何校長,問道,我不知道何校長怎麽看這個問題。在座的各位老師如何看待這個問題。死亡教育的效果好壞,我看有一條標準足夠了,能不能敢看死人,看死人還有個怎麽看的問題,你同大家一起去看,沒什麽了不起的,你自己一人敢不敢走進醫院太平間。你說敢,你白天敢進晚上沒燈你還敢不敢進啊,進去以後敢不敢坐在裏麵守靈啊。這就是練膽還要練出級別啊。他這麽一講,挺嚴肅拘謹壓抑的場麵居然引逗出一片笑聲。
吳為略微沉思了一下,又以沉重的語氣道,在幽暗清冷孤寂的所在守靈。是生者對死者的追思,也是生者對死者的最後陪伴。他接下來講道,我們談論這樣的話題能笑出來,就是一大進步。教育要講針對性,當年的老日本鬼子怎麽交那些剛入伍的小日本鬼子。也就是象你們這麽大的年輕人怎麽敢於上戰場拚刺刀,就是抓我們老百姓或者俘虜當靶子,因為戰場上能拚刺刀的都是活人。當然,這樣做是慘無人道、滅絕人性的,有同學會問,當年的八路軍新四軍國軍上戰場前怎麽練拚刺刀啊,當然不會象日本鬼子那樣,拿活人當靶子,紮草人紮慣了在戰場上看到真人會手軟的,於是把槍頭用布包起來在習武場上真紮真砍。教育就要講求逼真。我在一個學校組織學生撰寫遺書活動,其實也是出於練膽的考慮,你敢不敢親自動手寫遺書,自己給自己寫遺書,是犯忌的事情啊,快死的人才會寫遺書啊,也存在手會不會發抖的問題,下不去手啊,寫起來字體會走形變形啊。這麽一寫,還真發現有的學生寫的很精彩,堪稱遺書經典,隻有三句話:我來了;我很好;我走了無遺憾。台下又響起一陣哄笑聲。
他又接著講道,現在社會上圍繞死亡教育也有很大爭議,我是主張搞死亡教育的,在我們過去奉行的教育方針中,缺少這一條,人,總不能等到死後才明白死是怎麽回事吧?又引起一片笑聲。
吳為又講道,當然不止缺少這一條,還是想到哪條就補哪條吧。你們在家裏,遇到開明的家長,問人死是怎麽回事,他會告訴你,永遠離開我們了,再也回不來了。興許還會告訴你,你已經去世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臨終過程的一些事,告訴你了解這些對你會有好處的,為什麽會有好處呢,他沒有明說,聰明的你會不會意識到他說的好處是什麽意思?哪位同學明白了請大聲說出來。下邊一時鴉雀無聲,陷入沉默。吳為將了一軍道,聽說你們這裏有許多狀元,未來的棟梁之才,怎麽樣,能不能回答這樣的問題?
阿輝站起來答道,我爸爸就給我講過這樣的話,他對我講我爺爺奶奶臨終過程的事情,我猜將來我麵對我的父母進入臨終過程時,我就有準備了。
吳為道,果然聰明。我還要繼續問你,臨終過程是什麽狀態?
阿輝回答道,我爸爸說,看到爺爺奶奶倒氣了,就不要再去進行搶救,不要去幹擾他,讓他自然完成這個過程。
吳為叫道,太好了,請你坐下吧。阿輝回答的非常精彩,其實,他父親就是在對他進行死亡教育,不過,這樣的死亡教育又進了一步,深入到具體的死亡過程,而且,他父親這樣做是更好的體現了人性化,我們可以想象。當人進入臨終狀態中,是比睡覺更深更強的感覺,在不斷走向深處直到生命終結,進入那個過程就很難再發生逆轉好轉了。這時就不要再去采取什麽搶救措施,如果去搶救等於打斷他那個過程,打斷了他還要重新進入那個過程,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人睡到正深處你突然把他喚醒了,他是什麽滋味?過去我也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現在是現學現賣,是不是合適,供大家參考,不過。阿輝父親的做法,我很欣賞,讓臨終者自然完成那個過程,非常人道。會場上又意想不到地響起熱烈的掌聲。
吳為笑道,看起來。同學們支持我這個主張啊,光支持不行,還很不夠,還要身體力行才對,那才是死亡教育的最好效果,那就是明白麵對臨終者應該怎麽做。阿輝能自己去癌患樂園,這裏麵就凝聚體現了人文關懷。是臨終關懷的重要體現。我在網上看到一段視頻,車禍現場,旁邊有車禍慘象,有一對年輕的情侶騎著摩托剛好路過現場,居然停車當做景色取景拍照,把遇難者遺體也收進畫麵。這就不屬於我剛才所說的膽氣問題了,是缺乏道德的表現,把車禍現場怎麽能當做藝術景觀去欣賞,是對死難者缺乏起碼的同情和尊重,遊戲人生遊戲得太過分了。
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死亡是自然現象,也是人文現象。親人去世了會悲痛難過,看到不認識的人遇到不幸也應該感到同情。我們注意到,在稱謂上直呼死亡也是容易引起人們傷感的反應,成為語言上的禁忌,漸漸演化出各種對死亡的轉換詞語。死亡的叫法如此多樣,也就在原本的自然、人文現象的基礎上附加了更加豐富的文化意義,突出表現在對死亡的稱謂上。死亡是所有凶禍詞語中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一個詞匯,最能夠引起複雜情感反應的詞匯,死亡所涉及的詞匯之多、涵意之深、用詞之考究、感情之豐富堪為世界之最。在文化的意義上要說明死亡禁忌現象,我們需要象考古專家那樣,把曆史一層層覆蓋在死亡現象上麵的塵土剝蝕開來,還其自然、人文的本來麵目,一死解千罪,它帶給我們的將是回憶和傷感,而不再是黑暗、凶禍、恐懼的象征。
吳為略停頓了一下,然後講道,當然了,死亡教育對我們來說,還是一個全新的課題,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話題,我要特別感謝何校長給我提供的寶貴機會,促使我進一步思考死亡問題,也感謝阿輝同學,幫助我深化了對死亡教育內涵的理解,豐富了死亡教育的內容,是理解人尊重人的更重要的延續。嘩,會場上想起熱烈掌聲。
吳為繼續講道,生命對人來說,具有惟一性,人生隻有惟一的一次,不會再有第二次更不會有三次四次無數次。惟一性,自然應該萬分珍惜,極盡熱愛,要加倍小心珍惜,努力地不留遺憾地做事。我們要樹立合乎生命理性的生命觀。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所感覺到的生命意義,其特性是實在的、有形的、片斷的,具有明確的時空邊界,是可以度量的,因此也是暫時的。我們對於生命意義的認識、理解、實現通常也是以這些暫時的東西為載體。如果說超越,也隻是在較低級水平上實現之後自覺地向較高級水平的努力。這種對生命意義的認識、理解,局限於暫時性的理解,因此存有程度上的差別,呈現為水平級次的差別。時間會改變一切。感覺會隨時間推移而改變。現實中的高峰體驗,也是暫時的、易逝的、有限的,因而伴隨而來的全部感覺都會消失。如果我們為這樣一種樸素、直白的生命觀所左右,就會陷入一種周期性的獲得與失落的循環之中,隻有達到對生命純精神性的理解,超越一切暫時性理解的意識,才會接近或達到對生命意義的永恒性理解,獲得純精神性的生命意識。生命的終極意義在於過程,在於不斷變化之中,是一串連續狀態,而把生命的意義寄托於任一具體階段、具體形式都是不可靠的,都會被時間的流逝輕而易舉地摧毀。這就是生命的規律,生命的必然性。我們麵對這種規律、這種必然,不應該受製於此,而是從容麵對這種規律性、必然性,樹立與生命全過程相適應的生命觀念,努力提升生命全程的意義。
學生們都被吳為如此新穎流暢慷慨激昂的講述興奮起來了。
吳為又接著講道,佛教講的轉世說,沒有科學證明,也許科學也無法證明,至少現在還無法證明,科學無法證明不等於不存在啊,所以我們要尊重。泰國人相信人有一萬四千條生命,是不是意味著可以死上一萬四千次啊。是不是這個意思,不敢說,也沒有科學證明。我們人生的許多考慮都要從這個惟一的基點出發,生命不像同學們做作業做其他事情,它是不允許出錯,落實到日常生活中,要有生命的安全防範意識,對潛在的危險性要有足夠的警覺,身處險境不知覺就會釀成大禍。我們很多人喜歡玩手機遊戲,坐著玩走著玩,玩來玩去忘乎所以,下樓梯也玩失足跌下樓梯可不是好玩的,輕則摔壞胳膊腿腳造成皮肉損傷,重則腦震**。有個年輕人在大街上走著玩手機,不幸走到電車軌道上釀成慘禍。鐵紅了不能摸啊,誰要是當做真理去講會讓人們笑掉牙的,但它何嚐不是前人被燙後總結出來的,就象我們小時大人告訴我們開水不能喝會燙嘴一定要晾涼了再喝一樣,這樣的故事依然在一代又一代地發生著演繹著。如今的許多常識何嚐不是前人用皮肉之苦甚至鮮血生命換來的。智慧從何處來?智慧從教訓中出。走路不能玩手機遊戲,興許會成為常識被後人遵守呢。我們不能犯常識性的錯誤,人生的很多慘禍悲劇恰恰是在忘記常識違背常識的情況下發生的。尊重常識就是珍惜生命。嘩,會場上掌聲雷動。
吳為繼續講道,我參觀過生命博物館,看到那裏有人類在娘胎裏發育成長各個階段的胚胎,堪稱生命展示的奇跡。我想,現在死亡的過程還無法展示出來,許多事情還隻能是猜想。我們寄希望於不太遠的將來,宗教大師、科學家與網絡編程高手實現高水平的合作,把死亡過程展示給人們,徹底消解人們對死亡的神秘與恐懼。我們期待和滿懷信心地希望,在同學們中間能夠出現大師級人物,能夠把我們今天的預言變成現實,那將是對死亡教育的最好回報!
全場爆發起雷鳴般的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