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一章 七戰七捷(二)

就拿抗聯主力部隊目前所在的這一帶來說,野戰部隊雖然已經幾乎被抗聯盡數殲滅,但在東邊的中蘇邊境附近卻還有著數以千計為了防備蘇軍進犯而修建的要塞和堡壘,其中駐紮著不下十萬日軍。如果抗聯隻是路過這一帶,他們出於對蘇聯人的忌憚,一般不會輕易出動對付抗聯,但如果抗聯打算留下常住,他們的後勤供應可就被掐斷了,這些鬼子非拚命不可。以抗聯的實力,對那些203mm重炮也未必轟得開、卻普遍裝備有大口徑遠程重炮的堅固要塞,是基本上束手無策的,而這麽多日軍真要拚命,抗聯部隊也決計消耗不起,雖然徐向前不會因此就對其退避三舍(反正兵力即便損耗到一定程度,也總有辦法可以撤回北滿根據地修整。),但這一帶隻能作為戰場(順便再弄點錢糧物資與兵員和人口)卻是沒什麽疑問的......

徐向前現在是真心佩服太祖當初的決策,其實日軍不但在東部和西部邊境修建要塞,北滿和蘇聯之間的邊境鬼子也沒疏漏,隻是由於北滿勞動力不足、又相對沒有南滿這樣重要,因此修建進度相對慢了許多,但如果高原來東北再晚一年半載,那些要塞十有八九就該陸續建成了,若是那樣的話,抗聯想在北滿建立穩固的根據地,就無疑是癡人說夢了。但是北滿根據地搶先建立了起來並迅速擴大,鬼子就根本沒法再建設北滿的要塞群了,反倒是那些監工的日偽軍警丟了性命,抗聯還因此繳獲到了一部分日軍先期運來的物資......

但是,十幾萬鬼子分駐上千個堡壘,兵力自然相當分散,而關東軍的要塞之中有相當一部分其實目前還在修建之中,兵力不足又沒完整的工事可用,這些鬼子自然要相對好對付得多。高原出色的組織建設工作在這個時候顯出了成效,比起他剛來東北的那會兒。赤色黨在東北的地下組織已經膨脹了好幾十倍,情報工作也因此遠勝從前,也正是因為這樣,徐向前才能清楚地了解到很多目前鬼子根本沒有對外公開的要塞,並從中有的放矢地找出那些工事尚未完成、而且有較大攻取價值的目標......

接下來這段不長的時間裏。徐向前大膽地分兵多路。攻取日軍正在修建中的要塞和堡壘百餘座,還利用圍點打援的故計殲滅多股膽大出援的日軍,甚至還利用守軍主力被殲、要塞防禦薄弱的機會、成功地攻下了數個已經建成了的日軍要塞。在這些戰鬥中,抗聯繳獲到了大量的武器彈藥與重要物資。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抗聯自其建立以來第一次擁有了105mm以上口徑身管火炮與各式高射炮,抗聯的重炮部隊與防空部隊也因此在不久之後建立了起來。而由於“積小勝為大勝”的緣故,這些戰鬥中的殲敵總數若是加起來的話也相當驚人,光是消滅的日軍就多達1萬餘人。此外還救出了

10萬多(苦力肯定集中在修建中的要塞)被鬼子抓去修築防禦設施與交通線路的青壯苦力。

在曆史上,這些苦力即使沒在修建要塞的過程中累死或被虐待致死,當關東軍所謂的“東方馬奇諾”完成之後,他們也幾乎全被鬼子殺死滅口,僅有少許僥幸逃出,死難者的總數多達數十萬人。而現在抗聯救出他們,不僅僅是挽救了這10萬多條性命,更直接獲得了優秀的兵員,這些苦力普遍年輕力壯而又對鬼子恨之入骨。在徐向前的手下隻需稍加訓練就可以成為一支虎狼之師。

要知道當初紅四方麵軍曾經在1年(實際可能更短)之內將兵力由1萬多人擴充到10萬餘人,而且戰鬥力依然冠絕紅軍,因此這種程度的擴軍對徐向前來說毫無難度,尤其東北匪患之嚴重一度是國內第一,即使是平民也被迫搞槍防身。現在日本占領東北的時間還沒曆史上那麽長,因此大部分東北成年男子都或多或少地用過槍械(日本占領東三省後,關東軍收繳民間槍支,總數多達上百萬支。盡管是將獵槍也算了進去,但這個數字依然十分驚人。)。這一點是關內絕對比不上的,因而新兵的編訓速度相對來說要快得多,而徐向前帶著新兵也能快速成軍的特長也因此愈發凸顯出來......

當然,由於部分苦力被鬼子折磨得太狠或者身患殘疾(比如手指殘缺不影響幹活,但卻開不了槍,因此除非有特別的專長,否則一般來說無法參軍。)之類的其他原因,即使用兵“多多益善”而且對基本素質要求相當低的徐向前也沒法將其全部編入部隊,但六七萬新兵也著實不是一個小數目,再加上這段時間內又有萬餘痊愈的傷兵越過封凍的鬆花江複員歸隊,以及在鬆花江以南征召的2萬新兵(反正這裏抗聯也占不下來,所以征兵太狠會影響經濟這個問題根本無須考慮,因此隻要是年齡合適而且身體還算健康的青壯年全在征兵範圍之內,不過也得感謝這兩年來赤色黨征兵技巧的飛速進步,水平已經幾乎和解放戰爭後期差不多了......),徐向前手頭的兵力依然在25萬以上。

至於武器彈藥,攻占了那麽多鬼子要塞,哪怕基本都是未完成的、鬼子臨敗之前的破壞也較為堅決,但繳獲到的數目即使隻有總數的二三成,對於以輕步兵、更準確地說應該是步槍手為主的抗聯來說已經是相當大的收獲了,再加上高原這段時間又設法讓人從鬆花江北運來一部分武器彈藥,徐向前即使要將部隊規模擴大到30萬人,武器彈藥也是基本夠用的......

這些戰鬥雖然規模都不算大,但因為在很短的時間內集中進行,作戰方式也頗類似,至於戰果就更是輝煌,因此後世史家大多將其合稱為“東江大捷”,這也是抗聯南渡鬆花江之後的第四次大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