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妒賢嫉能的人總是成不了大氣候。魚兒瀟灑自如是水的功勞,上司的輝煌員工功不可沒,你身邊的人才就是你的最大財富,離開他們,你可能將會一事無成,他們對於你的善待受之無愧。所以,如果你成功了,你的局麵做大了,做了官或者做了老板,那麽對你來說,善用人才和善待人才都是你的當務之急。

毛澤東主席曾說過:“領導者的責任,歸結起來,主要是出主意、用幹部兩件事。”可見,科學用人是領導幹部工作的重心之一。中國曆史上湧現出很多優秀的領導者,漢高祖劉邦是其中的佼佼者,其用人之道可謂名留千古,值得後人借鑒。

劉邦出身低微,年輕時遊手好閑,30多歲才當上泗水亭長。無論是學識還是才能,他都不及貴族出身的項羽。但是,在群雄逐鹿的秦末,劉邦能最終打敗驍勇善戰的對手項羽,稱霸天下,建立漢朝,其非凡的用人之道可謂決定性因素之一。

《史記·高祖本紀》中記載劉邦將自己奪天下的原因歸功為用人,"此三者(注:張良、蕭何、韓信),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秦末農民起義之初,項羽兵強馬壯,聲勢浩大,吸引了不少人才,韓信、陳平、彭越等能人誌士都投靠其麾下。但最終都棄之而去,這與項羽不善用人有極大關係。而劉邦卻敞開大門,隻要具備真才實學,又吃苦肯幹,就能出將入相。

劉邦建業之初隻有蕭何、曹參、樊噲等幾位人才,到後來達到事業鼎盛時,身邊已聚集了一大批文武賢才。謀士張良、陳平,深明韜略,足智多謀,且極富政治遠見;武將韓信、王陵、周勃、灌嬰、彭越、英布等,尤其是韓信,被當時的人們評價為"國士無雙",其軍事才能足以千古留名。此外,其他大小文武賢才陸續投奔,可以說是人才濟濟。

再說,劉邦也很會用人才,且善待人才。他用人時從不責備求全,隻取其所長,避其所短。對於他的下屬給予充分信任與尊重,用人不疑,這與項羽有天壤之別,項羽剛愎自用,對自己的部下存有疑心,導致人才紛紛棄之而去。

心胸寬廣、惟才是舉、人盡其才是衡量一個領導能力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作為領導,劉邦並不具備卓越學識和才幹,但他懂得發現和尊重人才,讓人才找到自己合適的位置,並發揮自身的特長,充分調動人才的積極性,形成一個凝聚力極強的優秀團隊。這樣,奪取天下,也成為一種必然。

在用人上,如果隻盯著一個人的弱點和短處,而看不到他的長處,因為其無足輕重的弱點而不任用,那麽,這不僅是自己的損失,有時還會帶來威脅。用人是為了發揮他的特長,而不是為了用其短處,隻要缺點並不影響其長處的發揮,何必盯著他的短處連長處也不要,“把髒水和孩子一同潑掉”呢?

在中國曆史上,除了劉邦,曹操的局麵也做得很大,他的用人待人也不失為我們學習的典範。

曹操的用人有兩個特點:一是不求"全才"和"完人";二是能拋開個人恩怨,不計前隙,以禮相待,把敵對營壘的人才爭取到自己這邊來。

官渡之戰,曹操與袁紹的兵力對比是一比十,處境對曹操極為不利,但他采納從袁紹處叛降的謀士許攸的建議,親率5000精兵,偷襲袁軍糧草,使袁軍內部大亂,趁機擊潰了袁軍。大獲全勝後,清點戰利品時,曹操在袁紹的圖書中看到很多自已的部下寫給袁紹的書信,表示願歸順袁紹。哪料想,曹操以少勝多。麵對這些書信,有人建議曹操將與袁紹通信的人斬殺,以敬效尤。曹操不僅沒采納這些人的意見,反而將所有書信付之一炬,不予追究。在場的很多將士不理解,曹操說:"當紹之強,孤亦不能自保,況他人乎?"在曹操看來,此時寫信人肯定後悔莫及。若斬殺之,不僅於事無補,反給人氣量狹小的印象。

曹操對手下人這樣,對來自敵營的人也不拘一格用人之長。許攸是袁紹的謀士。官渡之戰時,許攸因袁紹固執己見深感失望遂投奔曹操。曹操對許攸失態相迎,待如上賓。許攸向曹操獻上妙計,為曹操以後統一北方立了頭功。許攸才智過人,卻恃才傲物,有時使曹操很下不來台。官渡之戰後,曹操的力量突然強大,乘勝占據了袁紹的老巢——冀州。這天,曹操率文武官員來到冀州門口時,許攸縱馬靠近曹操,以鞭指問曹:"阿瞞,汝不得我,安得入此門?"許攸直呼曹操乳名,加上把打敗袁紹的功勞全歸於自己,引起眾將的不滿,而曹操卻淡然一笑了之,並未加罪。

曹操的容人之量難能可貴,他能不計較別人一時的過失或者某方麵的缺點,寬諒人才是他知人善用的又一舉措。

相反,袁紹卻是一個雞腸小肚、心胸狹窄的人,他不僅難容敵方陣營的人,就連自己手下的人提出的不同意見也不能接受。因此,其勢力由強變弱,終為弱其數倍的曹操所滅。

曆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善用人才,才能使人才有用武之地;善待人才,才能使人才盡力盡忠。然而社會上還有一些性格剛直、好頂撞上級的人才,被稱為"逆才",常遭到疏遠之甚至棄而不用,從而導致一大批確有真才實學和發展潛力的佼佼者受壓抑、遭排斥、被埋沒。在世界各國爭搶人才的當今時代,這種歧視"逆才"的現象理應得到徹底的改變。

不要以為凡是"逆才",都屬於對立麵,都是有敵意的。殊不知,“逆”中有“敵","逆"中亦有"友”。"逆才"未必都是正義事業的叛逆者。在許多情況下,能夠傾吐逆耳忠言者,往往正是表裏如一、襟懷坦白、才華出眾的能人賢士。唐朝貞觀年間的諫議大夫魏征,就是一個典型剛正不阿的"逆才"。他經常針對唐太宗的缺點和錯誤犯顏直諫,多次讓唐太宗下不來台。他於貞觀十三年所上《十漸不克終疏》,尖銳地指出唐太宗十個方麵的過錯和缺點,令唐太宗非常尷尬。可唐太宗一直將魏征作為難得的賢士善待之,重用之,甚至於尷尬之後,將《十漸不可終疏》列諸屏風,朝夕瞻視,以作為當朝執政的座右銘。正因為有魏征這樣的"逆才"賢相輔佐,唐太宗才坐穩皇帝的寶座,使唐王朝有了貞觀盛世的出現。魏征死後,唐太宗思念不已,歎息道:"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征歿,朕亡一鏡矣!"

由此可知,用人待人都有大學問,尤其是在局麵做大做強之後,更要善待人才,善用人才,量才錄用,盡取之長,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大氣做人、灑脫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