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孫權進攻徐州,這是李奇不太願意接受的,畢竟他太了解孫權這個人了。
從原本的曆史上,孫權嗑了一輩子的合淝就可以發現孫權是一個有野心的政治家,而不是曹爽那樣甘心做一個富家翁的普通人。一旦孫權拿下徐州,天下又將重新回到三足鼎立的局勢,到時候你推我攘,你儂我儂,隻怕戰亂又將持續幾十年。
不過現在的主要對手是曹魏,李奇也不好在諸葛瑾麵前撕破臉皮,強硬要求孫權龜縮在吳郡。
是故,諸葛瑾的訴求,李奇既不想答應,又不得不慎重考慮,遂請諸葛瑾宴後去驛館休息,自與龐統商議對策。
龐統道:“以統愚見,不如準孫權之請。”
李奇問道:“倘若孫權真的打下徐州,又當如何?”
龐統道:“今宛、洛一線危急萬分,吾等既已拿下合淝,可向六安城用兵,對宛、洛進一步施加壓力。如此,曹魏知宛、洛不能保,必然加大力度防禦徐州方向。”
對於龐統這一番分析,李奇默默點了點頭。
如果自己是曹丕,明知宛、洛一線的局勢難以逆轉,肯定會盡其所能保住徐州,不可能讓兩個方向的戰線同時崩潰。
龐統搖了搖小扇子,笑道:“孫權向徐州進兵,不僅可以分擔魏軍兵力,恐也極難成事。主公何不送個順水人情,以示兩家相互信任?再則,孫權趁曹魏之危而進攻徐州,曹丕必然記恨孫權,兩家再難有挽回的餘地。我們現在的頭號敵人是曹魏,隻要滅了曹魏,孫權如何能成事?到時候他也隻能順水推舟,以此為功,要個吳王什麽的虛職罷了。”
李奇聽取龐統的建議,遂回複諸葛瑾,準許孫權從建業出兵,攻打徐州。
不過李奇也不白給孫權這個機會,凡事都要講求一個等價交換。
所以李奇對諸葛瑾說道:“子瑜啊,原本我是打算進取青、徐二州,自己與”
得到李奇的首肯,諸葛瑾的計劃隻是完成了萬裏長征的第一步,接下來便是整頓戰船,兵馬,準備渡江。
孫權很久沒有這麽興奮了,而曹丕卻一如既往的鬱悶。
繼位之前,怕繼不了位;
繼位之後,又怕位置被人掀了。
曹丕聽聞孫權這邊有所動靜,忙與眾臣商議對策。
賈逵進言:“如今宛、洛一線恐怕難保,不如讓夏侯妙才、曹子孝撤兵,屯守官渡,以保河北之地,再令一上將前往徐州鎮守。”
曹丕大怒:“洛陽不要了?”
要知道大漢四百年,洛陽一直是政治、經濟中心,也是天下臣民的信仰。現在長安已經丟了,如果再丟了洛陽,那自己曹魏豈不是成了偏安一域的割據者?還有正統可言嗎?還有民心所向嗎?
賈逵道:“如今賊勢浩大,孫權附之,我大魏兩麵受敵,兵力已經十分分散了,不如據險要而守,待擊破了孫權,再與李奇決戰,陛下切勿患得患失,到頭來兩邊都守不住啊。”
原本諸葛亮攻洛陽,法正攻許都,曹魏方麵抵禦得已經很艱難了,如今再加上一個李奇,堅守的希望十分之渺茫。所以賈逵認為,與其損兵折將,耗費糧草,不如握緊拳頭,先揍孫權。
朝堂上不少人讚同賈逵的意見,隻有少數習慣於揣摩聖意的臣子知道曹丕不願意放棄洛陽、許都,但又提出不實質性的,能改善現狀的意見,隻好默不作聲。
就在這個時候,垂垂老矣的程昱在其子程武的攙扶下進入殿堂。
曹丕的眼裏瞬間閃過一絲光彩。
除了賈詡、司馬懿以及病逝的二荀之外,也就隻有程昱算得上是曹魏當今的核心智囊了。隻不過程昱現在年近八旬,處於半退休的狀態,不能隨軍出征,也極少參與朝堂事務,很多事情都移交給了長子程武。料想數年之間,他的安國亭侯爵位也將傳給程武了。
盡管如此,程昱在這個時候出現,仍是曹丕眼裏的一道光。
果然,程昱向曹丕提出了不一樣的意見。
程昱杵著拐杖,斬釘截鐵的說道:“洛陽不能丟!”
曹丕聞言大喜,問程昱道:“今宛、洛一線多方受敵,李奇也正在趕來的途中,更兼孫權覬覦徐州之地,蠢蠢欲動,仲德公有何退敵之妙計?”
程昱道:“孫權鼠輩趁火打劫,不足為懼。”
賈逵質問程昱道:“孫權久居江東,有各種戰船上千艘,仲德公何言不懼?”
程昱冷笑道:“諸公可知孫權攻打徐州之意?”
群臣道:“當然是為了擴大地盤,重新形成鼎立之勢。”
程昱道:“我曹魏若亡,孫權拿什麽跟李奇鼎立?”
曹丕:“仲德公的意見是?”
程昱道:“遣使赴江東,許以徐州以南的地界,令其不再北上,我們集中兵力專心對付李奇。”
曹丕皺著眉頭道:“把一半的徐州割讓給孫權,然後將所有兵力調動宛、洛一線?如果徐州空虛,孫權又順利渡江占領了徐州以南的地界,隻怕人心不足蛇吞象,他要繼續北上,我們可是一點辦法都沒有了。”
程昱道:“如今天下格局,李強而曹、孫弱,孫權隻想割據,也隻能做到割據,豈有以弱並弱之理?”
曹丕:“……”
三足鼎立,一向都是曹魏最強大,什麽時候淪落到李強,而曹、孫皆弱的局麵了?
曹丕又問道:“誠如仲德公所言,宛、洛一線如何退敵?”
相對於李奇來說,孫權進攻徐州不過是疥癬之疾,曹丕仍然將戰略的重心放在如何守住宛、洛一線上。
程昱微微搖了搖頭:“老臣不在前線,恕難決斷。老臣身體不適,請先告辭。”
曹丕道:“仲德公好生休養,大魏大業,還有賴諸位老臣。”
程昱拜別曹丕,兀自回家。
雖然程昱沒有給出具體的計謀,但是他也算站在曹丕的角度,給他指了一個方向:咱們得承認,現在時移事易,大魏弱了,不複當年之勇了。所以孫權這邊,該低頭要低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