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零三章 風雲變幻

1902年三月二十八日,大約一萬人陸陸續續在舞鶴軍港登陸,登陸和修整的時間持續了十天。

十天之後這支裝備‘精’良的部隊從舞鶴軍港出發,侵入日本的京都府,並且以一個極快的速度向西南方推進,目標直指京都府的政治核心京都市。

沿途遇到的日軍被劈頭蓋臉的一通大炮猛轟機槍彈猛掃,幾乎都是一觸即潰,完全抵擋不住南台海軍勢如破竹的攻勢。

這下子,日本天皇終於慌了。日本天皇政fǔ外表光鮮民心所向,但是實際上日本近代天皇製建立的政治基礎和前提條件是日本軍國主義。

軍國主義意識支配下的武士道,是日本政fǔ毒化和控製日本國民思想的工具。把日本國內的矛盾全部轉化為對外的矛盾,把民眾的注意力全部調往那些假想敵身上,把那些被軍國主義思想控製住的熱血青年變為日本政fǔ暴力機器。

不過,像這樣的統治在對外擴張中一帆風順還好說,但是一旦失敗那麽必然會導致全麵的崩盤,日本天皇已經嗅到了危險。這個危險不是來自羅凱的那點兵馬,而是來自國內的反對黨反對派,一場轟轟烈烈的政治動‘亂’可能會在不久後爆發。

攘外必先安內,最終,日本內閣決定還是先簽下條約以騰出力量來對付國內逐漸抬頭的反對派勢力。

“以貿易商品輸出為主的地方,必須控製海洋,奪取並保持製海權,特別是與自身利益和海外貿易有關的主要‘交’通線上的製海權。”——海權論。

事實再一次證明了海權論的重要‘性’。

1902年四月月十五日,日中簽訂喪權辱國的《京都條約》,條約規定一,允許中國商人在日投資辦廠。二承認包括琉球群島在內附近一切島嶼為中國所有。三,日本承認中國在朝鮮享有政治軍事及經濟上之“卓越利益”??,並且不得阻礙或幹涉中國對朝鮮的任何措置。四,日本支付中國一億八千萬日元的戰爭賠款。

而相對的,中國所要做的就是撤回所有駐紮在日本本土的士兵,取消海上的封鎖行動,撤回在日本海域上遊‘**’的全部軍艦。

以清廷的名義簽訂這份條約,羅凱也是做過了一番考量的。現在的台海島畢竟是大清帝國的台海省,自己也是大清帝國的封疆大吏一品總督。搞外‘交’簽合約還是以大清的名義來辦才合乎規矩,否則少不得要被朝廷之中的清流派參上一本。

當然,如今的羅凱根本不在乎大清朝廷對自己的態度,他真正在乎的還是名聲,要是被說成搞分裂那還不是千夫所指,自己真正的舞台應該是在那片地大物博的土地上。

1902年四月二十二日,剛剛回到台海島的羅凱就迎來了清廷特使的參見。

在羅凱的一畝三分地上,清廷特使顯得很是低調,一點也沒有顯‘露’出以往外派到地方時候的飛揚跋扈。他給羅凱帶來了一個十分不好的消息,那就是清廷急招其進京。而理由就是回京述職,順便為他取得的“前所未有之功績”加官進爵進行封賞。

對此,羅凱並沒有表現得太過意外。自己的勢力在清廷眼中已經太過龐大,清廷如果對自己一味的不管不問那才叫奇怪。

這次進京無疑是清廷對自己的試探,如果自己不去,表示自己和清廷是兩路人。如果自己去了,表示自己有被清廷利用的可能。

總之無論去還是不去,清廷都不可能拿自己怎麽樣,畢竟自己偏安一隅,實力強大,在沒有利益上的根本衝突的時候誰也不想來個魚死網破。

利益利益就是互惠互利,現在清廷的影響力已經大不如前,在避暑山莊躲避戰‘亂’的慈禧與光緒帝在兩個月前剛剛回到北京,如今百廢待興,倒是不可能在這個節骨眼上和自己翻臉。

想來想去,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羅凱決定前往北京一趟,他倒是想要看看慈禧太後想要如何籠絡自己這位如日中天兵權在手的封疆大吏。現在清朝依然施行王公侯伯子男爵位製度,分為宗室,外藩‘門’g古,功臣外戚三個爵位體係,就是不知道自己這個功臣會被封伯還是封侯。

1902年五月一日,這一天的天津港顯得格外熱鬧,禮炮不斷,趕來圍觀者絡繹不絕,一艘掛藍底麒麟踏水旗的龐大戰列艦抵達天津港。

“快看,那就是令洋鬼子們都聞風喪膽鐵甲艦榮海號。傳說他是台海島的鐵匠們用實鐵鑄造,耗費的鐵礦足足有一座礦山那麽多。”

“拉倒把,鐵船怎麽可能浮在水中,這種三歲小兒都知道的東西你以為我會不知道,當我是傻子啊。”

“快看,那是什麽旗子啊,不像是倭人的餅子旗,也不想西洋人的彩旗。”

“我知道,那是水麒麟旗,是平海艦隊的軍旗,聽說隻要這麵軍旗出現在海上,就連洋人見到了都要繞道走。”

“用水麒麟作為海軍軍旗再好不過。麒麟者神物也,能大能小,平靜時較為慈祥,發怒時異常凶猛,主聰慧和祥瑞。像麒麟一般的海軍,集力量、智慧、祥瑞為一身,氣運濃厚寓意深遠。要我說,用此旗之平海艦隊必將大興。”

港口內,好奇的民眾們對著榮海號指指點點,議論之聲不斷。

“好大的一艘軍艦,隻怕長度不下六十丈了,逸仙,傳言這艘戰艦通體都用鋼甲打造,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一位孔武有力的壯碩男子向身旁一位中年學者問道。

“不錯,現在最強大最堅固的戰艦已經不是鐵甲艦了,而是這種通體用鋼甲打造的戰列艦。嘖嘖,這麽大的戰列艦,這麽巨大的火炮,就這一艘怎麽的也值一千多萬兩銀子吧。”

孫逸仙,也就是孫中山望著不遠之處的龐然大物,心中感慨萬千。自己為了**發動了兩次起義,最後都以失敗而告終,如今就是外出一下也要藏頭‘露’尾喬裝打扮。

在看看別人,搭乘的是連洋人都惹不起的鋼甲巨艦,周圍有彪悍士兵環繞,堂堂大清朝的新貴直隸總督袁世凱也要點頭哈腰的陪在身旁,這人與人的差距怎麽這麽大呢?

“逸仙,我們現在該怎麽辦,那位大人的排場也太大了吧,我們根本就靠不過去。”

壯碩男子見一群清兵攔在道路兩旁,不由著急起來。

“不急,這樣吧,我們先去京城,到了那裏自然有得是機會和其見上一麵。”

孫中山眯著眼睛成竹在‘胸’的道。

“咦,那不是肖師傅嗎?他這是要幹什麽?”

壯碩男子的聲音引得剛轉過身準備離去的孫中山又把身子轉了回來。

放眼望去,隻見一漢子手提長劍,龍蛇遊走,從幾名清兵之間穿過,然後直直向著剛剛下了小船的台海總督羅凱衝去。

接著,就是數聲槍響,那位提劍漢子倒在血泊之中。

碼頭上。

羅凱看也不看那位倒地的男子,自顧自的向著前麵走去。隻是一名刺客而已,成功了必定可以名垂青史,失敗了就隻是一名匆匆過客而已。

大海之上叱吒風雲的羅凱已經不滿足於僅僅做一位驍勇善戰的統帥,雄心壯誌在心中‘激’‘**’,使得他把目光投向了京城,投向了權力的頂峰……

1902年五月四日,羅凱抵達京城,封英武侯,在京逗留月餘,後返抵台海島。

時間稍縱即逝歲月輾轉如梭。

1902年五月底,中俄《東三省‘交’收條約》到期限,俄軍不如約退兵反而增兵800多人重新占領營口駐東三省。

1902年八月,英軍大舉入侵西藏,進抵西藏亞東。

1902年九月,孫中山發動惠州起義,鄭士良、黃福等舉行起義,起義隊伍發展到兩萬人,因其裝備有大量日製新式步槍,清軍鎮壓失敗。

不就後,南寧起義爆發,起義軍同樣裝備有大量日製新式步槍,起義軍和清群形成相持。

1902年十月,由於沙俄占據中國東北拒不退兵,造成中國發生了“拒俄運動”,中國各地開始爆發了反對俄羅斯的政治群眾運動。

自義和團運動後,大清帝國各地群眾的反抗鬥爭此伏彼起,民主**思‘潮’在全國廣泛傳播,反清武裝起義接連不斷。資產階級改良派為抵製**,展開了要求實行君主立憲的立憲運動,並得到以袁世凱為首的清廷中央和地方一些漢族官僚的支持。

1903年三月,迫於壓力,清政fǔ不得不采取一些動作應付立憲運動並乘此加強皇權,以便鎮壓正在興起的民主**,挽救清朝統治的滅亡。

1903年三月底慈禧頒發預備立憲的諭旨。首先,開始改革官製,停例捐,禁鴉片,創設政務處及編製館,實行國家機關的機構改革。其後,設立憲政研究會和法政學堂,改組憲政編查館。準備設立中央一級的“資政院”,也就是未來的國會。準備設立地方上各省的“谘議局”,也就是未來的地方議會。中央設統計處,外省設調查局開始派大臣分赴英德日三國考察憲法。

1903年四月上海各界人士在張園召開拒俄大會,通電反對沙俄新約。留日學生組成拒俄義勇隊。

1903年五月藏軍在江孜抗擊英軍,不久後英軍侵入西藏的江孜。

1903年六月,英美勾結,‘誘’騙2000名華工,販往南非。被一艘南台海的巡邏艦攔下,事情敗‘露’。

1903年七月,清廷公布《欽定憲法大綱》和《逐年籌備事宜清單》。首先,頒布《各省谘議局章程》和《谘議局議員選舉章程》。其後,各省舉行選舉,選出議員、議長,組成谘議局等。

君主立憲製又稱立憲君主製,或稱“虛君共和”,是相對於君主**製的一種國家體製。君主立憲是在保留君主製的前提下,通過立憲,樹立人民主權、限製君主權力、實現事實上的共和。

清廷走的議會製君主立憲製路線,是君主‘交’出所有的權力,首相是國家的主要行政人,立法和實君一樣,從體製上來憲法和法律不是限製君主而是用來限製首相,首相隻能在憲法和法律內治理國家。其缺點在於國家內仍存在著特權階級,優點是不用戰爭就可實現憲政。

1903年八月,清政fǔ以鐵路乃國有之名,將已歸民間所有的川漢、粵漢鐵路築路權收歸國有,馬上又出賣給英、法、德、美四國銀行財團,‘激’起湘、鄂、粵、川等省人民的強烈反對,掀起了保路運動。

運動在四川省尤其‘激’烈,各地紛紛組織保路同誌會,推舉立憲黨人蒲殿俊、羅綸為正副會長,以“破約保路”為宗旨,參加者數以十萬計。清政fǔ下令鎮壓。

9月7日,四川總督趙爾豐逮捕羅綸、蒲殿俊等保路同誌會代表,槍殺數百請願群眾。第二天又下令解散各處保路同誌會。‘激’起四川人民更大憤怒,將各處電線搗毀,沿途設卡,斷絕官府來往文書。9月25日,“延安五老”之一的吳‘玉’章、同盟會成員王天傑、龍鳴劍等人領導榮縣獨立,榮縣成為全中國第一個脫離清王朝的政權。把保路運動推向高‘潮’。

清廷為撲滅四川的人民起義,派出大臣端方率領部分湖北新軍入川鎮壓,致使清軍在湖北防禦力量減弱,**黨人決定在武昌發動起義。

9月14日,文學社和共進會在同盟會的推動下,建立了統一的起義領導機關,聯合反清。9月24日,兩個**團體召開聯席會議,決定10月6日發動起義。**黨人的活動被湖北當局察覺,處處提防,再加上同盟會的重要領導人孫中山、黃興、宋教仁等未能趕到武漢,起義延期。

10月1日,一批日式武器通過長江運抵武漢,由於運送的商船掛有英國國旗,湖北當局未能查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