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章 誘敵深入
在順利攻取宋軍大營的同時又讓蕭翰裏剌有些不解,難道過去所傳宋軍屢次大敗女真人,奪回失地無數都是假的,以他們現在的表現的戰鬥力來說無論如何也不是女真人的對手,是他不得不懷疑其中是否有詐,可一時又抓不住重點。現在天色漸晚,不利追擊,而宋軍的營寨已經被焚毀,他們當務之急是趕緊找到一塊營地準備宿營。
蕭翰裏剌把宿營地選擇在了一座當地人稱之為伊散那的小山附近,這座山山體狹長,地勢陡峭,山頂平坦。在此山南邊不遠處是另外一座小山斯托裏山,兩山之間有一個小山口,是通往北庭的必經之路。兩山東麵是一片東西長二十餘裏,寬十餘裏的荒原,可供放牧。這塊荒原向北延伸到沙漠的邊緣,那裏到處是高大的沙丘。向南則一直延伸到馬拉塔的風蝕山腳下。
東部則是一條季節河,現在到了枯水期河道幹涸,露出深兩丈左右的河床,可也正因為這條河,不用挖很深就能出水,可為人畜提供充足的飲水。遼軍的營地,正在伊散那山東麵的一片高地上,雖然放牧取水方便,可北麵和南邊的視野都被沙丘和山嶺阻擋,不夠開闊。隻能通過不斷派出偵騎巡視周圍,才能防止敵軍偷襲,保證營地的安全。
不過此刻蕭翰裏剌主要的關注點不在此,而是宋軍逃往何處,他領著親衛們向東北方向搜索,以便探明敵軍集結的位置。同樣因為缺少木料,遼軍也無法構建營寨。而此處相對封閉便於防守,大家又追了一天不免疲憊。而主帥又沒有明言,誰不想偷個懶兒。再說宋軍新敗肯定不敢襲營。因此他們即沒有挖掘壕溝,也沒有築城,隻是派了遊騎在營地周圍巡邏。
在夜幕降臨的時刻,蕭翰裏剌才返回營地,不等他收拾爛攤子就接到偵騎的報告:東南方向有大批宋軍活動,這讓蕭翰裏剌更疑惑,琢磨著宋軍此前的表現是扮豬吃老虎布下了埋伏,將自己誘到了此地。盤旋不去的想法讓他徹夜難眠,次日清晨天還沒有亮便派出了兩個千人隊前往東南方向搜索前進。進一步查明宋軍的企圖。
接著心中不安的蕭翰裏剌又相繼派出兩股偵騎向不同方向搜索,尋找逃跑的宋軍。但這些偵騎帶回的消息並沒能打消他的疑慮,反而被相互矛盾的情報弄得焦頭爛額,根本無法查清宋軍的動向,更別提他們的兵力部署和企圖。在焦慮中度過了一天後蕭翰裏剌在第三日清晨突然接到向東南搜索的兩個千人隊送回的求救信,稱昨晚他們的營地被不知道從何處冒出的宋軍包圍,現在攻勢正猛,請求增援。
蕭翰裏剌接報後不敢怠慢,急忙令前軍都統耶律宏達率本部一萬兵馬前去增援。而現在他仍然無法判斷宋軍的意圖。且其行蹤不定,貿然用兵有可能遭到他們的伏擊。因此他沒有移營,選擇了在此駐紮,等待得到宋軍的確切消息後再部署下一步行動。而此時營地中的遼軍數量已大為減少近半!
…………
與西遼軍大張旗鼓的進攻相比。宋軍則避而不戰顯得低調的多,顯得異常平靜,這其實都是趙禮有意為之。當他接到蕭翰裏剌送來的勸降信時就已經意識到遼國拒絕了和平解決。兩軍一戰不可避免。於是他下令各部做好戰鬥準備,但是不可貿然出擊。絕不打響‘第一槍’,他這麽做就是要表明戰爭完全是遼國挑起的。宋軍是被動的應戰。
可似乎沒有人注意到,正是趙禮在前一階段表現的過於‘軟弱’才使遼軍認定通過戰爭可以解決問題。其實趙禮手中的實力並容小視,其麾下有兩個步兵旅、半個炮兵旅,還有三萬各族協從軍及六千餘眾的輜重部隊,總兵力達到四萬五千多人,在兵力上並不輸於遼軍,反而略占優勢。
趙禮部所屬在外人看來卻是標準的雜牌軍,認為有戰鬥力的隻有兩個禁軍步兵旅和半個炮兵旅,可是在機動力上卻差的太多,與以騎兵為主的西遼軍在開闊的草原上作戰不存在任何優勢。即便打勝了,兩條腿也跑不過四條腿的,無法重創敵軍擴大戰果,最好的辦法是憑城據守利用火器上的優勢消耗敵人的有生力量,可其偏偏又打腫臉充胖子讓出了鹽泊城這座草原上唯一的據點。
其次,有戰鬥力的便是三萬協從軍,他們是向大宋稱蕃的各遊牧民族中抽調的,戰鬥力是有的,可問題在於來路龐雜,難以統一調度,人數雖多卻難以形成合力,甚至在戰鬥中會因此形成混亂。而相對於同樣使用冷兵器作戰的西遼軍中的突闕人,他們在單兵作戰能力上又遜於對手,在混戰中並不占優,無法成為一支決定勝負的力量。
至於輜重部隊在常人看來根本就不能算作軍隊,他們不但戰鬥力值等於零,行動緩慢不說,還是最容易受到攻擊的部隊,需要動用大批的部隊保護,牽扯部隊主官很大的精力,一向是各**隊中的最令人頭疼,可又是不能或缺的累贅。因此單指戰鬥力上而言,隻有減分,沒有加分的可能。
趙禮在分兵後十分清楚自己所部的情況——防守有餘,攻擊不足。憑城據守敵人奈何不了他們,可同樣被動的防守也無法達成皇帝的意圖,難以實現逼服西遼,讓其放棄武裝幹涉高昌的目的,可又不能將其重創使雙方結下死仇,從而堵死了以後合作之路。經過一番思考後,趙禮以為任何軍隊隻要調度合理,物盡其用都能發揮出其最大的戰鬥力,否則世界上哪來的那麽多以少勝多的戰例。
從綜合上考慮,宋軍中戰鬥力最強的應該是禁軍係統的兩個步兵旅,他們可攻可守,機動力差的缺點可以通過預先設伏和利用地形地貌限製敵軍來彌補;其次就是在外人眼中毫無戰力的輜重旅,他們雖說是後勤部隊,可裝備與戰鬥部隊相同,接受過同樣的訓練,完全可以勝任守備和防守的任務,還可以充當預備隊使用。至於州軍他們來自邊防部隊,由於常年駐紮於邊界熱點地區,他們時刻都要防備敵軍的突襲,戰備程度最高,訓練也最為嚴格,同樣戰力不俗。
反而是那些亦民亦軍部族軍的戰鬥力在西征軍中處於末端,由於平日為民自然行為散漫難以約束,且來自不同的部族指揮上存在著聯絡不暢的問題。但趙禮以為這些還都是小問題,不是不能解決的,重要的是部族軍作為自己屬下唯一的騎兵力量,承擔著突破敵軍防線的重任。
騎軍破陣時正麵的騎兵在經過衝刺後,就隻能原地地和敵人肉搏,可是部族軍與西遼軍中的主力突厥軍相比,突厥人更善於單兵作戰,加上蒙古士兵的身體力量和蒙古馬的高度的劣勢,在這種情況簡直是騎兵的惡夢,很容易被敵人圍住後全數消滅。這當然不是趙禮希望看到的,所以必須予以解決……
趙禮在高寵率主力離開後,他每天出去打獵,其實哪有那閑心,他利用這段難得的時間將鹽泊城周圍百裏都轉了個邊兒,哪裏有條溝,哪裏有座山,什麽地方可以設伏,什麽地方能夠宿營都做到了心中有數。而縱容士兵們在城中胡作非為,不修武備也是為了給那些西遼探子們看得,此後的主動和西遼談判、撤出鹽泊城既有表示不想與西遼為敵的意思,當然也有故意示弱麻痹敵人的想法。
而開戰後趙禮以蒙兀人阻擊西遼軍不僅是想給他們個下馬威,也是實踐他琢磨出的新戰術。在他看來蒙兀軍和突闕人相比唯一能占到優勢的就是他們手中的弓箭,這些年宋朝禁軍都換裝了火器,挑好的留給州軍使用,可加上作戰繳獲的還有大批的堆積在倉庫中,這些就被皇帝用來援助友軍了。
蒙兀人作為反抗女真人的主要力量當然也成為援助對象,身上的盔甲和手中的弓都是大宋製造。而宋軍的騎弓和步弓是通用的,射程要比西遼軍用的騎弓遠,威力大,這樣就可以先敵開火,從而取得先機。而兩翼突出於正麵的陣型正是宋軍的偃月陣,這樣衝鋒時敵人三麵受敵,在密集的箭雨下必然損失慘重,前排的士兵都會大多倒下,?從而對後排的士兵補上補位造成障礙。
等到蒙兀騎兵衝到麵前的時候,敵人未能整理好陣型時就等於無論是步兵還是騎兵都幾乎是靜止在原地,而蒙古的騎兵就借助馬匹的巨大衝擊力將敵人無論是個體士兵還是陣型都撕開,趁機破陣。而今天的戰鬥中西遼軍太過強大,而蒙兀人對新戰術運用還不純熟,因此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卻達到了誘敵的目的……(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