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獵騎兵
趙檉他接到耶律餘覩被圍的消息後心中一驚,這不僅是因為耶律餘覩兵敗,卻是因為黑韃靼的大股南下證實了自己的猜想,他們不隻是來打秋風的,而是受女真人的驅使和蠱惑前來牽製西京兵力的。
如果耶律餘覩戰死,那剛剛平息的梁王出走事件,必會引起西京新一波的動亂,他決定親自引兵前去增援,行至半路就遭到了韃靼小股部隊的襲擾,而這些人對遊擊戰術無師自通,他們就像一群蒼蠅似的圍繞在西京軍的周圍。你不理他,他就圍著你嗡嗡個不停,而你一旦不勝其擾停下來準備打他,可你剛剛舉起手,他早就飛的沒了蹤影!
今日趙檉令大隊先行,他親自帶著一隊人馬半路脫離埋伏在一片台地後邊,準備伏擊韃靼人‘遊擊隊’。當一隊約五百人的韃靼人出現在望遠鏡視野中的時候,趙檉沒有下令發動攻擊,而是繼續隱蔽。
韃靼人仿佛是天生的遊擊戰專家,惡劣的生存環境,凶猛的野獸是最好的老師,他們仿佛從空氣中嗅到了危險的氣息,突然勒住了馬,派出一個十人隊搜索探查。幸虧趙檉埋伏在下風頭,否則已然暴露了。
望遠鏡將韃靼人的身影拉近到自己的眼前,他們腰裏挎著彎刀、馬弓,身後背著箭壺,手持長槍,座下是矮小的蒙古馬,頭上戴著短耳帽,穿著寬大的皮袍,看不出有什麽特別,可就是這些人在幾十年後,成為了草原的霸主,席卷了整個中原,攀上了世界的霸主巔峰,他們建立了一個橫跨歐亞大陸的巨大帝國,讓後人望塵莫及。
可趙檉卻鬆了口氣,在成吉思汗前的草原騎兵多以彎刀進行衝殺,這種刀的樣式原產自阿拉伯地區。經過阿拉伯帝國初期的擴張後,他們將阿拉伯式彎刀傳到中亞地區,而突厥人將彎刀的力學原理與馬匹的衝擊力的組合發揮到極至。
突厥人他們利用馬匹的衝擊力,加上彎刀的力學原理,即使刀不開刃,也很容易將敵人的身體甚至盔甲和兵器削掉。在成吉思汗前最厲害的騎兵是突厥騎兵,而並不是蒙古騎兵。所以刀的改變功不可沒。
在作為騎兵中最關鍵的元素之一---馬匹,蒙古馬匹的在騎兵的眼中其實隻是劣質馬。蒙古馬矮小,短途衝刺速度慢,長途跋涉的能力不強,而並不是很多人所誤認為的蒙古馬以長途跋涉能力著稱。且蒙古人身材並不高大,力量和周圍的其他遊牧民族比較並不強壯。再加上眾所周知的文化技術水平落後的原因,無論如何都令人難以想象蒙古人居然在以後幾乎能統治整個歐亞大陸。
由於騎兵不同步兵,不可能攜帶具有很強殺傷力但笨重的強孥,隻能配帶一些小弓。導致騎兵的騎射非但射程不長,而且殺傷力不大,對一些重裝甚至隻是具有中等防護能力的步兵都不能給予有效的殺害。因此,騎兵當時配備弓箭都是防守的作用。如偵察騎兵在被敵人發現需要逃跑時候,先用弓箭讓敵人與其保持一定距離,方便逃脫。或在對付輕步兵和其他輕騎兵的時候,在接近貼身肉博的之前先給敵人一定的殺傷,或者至少擾亂敵人的準備,為方便衝刺到敵人麵前時候的肉搏!
另外還有一個重要點是騎兵的騎射通常命中率不高。這是因為在馬匹上既要平衡身體,又要掌握馬匹的方向,還要把握命中率。的確是難度非常高的事情。要訓練出一個命中率較高的騎兵的訓練難度不亞於現代對特種部隊的訓練。加上騎射射程和殺傷力的問題,導致很多部落和遊牧民族都不願意或覺得不值得花這麽多時間和精力在訓練合格的騎射手方麵。
而趙檉之所以把目光放在他們的裝備上,是因為他知道後世的蒙古騎兵之所以能縱橫天下,除了他們的戰術和戰略得當外,經過改進的弓箭功不可沒,而他們的崛起正是從弓箭的改良開始的…
成吉思汗為了對付比自己強大的部落,他首先在騎兵用的弓箭方麵下手。將弓強度大幅度增加,但體積卻並無增大非常多,至少騎兵還是能夠在不影響騎馬的控製和靈活性的前提下使用。所使用的弓明顯比其他騎兵的弓要大,但並不長過人的半身。這樣還可以在馬上麵使用。
弓的改良主要是強度的大幅度增加,這也導致了問題的發生,弓的強度增加,導致一般人不能拉開,那就不能普及到每個騎兵,自然騎射兵的規模就受限製了;再者即使能拉開,但是不能很好的控製,精準度又成了問題;還有就是硬弓通常都會影響到發射的速率。
速率在射擊中是個最為致命的問題,如果速率慢在邊衝刺邊射的過程中就容易有停頓,無法保持連貫性,必會遭到敵人的反擊。而騎兵又不可能像步兵那樣排成陣列輪射,因為在衝刺時並不能保證穩定的隊列,後排的人將前排的人都射倒了都可能未給敵人以重大的傷害,導致誤傷的大幅度上升。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成吉思汗從訓練的體係,模式到後來的戰法都進行了一係列的大膽創新。為了讓自己部落的戰士能夠使用他發明的這種蒙古強弓,他從部落的男性很小時候就進行各種刺激性和獎勵性的訓練和比賽。勝者有獎勵,負者減少該家庭的財富和食物分配。
同樣道理,對訓練騎射水平,命中率等也進行類似的獎勵和懲罰,以此去刺激和促進整個部落男性對成吉思汗改良的這種硬弓和騎射技術的掌握,使部落中的男性在十四歲的時候基本都能拉開硬弓。因此與其說成吉思汗部落的男孩是馬背上長大,倒不如說他們是在弓和馬的結合上長大…
一番審視後,趙檉發現韃靼人使用的還是小弓,想來曆史上的那位大帝不知道還不知道在哪個時空漫遊呢,他爺爺也許就在這支被伏擊的隊伍中。眼看敵軍緩緩靠近自己預設的埋伏陣地,趙檉一揮手,衝鋒號聲立時響起,隱蔽待機的豹將獵騎兵旅立刻從山後衝出,一營迎上韃靼人,二營、三營從兩翼包抄上去。
獵騎兵旅是趙檉在攻取天德軍等韃靼聚集地後基於新的作戰形式和經驗組建的一支新部隊,當時的情況和現在類似,他們遭遇好韃靼騎兵無休止的追擊和騷擾,當遇到西京軍正麵抵抗時就利用自己良好的機動性迅速撤離,當鬆懈時又突然出現進行攻擊,西京各軍的損失比大規模對戰中比例還要高,在他們追擊和騷擾下不僅蒙受了人員的損失,更是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心理陰影。
於是趙檉有針對性的組建了一支騎兵隊伍,這支騎兵全部騎乘回紇戰馬,使用遊牧騎兵的方式作戰,以偷襲和分散衝鋒為主,這支”特種”軍團的組建受到趙檉的高度重視,他們的訓練極為精良。他要使獵騎兵團變成了比當地騎兵更好的輕騎兵,訓練他們經常利用各種複雜的地形隱蔽自己的行蹤,突然獵殺當地的輕騎兵遊擊隊,尋找偷襲敵對一方的營地。
新組建的獵騎兵旅成員大部來自當地土著,從忠於西京政府的部落中征召,這些人精於騎射,而且馬上格鬥技巧嫻熟,熟悉冷兵器作戰。如果把此時的西京軍稱為正規騎兵的話,那麽他們就可以稱之為非正規騎兵,他們不接受中興軍必練的集團騎兵作戰訓練,而是仍然保留著他們特有的作戰方式,以同樣的輕騎分散的靈活方式作戰。
非正規騎兵主要要求的個人技巧,而個人的騎術和武藝正是這些馬背民族固有的天賦,他們除還可以選擇自己擅長使用的武器外,還必須接受嚴格的火器訓練,因為他們經常處理的是遭遇戰和小衝突。在這種小規模的戰鬥中,騎兵大縱深集團衝鋒的威力無從體現,但火槍在戰鬥中卻有著很重要的地位,個人的槍法就如同他們個人騎術和武藝一樣顯得非常重要,所以獵騎兵不僅以善使長矛和馬刀出名,亦以精準的槍法著稱。
如果遇到遊牧騎兵的遊走騎射,獵騎兵們就用火槍還擊,而在近戰中,他們又總是顯得更為驍勇。但獵騎兵們很多時候不再使用長矛,而傾向於使用馬刀。而中興軍裝備的馬刀是根據趙檉的前世記憶設計製造的,但現代的馬刀中都可以找到當年阿拉伯彎刀的痕跡,隻不過改良後更加適於馬上格鬥,因為他們和敵人都是非正規騎兵,所以他們要經常在完全沒有陣型的情況下進行快速的馬背混戰,這時馬刀要比長矛靈活的多,在近戰中他們同樣不落下風。
趙檉看著在廣袤的草原上廝殺的兩軍,馬蹄攪起的雪霧如同一場暴雪驟然來臨,他靜觀著激烈的戰鬥,此刻勝利的天平正向他這一方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