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吃飽穿暖
宋軍後勤供應。主要是糧食、兵器及戰馬。糧食實行定倉供應製度,統一實施;兵器以冷兵器為主,火藥兵器為輔,由首都及重要州府設置地兵器工廠,按照軍器監設計因式、規格、用料標準等統一製作,造好地兵器送交兵部各庫;戰馬由各馬場和馬戶中調選。
兵部的命令一下,拱州府便派人將所需的糧草,服裝被服全都送來了,兵器隻是防身的兵器,剩下衣甲兵器的要到駐地的府庫領取,很有點現代軍事後勤管理的意思,美國打伊拉克,大兵們也都是空著手去,到了各個軍事基地領取儲備的武器嗎!最大的問題是馬,一下子找不來那麽多的馬,隻能就地‘征用’王爺馬場的馬,又東拚西湊弄來點劣馬充數,這些當戰馬是不行,當挽馬和馱馬還行,正好送給輜重營。
發下的軍裝,步軍冬衣有皂綢綿披襖、黃絹綿襖、白絹綿襪頭褲、紫羅頭巾、藍黃搭膊、麻鞋。馬軍用緋絹勒帛取代藍黃搭膊,冬衣增加白絹夾襪頭褲。糧草隻有三天的量,這明擺著催他們趕緊走,到別處吃去吧!
對此趙檉倒是不大在意,因為他早就準備好了一切,吃得東西更不發愁,如果在襄邑不走,他儲存的糧草也夠一萬軍隊吃上兩年的,而且絕對比別人還得吃得好,不過他一直秉承‘不要白不要,不吃白不吃’的理念,這些東西雖然不如自己準備的好,但還是照單全收,服裝被褥有用的留下,沒用的正好作為儲備,留給社丁們使用。
“除非讓士兵們吃飽穿暖,否則這支軍隊必潰不成軍。”這是英國名將馬爾伯羅公爵說的話,雖然這話說的不如中國人含蓄,但是卻是大實話。漂亮的軍服能提高部隊的士氣,這是希特勒的理念,趙檉對這個也相信,為了設計製作出適合這個時代的東西也是廢了番心思的,也可以說來了場從頭到腳,由嘴到肚子的革命。
先從腦袋上說起,宋軍士兵和軍校是不同的,他們隻有衣甲,沒有兜鑾,頭上戴的是‘皮笠子’,用於防風雨和保護頭部。趙檉將這個做了改進,在裏邊加裝了英國兵二戰時戴的鐵質‘飛碟盔’,外邊依然包裹黃棕色薄牛皮用已防鏽,盔內加裝了用皮條編織的減震裏襯,可以束在頜下,這樣一來外邊看著沒多大區別,其實已經有了根本性的改變。另外每人還有個俄羅斯士兵常帶的那種別致的黑色純羊毛特製小帽,既輕便又保暖,拉下來還能當蒙麵巾使。再給他們加上一副防風防塵的全包式玻璃風鏡用來抵禦西北常見的風沙,算是保腦袋的問題解決了。
作訓服顏色采用了黃綠色,棉麻加厚混紡麵料,現代通用的樣式,配有多個大容量衣兜,腦後有可以拆卸的兜帽。因為西北冬天漫長,氣候寒冷,防寒要放在首位,貼身的是羊毛保暖內衣,然後是細膩子毛料防寒服,外邊才是加裝可拆卸襯墊的作訓服,再加上一件內外兩色的毛料披風足以抵禦零下三十度的嚴寒。因為麵料不防水,隻好又給他們配了一件防水布做的雨衣。
軍靴采用腰高一尺的高幫設計,鞋幫是質地柔軟的小羊皮,加裝吸汗保溫的蠶絲襯裏和嵌有鋼板的厚牛皮鞋底。汗腳那時候的人也有,趙檉無法研製出現代透氣吸汗的高彈襪,隻能沒人多發兩雙讓他們換著穿。手的保護也不能少,每人都是既保暖又能熟練操作槍械的羊皮手套。臥具是一塊兩尺寬,六尺長的氈墊和一個信封式的鴨絨睡袋,要不府裏那麽多的鴨子不是白養啦,這個趙檉早算計到了,連鴨毛都留著呢!
甲衣依然采用半身加厚皮甲,主要保護頸部、軀幹和腹股溝這些重點部位,胸前還可加掛備用的彈藥包和水壺,急救包、幹糧包、匕首、手槍等等這些小零碎,看著倒像單兵攜行裝具。另外每人還配備一個裝載換洗衣服、備用口糧、睡袋、雨衣等生活用品的背囊,這個可以背在肩上,也可以方便的固定到馬背上馱行。
古往今來,無數名將都強調過食品對軍隊作戰勝利的重要意義,可口方便的軍用口糧一直是各**隊關心的頭等大事。以下就是古代軍隊出征時的食譜:
米一石,取無穀者淨淘炊熟,下漿水中壬水曝幹,淘去塵,又蒸曝之。經十遍,可得二鬥。每食取一大合,先以熟水浸之,待濕徹,然後煮食之。一人可五十日。鹽三升,以水和入鍋中,炭火燒之,即堅小不消。一人食可五十日,又宜夏月將行。粗布一尺,以一升釅醋浸,曝幹,以醋盡為度。每食以方寸煮之,可食五十日。
取小麥麵,作蒸餅一枚,浸醋一升,曝幹,以醋盡為度。每食時,梧桐子大煮之,人可食五十日。豉三升,搗如膏,加鹽五升,撚作餅子,曝幹。每食如棗核大,以代醬菜。人可食五十日。
邊兵遠行,則有麋餅、皺飯、雜餅之類。麋餅,用麋末作餅,投沸湯和為餅,厚一分。候冷,切作棋子,曝幹,收貯。如在營寨內,以湯沃而食之;如路行及戰陣中,幹食之,味美不渴。餘於雜餅、皺飯、並製如常法,惟曝極幹,令可齊持及久。
遇急難,米一升,人食可一日。牛一頭,食之五十人日。馬一匹,食之五十人,可一日。驢一頭,食之三十人,可一日。如更急難,諸戎裝用皮者,亦可煮食救饑。山行,即采鬆皮,每十斤與米五合煮之,令爛熟。半斤一人可食一日。每人將油麻半升,如渴,取三十粒含之,立止。亦可將烏梅、幹酪行。每人將葫蘆子、或竹筒皮、或受二升者,料前程之水,即盛行。馬軍,每人將幹酪與馬,恐馬渴乏...
大家可以看出,食譜中除了米麵,就是用鹽醋調味,根本沒有肉類和菜蔬,隻是達到了餓不死的水平,還有沒了糧食給出的食譜,皮甲、戰馬、牲口、樹皮的吃法,根本無法和現代動輒數十種口味的單兵口糧相提並論。雖然趙檉他也做不出現代的單兵口糧,隻能做到讓自己的兵吃的上,吃得飽的水平,但還是盡力做到營養均衡,保證士兵每日的熱量所需。
現在是駐訓時有肉又菜,每餐兩菜一湯,吃的好喝的好,在野外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也能保證吃上熱飯菜;在無法生火,或是遇到執行緊急任務的時候,還有他發明的單兵口糧。主食就是新開發的壓縮幹糧,配以鹹肉或臘腸這些易保存的肉類,再輔以幾片醃製的鹹菜和果脯,每份口糧中還配有一小包茶葉和糖霜,也算點人性化啦!
現在這些人入了軍籍,吃了兵糧,也有了俸祿,算是給自己省下了不少錢,但是趙檉並不打算把這些錢省下來,而是為了保證隨自己出征的戰士無後顧之憂,也為彌補下自己心中的不安,決定作為一種福利補貼發放給他們的家人,起碼可以保證這些人走了,家裏的生活水平並沒有降低,也可以給他們點安慰。
至於衣甲被服、還有吃的用的這些消耗品,趙檉還不算著急,因為這些物品可以說是軍民兩用,隻有錢準備足了,在什麽地方都能買的到,就是買不到,價格出到位,也有人能給你弄來。最讓趙檉頭疼的還是武器,這些東西有錢也買不到,自己都說偷偷摸摸的再幹,別人更不會,現在憑空多出了一千口人,自己的槍首先便不夠用了,而這個又短時間內無法解決的。
眾人思量再三隻能在配發上做文章,指揮使以上軍官和參謀、書記、軍醫這些文職人員不發長槍,隻配發短槍。減少後勤人員的武器配給,像匠作隊、運輸隊、工兵隊、火軍隊按照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配發,就這樣還得把過去的舊槍也算上才夠,幾乎就沒有庫存。另外就是彈藥的問題,雖然在西北設立了基地,但是生產還不正常,像炮彈這些東西那邊暫時還生產不了,主要還得靠這邊。指北針和望遠鏡這些高技術產品,除斥候隊能做到每個夥長一個外,其餘的部隊隻有都頭以上才能享有。
再一個還是馬的缺乏,這幾年連踢帶打的折騰也隻有不到三千匹馬符合戰馬的標準,除去留下做種的,能夠調出來的也就是將將夠標配,要做的人人雙馬,還得等到了西北再想辦法,趙檉是打定了主意,不管是偷、是搶、是騙、還是掏錢買,無論如何都要盡快把這個落實!
越是要離開的時候,越是覺得時間過的飛快,轉眼就過去了十天,離出征的日子還有三天,再有不舍,趙檉也知道自己不能待下去了,十一月二十一他率隊離開了襄邑,折返回京。離開時,頻頻回首,他知道這回是真得不知道是不是猴年馬月才能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