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轉向

1921年7月21日,德製“奧斯特弗裏斯蘭”號戰列艦、“新喬治”號與“巴傑尼亞”驅逐艦,三艘舊軍艦停泊於美國切薩皮克灣。中午時分,八架“馬丁”轟炸機從弗吉尼亞的蘭格裏基地起飛,每架飛機載有每枚123公斤炸彈的八枚,在760餘米的高度投彈,很快擊沉了三艘舊戰艦。次年九月,航空勤務部門的轟炸機擊沉了美國兩艘退役戰列艦,“弗吉尼亞”號和“新澤西”號,這兩艘退役的戰列艦的擊沉再次證明了米切爾所推崇的製空權對製海權的挑戰勝利,促進了美國海軍航空兵的發展,但也宣告了米切爾因反傳統被推上了軍事法庭。

米切爾的冤屈造就了美國航空兵的發展,美國海軍少將莫菲特提出戰列艦務必有空中掩護,繼而必須為艦隊配置航空母艦。因此,1921年8月10日,美國海軍成立莫菲特為首的航空局,並將一艘報廢3萬餘噸的戰鬥巡洋艦改裝成為航空母艦,美國海軍航空兵開始走上了一條緩慢但有效的漫長發展之路……

“我們為什麽不能沒有大艦隊?”這句話是當時還擔任自治區政府主席的張宇,在一次視察海軍裝備發展會議上所說的話,也正是因為這一句話以及會議所討論的問題,中國海軍航空兵部隊才真正開始由陸向海發展。

1925年10月份海軍航空兵,向中國航空工業第一和第二集團發出飛機研製要求,幾經周折之後飛機順利定型生產並交付使用,海軍航空兵部隊也在當時組建出了一個岸基航空兵合成師。當時,該師隻編有三個主力團和一個運輸大隊,三個主力團分別是俯衝式轟炸機團、魚雷轟炸機團、戰鬥機團,每團編三個飛行大隊即九個飛行中隊27架作戰飛機、4架戰備。換句話說,中國海軍航空兵部隊的起家本錢也就是那一百餘架飛機。

但是,麻雀雖小但五髒還是很俱全的。航空兵合成師當時就是利用這樣一個條件,積極與海軍艦隊展開合作演習,兩者之間互相學習對海作戰與防空作戰,師內部也進行戰術對抗,一次次的演習用掉了難以計數的航空油料、演習彈藥、飛機零部件,鍛煉出了一支精幹的隊伍,同時也錘煉了海軍艦艇部隊的防空能力。

“隻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海軍司令陳紹寬是如此評價1928年的好時光,那一年海陸空三軍都得到有效發展。

1928年,海軍航空兵走向了第一次擴編。在原有的一個合成化有著實驗性質的航空師基礎上,有了一個軍的規模,雖然海軍未設置“軍”級單位。從那時起,海航部隊真正成為人民軍中不可或缺的有力戰將,她包括一個戰鬥機師、一個獨立運輸機團、一個魚雷轟炸機師、一個俯衝式轟炸機師,並且迎來發展春天的海航還一股腦兒的建立了不少航空基地,最遠的修到了青海湖。

真正成了海軍內部獨立、有分量軍種的海軍航空兵,自然是受到了更大的重視。1929年3月份,擴編之後的部隊經過了近五個多月的磨合訓練,首次和空軍開展了多機種對抗訓練,當時空軍司令蔣陽英說那場演習,是徹徹底底讓海航重視起進攻多樣、讓空軍重視起攻防共存、讓戰爭不在局限於單一地域。簡單說來,那次演習就是海軍航空兵扮演一支由海上發起的空中進攻力量,向隨機一座大城市發起進攻的空軍被動防禦作戰。

演習的結果讓空軍的顏麵丟得很多很多,之所以沒有丟盡就是空軍部隊發起了一次很好的反擊,有數十架轟炸機和戰鬥機組成的反擊隊伍癱瘓了海軍航空兵的出發基地,即模擬的“航空母艦作戰群”,當然空軍負責防守的港口、油庫、機場、火車站等等模擬目標都被海航給清空,演習裁判組判定空軍防守失敗,繼而顏麵幾乎被掃光。

那次演習讓空軍深刻認識到未來領空防禦的必要性,同時也加大了部隊的防空作戰訓練力度、改進相應戰略戰術等等,還促進了各地建立健全防空預警機製,總之教訓非常深刻,同時也讓當時的人民武裝部看到了發展空軍的必要性、建立強大防空力量的緊迫性、健全防空體製和加快防空預警建設的必然性。

而對於海軍航空兵而言,除了空軍能夠得到的體會、教訓之外,還讓他們體會到了主動進攻,尤其是通過空中力量打擊對方的好處。試想如果演習所設定的那些目標,利用傳統的軍艦艦隊予以消滅,不僅將置艦隊於對方岸防火炮的威脅之下,首先還得掌握製海權、熟悉敵方沿海海況、明晰作戰目標、製定詳細進攻與撤退的戰術等等,然而如果能借助海軍航空兵的力量,在沒有掌握絕對製海權的情況下,通過有效的手段能夠很快也很容易達到戰役目標,因為進攻永遠是主動的,被動的防守無法做出最有效的應對。

海軍航空兵這樣的演習總結思想,很快在全軍奠定了海軍司令陳紹寬很早之前便倡導的“海軍力量空中化”正確性,當初反對建設發展海航部隊,深受西方“大炮巨艦”思想影響的也真正轉變了思想態度。全軍上下有了統一的思想,因而海軍特別是海軍航空兵這才真正由陸地轉向海洋,開始製定了中國的航母發展規劃。

依強大的工業實力,中國重型工業造船集團很快為海軍這個大主雇提供了方便,一艘排水量四萬噸的報廢集裝箱運輸船很快送進了廣州港的一個封閉式船塢,工程技術人員重新對船體進行了大規模的檢查與評估,同時造船工程師結合海軍要求製定改造方案,不久之後為期一個半月的改造工程成功收尾。

1929年7月,海軍航空母艦實驗部隊完成第一階段訓練,也就是在一個陸地機場上劃出了一條二百七十米長、三十米寬的“準航母跑道”練習,大部分內容都是飛行員的駕機起降訓練。而那艘報廢集裝箱船改動之後也是這樣一個主要尺寸,典型的直通甲板式航母,但有總比沒有好,實驗部隊很快在訓練航母靜止、慢速、快速等狀態下,與指揮人員協同進行單機的起飛降落訓練,在保證飛行員和艦載人員的安全下,一步一步慢慢摸索著發展,每一項科目或課題都反複演練直至找出最好的方式方法,雖然這樣比較耗費重油,但對飛行員的成長、地勤人員的進步、指揮協同人員的成熟等等都是大有裨益的。

“在對未知的事物進行探索,進行認真、嚴謹、細致的研究探索,是一支軍隊成長起來的必備素質,包括各大列強海軍建設發展也是遵循這樣一種探索之路……”張宇對海軍的成長一直持鼓勵態度,但很少主動要求海軍應該怎麽做、不能怎麽做,他希望海軍能在自主探索之路上保持著良好的態度和積極性,作為高技術集成性兵種,學習型的海軍才能是真正的強大海軍。

當然,如果他強力幹涉進來,海軍的發展肯定會走上一條標準的筆直的坦途大路,肯定能在極短的時間內擁有相當傲人的規模與戰鬥力,但這樣的海軍隻會盲目的遵從他的指示,也就是他作為穿越者所擁有的“預見性能力”,這樣反而會害了中國海軍。對於陸軍和空軍的發展,尤其是空軍的發展建設,張宇更多的是在技術問題上做出幫助,空軍本來就體現一個國家高科技尖端工業能力的兵種,擁有強大實力的國家幾乎就能拉出一支優秀的空軍和陸軍,但海軍卻不能,隻因為海軍是技術集成性高級兵種,大躍進式的發展無法做到“集成二字”。

事實上,海軍即便沒有得到張宇多少“悉心指導、特別叮囑”,其發展腳步依然走得很快。究其原因主要是得益於有過去的自治區、如今的共和國,比較完整而且先進的現代工業作為支撐,這是一個海軍強國必備的基礎,當然也是共和國海軍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主因所在。有了強大的後盾作為支撐,海軍的腳步自然走得輕快。

1929年10月19日,在建國之後不久的海軍裝備發展討論會上,共和國主席、國務院總理、中央軍事委員會主要代表、海軍高級將領及重要部門領導、海軍裝備專家學者等共計160餘人齊聚一堂,共同商議未來海軍裝備發展問題。

席間,與會者熱烈討論了當前國際國內的形勢,共和國海軍未來所麵臨的困難、機遇以及挑戰。在分析國際上各國海軍裝備發展走勢上,從專家學者到海軍將領,紛紛表示各國都在大力發展海洋空中力量即海軍作戰力量空中化。以亞洲的日本、美洲的美國、歐洲的英國等為首的世界前三強海軍,已經非常重視航空母艦的研究與發展,我國也應該有所準備或者說擴大現有發展規模,在世界海軍發展史迎來新的變革之時,讓共和國的海軍也趕上趟跟上世界發展主流節奏。

會議上還研究了海軍航空兵實驗部隊,利用一艘改造貨船進行的航母作戰理論研究與實驗成果。經過卓有成效的訓練,在多次演習中航母艦載機都順利完成了演習任務,達到了設計指標,體現了其強大的作戰價值。當然也分析了航母存在的問題,比如自衛能力差、缺乏夜間作戰能力、被改造船體本身還有巨大缺陷等等。

而後,會議討論重點又延伸至現有裝備、艦艇規模、艦艇質量與問題、裝備研究與發展等問題,目前共和國海軍現有規模和實力,難以完成守衛共和國廣袤的海洋、維護海洋權益的任務,擴大海軍規模、加快部隊建設、構建強大海空防禦作戰能力等已經迫在眉睫。同時會議也肯定了這些年來海軍裝備研究的成績,在雷達應用、電子計算機運用、自動化運用等方麵的科技成果是非常喜人的,它們的成熟發展與運用,極大提升了艦艇綜合作戰能力,繼而有力增強了艦隊整體作戰效能,在未來的發展中海軍要始終貫徹“科技是不可或缺戰鬥力”的精神。

會議的還有一段相當有趣的討論內容,這一部分是屬於海軍裝備方麵的科研專家設想。他們提出,隨著共和國在航空工業、船舶製造業、電子設備研發與製造業等方麵的全麵領先,將已經出現的新技術、新武器加以推廣運用並不是不可能。

比如,讓多用途噴氣式飛機成為航母主力裝備,淘汰種類繁多、維護繁雜的螺旋槳式飛機;比如,在大小艦艇上都大量裝備由中央火控計算機統一指導,各種類型和用途雷達協同工作的武器係統、電子戰係統等等;比如,人工智能取得較好進展,火箭彈將具備自主導航、目標識別、攻擊的能力,繼而在艦艇、飛機、甚至潛艇上裝備各種應用類型導彈,用在不同層次的反艦導彈、防空導彈、空對空導彈等等。

還有很多很多的奇思妙想,大量的從這些身為泰山計劃科研人員一部分的海軍裝備專家嘴裏說出來。他們參加了很多項泰山計劃的科研計劃,不少已完成計劃的科研成果都當做了技術儲備而封存,也有不少大計劃正在努力實施,所以他們知道自己相關專業內的進展與成就是不奇怪的,有這樣的裝備發展設想也證明他們的頭腦已經和張宇的設想雷同了。因此,那場會議也成了張宇點頭次數最多的一次會議,傳說中的“頻頻點頭”也不過如此。

按照張宇的設想,最遲也應該在明年解決台灣問題,完成國家的統一之後共和國將會大力進行科技方麵的創新及應用,除了繼續在政治上深化改革、經濟上促進發展、民生上加快完善、教育上擴大投入等等之外,重點發展的將是共和國科技創新能力和軍事實力。因為他知道,國際資本冗餘本因引發的金融危機因為共和國的出現而被消解到一定程度,然而隨著共和國的經濟崛起,共和國的內需飽和之時就是國際金融走上惡化之日,往後將會隨時爆發和另一個時空同樣慘烈或者說更加慘烈的金融危機。

為了應對將來可能出現的危機局麵,共和國唯有在此時加快政府職能部門構建,大力促進生產力的恢複與發展,完善國家的法製建設布局,建立健全共和國經濟社會秩序……無數的事實證明,在金融危機麵前是不能走上軍國主義道路,隻有讓經濟製度得以改革、社會生產力得以調整、社會收入分化得以完善、市場供求關係得以恢複,而這些最主要的就是有一個強而有力的政府,在科技、文化、教育等等方麵做出良好的引導。

沒有辦法讓西方世界國家走出天生就存在金融禍根的資本主義製度,那就根本無力阻止必然爆發的金融危機,以及而後會很快上演的世界大戰。在明知到未來發展走向的情形下,共和國的未雨綢繆雖然做得有些早,但時間會證明一切。

因此,張宇這些日子一直在準備著或者正做著三件事情。第一,放手準備台灣問題,無論過程如何隻要台灣回歸的結果。第二,加快地區經濟發展、加大各級政府職能建設、加強社會經濟發展引領力度,力爭東西部地區實現真正的融合。第三,規劃未來發展,在科技、軍事方麵謀劃出一條好路子,以便讓共和國能在將來的世界大戰中成功崛起。

“願望是美好的,但現實卻又是殘酷的。”

國務院總理張雨生是如此評價到張宇的所作所為,他非常讚賞張宇的積極態度和認真務實,同時也竭盡所能把自己所有的能力奉獻在複興事業上,雖然他在軍事、科技等領域並不是很懂,在重要的會議上很多時候都是孤獨的聽課者,然而他知道有些工程、有些事業是務必大力支持的。

國務院成立以來,他很多時候都在關心和支持事關國家未來發展的重要工程,對於大走“科技強軍、文化強軍”路子也是非常支持,否則他不會參加完海陸空三軍所有的裝備建設與發展相關會議。其目的就是在於多了解、多學習這些方麵的知識,明晰哪些是重點和難點,這些對國務院的工作發揮更好的效能也是有很大裨益的。

對於總理的支持張宇明知在心,也非常高興中央高層領導班子能夠如此緊密協同在一起努力奮鬥,從建國以來整個中央政府就處於高度運行狀態,國民經濟有序發展、各項工作有條不紊進行,都證明政府的效率是很高的,比如三次共計八個多小時的海軍裝備發展討論會,還有4次共計11個小時的空軍裝備發展討論會、以及陸軍的裝備費發展討論會,三次的決定結果就是很豐富的。

1929年11月5日,在共和國與日本談判破滅之前,張宇簽署《中央關於大力發展海軍、空軍、陸軍裝備發展問題決議》、《海軍未來裝備發展與建設指導》、《加快我軍職業化、現代化、正規化進程的指示》等等共計七個文件,最有效力和作用範圍的便是第一個文件。該文件有效促進了共和國陸軍的機械化、空軍的噴氣化、海軍的現代化。不久之後,她們共同走進的信息化、數字化等等,都歸功於這份影響力十足的非對外公開性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