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閑被老人的話問住了,他總不能說自己是逃兵吧?
而且他本來是打算去長安,可不能被官差捉走,於是眼珠一轉,計上心來。
“老丈,我是從壺關來的傳令兵,去屯留傳達完軍令準備回去,為了抄近路才走的山道。”
“哪知道天黑路滑,一個沒注意,摔下了山坡,幸好遇到您老人家。”
“不知老丈怎麽稱呼?”
張閑一邊說著,一邊朝老人拱手,以示謝意。
老人聽完,想起救下張閑時,張閑身旁的那把製式橫刀,便沒有懷疑,而是相信了他的說辭。
“原來是保家衛國的邊軍戰士,老頭子我眼拙了,還請英雄不要見怪啊!”
“老頭子是這下河灣村村長,姓柳,家中排行第三,這是俺孫女,小翠。”
老人說著,就要給張閑賠罪。
張閑掙紮著想要起身阻攔,卻感到一陣頭暈目眩,渾身酸痛無力,尤其是腦袋,像是要炸裂一般。
“英雄別亂動,你可是從山上滾下來摔暈了,要不是俺這孫女上山挖野菜的時候瞧見,俺們恐怕也救不了你。”
那駝背老人見張閑要起身,連忙上前阻止,渾濁的眼睛裏帶著一絲責備,“你都昏迷大半天了,這才剛醒,可不敢亂動。”
“多謝村長,多謝小翠姑娘!”
張閑聞言,又朝老人,以及老人身後的女子拱了拱手,“村長稱我姓名便是,小子隻是奉命行事,當不得英雄之稱。”
被老人稱為英雄,張閑也覺得害臊。
“怎麽當不得,你們這些在邊關和北蒼蠻子拚命的,都是我大魏的英雄好漢!”
老人一臉敬佩地說道:“老頭子我雖然沒本事上陣殺敵,但也不能虧待了你這個英雄好漢!”
“既然任務已經完成,你就在俺們村歇著,把身體養好了,才好再上陣殺敵不是?”
說著,老人便吩咐自己的孫女去殺雞,說是要好好招待張閑。
張閑見狀,連忙推辭,說自己隻是受了點輕傷,休息一晚便可上路,不必如此破費。
可老人哪裏肯聽,非要殺雞款待不可,張閑拗不過,又怕一味拒絕引起對方懷疑,也隻好答應下來。
就這樣,張閑暫時在村長家住了下來。
第二天,沒有公雞打鳴,張閑睡了個自然醒。
醒來發現,自己的傷勢竟然已經好了大半,頭也不昏了,也能行走自如了,便打算去找村長告辭離開。
一邊在村裏四處走動,一邊尋找著村長的蹤跡。
結果這一走動,張閑心中很不是滋味。
這下河灣村的規模比清河村要大上一些,但目光所及之處,和清河村一般,皆是破敗景象。
不僅茅草屋頂上漏洞百出,像是被野獸啃食過一般,連牆上的泥土也大片剝落,露出裏麵摻雜著麥稈的泥胚,仿佛隨時都會坍塌似的。
最讓張閑觸動的,是如今已是孟冬時節,可村中孩童卻衣衫單薄,有些甚至難以遮體。
一個五六歲的小女孩,吃力地抱著一捆比她還要高的柴火,瘦弱的肩膀被壓得微微顫抖,但她依然咬著牙,一步一步地朝家裏走去。
在她身後,一個兩三歲的男孩子,拖著幾根木條,蹣跚著腳步,緊緊相隨。
另一邊,幾個麵黃肌瘦的孩子圍坐在一處牆角,分享著一塊看著硬邦邦的窩窩頭,你一口我一口,臉上洋溢著滿足的笑容,仿佛那是世間最美味的佳肴。
張閑看著這一幕幕,心中五味雜陳。
戰爭的殘酷,讓這些本該無憂無慮的孩子過早地承擔起了生活的重擔,他們的童年,本不該如此。
拿出自己身上的炒小麥,張閑招了招手,“孩子們,都過來,叔叔這裏有吃的,請你們吃!”
張閑的出現,一早就引起了孩子們的注意。
隻不過大家雖然好奇,但也充滿了警惕和畏懼,直到張閑拿出食物,在食物的**下,他們動搖了。
終於,有膽大的小男孩亦步亦趨地走到了張閑身邊。
張閑露出一個和善的笑容,抓了一小把炒小麥給小男孩,有了這個開頭,僅僅片刻功夫,在張閑身邊,就圍了十五個年齡都不超過十歲的孩童。
自始至終,都沒有一個大人出現。
並且張閑在村裏轉了這麽一會兒,也的確沒有見到一個大人。
等每個孩童都分到了炒小麥後,張閑也趁機問道:“孩子們,你們家大人呢?”
由於食物的關係,這些孩子對張閑放下了戒備,再加上有幾個大一點的孩子知道張閑是昨天村裏救回來的人,便怯怯地答道:“俺爹當兵打壞人去了,俺娘上山采果子去了,俺爺去山上拾柴禾去了。”
有一個人開口,剩下的小孩子也紛紛開口。
“俺爹也去當兵了,不過俺娘和姐姐挖野菜去了!”
“俺,俺爺爺……爺爺也拾柴去了。”
“奶奶去鎮上,賣果子去了。”
“……”
孩子們的回答大差不差,張閑也慢慢搞清楚了,下河灣村的青壯也都被征走當兵了,剩下的人也都在為了生存而努力做著力所能及的事情。
就在這時,有個七八歲的小姑娘怯怯地拉了拉張閑的衣角。
見張閑注意到她,小姑娘先是縮了縮手,隨後鼓足勇氣,用充滿好奇的目光看著張閑,怯生生問道:“叔叔,那個……那個雞肉好吃嗎?”
張閑一愣,下意識道:“好吃呀。”
小姑娘隨即露出了滿意的笑容,“我就知道,娘在騙我,聞著那麽香的味道,娘還給我說雞肉臭臭,雞湯有毒咧。”
“雞肉怎麽會臭,雞湯怎麽可能有毒呢?”
張閑不禁莞爾,但隨即一怔,連忙問道:“小姑娘,我昨天吃的那隻雞,是你們家的?”
小姑娘搖了搖頭,“不是啊,是村裏那隻打鳴的大公雞。”
“我娘手藝最好,所以村長爺爺讓我娘下的廚。”
小姑娘一臉驕傲的說道。
張閑身軀一震,心中更加愧疚,哪怕周圍孩童已經散盡,他也久久未能平複。
張閑覺得,不能就這麽一走了之,至少要為這個村子做些什麽。
打定主意,張閑行動了起來。
先幫孩子們將柴擺放整齊,又將每一家院子裏的水缸裝滿了水,看到那些實在破爛的茅屋,盡量挑選能用的材料幫忙補齊。
看似不大的工作量,直到太陽下山,村中老人和婦女陸續歸來,他才堪堪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