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犍為後,李攸找到幾位願意和官軍合作的三老,向他們傳達大魏對他們的善意,讓他們安心帶領自己的族人,繼續在這犍為居住。
會見三老之後,李攸又讓三老派人,帶著自己在犍為的山川中逛了一圈,一來是做到對地形了然於心。
二來,則是為了尋找有沒有合適開發的資源,畢竟這犍為郡的勢力,剛被清洗過一次,李攸占著先到之利,完全可以有一翻作為。
在山中轉了半月後,還真被李攸發現了寶藏,這是一座峰巒起伏緩急不一的山嶺,山體中大量遍布著沉積岩。
最為重要的是,這山上,到處散落著黑色的石頭!
李攸見狀,大喜,立刻簽發軍書,將這座山給圍了起來。
而後又在犍為招募有經驗的礦工,用那些被俘的大蒙軍士還有班車等投靠了大蒙的豪族的家丁為苦力,在山上大舉勘察。
而為了順利推行此事,李攸又讓劉定遠給劉大伯寫封信,讓劉大伯速速派信得過的人過來,負責礦山的開發和生產工作。
為了更好地保密,李攸還從自己的親兵中,選出三十餘人,專門負責礦山的保衛工作,並告訴他們,如果俘虜們敢鬧事,格殺勿論。
當然,李攸也不會隻施壓,不施恩。他製定了工分製度。
規定,俘虜們努力工作一天,就可以獲得一工分,而當工分達到一定量級後,就能獲得錢財作為酬勞。而當工分繼續疊加,俘虜們甚至可以重獲自由。
處理完煤礦的事務後,李攸又繼續在犍為郡中巡視。
這一次,他想找的是銷石。
因為在收集犍為郡的情報的時候,李攸就發現,在犍為還屬於大魏治下的時候,就有不少的煉丹術士,會在這裏搜尋他們所需要的的原材料。
但硫礦可不好找,因為當地人都不信吃那些丹藥能夠長生,所以根本就不會意識到,硫礦的存在。
李攸想了許久,便派秋蘭去了一趟巴郡,找到幾間常有術士出入的店鋪,以追問老板,他們的硫磺和銷石究竟是從哪裏來的。
一翻折騰後,李攸終於得到了準確的方位,一座位於大蒙與大魏交界處的山林。隻不過,此山山高林密,人跡罕至。
李攸想了想,決定還是趁著大蒙新敗的機會,搶占這座山,以開挖其中的礦藏。
而就在李攸籌備開礦的時候,虞正則在班車的堡塢中,有了重大發現。
班車的堡塢中,有一座地窖,裏麵塞滿了文書,平日由六名死士把守著。
但那天,魏軍一上午就攻陷了班車的堡壘,將大蒙精銳的藤甲軍也殺得全軍覆沒,班車情急之下,就帶上所有死士試圖突圍。
所以,班車地窖中的文書,就一封不少地,全保存在那,並最終被魏軍所繳獲。
虞正則在文書中發現,這犍為之所以能孤懸大蒙境外三十餘年,而不被魏軍收複,除了大魏因為內耗而國力不濟之外,還有就是盧興的不願意。
這盧興,為了掌控益州的商路,急需要人手,來替他教訓不聽話的益州本地勢力!
當時,盧興有三個選擇,一是分化瓦解益州本地勢力,二是找土匪,三是勾結大蒙。
第一個選擇,因為益州本地的勢力大都有姻親關係,所以盧興拉攏到的,大都是類似於潘四郎這種,僅在一郡有能耐的。
至於劉家這種大豪,根本就不搭理盧興。
而第二個選擇,盧興很快就發現,替他做事的土匪,根本就沒膽子去招惹當地的大族。倒是借著他的名頭,到處給他闖禍的膽子很大。
於是,盧興最終選擇了從犍為郡的大蒙人合作,盧興提供必要的幫助,犍為的大蒙人提供武力。兩者一起刁難那些不聽話的益州豪強。
故而這麽多年了,大魏的聖人都一直以為,這犍為難以收複呢!
李攸得到這些書信之後,沉思良久,而後大喜,於是立刻派人將此消息透露給盧興,同時告訴盧興,李攸已經將此事寫進奏疏之中,不久就將發往建康。
而這透露消息的人,在完成任務之後,並沒有立刻離開成都,而是秘密監視著盧興的府邸。
盧興在得知自己與大蒙人勾結的事情敗露之後,果然有所動作。他是中午得到消息的,當天下午,就派出了幾名家丁,兵分兩路,一隊快馬加鞭趕往魚複縣。
而另外一路,則趕去犍為,埋伏下來。
李攸得知消息後,便親自寫了一封信,交給騎驛,讓他立刻送去建康。
騎驛剛走,李攸就叫張牛領著一隊親兵在後麵緊緊跟隨,如果發現有人膽敢攔截,務必抓活口。
張牛領命,立刻點了十名精銳軍士,人人拿著玄刀還有三石弩,跟在騎驛後麵。
由於此時是寒冬,長江水位淺,所以騎驛為了保證速度,不斷地在水路和陸路之間撤換。
所以一直到他進入巴郡之前,盧興的家丁都沒有尋到機會。
而巴郡,是李攸最後能夠順利擒獲盧興派出的殺手的地方。因為一旦過了巴郡,就是荊州了,而荊州的刺史,也是文景升的門生。
張牛等人若是貿然進入荊州,搞不好會被當成逃兵抓起來。
於是,張牛帶人超過騎驛,提前到驛站中,給騎驛留了封信,讓騎驛放慢速度,好給盧興的殺手們機會。
騎驛領命,便在臨江縣停了下來,飽餐一頓。
而盧興的殺手,也趁著這一時機,出了城,在西去的東去的官道上設伏。他們都帶著弓和利箭,有兩人背脊上,還背著火油。
顯然是想將騎驛殺死後,再拖到山嶺之中去焚屍,試圖以此,來遲滯李攸的行動。
因為騎驛一去一回,至少大半月,李攸即便布置了眼線,也得五六天才能接收一次消息。
而這個時間差,已經足夠盧興處理很多事情,甚至布置出逃或與李攸魚死網破的計劃了。
但盧興的殺手們顯然沒有預料到,自己已經成了“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這句俗語中的那隻螳螂,因為在他們埋伏騎驛的時候,張牛等人已經在他們背後,布下了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