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一章 師出大理
紙裏終包不住火,東川諸部賣地的事情還是傳到了國相的耳朵中,對於這種出賣國家主權和利益的事情高順貞當然不會坐視不理,當然要是沒有那麽多錢堆著他也不一定去管。麵對朝中派來的的官員,以烏蒙族為首的各族斷然拒絕了他們要將賣地款收為國有的命令。
送走了來使,東川各部的老大知道高順貞絕不會善罷甘休,必會出兵討伐,因此他們也暗中開始準備,打造收買兵器、盔甲,聯絡相鄰郡府的其他部落對抗朝廷的大軍,最終說動了建昌府沙麻部和石城郡的彌磨部共同進退。而高順貞此時也忙著調集兵將要討伐這些叛逆,他明白如果無法壓服東川諸部,不僅是丟了麵子的事情,一旦任其做大這些人將手中的錢換成了武器,收買了其它部族,便足以對抗朝廷,威脅到高氏的統治基礎,所以必須趁其羽翼未豐將他們鎮壓。
內戰不可避免的爆發了,高順貞調集了兩萬兵丁親自領軍撲向東川郡稱其為叛賊興兵討伐,東川諸部一麵奮起反擊,一麵遣人攜帶大量金錢、禮物遊說其它各部,希望結盟對抗高氏,金錢的威力再次顯示了它的威力,滇東建昌府和石城郡十一部響應出兵助陣。
與此同時,具有強烈反抗精神,南詔、大理皆莫能製約的彌勒、師宗二部,乘內亂又起,也打起了“清君側”的旗幟,以彌鹿川為根據地,聯合了維摩、羅雄、落溫、落蒙等三十七部蠻長起兵。反對高氏專權,一時間大理國烽煙四起。陷入了全麵的內戰…
高順貞對於叛亂的始作俑者東川諸部恨之入骨,集中兵力欲先平定滇東。再回軍攻打彌勒、師宗二部為首的三十七部。雙方接戰數陣,雖然東川部奮力抵擋,但是還是勢單力孤,終不敵朝廷大軍,在大理軍的追擊被迫渡江逃入宋境躲避。大理軍卻不想放過‘叛賊’,遣一部軍馬乘勝追擊隨後渡河,將東川部聯軍圍住。
眼看一場屠殺就要開始,這時一支宋軍勁旅殺出,一部上前將兩軍隔開。另一部則包圍大理軍令其繳械。大理軍雖然善戰,可對結陣而來的大宋軍隊也不敢造次,打不敢打,撤退後邊是大江,他們明白如果宋軍趁機突擊他們將片甲無回,雙方一時陷入了對峙。
對岸發生的事件很快報到了高順貞那裏,他對宋軍的反應十分詫異,過去這種跨境追擊的事情不是沒有發生過,宋軍一般都是采取隔岸觀火的策略。任由他們打得天昏地暗,根本不會插手,更不會包庇‘叛賊’,因此他並不驚慌。而是想看一看再做決定。
這一等不打緊,宋軍在發布最後通牒後,大理軍依然不肯放下武器。馬上便發動了進攻,他們也算見識了大宋火器的威力。轉眼間就被放倒了一片,退無可退的大理軍隻能請降。而大宋似乎得了便宜還賣乖。遣人送信過來質問大理為何犯境,‘囂張’的態度將高順貞氣得胡子亂顫,可自己還有數千人被扣在對岸也隻能商定雙方次日商討如何解決。
第二天,當高順貞派出的使臣渡河準備與大宋商討解決‘擅自越境’事件時,卻被宋朝方麵拒絕,稱大理**隊攜械入境乃是侵略行為,事關兩國的大事,而大理使臣隻是相國所遣小吏,沒有皇帝的敕命不能代表國家,這是對大宋這個宗主國的侮辱。
高順貞對大宋的‘挑剔’雖然不滿,但是也知道自己的兵丁擅自過江是有過在先,禮儀上也確實有缺,可他在大理國跋扈慣了,而大宋一向是不愛管他國之事,對於大理也同樣視為水火敬而遠之,最怕他們這些‘蠻族’鬧事,自己隻要沉一沉,曬曬他們,不理睬他們,先清剿這些反叛再說,沒準大宋便先屈服了。
四五天很快過去了,高素貞領兵先擊建昌,又打石城,高歌猛進殺的血流成河。而大宋這時真得沉不住氣了遣使前來,不過令他意外的是大宋沒有屈從,而是送來一份措辭強烈的書信,言稱:大理國為宋藩屬,其子民同樣為宋子民,現在卻肆意屠殺,破壞國內和平,威脅到大宋在大理商人的安全和利益,作為宗主不能坐視不理,令高順貞即刻停止軍事行動,等待大宋的調停,否則大宋將采取必要的措施以與製止。
高順貞對之嗤之以鼻,大宋的必要措施他早就領教過了,無非就是下幾道不疼不癢的詔令,再就是送些東西安慰各方使戰火遠離邊境免得引火燒身,最嚴重的也就是派兵守住邊境,關停榷場,終止雙方的貿易,實施經濟製裁,但過不了多久便會迫於邊民的壓力放開邊境的民間貿易。他以為大宋不過又是例行公事,便對其警告不理不睬,依然領兵攻打兩部,拒絕調停。
可這次高順貞的算盤打錯了,正當他攻打石城新丁部的城寨時突然接報,宋軍在金沙江上架起了浮橋,萬餘人馬過江進入東川郡後,向兩翼展開意圖包抄他們的後路,還有數萬兵馬陳兵江東準備渡江。高順貞大驚,宋朝居然出兵了,他急令三軍後撤至鄯闡府,宋軍卻並沒有趁他撤兵之機發動攻擊,而是控製了三郡通往外部的交通要道,設置了一道隔離區,命令大理軍全部撤出,否則將予以殲滅……
…………
說實在的鎮壓叛亂,對段和譽來也是個嚴峻的考驗,是十分艱難的。一方麵,他是國家元首,是國家的象征,有維護國家統一的責任,更有維護百姓安寧的責任。可是,另一方麵,他又沒有半分錢的權利,想當年老爸在位,鄯闡李觀音得來朝,進金馬杖八十節,人民三萬三千戶,送了這麽點禮物,段正淳都高興得屁顛屁顛的,鼻涕冒泡,一高興,馬上借助手裏僅有的一點權力,下發文件,給人家提了官,“賜八章禮衣,龍頭劍,擢為安東將軍”。因此段氏皇帝手上窮得跳蚤直蹦高兒,沒錢沒糧誰聽你的,段譽實在做不了什麽主,難以調動一個士兵,難以撥出一顆糧食,甚至號令難出殿外。
而段譽此時心中更為糾結,十餘年前的那次三十七洞蠻長叛亂的情景還曆曆在目。那次他以為國家,是大家的國家,不是他高家的,也不是段家的。為了國家,他走下寶座,伸出手來,和高泰明開始了聯合。如果當時自己稍微變心,或者,心裏稍微齷齪一點兒,狠毒一點兒,聯合三十七部,強強聯手,訂立盟約,內外夾擊,給高泰明背後一劍,他不喪命,也得脫層皮。
可是,段和譽沒這樣做,甚至都沒這麽想過。他知道,分裂,不利於國家,也不利於民生。因此,他一咬牙,丟棄了致死高泰明的機會,丟棄了奪取權力的時機,而是和高泰明組成統一戰線,淨化內部,消除矛盾,以皇帝之名號召大家平叛,甚至為了取得高氏的信任不惜主動封他兒子高明清為鄯闡候爵,領兵鎮守鄯闡,
鄯闡,那可是高泰明的根本,是高氏的根據地,占住這兒,提一旅人馬,就可以遙控朝政,宰割天下,睥睨江湖。段譽知道高家那點私心,擔心自己到前方去了打得熱火朝天,和叛軍玩命,後麵的皇帝卻不甘寂寞,突然發動兵變,把自己一家老小都炒了,那可是哭天無路,因此他自斷後路取信於高家。
最終大理在戰亂之後,走向和平,走向興旺,走向繁榮昌盛;高家,保住了相位,保住了權力,保住了他們的榮耀;段和譽呢,失去了一次可以主宰大理的時機,作為古代君主能做到這點,就足夠偉大了,足夠流傳千古了。可他生存狀態雖然有所改變,依然沒能換來高氏的讓權,仍處在高家權力壓迫下,如磨盤下的一棵樹,如夾縫中的一棵鬆,處在一種尷尬的地位。
現在曆史再次重演段譽卻猶豫了,自己為了鞏固帝位費盡心思終於取得了大宋的敕封得了一道護身符。當大宋也向他伸出橄欖枝欲與大理聯合開發東川郡礦場、重建榷場,這可以說是一本萬利的好事,既能進一步拉近和大宋的關係,又有豐厚的利潤回報,卻因為高氏的私心一次次的拒絕了大宋的善意。
高氏所為使段譽十分不滿,可又無可奈何,因此在叛亂發生後,他沒有第一時間下詔支持高氏的軍事行動,而是抱膀子看戲!原因很簡單,他想看看高氏如何處理這次危機,自己能否找到機會。此刻大宋使節已經到了羊苴咩城,告知其大宋已經師出大理,要求其召集大理各部蠻長由他們調停各部之事,以便早熄兵火。
段譽聽了眼睛一亮,大宋的國書沒有交給高氏,而是越過他們直接送到了自己的案前,其中的意味呼之欲出…(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