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八章風雨欲來

斯普魯恩斯確實沒有選擇餘地。

八月二十三日,斯普魯恩斯就從布裏斯班返回悉尼。雖然布裏斯班港的擴建工作在八月初就已完成,其規模足以容納第31艦隊,但是這裏離所羅門群島太近,恰好在中國空軍中型轟炸機的打擊範圍之內,所以第31艦隊依然以悉尼為母港,隻是偶爾派遣部分艦艇前往布裏斯班。

當時,麥克阿瑟也把西南太平洋戰區司令部轉移到了墨爾本。

留在布裏斯班的,隻有哈爾西的戰區艦隊司令部。

斯普魯恩斯也勸過哈爾西,讓他把司令部轉移到別的地方去,不用每天都擔心遭到中國空軍轟炸,隻是他的勸說沒有起到任何效果,哈爾西不但沒有轉移,反而要求所有官兵都堅守在崗位上。

也許,在哈爾西看來,布裏斯班就是他的“旗艦”。

來到悉尼,斯普魯恩斯隻在岸上過了一個晚上,在八月二十四日就登上了“企業”號艦隊航母。

當天傍晚,第51艦隊離開了悉尼港,進入塔斯曼海。

隻是,直到這個時候,斯普魯恩斯也沒有一個明確的目的。

離開布裏斯班的時候,哈爾西隻明確告訴斯普魯恩斯,中國海軍很有可能在近期攻打新喀裏多尼亞,他必須得想辦法阻止中國海軍發起進攻,而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在決戰中擊敗中國艦隊。

這個道理,斯普魯恩斯也明白。

問題是,如何在決戰中擊敗中國艦隊?

哈爾西沒有告訴斯普魯恩斯該怎麽做,而斯普魯恩斯也不知道該怎麽做。

說白了,當時的所有條件都對美軍不利。不管是斯普魯恩斯,還是換其他人來指揮第31艦隊,都沒有半點把握擊敗中國艦隊。

如果讓斯普魯恩斯選擇,他肯定願意做第二個斯科特。

可惜的是,哈爾西沒有給他選擇權,連尼米茲都發來電報,要求斯普魯恩斯盡可能的尋找到擊敗中國艦隊的辦法。

問題是,尼米茲也沒有提出具體的戰術建議。

說白了,當時美國海軍上下,都不指望西南太平洋戰場上能夠有奇跡發生,更沒有人指望斯普魯恩斯能夠創造奇跡。

事實上,在瓜達爾卡納爾島淪陷之後,美國海軍就主張放棄西南太平洋戰場。

八月初,尼米茲通過海軍部長金上將,向羅斯福遞交了一份戰局評估報告,明確提到應該放棄西南太平洋戰場,把美國海軍僅存的戰艦保存下來,用來守衛夏威夷群島,並且在中太平洋戰場上尋找與獲取擊敗中國海軍的機會。換句話說,尼米茲根本不相信第三艦隊能夠在西南太平洋戰場上反敗為勝。

大戰後,這份報告公開,成為了軍史界的最具爭論的話題之一。

很多軍事專家都認為,如果尼米茲的戰略建議得到采納,美國海軍就有可能打贏太平洋戰爭。道理很簡單,在尼米茲提出建議的時候,美國海軍還有兩艘艦隊航母,以及數量眾多的小型航母,隻要合理利用這些力量,美國海軍就有能力在背靠夏威夷群島的情況下,打一場漂亮的反擊戰,甚至有機會在艦隊決戰中挫敗中國海軍,從而一舉扭轉戰局,奪得太平洋戰場上的主動權。

不可否認,確實存在這樣的可能。

關鍵不是美國海軍還有多少可用的艦隊航母,而是進攻夏威夷群島,會遇到什麽樣的難題。

對中國海軍來說,進攻夏威夷群島最大的難題,就是空間上的跨度太大了。

從馬裏亞納群島的關島到珍珠港,航線距離差不多是四千公裏。在這中間,隻有威克島等幾座小島可供中國海軍利用,即便從夏威夷群島最西端的中途島到珍珠港,也有一千多公裏,遠遠超過了戰術飛機的作戰半徑,而中途島到威克島的距離也有一千多公裏,同樣超過了戰術飛機的作戰距離。也就是說,即便中國海軍穩步推進,攻占進軍路線上所有可以部署航空兵的島嶼,也無法保證艦隊一直能夠得到岸基航空兵的支持與掩護,而且每一次奪島作戰都得由艦隊獨當一麵。這樣一來,美軍在守衛每一座島嶼的戰鬥中,都能夠獲得偷襲中國艦隊的機會。哪怕美軍的偷襲行動以失敗為主,隻要有一次獲得成功,就有可能挫敗中國海軍。

說得直接一點,夏威夷群島更適合防禦。

相反,在西南太平洋戰場上,美軍就沒有這麽好的地理優勢了。

要知道,西南太平洋上的島嶼密度大得多,而且中國軍隊在攻占了臘包爾後,一直在穩步推進,每一次進攻都在後方岸基航空兵的掩護下進行,因此艦隊在作戰的時候基本上都能得到岸基航空兵的支持與掩護,也就沒有給美軍艦隊偷襲機會,讓美軍很難獲得反敗為勝的機會。

雖然這種逐島進攻的戰術,耗費了大量時間、也使中國海軍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包括損失了一艘艦隊航母,但是卻最有效的保存了艦隊實力,使中國海軍在艦隊規模還不是足夠大的情況下,保持著絕對兵力優勢。

正是如此,很多人都認為,尼米茲的提出的戰略建議最有可行性。

當然,尼米茲的戰略建議要想變成顯示,還需要很多前提條件,最關鍵的就是美軍艦隊在一次決定性的海戰中擊敗中國艦隊,而且是完敗中國艦隊,從而一舉扭轉美軍在兵力上的劣勢處境。

問題是,美軍能夠獲得這樣的機會嗎?

雖然在西南太平洋戰場上,艦隊司令官與戰區艦隊司令官有很大的自主權,馮承乾幾乎沒有幹預過艦隊作戰行動,但是由海軍司令部部署的、或者是由海軍司令部參與策劃的作戰行動,都有一個顯著特點。這就是,艦隊很少集中活動,一直在竭力避免在一次海戰中遭受太大的損失。

事實上,第五艦隊被拆分成兩支艦隊,而第51艦隊又分成了兩支航母戰鬥群,就是馮承乾為控製艦隊作戰規模所做的安排。

顯然,馮承乾絕不希望艦隊在一次海戰中賠光所有本錢。

當然,到了一九四二年下半年,這一情況有所改變,即艦隊規模有所擴大,而且集中活動的時間越來越多。

事實上,這也是有原因的。

這就是,“唐太宗”級艦隊航母已經開始服役,而且第二批三艘也肯定能夠在一九四三年加入戰鬥序列,因此在保持艦隊規模不變、或者適當擴大艦隊規模之後,即便在海戰中遭受慘敗,中國海軍也有能力奪回主動權。

當然,尼米茲要想在中太平洋上取得絕對勝利,關鍵不是美軍想怎麽打,而是中國海軍想怎麽打。

前麵提到過,最初的時候,馮承乾並不主張進攻西南太平洋,而是認為應該把兵力集中到太平洋上,以攻打夏威夷群島為主,而最後他做出了妥協。這其中,既有陸軍與空軍主張的因素,也有馮承乾的擔憂。這就是,在進軍西南太平洋的時候,中國海軍並沒有擁有絕對的兵力優勢,即便能夠在一場海戰中徹底打垮美國海軍,也有可能在一場海戰中被美國海軍徹底打敗。如此一來,在中太平洋戰場上作戰的風險就非常大,相當於在與美國海軍進行一場沒有把握的賭博。換句話說,馮承乾最終同意進軍西南太平洋,就是為了避免在實力還不夠強大的時候遭受慘敗。

顯然,馮承乾不會忘記這一點。

如此一來,就算到了一九四三年,中國海軍進軍中太平洋,也會在作戰行動的時候避免過於集中。

換句話說,等到中國海軍的艦隊規模足夠強大的時候,就沒有必要注意這些了。

顯然,那肯定是一九四四年的事情。

也就是說,就算尼米茲的建議得到了采納,美國海軍撤出西南太平洋,中國海軍都不見得會立即進攻夏威夷群島,最多會向馬裏亞納群島部署一支擁有兩艘、或者三艘艦隊航母的艦隊,繼續把兵力集中到西南太平洋上,以最快的速度攻占新喀裏多尼亞,然後協助陸軍登上澳洲本土。如此一來,在一九四三年,中國海軍基本上不可能進攻夏威夷群島,也沒有這個能力。等到一九四四年,在占領了澳洲之後,隻要沒有遭受太大的損失,那麽中國海軍在中太平洋上就能投入九艘艦隊航母,而美國海軍要到一九四四年底,才能獲得第一艘“埃塞克斯”級航母。

顯然,尼米茲根本不可能在中太平洋上取得決定性勝利。

如果尼米茲想要取得決定性勝利,除了把艦隊撤回去之外,還必須采取其他的必要措施來迫使中國艦隊前去決戰。

如果尼米茲沒有采取其他的必要措施,或者說采取的措施沒有產生效果,那麽美國海軍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奪回主動權。也許,尼米茲的戰略能夠讓美國海軍在太平洋戰場上多堅持一年、或者兩年,但是最終依然會被徹底打敗,而美國也會因為在太平洋戰場上遭受慘敗而戰敗。

當然,不能因此而否認尼米茲的戰略眼光。

客觀的講,尼米茲提出的戰略建議是當時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所能采取的最為有效的防禦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