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4 自掌耳光
天第四更,求訂閱!
百老匯,全世界音樂劇的聖地,更是成為音樂劇的代名詞。過去兩個世紀以來,出現了無數經典的劇目,更是出現了無數出色的演員。豪華炫目的舞台,功力非凡的超級明星,通俗易懂的劇情,這些元素構成了音樂劇長盛不衰的骨架。就算是在受到經濟衰弱、好萊塢等多方麵的贏下,百老匯不複當年全盛時期的繁榮,卻依舊有“貓”、“歌劇魅影”、“獅子王”這樣的優秀劇目吸引著全世界成千上萬的遊客前來。
來到紐約,如果不去百老匯,就好像去了北京不到萬裏長城一樣。就連許多美國人,都會專程趕到紐約,就為了去百老匯大街觀看一出音樂劇,讓視覺和聽覺經曆一番享受。
近年隨著百老匯的上座率下降,再加上九一一之後陸續有少數百老匯劇院開始整頓,外外百老匯的數目也開始減少,所以媒體都迫不及待地開始高呼“百老匯的衰敗”,但健忘症十分嚴重的媒體們似乎總是忘了,百老匯永遠都不缺乏經典,更不缺乏優秀劇目。一如好萊塢一般,百老匯一夜成名的故事也久久讓人津津樂道。
在埃文-貝爾宣布加入百老匯音樂劇“九”之後,媒體就不斷在為埃文-貝爾的此舉哀悼,彷佛埃文-貝爾的這個選擇會結束他的演員生涯一般,認為是埃文-貝爾出道以來最大的失誤:當然,媒體在“改編劇本”時就已經宣稱過那是埃文-貝爾出道以來最大的失誤了,不過這個失誤最後換來了一座小金人,媒體自然很快就選擇性忘記了之前的“失誤”言論,將失誤的對象套用到了“九”之上。
但當“九”首次演出結束之後,全場觀眾長達十分鍾的起立鼓掌,演員們不得不前後四次謝幕表達感謝,卻讓媒體們意識到…似乎好像仿佛應該也許大概,百老匯又出現了一部經典劇目,而埃文-貝爾又再一次讓媒體們吃癟了。這一次,媒體煽在自己臉上的耳光,格外響亮。
因為,就在“九”首演的當天,“世界新聞報”還宣稱,“伴隨著今夜‘九,的首演,埃文-貝爾過去兩年瘋狂崛起的步伐…總算是到了頂峰,要開始走下坡路了。”上午的新聞,到了晚上,就成為他們自掌耳光的最佳證據。
“九”首演的成功,讓媒體刹那間就變得熱鬧非凡了,埃文-貝爾本就是話題…強大的演員陣容是第二話題‘媒體自掌耳光則是第三話題。
尼爾-達西作為“紐約時報”的特邀影評人,他可是專業的電影評論員,但是因為對埃文-貝爾感興趣,他居然直接跑去觀看了“九”的首演。單從這一點來說,尼爾-達西可比“電影評論”的克裏斯-範朋克更加“專業”了,要知道自從克裏斯ˇ範朋克在聖丹斯電影節上開始關注埃文-貝爾以來,他幾乎可以算是影評圈子裏對埃文-貝爾最了解的影評人了,但是現在,尼爾-達西後來居上,顯然對於埃文-貝爾也是興趣十足。
“出色!演員出色…劇情出色,歌舞出色…整出劇目更加出色。”這是尼爾-達西的一句話評論,其中秉持他一貫的風格,對這出劇目進行了詳細的剖析。
“九”這出劇目不僅僅是單純的百老匯,其對於古依多-康提尼這個角色的挖掘,從他的母親、小時候性啟蒙對象,一直到長大之後的社交圈子,都進行了描繪,將這位導演進行了全方位的闡述。這也成為這出劇目最大的亮點…因為飾演古依多-康提尼的演員是埃文-貝爾,獨一無二的埃文-貝爾。
尼爾-達西認為…埃文-貝爾在這個角色之上,不僅展現了他演技的出色,更重要的是,他向所有人展示了他在百老匯十年的深厚功底。紮實的舞蹈基礎,出色的聲音控製,入木三分的表演實力,再加上傑出的舞台表現力,埃文-貝爾通過百老匯這個舞台告訴了大家:這就是他全能的最佳體現。
埃文-貝爾之所以能夠成為現今最著名的橫跨歌手、演員兩領域的藝人,就是因為他在百老匯沉浸多年累積下來的硬實力,再加上他耀眼的才華,還有一點點運氣,他不成功也難了。
“這是一個將演技融入肢體、表情、動作、歌聲,甚至是身形的演員,他僅僅是站在舞台上,什麽都不需要做,台下的觀眾看不到眼神看不到表情看不到動作,卻能夠清晰體會到他釋放出來的情緒,在偌大的舞台上,他僅僅使用了一個人,一個人的身影,就輕易完成了角色的演繹。這份功底,讓人感歎。台下十年的艱換來今天的成功,不由為埃文-貝爾的出色起立鼓掌!”
不同於尼爾-達西代表的“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將目光鎖定在了埃文-貝爾的舞蹈功底上。這是歌手、演員、心理學、建築設計、時尚之後,埃文-貝爾又展現出新的能力。埃文-貝爾的不務正業早已經深入人心了,但是每每挖掘出他的新能力時,媒體還是驚歎連連。“爵士、踢踏、芭蕾、國標、現代……埃文-貝爾在舞蹈方麵的造詣,讓我們開始期待,如果哪天埃文-貝爾告別樂隊,出一首舞曲,是否也會驚豔全美國。”
威廉-伍德在“娛樂周刊”上撰寫的文章則說到,“埃文總是能夠帶給我們驚喜,在我們對百老匯劇目都沒有足夠信心的時候,他卻用實際行動證明了我們的錯誤。”作為埃文-貝爾的禦用記者,威廉'伍德是媒體之中第一個敢於承認錯誤的記者,“‘九,這出劇目的精彩超出想象,從劇目的任何一個角度來說,都是製作精良,並且煥發著迷人的光芒,讓人沉迷其中。埃文更用他出色的表演,征服了全場觀眾。長達十分鍾的起立鼓掌,這是過去兩年之內,僅僅‘歌劇魅影,才擁有的榮耀。”
威廉-伍德願意承認他們對埃文-貝爾的錯誤判斷,其他媒體也不願意,他們最擅長的就是選擇性記憶了。在“九”首演之前,有超過百分之七十的媒體不看好這出劇目的上座率和口碑,但是首演之後,這些媒體都悄然消失不見了,他們彷佛從來就沒有說過“九”的壞話一般,要麽選擇讚揚,要麽選擇繼續批判。
“世界新聞報”就是死鴨子嘴硬的代表。在周一出版的“太陽報”之中,他們就寫到,“龐大的演員陣容卻隻塑造出一個七女一男的故事,單薄可笑;男主角的自以為是、自大愚蠢、目空一切,更是讓人生厭。除了精致的服裝,還有百老匯一如既往的華麗編舞之外,這出劇目一無是處。首演的掌聲,究竟有多少是真心的,有待考證,而其後的上座率,依舊需要觀望。”
“太陽報”顯然就在暗示,“九”的首演都是埃文-貝爾的粉絲,還有朋友們捧場,所以大家的鼓掌都隻是友情分罷了。但是“太陽報”卻忽視了,在百老匯,比好萊塢更加實際的是,觀眾現場的反應從來不會作假。遇到了他們喜愛的劇目,他們願意長時間起立鼓掌,甚至有人感歎過,百老匯的觀眾居然願意長達十分鍾起立鼓掌,難道手掌的細胞不會死光,不會疼死嘛?同樣,遇到了討厭的劇目,觀看完立場就是最高的禮儀了,他們才不會為了一出自己不喜歡的劇目耗費任何一點精力。
“太陽報”的堅挺旁邊,還有一位堅實的戰友“首映”。不同於八卦小報“太陽報”,“首映”作為銷量上可以與“電影評論”相抗衡的雜誌,影響力和專業性就廣泛多了。
對於“九”,艾略特-卡特也做了簡單評論,“一場演出八百名觀眾對於劇目出色的證明隻是片麵的,‘死亡幻覺,、‘改編劇本,這樣的電影也有死忠粉絲願意力捧,何況是一出百老匯劇目呢?我們需要等待時間的證明。”
艾略特-卡特的口吻雖然比較委婉,但內容還是一樣的。他認為就算是再小眾的C舊彡片也是有受眾的,因為他沒有觀看這出首演,所以他沒有對內容做任何評論,他隻是說,真正經典的百老匯劇目,需要經受整個漫長的演出季的上座率考驗,並不是一場演出就能夠得出結論的“首映”的評論倒是得到了不少觀眾的認可。
自從五月三日,星期日,“九”首演之後,這出擁有龐大演員陣容的百老匯劇目,就開始了它首個漫長的演出季。在首周五場演出之後,“九”取代了“獅子王”,成為百老匯劇院的首推劇目,放在了黃金時間段推出。一直到六月三日,整整一個月之內,“九”上演了三十場,其中有三場是觀眾強烈要求之下的加場,三十場,場場爆滿,八百個座位每天都是一票難求。
在漫長的演出季之中,“九”的第一個月,以驚人的亮眼成績,在“太陽報”、“首映”等嘴硬的雜誌臉上,狠狠地甩上了三十個耳光。當然,“太陽報”和“首映”的偃旗息鼓,才是他們甩在自己臉上的耳光,也是最響亮的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