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一章 改變
“趙勇,你將進攻的開始時間定於四月,如果無法按預訂時間發起進攻,提前或是滯後,可大軍已經集結到位,你是強行發動進攻,還是取消取消計劃啊?”趙檉又對樞密院的計劃提出質疑。
“陛下,屬下沒有考慮這個問題。”趙勇老實的承認道。
“再有,你們在西路軍到達會寧府後是打算采用圍城打援之計,若是敵援軍搶先到達,或是遊離於戰場之外不肯入轂,你有如何應對,難道無限期的等下去嗎?”趙檉的話音高了起來。
“陛下,根據過去的經驗,帝國都城被圍往往會迅速調兵解圍,應該能夠實現預定計劃!”趙仁看到趙勇被陛下問得張口結舌麵紅耳赤,趕緊為他解圍道。
“應該?!應該的事情多了,但你不是兀術,也不是完顏亶,又如何料定他們必定會調軍解圍,也許他們會憑城據守牽製西路軍,也許就不相信你能攻破城池呢,戰場變化無常,豈會又那麽多的想當然。”趙檉也沒給趙仁麵子,連他一塊卷入其中訓斥道“而你作為百官之首,更應從戰略著眼,而不是糾纏於細枝末節,以求麵麵俱到,穩妥為上。”
“陛下,屬下等欠慮了!”趙仁也無法回答皇帝的反問,他也曾上過戰場,當然知道這個道理,一場仗往往是不到最後是難以分出勝負的,誰也難料會有什麽突發事件發生。
“經驗是好東西,但是把過去的東西都奉為經典,不加改動的照搬,墨守陳規不懂得創新是無法取得成功的!”趙檉看著兩人說道,應該承認,他們製定的作戰計劃廢了不少力氣,參考了很多成功的經驗,他也清楚人們在思維的過程中,最先想到的通常是已有經驗、既定方案、成功或是失敗的例證。
但僅僅依據這些因素得出結論可能是省時省力,卻往往不是最佳。經驗提供的思維材料不論是如何寶貴,對未來的指導作用都是有限的。問題不會簡單的重複,曆史不會簡單的重演,這就是為什麽刻板地依據曆史經驗製定的戰略計劃,往往難以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陛下,我們曾利用這些經驗打敗了黨項人、契丹人,也曾數敗女真人,北伐是國之大事,還是應該穩妥為上。”趙仁被皇帝搶白了幾句,想想說道。
“嗬嗬,你的意思是我們今天的輝煌來之不易,還是保守些好,不要因為擅自改變而毀了朕一世英名?”趙檉笑笑道,見趙勇和趙仁兩人齊齊點了下頭接著道,“可秦、漢、唐,以及我們大宋都曾在開國之初取得過輝煌,可為啥短的不過兩世,長的不過百年便輝煌不再了呢?”
“這是因為任何一個攤子,不亂曾經多麽輝煌,單單靠守時守不住的。所以不僅需要保存,更需要創新。不能是隻求穩,更需要求變。這才是戰略思維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核心,恪守祖宗家法是無法保證一個國家永遠昌盛的,而一味套用過去勝利的經驗也是無法保證每次戰鬥都會取得勝利的。”趙檉不等兩人回答,自問自答道。
作為前世人趙檉比現代人知道更多的恪守舊製而在戰爭中失利的例子,其中一個他至今記得。在十九世紀,普魯士軍隊在耶拿戰役中兵敗如山倒,在拿破侖的俘虜中有一個不起眼的下級軍官——後來享譽世界的軍事家克勞塞維茨。他對此作出了精辟的總結:普魯士軍隊的失敗,它不隻是一個風格過時的例子,而且是墨守陳規的極端缺乏想象力的例子。
克勞塞維茨把普軍的失敗歸於中高層軍官很少認識到戰爭的特征已經發生了變化,而其卻遵循著過去的成功經驗。古今同理,女真人在與宋軍的交鋒中多次慘敗,不可能不做出改變以應對宋軍戰術的改變和新式武器的出現,以求在戰略和戰術上勝出。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你可以說戰略思維是綜合性思維、全局性思維、長遠性思維,卻不能說它是平衡性思維、調和性思維、妥協性思維。戰略思維中一旦失去創造性,隨之就失去了這一思維最具有生命力、最具創新力的部分。
“陛下,我們當如何做?”趙仁和趙勇相視後,齊齊施禮道。
問題在這裏提出來了,趙檉也不能不答,如何才能確保持續的、不斷的進取?趙檉便從怎樣製作戰略計劃、組織戰役、戰術行動給兩個人再上一課。
如果說在一般情況下,國家意誌通常表現為代表國家行政權力的領導者的意誌,那麽領導者真正的進取首先是思想觀念上的進取,不管取得多大的成功抑或遭受多大的失敗,思維主體也能通過最大限度發揮主觀能動性,實現對經驗和傳統的超越。唯此才能產生真正有價值指導實踐的思維成果。
寬則漫無邊際,嚴責顧此失彼,究竟該怎麽樣呢?以為決策者不需要思考就知道國家利益是幹什麽,以為國家統治者無所不能,以為別國跟己國對現實認識一樣,以為國家和民眾是一個主體。但實際上他們很難對各部門專業的數據和推測做出質疑。好的決策者不是一概批準或懷疑,也不是代替部門去校正細節,而是善於迅速把握大局和本質。
戰略往往給人很全麵,沒有方向、不果決的感覺,如果把所有因素不分輕重考慮起來,決策中樞便會‘過載’,最終難以及時作出決定,錯過有利的出手時機或不利時的避險時機。因此考慮所有因素的決策必然低效,因此必須對戰略進行簡化。
計劃的製定者不應在戰鬥中去軍官那樣指導攻城部隊如何爆破、火力掩護和突擊,但他會明確的指出關鍵在於打下哪裏。他也不會在戰役時想一部之帥那樣細致考慮炮火準備、隱蔽待機,先期潛入,乃至作戰人員獲得補給等,但他應會給出爭取勝利的原則及勝利來臨階段攻占與管理、軍事和政治經濟的大協調原則。
而當下趙仁和趙勇作為大宋的軍政一把手下一步要做的是根據皇帝製定的原則去組織和製定戰略,一是加快戰爭準備的步伐;二是要做好應付突發事件的準備。計劃的製定要考慮到各種複雜情況的發生。對於判斷正確的方案,要用殺雞用牛刀的辦法,不能拖拖延延,要一錘砸死,要搞出幾套副案,有備無患。進取性,是戰略思維主體的永恒追求。兩手準備,兩手硬,才能通過進取,最終把握事件發展的進程。
當然做出改變也不是容易的事情,自太宗兩次北伐失利,大宋長期慣於從弱者,被動防守者的立場製定戰略。他們意識到天下宏論在萬千鐵蹄下不堪一擊,千軍萬馬難敵遊牧民族南下野心,而天下一體,家國一係在內耗與**中使得將無忠心,士無死誌。趙檉多年苦心經營逐漸扭轉了這種局麵,今天之大宋在地區是大國,在整個世界也是重要的棋手,如今的戰略不應再是等待的、被動的,邊緣的,憤懣的,而是主動設計,主動布局,製造機會,把握戰爭的主動,而不是等待。
當然改變必定要付出代價的,這更包含著你能夠拿出來相應的實力,才能承擔相應的代價。早年趙檉處於創業初期時,本錢小的很,他贏得起,卻輸不起,因此必須精打細算,守住自己的根基。而如今的大宋已經不是二十年前的大宋,一場失敗的北伐幾乎葬送了整個王朝,當前的大宋無論是在人力、物力和財力上都能承受的住一場失敗。此刻既然決心去做就要敢於承擔損失,不能夠因為當初的斤斤計較而變的瞻前顧後……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被皇帝教訓了的趙仁兩人琢磨過味兒來了,敢情是自己廢了半天勁兒做了件費力不討好的事情,他倆把底下人做的事情都給做了。而他們在屋裏拍腦門子製定的作戰計劃幸虧沒有執行,否則不僅皇帝不滿意,底下的人也得大罵自己的計劃是不切實際的做夢。
想明白了關鍵所在,作戰計劃的製定順利了許多,他們像皇帝一樣出題交給樞密院的各司和尚書省的各部去解答,而各司各部又將問題分解交給底下的各軍去想辦法解決。任務和計劃被層層分解,他們兩個隻需對各部送上來的計劃進行審核與總結,分別製定出預案,將情況上報給皇帝,以便其根據時局的變化做出最終決定。
於此同時,根據作戰所需,各軍也采取各種理由向預定集結地開拔,展開有針對性的訓練,製造器械,試驗新戰法,學習新戰術。此時的金國對宋軍頻繁的調動,向兩國邊界聚集心生警惕,一邊加緊備戰,一邊小心翼翼的極力避免讓大宋找到開戰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