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九章 窮兵黷武

PS:周一求票,晚上還有一更^_^

這次戰役的勝利雖然有第4師團“賣隊友”的功勞,但抗聯新兵的戰鬥力較初戰時也確實提高了很多,這一點從傷亡人數中犧牲人數的比例和殲敵平均彈藥消耗量上就看得出來,而這次所對付的敵人也比齊齊哈爾一戰相對好對付了不少,就連鬼子都抓到了十幾個戰俘,偽軍就更不用說了,才死了不到一成就全部投降了,與之前死戰不降的偽滿興安師根本沒法比,但這卻恰恰才是正常的情況,否則偽軍一個賽一個地勇猛,就像蒙元滅宋、滿清滅明時那樣,中國可就真要滅亡了......

也正因為這樣,抗聯這次獲勝後繳獲的彈藥足以彌補戰鬥中的消耗,而槍炮武器更是有些盈餘,再加上從蘇聯那裏買來的2萬多支步槍,徐向前再次對抗聯部隊進行了大幅度擴編,光是正規軍的總兵力就增加到了30萬以上。增加的這麽多兵力當中,除了傷愈歸隊的1萬多人,絕大部分都是在北滿根據地新征的,根據地的兵民比例也由此幾乎達到了驚人的1:15,這已經超過了曆史上四野的極盛時期(注1),說難聽一點的話,這簡直就是“窮兵黷武”。

不過,當年徐向前擔任紅四方麵軍總指揮的時候兵民比例有時比現在還高,卻依然能讓部隊保持相當強的戰鬥力,因此他並不怎麽擔心抗聯因為部隊擴編太快變成烏合之眾,不過有本事這麽幹的。在赤色黨內,甚至在當今的整個世界上,恐怕也找不出幾位......

雖然軍事方麵不必擔心,可根據地的經濟也一樣會受到影響,甚至會更加嚴重,曆史上中央蘇區在第五次反圍剿的時候就因為青壯勞動力的匱乏直接導致了蘇區經濟的破產,進而加速了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不過身為東北局書記的高原素來以擅長建設根據地著稱於黨內,他既然同意了老首長進一步擴軍的要求,自然是早就考慮到了這方麵的因素。

在高原看來,東北、尤其是北滿根據地與南方蘇區的情況有很大不同。首先東北工業化程度較高,即便是相對落後的北滿地區,也要強於內地的大部分地區,而若是與那些山區的根據地相比,優勢就更大了,因此本來就可以維持更高的兵民比例,而且還不隻是高一點點。

其次,東北、尤其是北滿地廣人稀、土地肥沃,每個農業勞動力所能生產出來的糧食遠比內地的農民多得多。因而可以養活更多的脫產人口,其中自然也包括軍隊。

更重要的是。東北人均耕地遠比內地大部分地區多得多,北滿更是如此,尤其根據地建立後還一直鼓勵墾荒,因此土改之後一戶農民往往能夠分到幾十畝乃至上百畝地,因而耕作方式不可避免地較為粗放,哪怕東北農業還完全沒有機械化。同時由於東北的黑土地極其肥沃,甚至不怎麽需要施肥,因此一到農閑時節這裏的農民基本上沒多少事情可幹,也就是飼養牲畜不能停。但初級合作社建立後,這項工作可以集中起來交給少數人來完成,甚至將其交給老人和婦孺來做也一樣可以,這就騰出了大量的青壯勞力。

再加上東北的寒冬又極其漫長,這將近小半年的時間不好好利用的話,確實有些太可惜了,現在先將青壯征召入伍好好打幾仗。等到春耕的時候再讓他們複員、或者直接派部隊幫助地方幹農活就是了。

日本關東軍的主力部隊在由南滿撤回之後並沒有馬上進攻抗聯的北滿根據地,畢竟強渡大江大河始終是個世界難題,何況由於華中派遣軍的航空兵團損失慘重,日軍大本營被迫將新生產的陸航與部分海航飛機優先補充給華中戰場。而之前被炸怕了的旅大以及同樣在華北航空總隊作戰半徑之內的朝鮮半島南部也都需要更多的飛機,以致於關東軍飛行集團隻有不到三分之一的飛機可以為渡江進攻提供空中支援,這無疑進一步增大了關東軍突破抗聯鬆花江防線的難度。

因此日本關東軍參謀部製定的作戰方案是等到鬆花江完全封凍之後再發起進攻,到時候鬆花江的任何一處河段日軍都可以輕鬆逾越,而抗聯則被迫處處設防,在實力遠遠弱於關東軍的現狀下,想要守住綿延千裏的防線,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不過,這個計劃雖然很有**力,但是想到去年冬季作戰的痛苦,鬼子對於自己突破敵軍防線後能否席卷北滿,其實也沒有完全的信心,因此他們還想了一個備選的作戰計劃,若是冬季攻勢受挫,關東軍就會暫時將主力退回南滿,隻在鬆花江北岸留下一個據點作為前進基地,以雙方總體實力的差距以及抗聯攻堅能力的不足,再加上日軍淺水炮艦在鬆花江麵上的壓倒性火力優勢,抗聯就算再怎麽拚命攻擊,也不可能將那個據點拔除。

等到來年春耕的時候,關東軍再從這裏發起進攻,到時候關東軍的準備時間更長,一定能夠取得比冬季攻勢更大的戰果。而即便此次進攻依然不足以完全“收複”北滿,但隻要破壞了北滿根據地的春耕,根據地軍民到了下半年就隻能等著餓死了......

然而,令日軍參謀們意外的是,12月中旬,鬆花江封凍還沒幾天,徐向前就率領抗聯主力20多萬人出其不意地在鬆花江下遊渡江,利用原本應該駐防於佳木斯的大阪第4師團還在哈爾濱未歸的機會,一舉拿下了這個偽滿所謂“三江省”的省公署所在地(即省會),這立刻就打亂了關東軍的全盤部署,令徐向前多少有些失望的是,日軍陸航的撤離十分堅決,因而沒能繳獲到抗聯的第一架飛機......

注1:加上地方部隊,四野最多時有150萬人,而東三省自“九一八”到抗戰勝利期間人口由3000萬下降到2500萬以下,解放戰爭期間略有增長,但無論如何也超不過3000萬,因此兵民比例不會超過1:20,但達到1:15還是不太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