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眼界,是指人的見識廣度;所謂境界,是指人的思想、情操所達到的程度或層次。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看得遠才能做得好。眼界越寬廣,境界越高,這就是眼界決定境界。

咱們中國人有句俗話叫"開眼界",一個人想要過有價值的人生,就要不斷追求更高的境界,想要追求更高的境界,當然需要不斷去開闊眼界。

生活在同一個世界,從呱呱墜地那一刻起,我們就用雙眼觀察著這個世界。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曆的豐富,我們逐漸明白:人有多大的眼界,便會有多大的追求和夢想,不同的眼界決定了人不同的境界。

一兔橫身當古路,蒼鷹一見便生擒,而獵犬隻向枯樁境裏尋,兩者為何有如此差異呢?很顯然,眼界決定境界,蒼鷹眼界開闊自然能一覽無餘。

自古文人士大夫猶愛登高作賦。杜甫有詩雲:“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明代徐文長歎曰:"八百裏山河知是何年圖畫,十萬家燈火盡歸此處樓台"。登高而觀,眼界開闊,方能遍覽山河美景,激發胸中恣意的豪邁之情,留下一句句千古絕唱,令人歎服。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開闊的眼界能讓人對事物擁有更全麵的理解,蘊育更博大的胸懷。

如果一個人擁有了開闊的眼界,便能博古通今,融會貫通,達到博而更專的境界。隻有具備了開闊的眼界,才不會死抱一隅之見,方能從學問的全境出發,達到更高遠的境界。

李嘉誠曾說:"眼睛僅盯在自己小口袋的是小商人,眼光放在世界大市場的是大商人。同樣是商人,眼光不同,境界不同,結果也不同。”這句話說明了一個道理:眼界廣者其成就必大,眼界狹者其作為必微。

有這樣一個故事:美國的一個攝製組,想拍一部關於中國農民生活的紀錄片。於是他們在中國某地農村找到了一位柿農,說要買他1000個柿子,談好的價錢是30美元。這位農民高興地答應了。他找來一個幫手,一人爬到柿子樹上,用綁有彎鉤的長竿擰柿子,下麵的人就負責把草叢裏的柿子撿到竹筐裏。一旁的美國人覺得這很有趣,全都拍了下來,又拍了他們儲存柿子的過程。

美國人付了錢不拿柿子就離開了,農民在背後搖搖頭:"沒想到世界上還有這樣的傻瓜!"

那位農民不知道,那幾位美國人拍的他們采摘和貯存柿子的紀錄片,拿到美國去卻可以賣更多的錢;也不知道,在那幾個美國人眼裏,更值錢的是獨特有趣的采摘、儲存柿子的過程。

記得還有一則寓言,說得更有意思:

唐太宗貞觀年間,長安城西的一家磨坊裏有一匹馬和一頭驢子。馬到處跟著主人拉貨,驢子則在屋裏沒完沒了地轉圈子推磨。貞觀三年,這匹馬被玄奘大師選中,出發經西域前往印度取經。17年後,這匹馬馱著佛經回到長安,它重到磨坊會見驢子這個老朋友。老馬談起這次旅途的經曆:"浩瀚無邊的沙漠,高入雲霄的山嶺,淩峰的冰雪,熱海的波濤……”那些神話般的境界使驢子聽了神往驚歎:"你有多麽豐富的見聞呀!那麽遙遠的道路,我連想都不敢想。"馬說:"你的眼界就圍繞著這座破磨,而我的眼界則是五湖四海啊!"

讀了這兩個故事,我深有感觸,眼界不同,境界的差異竟是如此之大!

翻開曆史可以看到,沈括一部《夢溪筆談》,天文、地理、算術、醫藥包羅萬象,且敘述精當,見解獨到,被稱為"中國科學史的裏程碑"。馬克思,不僅在政治和哲學上有傑出貢獻,在數學上也頗有建樹。真正的大師大抵如是,他們涉獵廣泛,底蘊深厚,究天人之際,成一家之言。

縱然我們可能無法成為大師,但開闊的眼界對提高個人的修養亦是大有裨益的。多元的知識背景,能讓我們看問題不拘泥於一處,以更豁達開明的態度,看得更全,走得更遠……

同理,如果一個國家擁有了開闊的眼界,便能在比較之下清楚地看到自身的優勢與劣勢,便能蘊育出更博大的胸懷吸取各方之所長,從而完善自我、發展自我。從魏源的"開眼看世界"到如今我國改革開放取得重大成果,這一走向全球、融入世界的過程開闊了中國人的眼界,西方的先進技術和民主理念也使古老的國度煥發出了年輕的光彩。

當我們走出國門看到國外城市的井然有序、一塵不染,難道不會為國人的一些陋習感到羞愧嗎?知恥近乎勇,在人們的共同努力和自我約束下我國的國民素質已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奧運會、世博會的召開使我們與世界的聯係更加緊密,寬容友好的國際意識深入人心,隨著眼界的開闊,相信我們的國民會逐漸具備那種大國的胸襟和氣度,我們的國家也會發展得更加成熟。

所以說,眼界決定境界,貴在"廣博"。無論是個人的修養,還是國家的發展,絕不能做"井底之蛙",不妨像蒼鷹那樣振翅高飛,遍覽無限風光吧!

"江海不與坎井爭其清,雷霆不與烏雀爭其聲。"這就是說,眼界的大小決定了人成就的高低。江海之所以浩瀚無際,雷霆之所以引動暴雨,都在於它們知其當為,眼界開闊。沒有長遠的目光,再有本事的人也會變得平庸。

人生的命運由眼界而定。我們要敢於放眼全球,胸懷世界,不應妄自菲薄,固步自封。邁開步子,奮勇前行,迎接你的或許是酸甜苦辣、荊棘坎坷,但你最終必將取得屬於自己的燦爛,必將擁有星空的斑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