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一章 戰術勝利

雖然“提爾皮茨”號被歸入“俾斯麥”級,一直被當做“俾斯麥”號的姊妹艦,但是兩艦依然有一些差別。比如在排水量上,“提爾皮茨”號比“俾斯麥”號多了一千多噸,隻是這些差別並不明顯。

相對而言,因為開工與完工時間都晚於“俾斯麥”號,所以“提爾皮茨”號在建造的時候就設法彌補了“俾斯麥”號上存在的一些缺陷,增加的一千多噸排水量,也主要用在了這些方麵。

顯然,“提爾皮茨”號的生存能力更加出色一些。

這場毫無懸念的戰鬥持續了近一個小時,直到淩晨五點左右,“提爾皮茨”號才傾覆在了海麵上。

沉沒之前,這艘滿載排水量接近五萬三千噸的巨艦,至少挨了四十枚十六英寸炮彈與二十枚十四英寸炮彈,此外還被上百枚五英寸與一百三十三毫米炮彈擊中。戰後對其殘骸考察證明了這一點,在沉沒的時候,“提爾皮茨”號的上層建築幾乎被打成了馬蜂窩,艦體右側被貫穿了數十次。

隻是,在翻覆之後,“提爾皮茨”號並沒沉沒。

坎寧安沒有繼續對付這艘命運已經注定了的德艦,在五點過十分左右,就命令“南達科他”號撤退,並且安排了四艘輕巡洋艦與六艘驅逐艦掩護這艘遭受重創的戰艦。後來,“南達科他”號也回到了美國本土,並且進行了長達五個月的維修,到一九四三年下半年才再渡編入美軍的戰鬥序列。

“南達科他”號沉沒之後,“喬治五世”號轉為向南航行。

此時。南麵的戰鬥並沒結束。

在撤退的時候,“希佩爾海軍上將”號的艦尾被一枚十四英寸穿甲彈擊中,舵艙嚴重損毀。舵機被卡死。為了讓“舍爾海軍上將”號逃走,“希佩爾海軍上將”號在四點四十分左右就轉向脫離了隊列,迎戰窮追不舍的兩艘英艦。

隻是,“希佩爾海軍上將”號絕對不是兩艘快速戰列艦的對手。

五點十五分左右,這艘滿載排水量達到一萬五千噸的戰艦就在兩艘“喬治五世”級戰列艦的圍攻下沉沒了。

也就是說,坎寧安率領“喬治五世”號趕到的時候,南麵的戰鬥已經結束。

所幸的是,利用“希佩爾海軍上將”號爭取到的時間,“舍爾海軍上將”號向南航行了十多公裏。把距離拉大到了三十公裏左右。

繼續追擊,顯然沒有多大的意義。

五點四十分,坎寧安下達了撤退命令。

隻是,這場海戰直到六點半左右才結束。這就是,追擊兩艘“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的“北卡羅來納”號與“華盛頓”號到六點二十分左右才收到了消息,得知坎寧安已經率領艦隊前往斯卡帕灣。

當然。兩艘美艦沒有逞能,立即就轉向與德艦脫離接觸。

戰鬥結束後大約一個小時。也就是六日清晨七點半左右,德軍的第一批作戰飛機到達交戰海域上空。

此時,“提爾皮茨”號依然肚皮朝上的漂浮在海麵上。四周全是等待救援的官兵。

搜救工作持續到當天傍晚,德軍出動了數十架水上飛機,並且從卑爾根調來了幾艘近海巡邏艇,總共救起了一千三百餘名官兵,其中一半是“提爾皮茨”號的艦員。其他的主要是“希佩爾海軍上將”號上的官兵。

日落前,在拯救“提爾皮茨”號無望的情況下,德軍出動轟炸機,炸沉了這艘戰艦。

這個時候,英國當局已經公布了海戰大捷的消息,而德皇也從雷德爾那裏得知,公海艦隊在設得蘭海戰中遭受重創。

當天晚上,帝國情報機構收到了一條更加重要的消息,從美國東海岸出發的三支船隊剛剛離開百慕大群島,正全速駛往英國,而不是像美國總統羅斯福之前公布的那樣,船隊並沒前往紅俄!

顯然,就算是笨蛋,也知道發生了什麽事情。

隻是,這個時候反悔已經來不及了。

一月七日清晨,雷德爾在與德皇威廉二世交談了一個晚上之後,回到帝國海軍司令部就給馮承乾發了一封電報。

雷德爾隻提出了一個要求,即希望中國海軍盡快出兵大西洋。

問題是,中國海軍有能力出兵大西洋嗎?

西南太平洋上,陸軍正在為登陸澳洲大陸做準備,中國海軍的絕大部分戰艦都集中在這個戰場上。按照海軍製訂的作戰計劃,在陸軍奪取主要港口之前,第五艦隊都得保持現在的規模。中太平洋上,顧祝同指揮的第三艦隊雖然在南鳥島海戰中取勝,但是沒有能力進軍夏威夷群島,而且第三艦隊的規模也不是很大,主力僅為四艘小型航母。印度洋上,李向龍坐鎮指揮的第二艦隊還在尋找幹掉斯科特艦隊的機會,而且也隻有兩艘艦隊航母,接下來還要支援陸軍攻打斯裏蘭卡與印度本土,顯然也無法抽調兵力去大西洋。可以說,當時中國海軍別說出兵大西洋,即便是為出兵大西洋做準備都辦不到。別的不說,至少中國海軍暫時還沒有能力奪取南非,也沒有能力控製紅海。

在給雷德爾的回電中,馮承乾就明確提到,在一九四四年底之前,不要指望中國海軍出兵大西洋。

雷德爾是個聰明人,當然明白馮承乾的意思。

中國海軍的第一戰場是太平洋,因此在打贏了太平洋戰爭之前,中國海軍絕對不會分兵他處,即便在印度洋上投入兵力,也是在為太平洋方向上的戰鬥服務,或者說是為中國的總體戰略服務。

關鍵就是,在大西洋上,中國沒有至關重要的利益基礎。

說得直接一點,中國海軍出兵大西洋,主要就是協助德意誌第二帝國,所能獲得的好處極為有限。

事實上,雷德爾也早就料到了這一點。

在給馮承乾發了電報之後,雷德爾還給另外一個盟友,即意大利海軍司令發了一封內容相似的電報。

相對而言,向意大利求援更加現實。

雖然意大利海軍的規模並不大,但是有六艘戰列艦,而且其中四艘是在大戰爆發前後建成的快速戰列艦。更重要的是,德意聯軍已經控製住了地中海的兩個出口,土耳其則牢牢掌握著黑海通往地中海的咽喉,因此意大利海軍在地中海已經沒有敵人了,也就沒有必要繼續留在家門口。

如果意大利海軍肯出兵北大西洋,那麽英德間的海軍實力對比就會發生逆轉。

要知道,在一九四三年,帝國海軍至少能夠獲得兩艘“腓特烈三世”級戰列艦,加上意大利海軍的四艘“維托裏奧維內托”級戰列艦,以及兩艘在一九四零年前完成了改造,最高航速達到二十七節的“安德列亞多裏亞”級戰列艦,就能湊出八艘快速戰列艦,此外還有兩艘戰列巡洋艦。

美英這邊,英國皇家海軍在保有三艘“喬治五世”級的基礎上,最多還能獲得“前衛”號戰列艦,而美國海軍要到一九四三年下半年才有望獲得兩艘“依阿華”級戰列艦,其戰列艦總量為八艘。

看上去,美英的優勢依然十分明顯,其戰列艦總量高達十二艘。

問題是,美國海軍不可能把全部兵力都放在大西洋上。隻要中國陸軍在一九四三年上半年登上澳洲大陸,中國海軍就肯定會在一九四三年下半年攻打夏威夷群島,因此美國海軍肯定會在太平洋上保留幾艘主力艦。

如此一來,美英能用在大西洋上的主力艦,恐怕總共還不到八艘。

也就是說,到一九四三年下半年,隻要得到意大利海軍的支持,帝國海軍就有望在海戰中擊敗英國皇家海軍。

一切順利的話,德意誌第二帝國將在一九四三年底、或者一九四四年初攻打英國本土。

關鍵就是,意大利海軍肯不肯把其視若珍寶的艦隊派往北大西洋,以及意大利艦隊能否順利到達德意誌第二帝國的港口。

根據戰後披露的資料,當時意大利海軍司令並沒有拒絕雷德爾的請求,隻是表示需要獲得政府的同意。

接下來,就與雷德爾沒有多大關係了。

可以說,意大利人很懂得如何為自己爭取利益。在德意誌第二帝國通過外交途徑,正是提出讓意大利海軍出兵北大西洋之後,意大利當局就明確提出,在攻占英國之後,意大利得與德意誌第二帝國享有同樣的地位,而且德意誌第二帝國得承認意大利在北非,包括摩洛哥與埃及的地位。

顯然,意大利的開價太高了。

德意雙方談判一直持續到一九四三年下半年,在大局已定的情況下,意大利當局才意識到過高的要價,不但不可能獲得更高的利益,反而會導致意德關係倒退,從而損害其關鍵利益。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

從戰略角度來看,設得蘭海戰的影響並不是很大,特別是在海戰之後,美國並沒有為紅俄提供實質性的援助,使得這場海戰的意義大打折扣,對德意誌第二帝國幾乎沒有產生什麽影響。更重要的是,在這場海戰之後,英國首相並沒有兌現承諾,也使得這場海戰的價值大不如前。

顯然,坎寧安取得的僅僅是戰術上的勝利。