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三章 華語電影之最

首映典禮正在進行訪談環節,各路記者對於《建國大業》這部賀禮劇也是憋了一肚子的問題。

當然,提問的問題還是正麵的,沒有幾個媒體敢跟中影老大哥紮刺。

賀禮劇其實很早就有,像這種明星紮堆的賀禮劇,港島的tvb每年都會製作一部。讓旗下的藝人匯聚在一起,演一出滿滿正能量給人帶來溫暖和笑聲的電影,博個好彩頭。

《建國大業》隻不過是把他放大了,兩岸三地華語電影頂尖的巨星或者影響力頗大的藝人才有資格進入劇組。

這部《建國大業》集合了170多位明星的鴻篇巨製,即使經過剪輯後的時長也達到了2小時15分鍾,影片除了明星陣容最強之外,同時還創下了拷貝最多、刪戲最狠的“紀錄”,可謂創下了多個“華語電影之最”。

《建國大業》是中影集團董事長韓三爺18年後拍攝的惟一一部電影,為了獻禮新中國成立60周年,影片趕製的過程也非常緊張。

首映禮現場,主演張國力開玩笑地說:“這部片子副導演最多,有時候一個人拍戲,大家全在監視器那兒指手畫腳,擠得韓三爺都沒地方待。”

韓三爺拿著話筒也是十分感慨:“為了節省時間,請了很多導演拍攝他們擅長的戲,比如港島的戲份就要陳珂辛執導,閱兵的戲讓陳凱哥來,他們拍的時候我就去忙活別的鏡頭。”

坐在台下的邱毅也適時的,跟著眾人鼓掌。這部賀禮劇的名頭太響了,影片剪輯後,請全國36個院線的老總看片,最後定下的拷貝數量是1450個。這絕對是中國電影有史以來拷貝數量最多的一部。

而且170多位明星加盟,最終出現在鏡頭中的隻有80多位。像程龍大哥、李蓮傑、國際章這樣的世界巨星也不過隻有幾個鏡頭而已。

台上的張國力也說:“自己做這部片子的副導演,但事實上正導演多不勝數。有一場戲,8個導演在那指手畫腳。劉王天就問過:‘你們這些人,我們到底聽誰的?’”

張國力抱怨最多的就是刪戲刪得太狠了,光他和陳廠花的戲就刪了好幾場。

對此,韓三爺也隻能苦笑:“影片開始是3個小時,後來刪了90分鍾,確實很多人都被刪掉了,但這是沒辦法的事兒。”

一名記者提問:“三爺,觀眾不看劇情。光數明星怎麽辦?”

坐在下麵的邱毅也樂了,這正是海納發行宣傳的手法之一。

韓三爺臉上帶著輕笑:“之前我也擔心過,觀眾隻顧著數演員,沒工夫看片怎麽辦,後來發現沒什麽問題,整個結構還是非常緊湊,也很感人。”

幾個問題之後,在一片祥和的氛圍下,大屏幕上也出現了廣電龍標。

邱毅和坐下來的張國力打了個招呼,豎了個大拇指。

張國力低笑道:“阿毅。這回還多虧了你,要不然國立影視也參與不進這次投資。”

在《建國大業》投資的時候,邱毅就按照自己的記憶跟韓三爺說了幾個不錯的投資夥伴。而且張國力絕對是《建國大業》戲份頗多,比偉人分量稍次的主演。

要說這張國力絕對是娛樂圈的常青樹,演技沒的說,公司也經營的風生水起,可唯一有點遺憾的是那個兒子。龍太子和張太子不僅長得像,在一定程度上,“坑爹”的水平也很像。

多個朋友多條路是娛樂圈的不二法門,張國力再次開腔:“聽說亞視內地台明年在國內一線城市落地?”

嗯?老張有想法?

邱毅點點頭:“張叔,國立影視有沒有什麽想法?海納一家公司絕對滿足不了亞視在內地的業務。”

張國力心裏一喜。感慨道:“那成,有空細聊。海納現在不得了。居然有了自己的電視台,讓我們這些老家夥情可以堪......”

《讓主旋律主流。讓明星主票房!》一篇出自大豆瓣,資深影評人的影評掀起了《建國大業》的觀影風暴。

“經過幾十年幾代電影人的努力,‘主旋律’這一具有褒獎意義的類型影片終於被獻禮者們賣弄成一種立意鮮明的命題作文,電影隻要貼上主旋律的標簽就肯定不賣。主旋律成了導演的黃紙符,觀眾對著銀幕每念多一遍——主旋律,導演的腦袋就貼多一張紙符,直至再也沒有跳動的能力。

韓三爺就是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掌鏡《建國大業》的,從劇本入手到影片全國院線的公映,《建國大業》無疑成為“獻禮”片突圍的典範之作,3000萬的低成本投入與預計數億元的票房盈利,影片170多個角色中83位一線演員的全明星陣容,主旋律類型片的全商業化運作。

影片的這些噱頭一度占據了各大報紙和網站的娛樂頭條,也讓坐中影頭把交椅的韓三爺再度成為媒體的聚焦點。

然而,《建國大業》的成功卻有著無可複製的缺憾,《建國大業》從立項開始就有著深厚的政治背景,2006年春天,大領導做了批示,同意立項,到2008年10月14日,大導演看過電影劇本《建國大業》後,親自批示,表態“全國政協大力支持”。可以說,從一開始《建國大業》就比同年幾百部影片高出數個身位。

韓三爺不是第一位成功實現低成本高票房的影市操盤手,也不會是最後一位在電影中大量啟用明星的導演,《建國大業》顯現了讓主旋律主流,讓明星主票房的現實意義,使得獻禮片再次出現全國熱映,全民討論的局麵。

且全明星陣容也顯現了無可比擬的票房號召力量,讓更多年輕人走進了影院去了解我們的曆史,但這一藥方對於積弱成疾的“主旋律”影片是毒藥還是補藥。現在說來,還真的有些為時過早。”

邱毅看到之後也不知道是該哭該笑,不過幸好的是。還有不少影評能夠傳遞點正能量。要不然......

優豆時光網的影評也開始迅速發酵,其中一篇不錯的影評也被不少人認可。

《建國大業。何罪之有?》

“看了很多言論,說此電影垃圾,說此電影是馬屁片,這個權當一笑,但是有人居然揚言要抵製這部電影,諸如此類的極端“憤青”言論著實叫人難以理解,我覺得反映過激了,你真能抵製得了嗎?我要問《建國大業》何罪之有?這隻是一部電影。

發表這些言論的人大概是基於以下幾個因素:

其一。《建國大業》是有關部門召集史上最海量的明星拍的所謂獻禮片,因此斷言它一定是一部假大空的“類型”作品;

其二,由於《建國大業》的拍攝和發行屬於“政府行為”,一定會有許多單位和部門組織大家集體觀看,由此而更加激發了許多崇尚“自由”的影迷的抵觸情緒,使之對這部電影產生了更加難以言喻的反感,甚至一提本片竟然到了暴跳如雷的地步;

其三,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廣電局限製了許多電影和電影內容的引進和公映,這讓很多影迷十分不滿。對廣電局的口誅筆伐可謂“波瀾壯闊,此起彼伏”,有些影迷把這種不滿情緒遷怒到《建國大業》身上也就不足為怪了。

明星紮堆又怎麽了。要知道大部分明星隻是客串,戲份很少,關鍵在於演主角的幾位明星的表演。如果到時候,他們的表演實在不到位,對不起這樣一部大製作的電影,那麽到時候我們一起批他們,往死裏批,“打倒在地再踩上一腳”——是不是有點狠了?而現在下定論真的為時尚早;

其次,我也敢肯定。《建國大業》問世時,各學校、工廠、機關、企事業單位必定會組織大家觀看。到時必然是“票房大熱”,這也是很正常的現象。這也是我們這個國家的特色。由於曆史和現實的原因,我們這樣的國家一般都喜歡搞集體運動和群眾運動,組織大家看一場電影,恐怕還不至於上綱上線吧?

最後,我想說的是《建國大業》這部電影本身質量或許未必多高,這個是可以批判的,毫無疑問這也是一部宣傳片,這些都是事實。但是對於片中涉及到的曆史事件和曆史人物,我覺得應該表示足夠的尊敬,而不是把現在的社會不公和陰暗現象算到他們的頭上。”

有人捧就有人黑,況且還是在互聯網這個大染缸裏?互聯網口碑兩極化並沒有影響《建國大業》的入賬票房,三天半破億讓拉開了華語電影迄今為止最高票房的序幕。

不少國外媒體也對這部匯聚了,華語電影頂尖演員的電影十分關注,而且還是有一定政~治意義的電影,相對於國內影評人的委婉評價,國內外媒體卻是更加的兩極分化。

“《建國大業》票房已成功超越億元大關。而從弘揚主旋律的角度看,這樣一部政治性極強的影片獲得如此廣泛關注和傳播,宣傳效果也十分突出。講政治和賺鈔票在這部片子身上實現了理想的結合。”

——《新華網評》

“這部電影擺脫了對蔣介石的醜化,較能符合當時蔣介石在抗戰後人格的形象。”

——(《國際先驅導報》

“《建國大業》的發行和宣傳又有市場化運作,因為有明星的號召力,加之宣傳到位,所以拷貝投放數量史無前例,誌在必得要創中國影史上的國產片票房新紀錄。”

——《新聞晨報》

“《建國大業》對於不同的年齡層已有不同的解讀方式,在較為長輩的階層看重的是曆史情節,而年輕階層則較為看重電影內的眾多明星,並稱為‘數星星’。”

——《南方周刊》

“此部片子矮化紅黨,並且在影片中毛看起來像土匪,而蔣看起來卻像末路英雄。”

——《蘋果周刊》

“雖然《建國大業》票房很高,但其中也不乏組織觀看而來的。影片對毛的描寫有許多不符史實之處,還是‘高大全’、‘大樹特樹’那一套。那些參加新政協的數百位代表或是開國大佬沒有多少是壽終正寢。”

——《美國之音》

“盡管ccav大力宣傳如何考究當時時代背景及服飾,然而劇中許多將領所配戴之勳表雜亂無章,甚至使用我軍07式級別資曆章濫竽充數,就連蔣所配戴之青天白日勳章竟然為1958年中華民國政府所頒布之金甌甲種獎章。”

——《天涯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