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分封

ps:??ps:感謝宥手,不怕窮書友的588起點幣打賞,感謝騎螞蟻壓大象,yy1984兩位書友的月票支持!宅男拜謝!!

這裏宅男沒有按照曆史上的史實來確定封號,而是貞觀年間這些皇子們第一次獲得的封號為準,因為之前李淵也將李二的幾個兒子封了個遍,其中李泰也被封為楚王,這一點宅男將其略過了,隻剩下李承乾被封為恒山王這一個,其餘人全都隻是秦王公子,而不是郡王。

在大臣們的恭維聲中,李二和李淵再一次回到了太極殿,這一次,李淵沒有再進去,他借以身體不適的借口,在幾名宦官宮女的陪同下,向著後宮禁苑而去,從那個位置上下來,心裏總不是那麽好受。

李二沒有離去,因為文武大臣還在等著呢,他大步流星的走了進去,然後登上了夢寐以求的那張寶座,這個場景在他的夢裏出現了很多次,現在他還有點懷疑自己是不是在做夢。

“叩見吾皇!”文武大臣開始覲見,分為兩列站在左右,此刻全都躬身下拜。

“平身!”李二總算說出了他坐上皇位之後對群臣說的第一句話,居然是這麽一句,他心中有點後悔,沒有在那祭壇上對這幫子大臣訓話一番。

“謝皇上!”大臣們謝恩之後站直了身體,然後一個個或期待,或忐忑的等著李二進行接下來要進行的項目。

一朝天子一朝臣,每一位皇帝上任之後。都會分封跟隨自己的那一群人,因為這些人才是他的班底,是他之後的歲月統治這大好河山的依靠。因為這些人身上都深深地烙印了他的印記,會竭盡全力的維護他的統治。

李二雖然在之後會成就千古一帝,但是在這方麵也不能免俗,可是也正是這次分封以及之後的表現才讓他不至於在背上殺兄奪權之後再加上一個‘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不利名聲。這幫子跟隨他打江山的大臣勳貴,大都是得了善終的。這也是開國皇帝無人做到的,在他之前輔佐劉邦建立大漢帝國的群臣似乎隻有張良得以善終,其餘人等或多或少的被迫害。最慘的就是淮陰侯韓信,這位超絕的軍事統帥,被呂後扣上了謀反的帽子,含冤而死。而在他之後。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朱元璋更是殺得從龍之臣所剩無幾。所以李二對這幫子大臣是非常好的。

果不其然,李二上台之後第一件事就是讓自己的親信把握住關鍵部門,分封大臣開始了。

“皇帝敕曰:前隋殘暴,太上皇舉義師,始有大唐,時朕為秦王率三軍征戰天下。今太上皇傳位於朕,當有封賞。”一個小黃門被李二選出來專門念這一道封賞聖旨,因為這家夥雖然少了個部件。可是聲音卻是洪亮高亢,念著這些東西充滿了一種光明宏大的味道。這是天賦,學不來的。

封賞的第一人不是別人,是李二的發妻長孫,這一點是在李二的堅持下決定的,因為這個時代女子的地位不高,所以一般的冊封不會在著金鑾寶殿上進行,可是這一次李二固執了,因為長孫值得李二如此做,所以第一個冊封的就是她,封為正宮皇後,之後才是分封大臣。甚至李二還會分封他的諸位子女,打江山不就為的封妻蔭子嘛。大臣們都封了,自己這做老大的怎麽也得讓自家的幾個崽子出來顯擺顯擺,這是他們老爹為他們拚出來的。

“長孫無忌上前聽封!”小黃門開始念到重頭戲了,第一位的大臣果然是長孫無忌,這位李二的大舅子,也是李二的最堅定的支持者。

“臣在!”長孫無忌出列,跪倒在地,這樣的場合他也是夢想了很久,從發現李二的野心到全力支持他這一路走來不就是為了這一天嗎!光宗耀祖的時刻到來了,長孫無忌似乎見到了在九泉之下的父母含笑的看著他,為他高興,誇獎他光大了長孫家的門楣。

“長孫無忌,一路跟隨,勞苦功高,今封長孫無忌左武候大將軍,齊國公,食邑一千三百戶。”很是簡短的評價,但是卻比那花團錦簇,字字珠璣的評價來的實惠得多,因為這是不拿他當外人看呢,要不然不會一句勞苦功高就將他的功績全蓋過去了,而直接封了個齊國公,食邑一千三百戶了。

之後秦瓊封翼國公,左武衛大將軍,食邑隻有六百戶。李二雖然在心中有些疏遠秦瓊,可是他的功勞在那裏擺著,他手下一幫子人還真沒誰能蓋過他的,所以第二就第二吧,隻不過食邑就少了很多,這也是一個微妙的信號。

秦瓊之後,卻是杜如晦,這位文臣,而不是衝鋒陷陣的將軍,這也是出於文武之間的考量,要是前麵封了一連串武將,後邊文臣在一連串顯得文臣不如武將似的,長孫無忌其實也是武職,這一點卻是毋庸置疑的,隻是現在開始轉向文職了。杜如晦封為蔡國公,進兵部尚書。

其餘人也有封賞,如尉遲恭封為鄂國公,段誌玄褒國公,劉弘基夔國公,房玄齡為中書令等等,就連程咬金也撈了個盧國公的爵位,而且食邑居然比起秦瓊還大上那麽一點點,有八百戶,除此之外還值得一提的是侯君集,這個一直陰惻惻的家夥,當初玄武門的時候就躲在暗處,抽冷子將前來支援的太子六率統帥王匡給結果了,這家夥被封為潞國公,食邑七百戶。

這些大臣跟隨李二一路打江山,在血與火中打下了大唐江山,現在就是收獲的時候,而李寬隻能待在太極殿外等著,好在小黃門嗓子亮,他還是聽的真切。一個個都升官發財,加官進爵了,而曆史還是沒有發生太多改變。哪怕李元吉不再是死在尉遲恭的手裏,李建成也不是被秦瓊打死而是被李二斬首,可是還是各人坐上了各人的位置,沒啥變化,曆史的糾錯能力很是恐怖,除了不能直接奪人性命,那些名啊。利啊的都會按照原來的軌跡盡量的靠近。這是李寬話費了不菲的代價從係統那裏換取了武德九年的詳細曆史記錄之後對比發現的。

不管怎樣,這幫子大臣是各個撈足了好處,那麽接下來恐怕就是自己還有李承乾他們這些李二的兒女了。

李寬想的沒錯。就在最後將李世績冊封之後,在李二的授意之下宣諸皇子皇女進殿麵聖。

聽得聖召,李承乾當仁不讓的走在了第一位,之後居然是李泰這個小胖子。這是為何呢?在這裏不得不說一下這個注重出身正統的時代。作為剛剛冊封的皇後的子嗣,李泰在這個時候地位比起被冊封為顯才貴妃的殷韶華生下的李寬要高,所以第二位被小胖子站了去。

李寬對此倒是不甚在意,他對他那母親隻有淡淡的印象,淵源不如後世那平凡的農家女的母親來得深刻,而且站在那裏不是站?哪怕小胖子占了第二又如何?他的心裏從未想過要做什麽皇帝,而且李二時間還長,將來的事兒誰說的清?所以他站在了皇子的第三位。之後是李恪,李佑。李愔,這些小不點。

皇女那邊李麗質站在第一,身後是襄城,南平,遂安,最後是小不點小念薇。

這一隊小家夥走進太極殿,男的跪地,女的拜福,稚嫩的嗓音高聲的拜見:“兒臣拜見父皇!”稱呼得改,這一點早就有人專門提醒,這讓才兩歲多一點的小念薇有點迷糊,為什麽父王變成父皇了?是換人了嗎?但是看著坐在上麵座位上的人,小臉疑惑:‘沒換啊!’

“冊封,李承乾為太子,入主東宮!李泰為越王,李寬為楚王,李恪為蜀王,李佑為燕王,李愔為梁王。”這一次沒讓小黃門代替,李二親自站起身來說道,這也表示對自己兒子的期望。可是李寬卻開始嘀咕起來,為什麽好些人的封號都變了?李泰為何變成了越王,而不是魏王?李恪不是吳王嗎?蜀王是他老弟李愔才對啊!總之他是一頭霧水,可是李二卻不為他的疑惑所停頓。

“冊封,李麗質為長樂公主,………李念微為豫章公主!”一大堆的兒女被他親自各自冊封,然後就等著小家夥們納頭朝拜。

冊封儀式完成,李二要處理政務了,小孩子這個時候就該離去,所以李寬等人就被趕出了太極殿,不知道裏邊會發生什麽事了。

太極殿內,李二頒布了第一道聖旨,就是將朝會地點改了,不再在太極宮上朝了,而是搬到離太極宮比較遠的立政殿,而太極宮就將作為李淵的住所,成為太上皇養老的地方。

群臣對這一點沒有什麽反對,因為新天子上來,肯定要做出一些改變,要是一成不變的豈不是沒了存在感?所以對於上朝要多走幾步路也沒人提出異議,就這樣輕鬆的通過了第一道決議。

除了地點,其餘的倒是沒啥更改,隻是今天新冊封了不少的官員,朝野定然是要有一陣的風波,這些都是手下人的事了,李二不管那麽多,他隻要等上一段時間,相信他手下的那一幫才華出眾的追隨者定然會掌握住他們各自部門的要害,整個朝堂將被他徹底掌握,雖然免不了還會受到世家大族的製肘,但是主動權卻已經偏轉到他的手裏了。

李寬等人除了太極殿的大門,然後就要回東宮收拾東西了,這是規矩,李二一刻沒有繼位,他們就不得越雷池一步,就像現在除了李承乾還繼續居住在東宮以外,其餘人都將搬出去,李寬被分配到顯才殿,這是分給他母親的宮殿,哪怕那女子已經去世,可是還有一個兒子在不是?

其餘人各有去處,李泰去的是緊挨著長孫兩儀宮的太和宮,李麗質和李泰是鄰居,居住在長孫另一邊,藏玉齋。小念薇因為還小,所以沒有分配出去,和自己姐姐擠在一起。總之從現在起大家的距離是拉開了,不知道那感情是不是也隨著距離而變得疏遠了呢?這一點需要時間來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