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二章 狼狽為奸(上)

米切爾鳴金收兵,方誌盛也無心追擊,第一次聖喬治海峽海戰就此結束。

天亮後,雙方都出動了航空兵,連雙方的艦載航空兵也參加了戰鬥,隻是聖喬治海峽南部海域起了大霧,而且天氣變得對航空作戰極為不利,所以空戰打得並不激烈,執行攻擊任務的戰機也隻能無功而返。

這場海戰,產生非常大的影響。

在損失了兩艘戰列艦,哪怕是最差的兩艘,第32艦隊也耗光了銳氣。此後,直到〖中〗國軍隊開始攻打瓜達爾卡納爾島,第32艦隊都沒有做出過積極貢獻,大部分時候都是在遠離戰場的地方活動。

第31艦隊獨木難支,也就難以為所羅門群島的守軍提供有效支援。

十多天後,〖中〗國陸戰隊消滅了新喬治亞島上的最後一股美軍,占領了整座島嶼,開始為下一輪進攻做準備。

這個時候,顧祝同與田黛芳再次向魯誌剛提出,放棄不管緊要的島嶼,直接攻打瓜達爾卡納爾島。

可惜的是,兩人的建議再次被駁回。

作戰計劃…早就確定了下來,陸戰隊與陸軍為進攻準備了足夠多的兵力,如果臨時放棄某些進攻目標,必然會打亂作戰部署,對攻打瓜達爾卡納爾島沒有半點幫助。比如,如果要在占領新喬治亞島之後攻打瓜達爾卡納爾島,而不是按照計劃進軍聖伊莎貝爾島,那麽就得在新喬治亞島上修建足夠多的野戰機場與軍營,也就需要動用大量的工程部隊,投入足夠多的工程物資。可惜的是,當時陸戰隊與陸軍都沒有做相關準備而是打算在占領了聖伊莎貝爾島之後,再搞基礎建設。也就是說,在〖中〗國陸戰隊攻占了聖喬治壓島的時候,工程部隊與工程物資還在大後方呢。

暫時停止進攻,顯然不是理想選擇。

按照計劃…陸戰隊將在三月中旬攻打聖伊莎貝爾島。

隻是,這次擔當主力的不是陸戰隊,而是陸軍。按照戰區司令部製訂的作戰計劃…,陸戰隊隻負責奪取灘頭陣地,然後又陸軍負責攻打島嶼腹地的美軍,陸戰隊則在搶灘登陸之後撤回到臘包爾。

不是陸軍想搶戰功,而是必須這麽做。

從攻打臘包爾開始除了攻占莫爾茲比港的行動由陸軍承擔,其他三場大規模登陸作戰行動都由陸戰隊獨自承擔。

別忘了在大戰爆發前,〖中〗國海軍陸戰隊的規模並不大。

雖然在大戰期間,陸戰隊的規模急劇膨脹但是可用兵力依然不多,主要就是陸戰隊並沒有因為戰爭需要而降低訓練標準。到一九四一年底,〖中〗國陸戰隊的作戰部隊總兵力還不到二十萬,也就是有八個陸戰師與四個獨立陸戰旅。主要就是,陸戰隊征召的新兵需要接受長達半年的培訓,並且在各項測試均合格之後,才能正式服役,而在所有征召新兵中,隻有大約六成能夠通過最後的測試。相對而言,陸軍的訓練標準低得多,步兵的訓練周期隻有兩個月裝甲兵為四個月。

由此導致的結果就是,陸戰隊的兵力嚴重不足。

雖然在某些特定戰場上,陸戰隊表現出了遠超陸軍的戰鬥力,特別是在惡劣環境下的作戰能力讓陸軍根本沒辦法比,但是在這場殘酷的戰爭中兵力消耗非常快,因此兵力比單兵素質更加重要。

當然,這種情況不會持續下去。

隨著在一九四一年征召的新兵服役,到一九四二年,特別是下半年,陸戰隊的兵力問題將得到緩解。

隻是,在此之前,陸戰隊仍然難以獨當一麵。

從臘包爾到新喬治亞島,陸戰隊已經打了三場惡戰,八個陸戰師輪番參戰,傷亡與損失都非常大。更重要的是,部隊連續作戰,官兵的士氣受到了很矢的影響。當時,打得最積極的兩個陸戰師裏,大部分官兵都在前線奮戰了好幾個月,有的甚至沒有得到過臨時休整,鬥誌有點低落。

此外,還有另外一個因素。

這就是,聖伊莎貝爾島的防禦強度,在所羅門群島中僅次於瓜達爾卡納爾島,當時島上至少有三個美軍師,總兵力在六萬以上,此外還能及時得到瓜達爾卡納爾島駐軍的支持與援助。

顯然,僅用陸戰隊去攻打聖伊莎貝爾島,肯定是件非常吃力的事情。

在製訂作戰計劃…的時候,魯誌剛就提到,陸戰隊隻負責攻打美軍防守薄弱的島嶼,如果遇到美軍重點防禦的道路,則由陸軍承擔主要作戰任務,陸戰隊隻負責開辟登陸場與後勤保障。

當然,陸軍也樂於承擔作戰任務。

原因也很簡單,打到這個時候,除了攻占莫爾茲比港。陸軍就沒有參加過戰鬥,而攻打莫爾茲比港的行動又沒有任何挑戰性,美軍在前期炮火準備結束之前就已崩潰,地麵戰鬥打得並不激烈。

再說了,在西南太平洋戰區,陸軍將領的地位高於陸戰隊將領,名義上是戰區司令部的二號人物,僅次於海軍將領。如果陸軍在戰場上沒有出色的表現,就算打贏了,陸軍也是臉上無光。

看得更開一些的話,就能發現,陸軍也急於在西南太平洋戰場上立功。

主要就是,大陸戰場上的局麵,比陸軍最出預料的好得多,俄軍的抵抗並不頑強,而且進攻的推進速度遠快於預期。要知道,最初的時候,〖中〗國陸軍認為要到一九四二年夏季才能占領遠東地區,並且向西伯利亞推進,而實際上在一九四一年底,〖中〗國陸軍就基本上占領了遠東地區,在中亞開辟了第二戰場,而在遠東作戰的部隊則向西伯利亞推進,整個進攻步驟比預期的快了半年左右。

一切順利的話,一九四二年夏季,中德軍團就將在裏海東岸會師。

到時候,〖中〗國陸軍在大陸戰場上的作戰壓力將大大降低,主要任務就是掃**烏拉爾山以東地區,控製西伯利亞大鐵路,通過這條鐵路把〖中〗國出產的物資送往德意誌第二帝國,並且參與德軍在歐洲戰場上的作戰行動。

按照吳鐵生判斷,即便出現最糟糕的情況,〖中〗國陸軍用在大陸戰場上的兵力也不會超過六百萬,把留在後方的鎮守部隊算上,總共也就在一千萬左右。如果需要協助德軍攻打紅俄的歐洲地區,那麽兵力總投入也就在一千二百萬左右。

問題是,到一九四一年底,〖中〗國陸軍的總兵力已經突破了一千萬,而且還在以每月一百五十萬的速度增長。

也就是說,到一九四二年夏季,〖中〗國陸軍的總兵力將接近兩千萬。

這是個什麽概念?

要知道,就算參與所有戰場的作戰行動,甚至向歐洲派遣遠征軍,再加上開辟第三條戰線,也用不了這麽多部隊。

顯然,陸軍必須找到使用這些部隊的戰場。

除了大陸戰場,以及向歐洲派遣遠征軍,支援德意誌第二帝國之外,唯一需要大量兵力的也就隻有西南太平洋戰場了。

正是如此,在一九四一年底,陸軍就提出了攻打澳大利亞的作戰計劃。

按照陸軍的說法,如果能在一九四二年夏季攻占所羅門群島,在一九四二年冬季,也就是南半球的夏季時,就有能力攻打澳大利亞,而且陸軍可以為此提供二百萬到二百五十萬作戰部隊。

為了讓這個計劃…得到支持,陸軍還拉上了空軍。

當時,空軍表示可以為攻打澳大利亞提供二千四百架戰略轟炸機與四千架戰術飛機,前提是後勤保障必須到位。

事實上,問題就在這裏。

即便到一九四二年底,〖中〗國也造不出足夠多的運輸船隻,也就無法確保向前線運送足夠多的作戰物資。根據〖中〗國海軍估計,到年底的時候,每月最多隻能向前線運送五百萬噸各類物資,而陸軍投入二百萬地麵部隊、加上空軍的數千架作戰飛機,即便不考慮海軍自身的消耗,每月也需要七百萬到八百萬噸物資。

顯然,即便順利攻占了所羅門群島,也無法在一九四二年底攻打澳大利亞。

樂觀估計,要到一九四三年中期,〖中〗國的海運能力才能達到最基本的要求,也才有攻打澳大利亞的基礎。

說白了,攻打澳大利亞,關鍵不是投入多少兵力,而是如何向前線運送物資。

雖然陸軍提出的,攻打澳大利亞的作戰計劃被擱置了起來,但是在攻打所羅門群鼻的戰鬥中,陸軍依然有表現機會。

三月十七日,攻打聖伊莎具爾島的作戰行動開始。

有趣的是,打到這個時候,美軍依然沒有調整防禦戰術,依然沒有在海灘上死守,而是主動放棄了海灘陣地。

隻用了三天,陸戰隊就占領與擴大了灘頭陣地。

當然,陸戰隊沒有在陸軍部隊上島之後就撤走,而是繼續留在海灘陣地上,為陸軍作戰部隊提供後勤支援,並且幫助陸軍向內陸戰場運送作戰物資,也參與了一些規模較小的作戰行動。

登陸一周之後,陸戰隊開始撤退。

此時,灘頭陣地已經得到鞏固,而且上島的陸軍作戰部隊達到三個師,還有兩個師正在趕來。

攻占聖伊莎貝爾島,需要的僅僅是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