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另類備戰
共和國國務院直屬的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即國防科工委正式於1933年7月1日,正式脫離國務院領導,成為工業和信息化部的一個下屬單位,在掛牌儀式上,張宇忍不住如此感歎道:“這或許是共和國建國以來,最大規模的組織機構變動”
國防科工委是共和國負責管理組織國防科技工業計劃、出台政策及標準、製定相應法規並又監督執行權力的一個龐大機構。其加入工業和信息化部的當天,便開始著手擬定國防科技工業和軍轉民發展的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而具備製定國防工業研發、生產、資產投資等權力的它,出台了關於統籌建設共和國軍事工業生產專業體係的意見,共和國以往散、零、亂,呈三態布置的軍工企業群將逐一合並起來,強強聯合之後構成大型軍工集團。
國防科工委並入工業與信息化部之後,其首要目的是明確組織奮鬥目標。
單純的軍事武器裝備生產、國防工程建設、科學研究等,在以往是由共和國各大軍工企業自行負責,同時也有泰山計劃作為科研主體,兩者之間容易造成衝突和浪費,整合科研力量、統建生產體係、明確產業轉變,就是希望將共和國煩亂的軍工企業和科研力量相整合,建立一係列專業化、大型化的軍事工業集團。
這樣的集團既具備自主科研能力、武器裝備研發與製造能力,尤其重要的一點,在很多領域上,軍事用途和民事用途基本不分家,將部分技術實施軍民通用、共用,軍工企業在和平時期也並不需要軍備訂單,便可依靠生產製造民用產品賺取利潤,在戰時又可以將民用生產力量轉為軍事生產,構成的良性使用有利於企業生存發展,同時也能為政府降低財政壓力甚至是擴大收入來源。
更為重要的一點就是,隨著泰山計劃的結束、炎黃脊梁計劃的順利實施,共和國已經在向信息化時代大踏步前進,不少科技項目都需要源源不斷的人力、財力支持,這就要求必須有一個專門的職能部門統籌好這些“後勤工作”,這也是國防科工委的一大組織奮鬥目標所在。
國防科工委其次要做的就是,整合國防人才培育體係。
一直以來,為共和國提供大量科研人才的高等學院並不多,主要是依靠以中國工業大學為首的普通高等院校,而這些院校又是社會急需人才的來源,軍事人才需求與社會需求之間產生了衝突,為了滿足兩者的需求,各大學院都有很嚴重的教育專業重複建設、師資力量浪費的情況,為此,國防科工委在教育部的配合下,將全國的高等院校和國防教育力量整合之後,建立了新軍事人才培育體製。
將以往重複建設的專業撤銷、整合師資力量、打造一批實力雄厚的直屬院校,比如將中國工業大學裏的航空工程學院撤掉,並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撤掉中國工業大學電信學院超大的電子專業,並入西北理工大學和中國電子科技大學。撤掉遍布各大普通院校的物理學相關專業,在西北工業大學和哈爾濱工程大學裏,專用於培養共和國核物理方麵人才……將所有浪費掉的資源整合於一體,建設出了六所國防科工委直屬高校。
同時,國防科工委還與西南交通大學、四川大學等教育部直屬普通高等院校,以及一批地方工件院校,加上幾十所軍工科研研究院,共同構建高素質人才共同培育教育體係,其畢業的優秀學生、研究生等,都有很大可能進入國防領域。
如此之大的作為,進一步堅實了共和國強大的軍事科學人才教育基礎,奠定了國防事業蓬勃發展的主動力因素,可以說共和國未來之所以在屢次戰爭中都立於不敗之地,除了有強大的經濟實力、健全的軍工體係之外,更是因為有這樣一個完美的軍事科學人才教育體係的存在。
最後,國防科工委著力完成的大事業,就是將共和國散亂的軍工企業全部進行拆分、組合,建設出一個強大的軍工企業集體。
眾所周知,共和國的崛起主要因素之一,就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積累了很好的崛起資本,通過與交戰雙方大作買賣,賺足了崛起資本,而其中最能帶來效益的自然是蓬勃的武器貿易,至今都被歐洲人稱之為“戰爭販子”的鄧華林,已經是中國進出口貿易集團的老大,也無法洗刷掉他是歐洲軍火貿易第一人的身份,鄧華林不過是共和國對外軍事武器貿易代表中的一個,具有很好的典型性,直觀的反應了軍事貿易的暴利所在。
俗話說,任何事都有兩麵性,有利就有弊。
共和國強大的軍工製造業在過去的歲月裏自然是利大於弊,因為沒有足夠的軍工製造能力,人民軍怎麽可能完成統一大業。但進入和平時期之後,軍隊對於大規模製造的武器裝備接受能力已經飽和,研發新的武器周期又太長、投資太大,對於軍工企業而言,好似到了和平時期,就進入了生存艱難歲月一樣。
即使有可以對外銷售作戰飛機與民用飛機的中國航空工業三大集團,也有可以建造軍艦,又可以建造民用船舶的造船集團四巨頭,可這樣的特例實在太少,要想讓整個共和國軍工領域得到良好發展,不整合、不找出路是不行的,否則隻能把國家逼向軍國主義化,或者讓部分軍工企業直接關閉,如此作為都是相當危險的。
“沒有做不到,隻有想不到”,任何事情當它成為困難的時候,隻要肯下定決心研究,就不會找不到解決的辦法。
國防科工委為了讓共和國零散的軍工企業們,有長期為國防事業提供堅實保障的能力,又都能有美好的未來,其整合的力度、強度是相當之大的。
按照計劃,到1933年年底為止,國防科工委隻需要管轄旗下的九家大型集團公司,而共和國境內也隻會存在這些大型軍工企業,而九家集團公司中,隻有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和中國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屬於保密單位,畢竟共和國要發展航天事業的事情,是需要嚴格保密的,而其餘的集團公司都是全球知名,且它們都將實現部分的股份製改造與軍民通用。
撤掉原有的中國航空工業第三集團和中國航空動力公司,原有的科研生產單位和人才,都將並入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或者第二集團公司。撤掉中國原有的中國造船四巨頭,即滬東造船集團、長江造船集團、南洋重工以及北方造船集團,新建立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拆掉原有的散亂軍工武器製造企業,建立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和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在電子領域上將部分企業實施全部轉為民用,比如長虹、康佳、海爾等企業,整合其他資源後建立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
如此之大的動作,其內涵是很明顯的,建立統一的、集權的機構,有利於管理好之前散亂的共和國軍工體係,國防科工委隻需要管轄旗下的九大集團公司,而集團公司自己則隻需要對自己的下屬企業負責,明晰管理權限、確立直屬體係,對企事業單位更好發揮起應有作用,更有長遠的裨益。
換而言之,完成重組計劃之後,共和國在兵工武器、航天、航空、船舶、電子科技等五大領域裏,以超大型集團的方式屹立於該領域,成為科研、生產製造、銷售、售後等一條龍的特殊產業鏈,以前零、散、亂的共和國中央直屬大型企業和軍工企業,經過如此重組之後,將會以更為高效的新形態存在於共和國的重要領域之中。
在兵工武器領域裏,自1933年年底之後,隻會有共和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和兵器裝備集團公司存在。
共和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因其地處北方,且主要依賴於環渤海經濟區、東北工業基地等北方重工業群,又有共和國北方工業集團公司。該集團公司主要經營範圍是武器裝備、特型車輛和光電化工,即它是共和國陸軍武器裝備研製、生產的大型軍工集團,同時也肩負向海軍、空軍、武警和公安等部隊,提供武器彈藥和裝備的任務,是一個共和國現代化國防的基礎性軍工集團。
詳細說來,該集團的經營範圍可分為軍用和民用兩大方麵,而軍用武器的研發上有分為常態武器與高尖端武器兩個範圍,即該集團是以高尖端武器研發為主導、為共和國軍事力量提供大規模常規裝備、利用軍民通用技術獲取一定民用市場地位及利益。
說到底,該集團常規化生產任務,在未來將會是以生產坦克及裝甲車輛、火炮、火箭炮、火箭彈、航空炸彈、槍彈、炸彈等等,而在尖端武器生產上,其主要發展精確打擊、防空反導、信息夜視和高效毀傷等新技術裝備,比如夜視儀、導彈、火控指揮係統等就是這類武器的實物代表。在民用方麵,也就是依托企業在重型裝備與車輛、化學化工、光電材料等方麵的優勢,生產硝化棉、人造金剛石、建材、工程機械設備與重型車輛等。
如果說兵器工業集團是一個以常規武器生產為主要任務,兼任一定的武器科研與民用產品經營,屹立於共和國北方的一家大型基礎性軍工企業。那麽,兵器裝備集團公司,將會是一家大力促進軍民通用技術的開發運用,著重於民用市場,屹立於共和國南方的一家大型製造軍工企業,有名南方工業集團公司。
南方工業集團公司,主要經營特種產品、車輛、裝備製造等,自接受改造之時,便將要並入該集團的特大型企業先進行一番改造重組,由於一直以來擔負為軍隊提供坦克裝甲車輛科研製造任務的亞美特種汽車公司,其相應生產單位已經遷入北方工業集團公司,所以最先被動手的就是亞美特種汽車公司,一番生產的單位與人事大調整之後,與亞美重卡相合並之後,正式更名為中國東風汽車工業集團,其科研生產任務依舊是工程車輛、特種車輛、各型載重卡車、特大運輸車等,成為南方工業集團公司旗下重要的一大支柱。
而原有的亞美客車公司,因其獨霸全球的客運車輛市場的恐怖實力和強大的製造能力,很快被共和國國資委授權同意,一番改造之後更名為中國長安汽車工業集團,與同樣被整合的共和國政府控股的摩托車製造企業兼並而成的中國建設工業集團,它倆的加入讓南方工業集團公司,載重汽車、特種車輛、摩托車等三大領域都將成為該集團公司的優勢所在,繼而在製造領域裏建立起了不可撼動的優勢,當然該集團公司並沒有進入轎車市場的意思,畢竟亞美集團也是國資委的,大夥都是一家人。
當然,這樣一個以市場經營為主的超大型集團公司,之所以還稱之為軍工企業,那不僅僅是因為其強大的製造能力能夠在戰時轉化為強大的生產力,而是因為擁有十餘所科研單位的它,在當前機密程度很高的光電信息技術、新材料、特種加工等方麵,在具有很高軍事用途的科研領域裏,它擁有著比北方工業集團公司更為強悍的實力,二者之間相互交替控股百分之五十的倆兄弟集團,構成了共和國兵器裝備領域的南北共分天下之勢。
nbsp;如果說兵器裝備領域裏,有兩大巨頭共分天下而和睦存在,那麽在國防科工委直屬企業中,有兩家同樣是兄弟企業的軍工集團,它們所從事領域的先進性、保密性、高難度等都是北方和南方工業集團公司所不能相比擬的,它們就是共和國為了搶占空間領域先機,高保密成立的兩家燒錢企業,一個是共和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簡稱航天科工;而另一個則是共和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簡稱航天科技。
從二者的簡稱名字中,仿佛都能看出兩大集團公司構建的目的所在,共同點就是為了航天而存在,不同點就是一個有所側重工業生產、一個側重先進科技。
航天科工,顧名思義就會是共和國國防安全戰略產業的急先鋒、國防科技工業的中堅力量,事實上也的確如此。
泰山計劃完成之後,共和國具備了較強的科技實力基礎,因而可以在炎黃脊梁計劃中展開更為廣泛和深入的科學研究與運用,航天科工就是在這樣一種情況下誕生的。以航天防務、信息技術和裝備製造為主題,打造共和國能運用於不同載體平台的導彈係列、運載火箭與空間技術產品,也就要求航天科工在係統總體控製、精確製導、電子信息、材料科學等領域具備相當的優勢。
因此,該集團公司未來的主要任務,詳細說來就是要為共和國國防事業,提供一整套導彈武器係列、空間技術產品係列,及其他領域的一些貢獻。細分下來,戰略導彈、戰術地對地導彈、空對空導彈(多距離)、空對地導彈(含滑翔製導航空炸彈)、艦對艦導彈、陸基防空導彈(不同距離防空,含肩扛式單兵防空)、巡航導彈(多平台使用)、艦載防空(多層次)等等,甚至可以與北方工業集團公司,在反裝甲導彈上展開合作,務必要打造出完整的、先進的導彈係列,這些才是該集團公司的主要任務所在,空間技術產品方麵倒顯得次要,畢竟有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存在。
而在航天領域裏,該集團公司需要在固體運載火箭、地麵及遠洋測控、科學探測與實驗衛星、氣象衛星、對地觀測衛星(當然包括軍事偵查用途的)、導航定位係統(含接收與控製係統)、通信廣播衛星,這些方麵需要貢獻自己該有的力量,當然該集團公司因其具備強大的測控技術,即在雷達設備科研製造方麵也是實力雄厚的,合成孔徑雷達、相控陣雷達等軍用和民用都意義非凡的雷達係統將落在該企業肩上,而“兩彈一星”中的“星”字任務,則大部分都要交給共和國航天科技集團。
航天科技集團並不是是航天科工的補充,立誌於運載火箭、人造衛星甚至載人飛船、空間站等方麵,和戰略、戰術道道武器係統,都要在科研、實驗與生產中擁有強大實力的它,才真正是共和國走向宇宙空間的強大力量,航天科工為它做出巨大輔助的同時,它也需要要為航天科工提供優秀的導彈導航係統在內的一係列先進技術支援。航天科工和航天科技,又是共和國軍工領域裏的一對親兄熱弟。
航空領域是共和國傳統的強勢項目,從最初的一家中國航空工業集團獨大,到四分天下,而如今又改造重組,形成航空雙強態勢。共和國的航空工業領域與其說是走過了一段拆拆合合的過程,還不如說是已經到了從傳統活塞式發動機、螺旋槳航空產品,過渡到噴氣式航空時代的巨大發展機遇。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將共和國的航空工業整合為二,更有利於集中力量、重點突破、確立領先。
航空雙強之一的共和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成立之後主要承擔軍用和民用飛機,外加航空發動機、機載設備、武器火控係統的研發與製造,細分下來就是製造共和國海空軍部隊所需要的現役航空裝備,集中力量屬於噴氣式時代的戰鬥機、戰鬥轟炸機、教練機、偵察機、空中加油機,還有戰略與戰術的運輸機、轟炸機,當然其任務當中也就包括這些航空產品所需要的核心技術的研發製造,民用市場經營主要是民用客機、運輸機、通用飛機等製造銷售或者租賃。
而令人驚奇的是,共和國兵器裝備製造的兩強,可以根據各自所存在的地域而劃分成北方工業集團公司和南方工業集團公司,與原有的兵器工業集團公司和兵器裝備集團公司名號相差甚遠。但,在航空領域裏又出現這樣的情況了,由於共和國是由西部開始崛起的,其強大的工業實力都是存在於西部,而中國航空工業第二集團公司,則是將西部的部分航空企業遷往了兩湖地區、兩江地區,還有北方,如果之劃分東西兩部地區,中航第一集團公司是西部的,那麽中航第二集團公司就是東部的。
然而,如何劃分地域並不重要,關鍵是要對得起共和國航空雙強之一的名號,發展基礎比老大要薄弱的中航第二集團公司,的確是任重而道遠。
該企業主要從事直升機、運輸機、教練機、通用飛機、無人飛行器等軍民共用性很好的航空產品,也包括一係列的核心部件技術與設備研發製造,是堅持軍民結合、發展經濟方針的航空企業,除了航空產品之直升機係列之外,可以說其他東西都是中航第一集團公司的產品補充完善,作為航空雙強之一最大的理由就是該集團公司的市場經濟價值更大,雖然一航的軍用價值很大,但也不能抹殺後者的必有的功績所在。
空軍和海航最為關注的是航空軍工領域,而海軍則更為關注船舶軍工領域的變動。可以說,從當初自治政府逐步發展造船工業開始,共和國的船舶工業就一直保持著較好的發展速度,從廣西到珠江三角洲,再到長江中下遊、環渤海灣,共和國的造船工業是繼往開來勇往直前,風雲多時的造船四巨頭接受改造之後,也立馬具有了濃烈的地域劃分味道,分界線就是長江。
共和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簡稱中船重工的它位於長江以北,旗下最為所含企業全部繼承了原中國北方造船集團的企業群,有大連船舶重工、山海關船舶重工、青島船舶等,還有位於北京的艦船研究院、船舶科研中心等單位,是海軍中小噸位艦艇最大的裝備製造商,其當前拳頭產品是潛艇、護衛艦、驅逐艦、兩棲艦艇。同時也製造中型和大型的油船、特種運輸船、散貨船、集裝箱運輸船、滾裝船,也承擔船舶修理與改裝任務,具備強大的船舶配套設備研發與製造能力,綜合實力強大。
在未來發展中,該企業將承擔共和國海軍裝備信息化、導彈化的建造任務,而在民用船舶領域,將承擔十萬噸級以上船舶的建造任務,比如三十萬噸級的大型油船、近萬噸級特種運輸船、海洋工作平台等的研製。
相比於中船重工,簡稱中船工業的共和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則是規模更大、實力更強的超大集團集群,換而言之中船重工就是中船工業的補充,就像中航第二集團是第一集團的補充一樣,為何如此呢?事實能夠說明一切。
中船工業繼承了中國滬東造船集團、中國長江造船集團、南洋重工等之前共和國船舶三巨頭所有的實力,旗下的企業不乏實力雄厚之輩,比如有承擔著為共和國海軍建造戰列艦這一大型水麵艦艇的江南造船集團、還有建造共和國第一艘航空母艦的滬東造船集團,還有外高橋造船公司、廣州黃埔造船、廣西造船等大型造船企業,名副其實的占著船舶工業兩巨頭之老大的位置。
組建之後,共和國海軍所需要的大型水麵艦艇就注定要由該集團公司一直承擔下去,而民用船舶方麵也會在大型客輪、急集裝箱船、礦石運輸船等方麵建樹非凡,從科研院所、機械設備製造、船舶配套生產等都擁有著強悍實力,是當之無愧的造船工業巨無霸。
國防科工委在兵器裝備、航天、航空、船舶等領域,都有雙強共存或互補存在,但在電子科技領域裏,作為四大領域都不可或缺的電子科學技術,隻有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一家獨大,它是共和國重要部門信息化建設與重點國防工程的電子科技主力軍,廣泛服務於重要的金融、稅務、安全等領域,未來還將擴大至能源、交通等行業。
將長虹、康佳、海爾等集團分離出去之後,共和國工業與信息化部整合了國內的電子工業而打造的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簡稱中國電科的它,在重要軍事電子信息係統、民用係統建設上,因擁有數個國防重點實驗室、中國電子科技大學、國防科技大學在內的一係列重點院校和實驗室的支持,在發展電子計算機、大型和巨型計算機、數字光纖通訊等方麵的研發與應有都已經卓有成效,在武器裝備的信息化、電子化、微電子化、智能化等方麵,還將做出更多的努力。
其專注打造的交通信息管理係統,成為共和國在不久之後實施全國重要鐵路幹線電氣化改造的堅實基礎。在未來還將打造空中指揮管理係統,為共和國建立健全軍民航空的空中交通管製做出貢獻。而中航科技力圖打造的衛星導航計劃中,該集團公司也將承擔起導航測試驗證環境、差分與完好性和激光反射角、激光測距等核心項目的研製,也就是說衛星導航技術中也必須有該企業的努力才行。
當然,作為共和國唯一一家專業化的電子科技企業,其核心組成自然是計算機技術,在計算機硬件研究製造上當然是不遑多讓,而在這一方麵該企業自然還將承擔起,操作係統、辦公管理係統、應用軟件等等,這些東西的研發、管理、維護包括升級等在內的所有工作都將是該企業分內之事,而在民用領域內,短期內可以實現的是半導體照明技術推廣、光伏電池生產銷售、汽車車載信息技術。總之,該企業是共和國實現軍事信息化、民用電氣化及部分信息化過程中的重要幹將。
無論是兵器裝備、航空、船舶,還是電子科技等,這些重組新建的大型企業都將陸續實現部分領域的進一步改造,其他方麵自然還是該保密的保密、該封鎖的封鎖,進一步改造的領域大部分是針對企業的市場營銷能力,讓共和國的軍工企業也具備造血功能,而非單純依靠政府,同時讓技術先進、規模龐大、實力強盛的大型軍工企業進入民用領域之後,充當好軍民共用技術的推廣中介、促進共和國其他所有製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的共同進步,與企業、與政府、與社會,都是大有裨益的。
當然,無論是中國北方、南方工業集團公司,還是中國重工和中船工業,這些企業開始重組合建之日就意味著這些企業逐步走向公開化,但其實還有一個企業同樣在改造、重組之中,它就是中國核工業集團,光是那個“核”字就注定了這樣一個集團是不可能公開麵世的,至少在原子彈、氫彈以及戰略投送力量,即共和國具備過硬的戰略核打擊能力之前、在共和國有能力和平運用核力量之前,這樣一個懾人心魄的東西還是不見陽光為妙。
說到底,如此繁雜的改造重組任務,能力不俗的國防科工委自然能夠勝任,完成這一係列工作之後,成果則是顯著的。
理清了共和國軍工領域管理體製、建立了更為有效的監管體係、促進各個領域共同的蓬勃發展進步,將共和國原本繁雜的軍工領域變得清晰明了,國防科工委在其中發揮的作用必然是巨大的。而經過這樣調整之後的共和國軍事工業,正式踏上了一條更加光明的發展道路,在未來共和國所麵臨的種種軍事挑戰之中,因為有強大的軍事工業存在,中國軍隊更加驍勇善戰。
正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打
造最好的武器,自然需要做出很多努力,尤其是在這影響深遠、意義重大的軍事工業領域,從另一個方麵講,建立更為高效的軍事體製尤其是軍工方麵,這也算是另類的軍事備戰吧,畢竟第二次世界大戰可不是鬧著玩兒的小遊戲,共和國不得不防、不得不未雨綢繆
ps:感謝諸位兄弟的訂閱、打賞、票票,推薦一位女頻好友的書籍,來自木鈴森森的《妖孽個個太囂張》,書號一八九二四零一,喜歡這類小說的不妨去支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