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六章 用錢砸死你(下)
但即便如此,魏格納艦隊依然蒙受了不小的損失,當初從日本購買的“加賀”號航母以及1艘重巡洋艦和2艘驅逐艦被擊沉,另有不下10艘軍艦不同程度地受傷,還有105架飛機被擊落或者炸毀。說起來還多虧水平轟炸的精度不高,加之羅斯福是一時起意,沒來得及對這些本來是用於轟炸地麵目標的b-24進行特殊改裝,所以雖然載彈量驚人、但攜帶的單枚炸彈卻並不是很大,否則魏格納艦隊的損失肯定更大。但也正因為這種戰術完全不合常理,因此即使是魏格納這樣的名將,一時大意也吃了虧......
不過美軍的損失也同樣驚人,據戰後統計,共計有562架b-24被擊落,另有71架雖然勉強飛回但卻因為受傷太重而無法修複,要知道一艘b-24遠程轟炸機的造價高達30萬美元,相當於6架美國目前最先進戰鬥機或者俯衝轟炸機的造價,而且機組人員也多了很多,美國人付出的代價之大可以想象。事實上這麽瘋狂的戰術也隻有財大氣粗的美國玩得起,要知道目前軸心國陣營所擁有的全部遠程轟炸機加起來都沒有這個數目(曆史上除了美國,也就英國人造了幾千架戰略轟炸機,其他國家都沒這個財力和工業能力),美國人簡直就是用錢把德國人砸趴下了......
而且更重要的是,羅斯福的孤注一擲令魏格納艦隊不得不撤回國內對那些受傷的艦艇進行維修,重新恢複了北大西洋上的航運。盡管德國潛艇的威脅仍然令人頭痛,至少總比之前被德國主力艦隊完全截斷要好得多。同時,此次戰鬥的“勝利”令美國人充分意識到戰略轟炸機上了數量之後有多麽可怕,而不久之後p-51野馬戰鬥機換裝英國梅林發動機的改型p-51b戰鬥機定型入役,使得美國擁有了高空性能極其出色而且續航力超強的戰鬥機,美軍對西歐大陸腹地甚至德國本土進行大規模戰略轟炸的條件已經初步成熟了......
雖然此前有英國皇家空軍的轟炸機時不時過來襲擊,但基本都以騷擾為主。因此當美軍動輒上千架的龐大轟炸機群出現在西歐上空時,各地德軍普遍缺乏準備,令美軍的第一次大規模轟炸取得了不小的成功。
但是為此十分振奮的美國人並不清楚,其實曆史上的戰略轟炸收效更大、損失更小,而這個時空卻因為德國人獲得了近炸引信和杆式戰鬥部的技術。而且國力也更加強盛,使得美軍戰略轟炸蒙受了遠比曆史上大得多的損失,尤其是德國人有了防範之後。而當小胡子將東線的空軍主力更多地調回以後,美軍戰略轟炸機的損失就更大了,即使有了p-51b戰鬥機護航,平均每天損失的飛機數量也多達上百架。而且因為空戰都發生在西歐大陸上。盟軍的飛行員跳傘後除了少數人得到抵抗組織的救援而得以安全返回、其他的則幾乎全都成了德國人的俘虜,相反德國飛行員就算被敵人擊落,也大多能夠重返藍天。這簡直就像當初德國空軍轟炸倫敦時的情況一樣,而美國人的空中優勢還遠沒有當時的德國空軍那麽明顯。
結果飛行員的交換比最高時達到了5:1,這讓羅斯福承受了來自於國內和盟友的巨大輿論壓力,但是羅斯福依然頂住各方的壓力。將這一戰略堅持了下來,在他看來,隻要一直是隻能美國炸德國、德國卻無法攻擊到美國本土,那麽勝利就隻是時間問題,同時戰略轟炸也牽製住了德國空軍的主力,使得德國無力利用好不容易才獲得的製海權將剛剛丟了沒多久的設得蘭群島與法羅群島奪回,這樣盟軍就又多了十幾個可用的機場。能夠投入戰場的飛機數量自然水漲船高。而且不能忽視的一點是,隨著德國空軍主力西返,蘇聯方麵的壓力肯定會大大減輕,從二戰的全局上來看是相當有利的。......
二戰打到現在這份上已經成了名副其實的絞肉機,僅僅到1942年底截止,世界各國軍民死亡總數就超過了3000萬,這比曆史同期要多得多,而二戰的轉折卻還遠未到來,也就是說,將來恐怕還會死掉更多的人......
“二戰的進程與曆史上完全不同,恐怕就算是美國,這回也得褪一層皮;至於蘇聯,能夠在戰後保住一流強國的地位就不錯了,超級大國根本別想;英國徹底殘了,戰後十年內就會徹底淪為二流國家吧。這麽發展下去,中國也有希望分一杯羹了,但前提是我們必須抓緊時間,咱們的國力每強盛一點,將來都會更多一點勝算......”,身在西北某個秘密研究所的胡衛東看過了最新的情報後暗自想道。
與那些卷入大戰的列強相比,能夠享受和平的中國人民無疑幸福了許多,然而全國上下都不敢有半點鬆懈,因為自鴉片戰爭以來的曆史告訴大家一個真理,隻是自身實力強了,才能真正確保和平。因此,在黨中央的領導下,全國人民都以高漲的熱情投入了生產建設中去,雖然作為過來人的胡衛東知道這種熱情不可能持續太久,但是利用好的話,還是可以在至少十年時間裏大大推進中國的工業化進程,這對於最多幾年後就要參加的二戰收官會很重要。
盡管如此,1942年卻是新中國成立以後發展最慢的一年,工業的增長率也僅有11%,令中國的工業總產值隻能繼續排在因為大麵積擴張而實力大增的日本後麵。這首先是因為1942年的大旱災,不但導致作為中國頭號糧倉的河南大麵積減產,還因為擠占了工業用水,導致中國最重要的中原工業區也受到了很大影響。
而更重要的原因則是,由於1941年的教訓,太祖特別指示要盡快提高各種主要工業產品的國產化率。嚴格來說,以中國目前的工業基礎,這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畢竟國內技術工人的數量就那麽點,科技專家就更少了;但是胡衛東卻明白太祖的想法,那隻是為了預防萬一的考慮,所以無需考慮性能、質量等因素,將“有無”問題解決了就行,這樣便不怕人家卡脖子了,而這種程度的國產化,中國的工人還是有能力實現的......
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